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们学生最爱的活动之一,当然,所谓社会实践,当然不仅仅是游览参观那么简单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游览中所收获到的很多知识、道理,亲身经历所学会的很多譬如是团结合作这样的精神。这次我们前往的是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的故乡,后建成的小昆山公园。感受二陆的读书精神和作品的魅力,领略小昆山5000多年的文明史,更是我们在课余的重要课题之一,放松自己的头脑,通过亲身经历去获得知识,享受每一次如是的社会实践。这不正是我们小组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从各处旅行中感受真正的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吗?我希望我们能在此次活动中体会到陆机、陆云的读书精神,将其精神运用到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去、我们的学习中去,对于我们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
研究报告:
参观中感悟读书精神
——参观小昆山公园后的社会实践研究报告
课题组长:高二(5)班 徐怡雯
课题成员:高二(5)班 陶佳颉 包陈怡 丁艳霞 范伊恒 姚程程 谢婷
2011年9月3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就在这样一个好天气我们七人来到了松江区小昆山公园进行游览参观,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我们小组成员无一不积极地参加到了实践研究活动中去,在研究学习中收获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参观领悟到二陆的读书精神,其作品和精神无不打动了我们,也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可以学习二陆的精神,努力读书。这次的活动不仅给予我们学习、读书的启发,也增进了我们同学间的友谊,互帮互助的精神都在活动中体现出来。下面主要围绕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浓厚的书香和读书精神及我们的收获和感受几个方面进行报告。
(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住惯了高楼公寓的我们,是不是都快忘了小时候曾住过亦或是爷爷奶奶住的小平房,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和谐的景象,甚至自家院子里会有的小菜地,看着长辈种种菜,好不闲情逸致。而小昆山镇就像是我们曾经的回忆一般,再普通不过的小平房,居民们脸上洋溢的淳朴的笑容。
回归正题,我们所参观的小昆山公园其实就是由原本的小昆山这座山建筑而成。绿树成荫、满山花草,隐匿于其中的亭台楼阁,终于明白陆机陆云当时所处的这样一种幽静,正是读书之佳境。当然也不能说我们而今所处的环境不好、嘈杂,不适合读书,读书更凭的是一份心境,如果有读书的心境,又何必在意读书的地点、时间呢?小昆山的自然环境的确让居住、生活于水泥森林中的我们感觉眼前一亮,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们一下子放松下来,游览的脚步也渐渐放慢,想在这之中多逗留一会儿,享受这儿的安逸。
的确,满眼绿色,在发展迅速的城市中着实不多了,在这里,能得到心情的放松,压力的释放,推荐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其安逸,也不能一味的沉醉于学习、工作中,适当的放松是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工作的。
(二)浓厚的书香和读书精神
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读书精神,享受书中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亦或是更多更多的感受和优秀的精神品质。而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趁着年轻有很多的时间来品读众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可是我们现在读书的时间却在一点点减少,我们应该自省,我们把课余的众多时间都用在了哪里?活动、休息、与同学交流,当然这些都是必要的,可是我认为那也应该每天挤出那么一点时间放在读书这件事上,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一个礼拜连半本书都读不到。
我们爬山来到山腰处的二陆读书台,相传吴国灭亡以后,陆机、陆云退居故里,在此闭门读书十年。据传,当时读书台距离“二陆”故宅约百余米远。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读书台为今人所建,但身处此地,仍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古意。
再上山来到二陆草堂,看到的是二陆的众文学作品还有他们的故事通过雕像所展示出来,传达给我们其读书精神。
我们小组成员都纷纷表示,受到启发,想要多读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三)我们的收获和感受
艳阳高照,气温很高,即使是出了一身汗,我们也仍觉得很开心,回头看看小昆山,确实是收获良多的。我们小组在二陆草堂前留下的合影,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此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又重新回忆起我们曾一起参观过的小昆山公园,想起二陆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的感受,想起我们曾在这里说过我们要学习二陆精神,好好读书。
当然,那个留在我们社会实践手册上的属于小昆山公园的章也是印象深刻呀,文学家陆机的头像,像是在时时刻刻会跳出来提醒我们好好读书似的。
我们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有感受到的、体会到的,当然不会仅仅是说说而已,要付诸于行动才是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的意义。
我们也在游览的回程途中遇到了学校里同样前往不同目的地的社会实践小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付出行动,为我们更好的学习,从参观中感悟出不同的精神,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添彩,也为我们自主学习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体会文章:
文化的丰碑
9月3日上午,我和同学的结伴来到小昆山公园。
小昆山公园位于松江西北境内,距城区约10公里处,地处九峰之西南端。山高54.3米,周围1.5公里,山地面积约300亩。小昆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的故乡。前人将“二陆”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冈”来赞誉他们。根据陆机诗“仿佛谷水阳,婉变昆山阴”之句,昆山之名由此得来。后人为区别江苏省昆山县之马鞍山(名昆山),故称小昆山。呈东南向西北微微斜走向,有南北西峰。全山呈“8”字状,俊秀圆润,望之如覆盎,远望如卧牛之首,故又称“牛头山”。 山之阴曾有二陆故居,二陆草堂。
来到二陆草堂,其正堂古朴雅致,茅草覆顶,上方高悬着当代书画大家程十发手书的“二陆草堂”。穿过一个小小的庭院,便是二陆纪念堂,壁上展示着“二陆”及其父辈的画像。除此之外,清和堂、谷风厅、婉娈厅等也集中展示了“二陆”书法作品等内容。然而最令我们一行震撼的是放大的陆机手书《平复帖》影印本。这件现存最早的书法家墨迹,在中国书法史上获“皇帖”之尊。这地灵人杰的云间小昆山,也毋庸置疑地成为江南最早的“书法圣地”。
山腰有二陆读书台,读书台位于一块长24米、宽8米的坡下平地上,台后有一屏石壁,上有历代文人的摩崖石刻。相传吴国灭亡以后,陆机、陆云退居故里,在此闭门读书十年。据传,当时读书台距离“二陆”故宅约百余米远。眼前的读书台为今人所建,但身处此地,仍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古意。
还有婉娈草堂、白驹泉,又名寒泉,泉清如镜,据说可治多种眼病,由于人为原因泉眼堵塞,泉水慢慢干涸。山巅有泗洲塔院、三圣阁,山麓有红菱渡、杨柳桥、乞花场、玉光亭、揖山楼、七贤堂等。这些古迹景点今大都已湮没。小昆山有5000多年人类文明史,现有两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人称“先有小昆山,后有松江城,再有上海滩”。小昆山历代名人辈出,自古享有“玉出昆冈”的殊荣,这里即是三国东吴大将陆逊,晋代文学巨子陆机、陆云兄弟,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也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的夫人周寒琼女士的家乡。
云间小昆山与那些雄峙万丈、壁立千仞的高山大岳相比,只不过是一个小丘,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昆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座丰碑。切莫要以为上海仅是一个开埠才一百多年的时尚之都,然而它的历史积淀和文脉延伸却是悠久而丰厚的。
总之,游小昆山公园,让我们了解了不少历史知识,得到不晓得收获,可谓满载而归。

时空的穿越
开学的的第一个周末,阳光明媚,我们小组来到了小昆山公园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是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它能带给我们书本以外的许许多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小组 的同学也兴趣十足的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且都学到了不少…… 好久没运动的我,一爬山就感觉非常累,还好他并不是很高。第一个景点是二路草堂,里面展示了许多关于陆机,陆云的东西:雕像,他们会客时的场景,还有画卷 等等。同学们也非常认真仔细地看他们的诗,他们的介绍……
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课外语文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草堂内简朴的陈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陆机、陆云兄弟在此读一书的刻苦,同时也让我们有所反省,现在读书的物质条件是如此优越可我们却不知足,与那时的人们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啊。门后的一幅 柱联“二陆文章雄万代,草堂灵气贯千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二陆影响之大,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站在草堂外,眺望着周围的景色,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陆 机、陆云兄弟在此吟诗读书的幽静,让人心旷神怡,那条通向草堂的蜿蜒小路此时好像通往文学知识的阶梯,带领我们走向二陆当年的埋头苦读的时代。
再向上攀登,没想到这小山上还有一座寺庙。那隐藏在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在树荫下显得沉寂肃穆。不禁让人静下心来,揣着虔诚,走近这圣洁。庙中也有不少人前来烧香拜佛的,我们只静静地参观,便离开了,以免打扰。离开时,还是有那么一种被净化了心灵的感觉。
小昆山并不大也不高,半个小时的观游很快就过去了。上山难,下山易。正在走“下坡路”的我们十分惬意地享受着绿野遍布的阴凉。漫步间我突然联想到孟母三迁,清净无外物诱惑正是学习的好地方。陆机陆云当时物质条件虽不如我们,可我同时觉得,论环境,我们也不如他们。
离开了小昆山,突然回到喧嚣的闹市区,只感觉,刚才自己是穿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