叶挺精神今何在?
——寻访“叶挺部队荣誉室”
2011年高二(5)班张央格小组
活动方案:
“叶挺部队荣誉馆,始建于1984年,于2007年‘叶挺部队’命名60周年之际重建。1997年8月,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了‘叶挺部队荣誉馆’馆名,原中央军委迟浩田填了词。
展厅占地720平方米,共分苏中诞生、抗战成长,南征北战,铁军雄风,移师上海、完备先锋和走向现代、海防劲旅四个部分,通过5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200余件珍贵实物及翔实的文字说明,反映了60余年来‘叶挺部队’官兵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投身国家建设,加强自身建设取得的光辉业绩。”
一、活动主题:
“缅怀历史,追寻红色足迹”
二、活动内容:
1.分别参观场馆
2.与馆内工作人员交流互动
3.同学互相交流心以及观后感悟
4.领略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生活。
三、参与对象:
张央格,史红军,王叶挺,邱嘉铖,沈易炜,王威,李欣惠。
四、活动地点:
叶挺部队荣誉室
五、活动时间:2011年9月3日。
六、前期准备:
1.组建小组,等待老师批准
2.建组后,向“叶挺部队荣誉室”工作单位申请预约
3.通知各同学:
①在松江一中集合
②集合时间:上午9点
③带好学生证
④带好护照
七、行程安排:早上9点小组成员都在松江一中南大门集合;待组员到齐后,检查是否有遗漏物品;确认无误后,乘松江二路前往目的地。 结束后原路返回。时间大约为2小时左右。
八、活动后期:
1.组长需写不少于1500字活动体验;
2.其余组员就旅行写二篇不少于800字 的感受。
3.整理报告,将报告上交老师。

体会生命中的美
——参观叶挺部队荣誉室后的社会实践研究报告
课题组长:高二(5)班 张央格
课题成员:高二(5)班 王叶挺 史红军 李欣慧 王威 沈易伟 邱家铖
今天我们一行7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下,从学校坐公车前往了松江区的叶挺部队荣誉室。下了车,转身正对面的就是庄严的建筑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带着一份理解、一份庄严和一份崇敬,我们随着哨兵叔叔走到了荣誉室前。
门前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的词“‘叶挺部队’荣誉室”的馆名,金底红字,一派井然。也许是周围安静的氛围,又或许是出于对于烈士们的敬畏,大家下意识的在门前将手机关机,拿下了头上的帽子。
下面我们主要将围绕着:长官和部队介绍、收获与思考这两大思考进行课题汇报。
(一)长官和部队介绍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叶挺获救,但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广东肇庆成立,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全团有2100多人,设有三个营及两个直辖队。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下面就谈谈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的战斗历程。
(二)思考与收获
我们在5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200多件珍贵食物及详实的文字说明中,感受到了当年叶挺将军带领解放军们保护祖国的大好江河的艰辛。作为国家一只强有力的军队,他们坚守的自己信念,英勇无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打了下了一场场胜仗,被光荣的誉为“铁军”。在他们的身上不免流露出的是属于我们的、自己的炎黄子孙的血液,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他们的牺牲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打下的基础。现在的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从自身做起,现在的我们还不能为国家做出什么,但是我想做好我们现在能做的一切也不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也请各位原谅我们没有精彩的照片,保护国家的一些机密也是需要的。
当我们观赏完一切,再一次走出展馆时,牌匾上的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全新的诠释。
这一次的荣誉室之旅让我们了更多历史,更让我们更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叶挺”部队荣誉馆参观有感
高二(5)王叶挺
叶挺(1896.9.10—1946.4.8),广东惠阳客家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四军的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原名叶洵,字希夷,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7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叶挺始获自由。4月8日,叶挺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附近不幸遇难
1988年10月,叶挺被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36名开国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叶挺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这周我们前往了“叶挺”部队荣誉馆进行了参观,去此地参观也许是我名字的缘故吧,或许是老天希望我要继承老革命家的遗志。带着好奇与兴奋,我们来到了这里。
还没进入大门就被一种森严的气息所震撼住了,站岗的士兵表情严肃,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幽静的气氛不由的让人的心情凝重了起来,不仅表面如此,实际也十分森严,好一会才让我们进去了。进入了荣誉馆,一下就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感,模糊的黑白照片让人会想到叶挺将军当年浴血奋战,驰骋疆场的画面。虽然已过去多年,但叶挺的精神情怀始终留在我们的心中。
1927年12月叶挺只身潜入广州,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遭受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虽未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虽与政委项英多次发生矛盾导致其出走数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来的劝导下最终返回新四军军部。
虽然身负耻辱与骂名,但叶挺一肩挑起重担,依旧义无反顾地走着革命道路,他不以名分之重为累,为了抗日大局,为了民族的复兴,他忍下一切的不甘心与冤屈。这样的度量,在民族国家存亡之时所表现出的民族之风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体悟的吗?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最终弹尽粮绝,无奈被扣押。叶挺将军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的英雄气概和威信从此名垂千古。
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利益前毫不心软,这正是叶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叶挺愿用生命坚持自己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决心,而一句“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将叶挺的雄心壮志和不屈服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伟人面前我们要学习得有太多太多了,正因为他们数不清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才早就了如今我们安定繁荣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品质,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