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学习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园丁礼赞 > 教师个人网站 > 区教坛新秀专题网站 > 宋爱军 > 新秀沙龙 > 学习篇 >> 正文
追溯百年新学历史,弘扬松江教育精神
更新时间:2011/6/20  作者:生物教研组 宋爱军  阅读:4709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松江,一颗屹立于黄浦江畔的璀璨明珠,历来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在提倡科教兴区、实施跨越式大发展的今天,松江教育又将何去何从?松江人又该为教育做点什么?回顾历史,我们迎来了松江“新学”百年华诞。我们总结松江教育过去的辉煌与成就,就是要更好地弘扬松江教育之精神,奏响松江教育新乐章,加速松江教育改革的步伐,从而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侵入,同时,外国传教士来到上海,兴办学校,西学东渐。国内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不教八股,提倡新学,着手创办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许多儒家教育的代表——书院和私塾逐渐被新式学堂所取代,旧学已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及背景,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新学作为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新学,是相对旧学(儒家教育)而言的,是在对旧学所体现的办学体制、教育体系及思想进行改革的基础上,脱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意识和方式。新学屏弃的是旧学中被社会淘汰的部分,继承的是旧学中精华的部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新学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拓展。
松江作为当时清政府的府治、县治所在地,新学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得风气之先,早在1904(光绪三十年)年,松江府辖内七个县中第一所新学堂——松江府中学堂(今松江二中前身)正式诞生,标志着松江兴新学的开始,至今已是百年。回顾松江百年教育史,松江新学经历了兴、盛、衰、复苏、发展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    百年新学特征 (两化两性)
1、          教育体系完善化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它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又称“壬寅”学制,确定高等、中等、初等、小学、蒙学(启蒙教育)学校系统。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订立直系(普通)及旁系(师范、实业)各级学校设置、管理、教授等办法,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制系统,次年经修改后公布,称《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主要是缩短了学业年限,放宽了办学权。新学制规定初等小学4年(义务教育,7岁入学),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3年,本科3-4年,小学以下蒙养园和大学以上大学院都不计年限。另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大系统。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至抗战爆发前,全县小学共有234所,其中完全小学18所,初小216所;中学7所;师范学校2-3所,职业技术学校3所,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各类教育并举。
2、          办学体制多元化
松江兴新学始期,府、县鼓励热心公益的士绅兴学堂,“联合同志捐资,以辅公立学校之不逮”,于是公立、私立学堂纷纷创立,“学校日见林立,耳目为之一新”。除了官立学堂外,公立(社会办学)、私立(民间私人办学)学堂占90%以上。同时,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办学,客观上对新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除了正规的中小学外,女学渐兴,社会教育亦兴起,如何东创办的农人半日学校,提倡半耕半读; 1904年由何东、马超群、杜炎等创立的“公立学堂”、其后又有体操传习所;1905年由姚文蓥、宋占梅创立的私立景贤女校;1929年松江城内成立的民众教育馆以及农民教育馆、民众教育实验区、民众学校等,为社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场所。
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爆发是松江新学的全盛时期,期间以政府办学为主,致力于多办学校并开创女子教育。如松江县立中学、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江苏省立松江中学等。
松江新学在兴起和兴盛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呈现出办学体制的多元化,除了在地理上的优势之外,最重要的是一种在思想上自上而下的共识。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或是现在的政府,只有上层先重视教育,才会形成民间重教办学的良好氛围,才会促进教育的百花齐放,才会出现江山代有人才出的传奇故事。
3、          思想理念上的导向性
在新式学堂创办之前,松江的知识分子多居家攻读,足不出里。在当时,他们读书的目的无非是从政或经商,很少友人想到要救国或是振兴中华。
而在西学东渐时,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许多爱国志士纷纷提出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思想和主张,新学的兴起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在某种意义上,新学成了他们心中的一面旗帜,成了他们心中救国为民的武器。因此,他们大力推行新学,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两种。以沈宗祠、陆瑞清为代表的一批松江人,先后赴日本或欧美留学,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以图救国。1906年由夏允鏖建立的清华女校,1921年由侯绍裘烈士创办的景贤女中,在大革命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被誉为培养革命义士的摇篮。
4、          历史文化上的传承性
松江作为一座具有125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资源富裕,这为新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松江自宋元丰七年创始县学、建书院起至清末兴新学,期间八百多年历史,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如兴新学时,松江的云间和景贤两所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在办学条件、师资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一个高的起点。可以说,在某种层面上没有旧学就没有当初、现在、将来的新学,新学就是旧学精华部分的延续。
 
近百年来,松江新学在代代传承的过程中,促进了松江近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许多优良传统。
二、    百年新学传统
1、          发展之思想:
秉承千年历史积淀,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经历代贤达兴学,直至近、现代教育的发端,松江教育自成特色。其起始之早、内容之丰、举才之众、开放之先,享誉全国。尤其是百年新学以来,松江教育与松江的革命斗争、松江的建设发展,同命运,共呼吸。从西学东渐时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辛亥革命时的“教育救国”,从民国初的“道德为先”到抗战前的“三民主义”,无一不是松江教育发展的缩影。
2、          变革之魄力:
在探索中国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仿效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的共同道路。期间,不断学习、引进外来文化,使得中西文化强烈冲突、碰撞,最后融合。是什么使得原本不同的两种文化达到了大统?是变革的勇气、变革的魄力。新学的百年是教育改革的百年。从尊孔读经到进行三民主义教育、人格教育;女子教育在松江的发展;办学体制、体系的多元化;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的创立与发展等等,无不体现了百年新学中革新之魅力。
3、          兼容之气度:
在上海开埠前,松江是上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松江教育兼容开放传统的地缘背景。百年新学中形成的“博采众山之长,兼容天下之美”的气度与胸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等价值取向,是贯穿古典、现代、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新学伊始,留学日本的何东、夏允鏖等爱国青年又在孙中山思想的影响下,带头创办新学,为革命培养人才,影响很大;同时,随着西方传教士的纷至沓来,对松江教育的近代化而言,无疑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早在1899年时松江就有基督教会创办的乐恩学校,后有创办慕卫女子初级中学和光启中学。这些办学者在渗透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传来了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客观上促进了新学的兴起与发展。
4、          务实之作风:
兴新学的百年是求真务实的一百年。一大批仁人志士潜心于松江教育,使得松江新学源远流长:江苏省女中被“县立中学无出其右者”;建国后的松江二中,数学教改经验誉满全国;中山小学的底年级识字教改经验,博得“北有黑山,南有中山”的美誉。其时,还有多所县内外知名的学校。正是在这长期的新学实践中,坚守求真务实的作风,才得以使松江教育能推陈出新,在近代教育史上也处于重要的位置。
5、          人文之精神:
悠悠百年,岁月流金。百年新学就如一本历史书,书上处
处体现出人文的精神。松江县立中学“校舍之宽敞、设备之完善、人才之充实,在全省县立中学中,无能有出其右者”;中山小学前身“一高”期间,以“恭、俭、勤、慎”为校训;立达学园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教学宗旨,“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会,促进文化”;近代,教育界先进的知识分子不仅用先进的思想改革教育,同时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培育人,促进了松江社会的变革。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现实的影子。重温松江百年新学,可以增强松江教育界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自信心与发愤图强的精神,再塑松江教育在教育界的新品牌,让千年古城因此而在21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大放异彩。同时,今人不应停留在对先辈业绩的满足上,而应多几份理性思考,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相结合,从历史的辉煌中梳理出对今天再塑辉煌有用的东西。这对于开展百年新学庆祝活动,对于振兴松江教育,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百年新学给予后人的启示
1、          开拓创新、继往开来
新学之兴起,在于其一方面充分吸收了松江自宋代始创县学、建书院至清末兴新学,期间八百多年历史所形成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积累的丰富治学经验;另一方面,又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大胆创新,使新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和管理等方面有了高起点。但是,教育创新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就无异于海市蜃楼、纸上谈兵。杨振宁教授曾不只一次地讲述过这样一个事例: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一个明显弱点是胆小,和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占有明显的优势。在西方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往往在回答论证课题的水平上高人一筹,但这些课题恰恰是文化基础比之要差得多的西方学生提出的,以“高智商”自居的中国留学生似乎成了“低水平”的西方学生的“打工者”。中国学生的这种弱点和劣势不能不说与其所受的学科教学定势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习惯于知识的传承,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扮演传道士的角色,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跳钻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魔圈,从而使得学科教学丧失了应有的多姿多彩和生动活泼,步入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怪圈。于是,学生创新的火花往往得不到呵护,反而常常被无情地扑灭;于是,带着问号进校门的学生,出来的时候已经圈上了圆满的句号;于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多的习惯于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而失却了主动“到中流击水”的勇气。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学科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学科教学创新就会成为空穴来风,举步维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培养和点拨。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所爱所恶都直接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任何错误取向,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有的甚至可能成为长久的遗憾。因此,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个自有教育以来就有的古老话题,其实就是学科教学创新的真谛。
2、          把握机遇、引导主流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社会转型期,都将带来社会各方面的
深刻变化,也是促成教育变革的最佳时机。新学之时,清庭昏庸,外强社会动荡,新学之先驱者紧紧把握社会脉动,审时度势,弃八股,倡新学,可谓正当其时,水到渠成。今日之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与百年前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处社会转型期却是不争的事实。松江新一轮大发展为松江教育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引擎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应仿效新学之创举,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全力推进松江教育的改革。
3、          推波助澜、促进变革
百年新学,百年沧桑,百年奋斗,百年辉煌。教育的发展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其本质上就是使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结合的更紧密些,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创办新学之先贤,皆怀教育救国,启迪民智之心,广泛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民主和平等的思想,造就了一批批爱国志士和社会中坚。中山先生盛赞松江教育对革命有功,盖因于此。今日松江教育更要努力发扬百年新学的光荣传统,坚持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在服务松江经济发展中发展自己,在面向松江社会发展中提升自己,为提高松江的综合经济实力作出知识和人才支持。
4、          严于总结、包容共生
历史是一笔财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语:“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善于总结历史,注重历史传承,为得是更好地开创未来,善于在继承中发展,善于在发展中创新,我们的教育将大有可为。
理念决定教育行为,兴新学之时,松江教育办学思想开放,形成百花齐放之态势,出现了一批教育理念创新的名校长和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知名学校,如侯绍裘的坚持“无四”精神,以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识”,促进“妇女解放”和“改造社会”为目的的办学特点,还有立达学园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中山小学的“恭、俭、勤、慎”的的校训时,松江教育以其办学设备好、质量高而被省教育厅给予“县立中学无出其后者”的高度评价。今日松江教育,要不断传承新学办学完成中形成的优良办学传统,深化教学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深挖学校文化和教育内涵,把经验积淀为理念,把理念深化为品牌,涌现了一批品牌学校群体。
5、          借古喻今、以人为本
政府为何要办学?民间又为何要重教?为什么有人会倾家
荡产办教育?那时因为松江教育自古就有重教兴痒之风气。松江兴新学时期,府、县鼓励社会上热心公益士绅兴学堂,各社会贤达纷纷捐资兴学成自办学校,一时间,“学校日见林立,耳目为之一新”,良好的社会重教氛围为新学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极大地拓宽了新学的发展空间。教育事业关乎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福祉,新学百年后松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教育事业的兴盛是社会事业发达的标志,倡导全民重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的重要体现。
6、          敢为人先、振兴教育
敢为人先,就是敢于尝试,敢于冒险;就是敢于领风气之先,
领潮流之先;就是有胆有识、占尽先机,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前辈贤达凭着爱国之心,强国之梦,“热心教育,服务桑梓”,立志新学改革;不少志士同仁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参加革命,兴办学习;尤其兴办女子学校,赢得中山先生“务忘力事推广,成松江女子之模范,中国女子之模范”的殷切嘱托。松江教育要内增凝聚力,外树新形象,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常规,让更多的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有为之士竞相涌现,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敢为人先,智者所为;敢为人先,应是时代之需。振兴松江教育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总动员,形成一个人人敢为人先的社会大环境,让敢闯敢冒者争相涌现。
 
展望未来,松江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我们将乘松江新学百年华诞之际,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延续松江历史,再创松江教育辉煌。2004年,对于松江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届时,我们将动员全区人民庆祝新学百年:一方面,以宣传和庆典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松江教育精神;另一方面,组织松江骨干力量建馆修史,以展示百年新学的成就和传统,树立百年教育新品牌。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1.2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