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历史渊源,访云间古韵
——探秘广富林
高二(4)班陈丹昕小组
活动方案:
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区内文物胜迹璀璨,方塔、李塔、西林塔、护珠塔、修道者塔五塔耸立;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并存;唐经幢、清真寺、醉白池、天文台、远东第一大教堂交相辉映。在众多古迹之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广富林古文化遗址。此次的课题研究活动旨在让同学感受松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松江的历史沿革,同时也是锻炼团队之间合作精神的一次良好契机。
1、活动主题:“追历史渊源,访云间古韵”课题研究
2、主题说明: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城区随着时代进步飞速发展的同时,这块土地上也保留了众多历史的遗迹,古韵悠长。基于松江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追历史溯源,访云间古韵”这一课题绝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活动内容:
(1)游览广富林遗址,欣赏其内古风建筑;
(2)祭扫陈子龙墓;
(3)了解“广富林文化”的特色
4、活动地点:广富林古文化遗址
5、活动时间:2011年9月4日
6、前期准备:
(1)制定活动方案,确定个人分工(包括摄影、安排路线、撰写文稿等)及研究角度;
(2)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大致情况;
(3)了解陈子龙生平事迹
7、活动目的:让同学感受松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松江的历史沿革及民俗习惯,激发同学们对于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同时,也旨在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
8、活动后期: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布置组员完成体会文章
(3)上传活动相关照片

与历史面对面
——“追历史渊源,访云间古韵”
课题组长:高二(4)班 陈丹昕
课题组员:高二(4)班 袁诗诺 杨晓蒙 秦瑾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等。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它经历了悠久的岁月,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区内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唐代的唐经幢、宋代的方塔、元代的清真寺、明代的照壁和清代的醉白池,五朝的更替都在这儿留下了痕迹,因而也使得松江有了“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美誉。
然而,在众多古迹之中首屈一指的并非上述五地之一,而是位于方松街道广富林路以北的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不为别的,只为它自始至终都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因此,针对广富林古文化遗址,我们展开了一次名为“追历史溯源,访云间古韵”的课题研究活动。
早在5000年前,广富林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东周至两汉时期,当地为规模较大的聚落或城邑,之后逐渐衰弱。约在元明之际,广富林因有集市而人口密集,商贾众多。当年,广富林市之北环带九峰,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四面皆水,其间河道纵横,是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在明代 崇祯《松江府志》云:“广富林市,在三十八保,后带九峰,前迤平畴,氏族曹氏家焉。”元明清时期,广富林一家一户以家庭为单位的棉纺织生产,是农村传统的手工副业。当地有着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所生产的松江布有很多著名的品类,素有“衣被天下”之称,地方纺织民俗颇具特色,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历史书上也有提及。在我们小组拍摄的照片中,第一张上的壁画所描绘的便是广富林过去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旁边的文字则是对于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从发掘到正名过程的简概。
在广富林遗址上,我们看到了多个朝代的建筑,风格迥异,或秀丽或肃穆,但都古韵十足。山石清池相映,廊轩曲径相称。这一边红墙碧瓦,飞檐重顶;这一边亭台独立,溪水潺潺;那一侧拔地而起的假山,堆垒得很是别致。走过一条条的青石板路,路旁的每间屋子里都摆放着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推开一扇扇的门,我们看到了刻在墙壁上的《三字经》、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房梁以及孔子学堂的复刻等等。在某座庭院的某个转角处我们发现了一排古人的塑像,动作与神色都大相径庭,其中有文人亦有武将,虽没有标明他们的身份,但我们猜想他们应该都是由松江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能人志士。无论是墙上的浮雕还是门窗上镂空的花纹,都令我们赞叹不已。在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面前,在那特意人为营造出的古色古香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广富林文化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来到广富林遗址进行研究时,那里尚在施工中,但热心的负责人却特意去取来了钥匙打开一间间已布置好的展厅,并为我们进行了介绍。这也使得我们感觉到在广富林不仅有古文化,还有那浓浓的人情味。
广富林一行使得我们对松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同学的体会文章中也能感觉到这次的研究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自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既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鉴于广富林古文化遗址重要的存在价值,我们认为有必要呼吁大家对其加以保护与爱惜,当它真正对外开放之时,希望可以一直保持现在的面貌。名胜古迹历经数代,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及历史价值。它们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复制的文化财富,理当好好珍惜,一旦被破坏和消亡,那只能是追悔莫及。作为松江人,我们必须保护好这座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传承!

感·悟
远离城镇的喧嚣,在绿野环绕的街边,静静耸立着宏伟的宫殿。砖红的色彩似乎在讲述着从历史尘喧中走出的文化见证。 这是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中的一座后造宫殿,它展示在在现代的舞台上,脚下却迈着考古人员从千年以前重新唤回地面的历史遗城之地。 我们自幼生长的这片土地,却也总比我们所想的神秘许多,珍贵许多。 松江一直以“鱼米之乡”,上海之源被人所熟知,然,它那遗失在地底的古韵却将过往封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遥远的,看似陌生的古远名城。 或许我们并不熟知良渚文化是什么,崧泽文化是什么;并不清楚从史前如何飞跃到新石器时代到礼乐时代;我们甚至无法明白那份历史空缺是什么,但,当这片土地以广富林文化得以命名,至少我们明白了,这份探寻的珍贵,历史发展至今的珍贵,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理所应当抱有的热爱。 步入广富林仍在建筑中的秦式宫殿,迈入明清黑白的楼阁建筑,历史的路程才正式开启,瞬间古韵萦绕于街角巷尾,时间如同凝滞于百岁梧桐枝头的凤凰,如此高傲华丽。 华夏民族的精神凝结力便在此,高于其他古文明的繁华,高于其他古文明的敬重高傲,却又格外和善。从人类第一次捡起雷劈起火的“橄榄枝”;从大同之居在石块中敲打猎器;从西周礼之源起;从春秋孔子授课于学堂,走向宋元的世界性大国,无数珍宝在大地上流传,无数骸骨在时代变迁中流离于地穴,无数求知者远渡重洋汇聚于孔礼学堂......终于,所有的真相,或许还未能全部,却无比真实的从尘埃中眠醒。 白墙巷尾的藤蕉常绿,斑驳古风的木门开启。进入这些仿古建筑内部,感到的不只是凉爽,清晰可闻的木质气息在古朴中透露着华夏之志。为人犹树,顺应天命,却又逆与逆境不屈俯首,方成栋梁,且能百年不腐。悬在头顶的古树干被暗红色的布包着,说是已成了古物,那块布似乎便成了对于一段重要历史的细心保护。 木质匾额镶嵌于墙,屋檐尽头,悬梁之上雕刻着罗汉相,细看各个凶声恶煞驱鬼的摸样,华夏风土文化意在护民;屋外的一隅,却又有数十剪影或站或坐于晨曦中,古之哲人文人雅士,古之武者雄壮有志。为国利民,鸿鹄之志,高尚之士的目光总是望向远方,他们似乎是将思想定格在了曾经的历史瞬间望破了时空,却又鲜活地存于现世。
离开广富林在建文化遗址时,无数现代的建筑工具仍在这个硕大的平原上运转着,累加着。这是属于现代的文明,社会也依是用机动马达般的速度在飞快发展。宁静的,似乎还是那段封存了千年的历史,斑驳,神秘,预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它的神秘面纱未全部打开,似乎仍是那古巷中半遮半避的铜环木门,清晰地显现着属于自己的古远感,也清晰地预兆着选择净化的心灵旅程。

广富林游记
之前,“广富林”之于我很是陌生,后来听同学提到,得知是一个古文物遗址,就对这个地方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因为对于古远的东西总有一种瞻仰感,新奇感,想去一探究竟。
这次得知我们的小组研究地方是广富林时,欢喜之情自然是溢于言表,而今广富林古文化遗址还没有完全建造好,但是从外观上也大致了解了一些。
外围是一圈古式白墙,进里是大片的绿化,不过因为尚未完工的关系,树木草堆有些杂乱无章,亦有一些小河流,而往往河流旁躺着朴素典雅的石桥,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之感。再往里是一座座古宫殿,但样式又各不相同。
主要伫立眼前的是一座红墙黑檐的宫殿,让人不禁有一种穿越之感。不过他尚在建造中,便没进去细看。绕过这座宫殿后,进入眼帘的是小村小庄感觉的白墙青瓦建筑,穿越小巷时,好运气的遇上了两个好心的工作人员,便带我们去参观了这里的孔子私塾。
这座私塾做的事逼真极了,教书先生,学生,书籍等一一俱全,皆刻画的惟妙惟肖,乍一看倒真像是闯入了这正在上课的私塾。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隔壁的房间里保存着许多古期的文物,可惜没有那间屋子的钥匙是不能一饱眼福了。不过等到以后广富林正式开放游客参观时,我们必定会再来一看的!
出了小巷,也基本快离开了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范围,在最后看到了一堵的石壁,上面书写了广富林的历史,看着这一面厚重的石壁厚重的文字,不由对广富林产生了一份敬仰之情,而参观已然是尾声,心中自是感慨万千。广富林遗存于2006年被认可为“广富林文化”多了这文化二字,于广富林便是展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这是它的文化底蕴被认可的标志,而广富林文化是首个以松江的地名命名的文化类型,这对于松江区来说,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个地域,最能引以为傲,以为代表的的便是他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地域是缺乏厚重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珍贵的文化遗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它,而现在,我们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实在略显轻薄,国家的政策力度首先应加强,让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声传至每一个人民的耳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广富林古文化遗址正摆在我们面前,身为松江的一份子,我们怎能不重视?或许外观修葺得怎般复古都只是假的,但能通过外观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之进而让人们注意到其内在丰富厚重的内涵,这大概就是这座座宫殿的意义吧。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是美的,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都有值得我们赴以欣赏的地方,希望人们能通过参观她,而感受到她的厚重与不易,从而能更好地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