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记忆——云间第一桥
高二(4)班陆石松小组
活动方案:
新一学年的脚步已悄然而至,新一轮的社会实践也拉开帷幕,我们这次考察的地点便是被称为云间第一桥的跨塘桥。社会实践敲章是我校的特色活动之一,联合松江各地的教育基地,让我们在学习外有更多地点可以对各种文化进行了解,本次我们将奔赴的跨塘桥位于中山西路,闹市群集的街道旁的一条林荫小道上。它见证的是松江这座百年古镇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它曾经的繁华。这次活动将带给我们对松江新的认识,对这曾拥有诸多传奇的地方产生新的敬畏与自豪。
一,活动主题:云间第一桥——跨塘桥的实践之旅。
二,活动内容:
1.对跨塘桥及周边风景的整体参观,领略古桥风貌等
2.对跨塘桥进行深入了解与考察,知道其历史、传说等3.组员之间进行讨论,谈谈对跨塘桥的认识以及本次社会实践的体会
三,参与对象:松江一中高二(4)班陆石松小组。成员:郁依铭、许鑫燚、许轶、沈思聪、华依伦、丁宁、吴晚杰、顾逸、谢成帅、杨俊。
四,活动地点:跨塘桥
五,活动时间:2011年9月4日
六,前期准备:
1. 小组先行开会,聚集各小队成员进行任务大致的分配
2. 集体商议时间、集合地点。
3. 活动前进行准备:每个队员在去之前拟定一个个人方案,率先思考去实践的目的和问题,在活动内容的第三条方案时以便集中提问;对跨塘桥在网上进行大致的了解,不至于没有方向;拿好纸和笔随时进行笔记的记录。
4. 全队参加活动:跟随组长的带领,不乱跑、不吵闹。
5. 活动结束后全队拍照留念。
6. 完成研究报告等。
七,行程安排:
早晨我们九点整在松江一中正门集合,在队长带领下一起前往跨塘桥,抵达后分散以个人为单位考察跨塘桥,将跨塘桥的样貌、周边的风景等牢记于心,完毕后组员们聚集一起讨论自己的问题或感想,并将自己所了解的跨塘桥历史和传说予大家分享。之后进行休整,并在跨塘桥上完成合影,留下纪念。
八、活动后期:
根据一路上的笔记,由队长和组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研究方案和议会等。

跨塘桥研究报告
在繁华都市—大上海的西南角坐落着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松江。
作为江南水乡的松江,桥不仅仅作为一种交通道路,更承载着松江人的智慧、风情,更包含了松江那古老的历史。
跨塘桥作为云间第一桥,更是值得人们去观赏。
逝去的历史
跨塘桥起初为石桥,名安就桥。据清《阅世编》载,松江西门外市西尽处有南北桥石梁跨秀州塘(又称古浦塘),曰跨塘桥。潮汐最急,舟行遇逆水,数十篙师不能挽一舟而过。水洞三环,高可通巨舰,漕船当水涨亦出入无碍也。南北两岸,更楼当其上,列栅以司启闭,规制颇壮。后来年久倾圮,遂改以原木构建,其形制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虹桥类似。该桥当时为松江最大的一座桥,故得名“云间第一桥”。相传明代某年端午节,古浦塘上举行龙舟竞赛,桥上人多拥挤,桥被压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府王衡组织人力在旧址重建为三孔石桥,又名跨塘桥,彭玮有赋并序。后因年久失修,桥孔变形。1986年,松江县人民政府进行大修,恢复原貌。东面桥拱上有同治年间镌刻的一条“云间第一桥”额,桥柱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之句。桥顶和桥薄墩十分纤秀。
历经 500余年沧桑,此桥仍保留着端庄雄伟、古朴典雅的风姿,极为可贵,更体现出江南古桥的特色。宋代陆蒙曾赋跨塘桥诗一首:“路接张泾近,塘连谷水长。一声清鹤唳,片月在沧浪”。每临皓月当空,轻云浮动,古桥如乘风而去,追月而行,“跨塘乘月”现成为松江十二景之一。
凄美的传说
明崇祯十一年秋天,柳如是化装成一位风度翩翩的佳公子,独自坐了一条叫“兰舟”的小小画舫来到松江。
说来也巧,兰舟正向云间第一桥驶来,恰巧碰上陈子龙为复社的知友杨龙友送行。陈子龙站在桥上目送杨龙友的小舟西去,秋风撩动他的袍襟,陈子龙越发显得气宇轩昂、风流倜傥了。柳如是与陈子龙四目相对,他们彼此都慕名已久,虽然是初次相见,却有点似曾相识,陈子龙便邀柳如是到松江南园一叙。
南园是座幽静的别墅,是复社名士会文的场所。也许是志趣相投,柳如是一进南园就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她翻阅陈子龙的诗文手稿,吟诵把玩,爱不释手。天色已晚,两人秉烛对酌,谈诗论文,抚琴奕棋,十分投缘。一位是满腹经纶的奇男子,一位是侠骨柔肠的风尘女,对国家和民族诸多问题的共同见解,使他们大有相见恨晚的感喟。柳如是情意绵绵,以身相许;陈子龙却不愿因儿女之情影响复社的事业。柳如是要回去了,陈子龙和她同乘兰舟,从南园送到云间第一桥。他们登上石桥,秋风萧瑟,各怀离恨别愁,相对黯然无言。陈子龙解下腰间的祖传宝刀赠给柳如是,柳如是当场赠《戊寅草》诗一首:“苍然万木白苹烟,摇落鱼龙有岁年。人私许玄登望却,客如平子学愁编。空怀神女虚无宅,近有秋风飘渺篇。日幕飘零何处所,翩翩燕翅独超前。”这首诗是柳如是于昨夜三更挑灯和泪写成的,谁知道这竟是他们的诀别诗。
九年之后,清顺治四年,陈子龙不幸被捕,他宁死不降。清兵押解他去南京,途经云间第一桥时,他提出要停船看桥。陈子龙披枷戴锁独立船头,凝视石桥,九年前互赠宝刀和诗篇的往事历历在目。石桥依旧,而壮志难酬,他趁清兵不防之际,纵身跃入古浦塘江中自尽。
翌年,又是秋风萧瑟时,柳如是全身缟素来到云间第一桥,她跪在桥上,手托香盘遥祭子龙。一对烛光摇曳,三柱清香袅袅,桥下流水呜咽,桥上哭声哀哀。这时,天上下起细雨,雨水和着泪水沾湿了柳如是的白衣素服……
后人为了纪念陈子龙,就在桥旁建了一座亭,名叫“祭江亭”。
不朽的第一
如今的云间第一桥已没有曾经的辉煌,历经时光的打磨,它早已不如刚建好时的威风,但是,却依旧屹立在古浦塘上,永远不倒。哪怕台阶已是磨损、哪怕已许久无人问津,可当你走在那沧桑的脊背上时,仍能感受到那份坚毅。双眼眺望远方,一幅江南水乡的真实写照。另一方则是高楼林立、街道繁华。也许在如今这喧嚣的年代,能有像跨塘桥这样一份幽静,又何尝不是另类的享受?
回头,被太阳光辉笼罩的桥似乎正散发着永远无法消除与替代的光芒……

云间第一桥——跨塘桥
在繁华的大上海的西南角,上海之根——松江——安详地保持着自己的圣洁,隐逸着曾经的辉煌……
作为江南水乡,松江亦是河道纵横,奔流不息。而横卧河道的桥也成了一道道如诗如画的风景,桥已不仅仅是交通之用,更承载了松江人的智慧和品味,及松江历史的沉淀。欲先品读松江就得从品读她的桥开始,于是,本小组决定本次实践地点选为云间第一桥——跨塘桥。
云间第一桥始建于宋代,最初是木结构大桥,名为安龙桥。然后,时光荏苒,历史的挂历翻倒了明代,相传在一次端午节中,由于看龙舟赛的人过多,安龙桥再也无法承受负荷,它塌了。后在明成化年间,知府王衡在旧址上重建石桥,这座桥,这座桥迎来他人生中的辉煌时光,那时他是松江最大的一座桥。后又修葺过多次。这是一座命运算得上多舛的桥。历经500载春秋的洗礼,见证过几代历史的沉浮。享受过和风细雨的温情,也经历过那战乱炮火的无情。可是,不论时间怎么冲刷他的身体,不论历史在他的身上印下多少轮回,不论经历过多少磨难摧残……他依旧俯着身,不卑不亢的留在那里。每一根桥梁,每一块石头,都积淀着厚厚的记忆。
云间第一桥,再好,却也在古老。比起黄浦江上的那几座宏伟大桥,很多方面他都相差甚远。可他再也不具有意义了吗?不,他其实更具希望,那些现代大桥都太年轻了,“云间第一桥”在如今,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历史厚重的沉稳。那坚韧不屈,谦卑不傲的精神,那历经沉浮坎坷、去巍巍屹立的气节,不正是中国这个顽强的国家,中华民族这支古老的种族不曾退出历史舞台,傲然挺立于世界之林的原动力吗?这座朴实小桥,是这座美丽的城市,这方国度的一个小小的迷人剪影,一缕馨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我们一股前进的动力,一缕前进的希望。古老的历史造就了这座古老的桥,铺陈着对于未来的希望。
桥,渡过前人,渡过今人,渡过几代的传承;桥,连接此岸彼岸,连接过去现在,连接数载春秋。桥,从这岸,载向对岸;桥,从现在,连接未来。云间第一桥,一份值得珍惜的文化,温习这份古老,获得明天的希望!

跨越百年的记忆
风去花谢,风来花开,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人,多少物都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回首观望,还依稀记得,有座桥,曾经在我的生命中闪烁过。这时才知道,我的生命中有过你的足迹。可能千百年后,我们都已经永远沉沦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要记得,那桥还在原地,记录着历史。
松江,乃上海之根。历史上曾享有“衣被天下”之称。境内水网纵横,九峰竟秀,构成了“山谷水肤”的旖旎风光,孕育了陆机、陆云、陶宗仪、徐阶、董其昌、陈子龙、夏完淳、张照等一批文人雅士。历经数代遗留,区内文物胜迹璀璨,方塔、李塔、西林塔、护珠塔、修道者塔五塔耸立;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并存;唐经幢、清真寺、醉白池、天文台、远东第一大教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批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之最。
那座经历沧桑依旧亘古不变的桥
在那条叫中山西路,闹市群集的街道旁有一条林荫小道,小道上铺着青石,春日的无时时分,同父母走近此桥,来怀古比今。见旁有“大仓桥修缮碑记”立于桥旁,一长凉亭婉转逶迤,桥下肖巧流水人家,江南水乡之古韵尽显其中。桥上阶42级,下阶49级,桥上石材大小材质不一。桥有五孔,中大旁小。踏上此桥,见桥上有一女子,正眺望远方,神情凝重。让人不禁想起卞之琳老先生的《断章》一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予立桥头而观望,见桥下淤泥成堆,船只摇曳,苔藓丛生。赏桥而忆,滚滚红尘在脑海中浮现,这座桥所见证的,兴许是我们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历史的成长。
那座有着悲壮传奇动人心弦的桥
关于这座云间第一桥,民间流传着江南奇士陈子龙和秦淮八艳之魁柳如是之间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相传柳如是和陈子龙乘舟在松江相遇,两人情投意合。后子龙出师未捷身先死,在去服刑的路上,他趁清兵不防之际,纵身跃入古浦塘江中自尽。翌年,秋风萧瑟时,柳如是全身缟素来到云间第一桥,她跪在桥上哭声哀哀。这时,天上下起细雨,雨水和着泪水沾湿了柳如是的白色素衣。
可能是因为这句话:到不了的地方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陈子龙宁愿在家乡死去,落叶归根,也不愿百受折磨地活下去。可见云间第一桥对百姓的意义非凡。
俗话说“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街”那些家乡的桥,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让那些桥见证了我们在成长路上印下的每一个脚印。
多年以后,回首往事,返璞归真,我们会觉得回忆带给我们的是欣慰,会发现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曾经最无忧无虑的笑容。没有烦恼,没有眼泪。而这些历史,恰恰正是令我们欣慰的所在。那些桥,正是我们回忆中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