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家校互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 2009-2010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 >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 > VI 学校社会良性互动,内外关系和谐 > VI -2学校与社会关系 > 家校互动 >> 正文
家长学校
更新时间:2010/12/10  作者:信息中心 站长  阅读:22385次  
松江一中家庭教育讲师团主题讲座内容列表
(在您感兴趣的讲座后用“√”表示)
序号
主题
主讲人
主讲人简介
01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葛建忠
易思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中学生学习问题研究专家,中学生家庭教育研究专家
 
02
健康的家庭孕育健康的孩子
张忠山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松江区家庭教育讲师团负责人,家庭教育专家
 
03
与孩子共成长
 
松江区古松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松江区家庭教育讲师团主讲教师
 
04
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郭宁伟
松江一中德育处副主任,松江区家庭教育讲师团主讲教师,“岳阳讲坛”主讲教师
 
05
学习与人生
邱忠杰
上海松铖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高一(5)班学生家长
 
06
陪孩子一同成长
雷振泉
松江二中语文资深教师,松江区家庭教育讲师团主讲教师,“东方讲坛”主讲教师
 
07
让自己的孩子走上成才之路
李水清
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松江一中家长委员会主任,高三(7)班学生家长
 
08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朱洪新
易思英语学习法核心训练专家,英语教学专家,20年英语教学经验,《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训练》主编
 
09
青春的道路上,我们跟你走
 
松江区“学科名师”,泗泾小学教师,松江一中家长委员会副主任,高一(9)班学生家长
 
10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王宝华
易思教育科技研究院苏州分院院长,易思学习法核心训练专家,中学生应试辅导专家
 
联系电话:57817645,15316952856(联系人:郭老师)
                              上海市松江一中
                               2010年11月20日
上海市松江一中家庭教育讲师团主题讲座反馈单
讲座题目
 
主讲人
 
所在班级
 
听讲人数
 
对讲座的
整体感觉
A.很精彩,对我很有启发  B.比较精彩,有收获  
C.还不错,有借鉴作用    D. 一般化,对我用处不大
讲座的成功之处
 
 
您的建议
 
 
 
您的收获
 
 
各位家长: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计划在双休日陆续举行“松江一中家庭教育系列讲座”(部分内容见背面)。如果您愿意参加并可以抽出宝贵时间,请填写下表:
 
参加“松江一中家庭教育系列讲座”人员信息登记
家长姓名
 
学生姓名
 
所在班级
 
休息日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注:您感兴趣的讲座主题可以直接在背面表格中勾选
邀请函
亲爱的家长朋友:
在各位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松江一中“家庭教育讲师团”自成立以来,深入班级、面对家长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讲座和指导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帮助家长转变育儿观念、提升家教水平,提高与孩子的沟通效率、协助孩子顺利度过高中的适应期,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集中上次家庭教育集中讲座的反馈意见,现继续推出“家庭教育周末系列讲座”,诚挚地邀请您的参与!
松江一中家庭教育周末系列讲座之一
主题
陪孩子一同成长
主讲人
雷振泉
时间
124(周六)
9:0010:00
地点
见门口通知
专家简介
松江二中语文资深教师,松江区第一届、第二届家庭教育讲师团主讲教师,“东方讲坛”主讲教师,家庭教育专家。
讲座精彩语录
△家长亦师亦友,多年父子成兄弟,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
△孩子有自己的前程,父母的成功不能复制,但我们能指点迷津;
△把孩子从网络上叫回来;
△异性本来就很美,如何指导孩子同异性相处?
△孩子是我们的伴儿,家长也是孩子的伴儿;
△成长是一项工程,是希望工程……
如果您能拨冗参加,请填写下列回执单,并于本周五交孩子带给班主任。感谢您的支持!
                                       上海市松江一中
                                       2010年12月2日
 
……………………………………………………………………………
回执单
班    级
 
学生姓名
 
愿否参加
 
家长姓名
 
家庭电话
 
家长手机
 
 
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宣传稿
当家庭不再温馨……
                                     ——建构和谐亲子关系策略谈
松江一中      郭宁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松江一中的郭宁伟。我要讲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比较适合中学生家长群体。打算与家长们讨论的话题是“当家庭不再温馨……”。
听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感到无法接受。曾经有一位家长困惑地告诉我,他的孩子在写给班主任老师看的周记中竟然写道“每天一进家都会看到爸爸妈妈伪善的面孔,在这个家中毫无乐趣可言、毫无温馨的感觉”,但是这位父亲却一直以为自己的家庭妻娴子孝、温馨和睦。
在座诸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资深教师,看到或听到这种“剃头担子一头热”的事情一定不少。在国内一项针对中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近七成感到家庭不再温馨,父母对自己不理解……
到底是在哪里出现了问题?
我想,主要是相互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我们的家庭缺少了一种平等、和谐、上进的教育环境!我们与孩子之间产生了隔阂和不和谐!我的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家长与孩子逐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的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现状的简单介绍 
我曾经对我区部分中学生及其家长做过一项调查。了解到:孩子们认为“对中学生的生活、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家长思想影响!当问及孩子们“最烦恼的事情”中, 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45.6%。也就是说,在很多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障碍!
事实上,我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我也将这些误区总结为以下三点:
1、   成才观功利化
2、   亲子观单边化
   3、教育观失衡化
面对现状,我想首先应该思考 !但是,仅仅有教师的思考肯定不够。能够引起家长的思考和共鸣才是最重要的!
二.思考
为此,我将会在指导现场发给家长一份心理测验题,而这份测验题的名称就叫做《请你不要这样想》。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测验上的所有想法都是不合理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高!
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潜意识中都在迫使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孩子成材了,我就是百分之百成功了”,反之,就是“百分之百失败”!对孩子的培养陷入误区,表现为“四过” :即“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于的保护。”使这些孩子普遍出现“三无” :即“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许多孩子对家长的爱护习以为常,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毫无感激之情,更无感恩之心!不少家长含辛茹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不成器;不少的家长颇感失落又困惑不已。
总的来说,在孩子的心目中,我们的家庭似乎不再温馨。在越来越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家庭这个本应十分温馨的词语已不再是温馨百分百,而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三.策略
1、转变观念,注重家庭德育
培根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你对他百依百顺。”作为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孩子的同时,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与学校、社区协作配合,讲究策略、方式,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针对我区家庭德育的现状,我觉得家长应该做到“三个转变”即:⑧从“不闻不问型”向“主动关心型”转变,从“严父慈母型”向“良师益友型”转变,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
2、取法乎上,培养良好品质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事情:孩子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误,我们的家长刚开始都十分生气,但是几次教育失败后大都采取了退让和迁就的方法,有些事情适当的退让也确实是一种策略,但是在有些问题上是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瑕疵的,否则将会贻害无穷!比如说诚信、比如说自信。
3、规范言行,提高道德素养(11)
家长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哪些话能讲给孩子,哪些话不能讲;哪些行为要约束,那些行为要加强,都要有明确的认识。家长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实际上他们在观察和学习你怎么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情(谁的孩子象谁、副区长王军)。
4、加强学习,亲子共同进步(12)
此前,我曾经对我区12所全日制高级中学的1121名学生进行过“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调查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家长都以“我这辈子已经不行了,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作为自己放弃学习、逃避学习的理由,成天沉迷于“打麻将、打扑克”等娱乐活动!殊不知,自己的不思进取已经为孩子的发展设置了最大的心理障碍!
5、互通有无,营造和谐氛围13)
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缺少对孩子的理解和心灵上的沟通。事实上,只有当孩子感觉到你理解他的时候,他才会真正感觉到你是爱他的。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到与孩子的理解和沟通呢?
    (1)少讲为妙。    (2)冷静理智。(3)耐心的听。    (4)听话听音。(5)恰如其分。
   (6)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7)充满慈爱的话语。(8)重视孩子的意见。
     在这之后我会现场插入一个心理小游戏(14)(
让家长明白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底线!
6、与时俱进,适当调整心理(15)
7、把握分寸,正确认识成绩(15)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水分的滋润,“不再温馨的家庭”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远离阳光,越来越趋近黑暗!(16)
今天,我只是将讲稿的大致框架向大家做了一些介绍。考虑到面对的是家长群体,我在正式讲稿中将会以17个左右的案例或故事以及2个心理游戏支撑我的观点,也将会根据现场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大致需要40分钟——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17)                                            
 
 
郭宁伟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努力学习!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家校联系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班主任的家访、老师与家长的电话联系、家长来校与老师交流、家长会等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在总结与反思中,我们觉得以往的这些家校联系形式中,共同学习提高这一点有所欠缺。而当今社会日新月异,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学习。
因此,从2007年开始,学校在家校沟通方面增加一种“家庭教育函授学校”的好形式。所谓家庭教育函授学校就是学校定期向家长发放一些论家庭教育的学习材料,供家长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些学习心得交流,为家长共商培育子女的大事搭建一个平台。
首次向家长们推出的是《东方大讲坛》陆继椿教授《一个现代家长的基本修养》一文。(陆继椿: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华东师大一附中荣誉校长,华东师大中文系兼职教授。)
《一个现代家长的基本修养》卷首语:“学校教育正在改革,社会教育也引起了重视,唯独家庭教育还处在各行其是的状态。尽管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读书操碎了心,但是,很多情况是,孩子越大和家长的的距离越大,甚至隔阂到无话可说了。既然无法沟通,又何谈家庭教育呢?”
…………
敬请各位家长认真阅读学校发放的每一期学习资料,做松江一中家庭教育函授学校的好学员,更主要的是要把学习体会化作与子女沟通的好方式,做深受子女爱戴并愿意与之倾诉心情的好家长。
也恳请各位家长就家庭教育函授学校这一家校联系的新形式,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让我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松江一中校长室
                                    
 
 
松江一中家长函授学校函授资料(一)
一个现代家长的基本修养
学校教育正在改革,社会教育也引起了重视,惟独家庭教育还处在各行其是的状态。尽管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读书操碎了心,但是,很多情况是,孩子越大与家长的距离越大,甚至隔阂到无话可说了。既然无法沟通,又何谈家庭教育呢!
    科学地看,孩子成长的烦恼,各个年代,古今中外都有。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生活多样化,渗透在每个社会层面,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此外,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每次教育都是第一次,并且永远是第一次,因为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也不可能吸取教训,这就更增加了教育的风险,教育的效果也就难免不尽如人意了。
    我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看到许许多多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成长变化,特别是初中阶段,孩子由少年至青年的过渡期,发育带来的身心变化十分迅速,又极不稳定,家长稍有疏忽或教不得法,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现在,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有时请家长听有关教育的报告,有时组织家长讨论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有的学校干脆办起了家长学校,有计划、有系统地给家长上课,宣传教育理念,介绍教育经验。家长如果能认真对待,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实际情况,去体验,去实践,是不无裨益的。鲁迅先生早在1918 年就对办师范学堂培养教师借题发挥,提倡办“父范学堂”,因为“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 )。今天就更有其必要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决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而是为人父为人母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孩子受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家长给孩子的影响是最亲切最直接最经常,也是最基本,因而也是最重要最有力的。
    家长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家庭经济不怎么样的,也节衣缩食,买几样名牌衣服鞋子打扮孩子。孩子怎么想的呢?有道是“见不着的爸,唠唠叨叨的妈”,只觉得心烦。除了吃饭之外,就钻进自己的小天地去做功课了。有些孩子放学也不马上回家,而是跟朋友去玩,甚至上网人了迷,家长的话成了耳边风,个别的还逃学、逃夜,成了问题少年,让家长伤透了脑筋!学校想尽办法,但是抓了校内,难抓校外,老师和家长之间抓的角度和方法又不尽相同,所谓“配合”也就很难步调一致,收效甚微,怪学校也没有用,于是,只有求救于戒“网瘾”的专家了。
    反思种种,不要怪学校,更不要怪孩子。正确的办法是“求诸己”,加强自身的修养,从新时代新形势新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孩子,认识自己,认识学校,认识社会。家长委员会的活动不能满足,家长学校的上课不能解渴,“父范学堂”也找不着,就自己跑书店,上图书馆,找有关教育的书自学。许多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教育子女成功的,无不通过学习得以借鉴。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人不懂得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做父母的看着孩子长大,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不懂得孩子的。因而也就很自然地觉得自己一直在教孩子。陶行知先生说这番话的对象不仅指教师,也指家长,指一切教育孩子的成人。历来对教育孩子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一种是“听话”、“塑造”、“强迫命令”。前者是科学的,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不是强调凡事要“以人为本”吗?在学校我们还特别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显然,在家庭教育上也必须特别强调“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我国的教育中是由来已久的,孔夫子的教育就是按这个规律进行的。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位贤人,都各有其性,各有所长,孔夫子教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同样的问题,他都能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心理和特长,施予有效的教育,给予不同的解答或者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循善诱,培养出像颜回、子路、子贡、曾参、冉有、子游、子夏等当时杰出的各种人才。实际上,这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早的实例。当今家喻户晓的比尔· 盖茨,20 岁的时候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那是1 975 年,他忽然放弃读大学,跟比他大两岁的保罗· 艾伦来到后来称为“硅谷”的地方开了一家小公司,开始为微电脑开发软件,这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微软”。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造就比尔· 盖茨的是他的母亲。母亲真正懂得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她总是积极地支持他和鼓励他;即使孩子做错了,她都能从中找出一些正确的东西加以引导。孩子放弃哈佛的学业,一般做父母的大概是接受不了的,但是,比尔· 盖茨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创业。这使比尔· 盖茨十分感动。这一年的母亲节,他写了一封信感谢母亲一直鼓励他,使他不断努力,不断增强自信。人们往往羡慕成功人士,往往羡慕机遇,但往往忽略了成功人士受教育的影响,忽略了机遇只赐给有准备、有胆识的人。没有天赋,没有在天赋基础上的“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很难造就成才的。
    然而,我们的教育长期受到功利的主宰,曾经是政治的因素,现在又加上经济的因素,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往往根据自己的处境得失和社会攀比的实际利益考虑孩子的前途,以致不能正视孩子的天赋,不懂得“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而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要求孩子拿好成绩,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进特色幼儿园、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然后,考取本科高校,热门专业。最好成为“哈佛男孩”、“哈佛女孩”。一切按照家长认为的“天才”模式去“塑造”,孩子只能“听话”,乖乖地接受,难免会“强迫命令”了。我们经常听到“恨铁不成钢”的说法,其实铁就是铁,铁有铁的用处,何苦要成为钢呢?天生万物,各有各的天赋,亦即适应其生存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不要说“赶鸭子上架”是强迫不成的,即使都是马,也有各种品种的不同,千里马、一般马、菜马更是有很大的差别。“三个臭皮匠”之可贵是在于他们充分发挥了“据皮而用”,使不同性质和不同形状的皮,用得恰到好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皮尽其用,甚至挖潜而用。木匠也懂得“什么材料派什么用场”,决不会“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这些道理是极普通的。但是,用之于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就不愿意,就非常盲目了。
    最近读到两个初三孩子写的作文口一篇的内容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特别是初三以来,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甚至为了给孩子安静的复习环境,父母说话轻言细语,连电视都不看,牛奶咖啡点心及时地悄悄放在孩子手边。但是,孩子越是感受到父母的爱,越是感到压力,感到紧张,因为他知道父母每一个爱的眼神和动作,都寄予了极高的“望子成龙”的希望;如果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对不起父母的日日夜夜,甚至发展到对父母的微笑和鼓励的话语,都心里发毛,好像“被击猛掌”那样震惊。文章的题目是《 承受不了的爱》 !孩子的父母读到这篇文章将作何感想呢?另一篇文章的题目是《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这位初三学生,写她n 岁的时候,妈妈领她去学拉琴。但是,她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老师的每一首曲子我都学得很累,每一节课似乎成了一次煎熬”。这种被逼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无论是“坚持”的训导,还是“拼搏”的激励都是徒劳的。于是,她“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我不想学琴了”。幸好,这位妈妈想了想,没有再按常规地去训导,而是心平气和地说“你已经长大了,自己决定吧”。这篇文章反映出来的一位家长对孩子,从要求“听话”、主观“塑造”到“强迫命令”的解放,很值得当前尚处功利教育潮流中“搞竞赛”、“争特长”、“比名次”的家长借鉴。
    明智的家长应该具有对“因材施教,) ' ’因势利导”,这两“因”的认同,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自己家教的方法与措施。不要去羡慕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好,也下决心要自己的孩子一样好,甚至更好。这就走进了教育的误区。《 哈佛女孩刘亦婷》 一书,风靡一时,发行数百万册,就迎合了许多家长的“羡慕”心理,以为像刘亦婷的父母那样去培养孩子,孩子也就“刘亦婷”式了,这是很不现实的。每个孩子就像优秀小说中描写的典型人物,永远是独特的“这一个”,绝无雷同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不同的孩子的天赋是不同的,天赋是有差异性的,千差万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认识“天赋”有一定的启发。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至少由8 个方面构成: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一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8 个方面的智能不是等同的、单一状态的,而是不平衡的综合状态的。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他们的智能结构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有的孩子这些方面的智能突出些,有的孩子那些方面的智能突出些。有的孩子语文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突出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交际能力就比较强,搞写作、管理、攻关、外交等就容易出成绩;有的孩子逻辑一数学智能突出,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就特别强,学数学就很有天才;有的孩子自然观察智能也很突出,就不仅可以数学学得不错,还对周遭环境中的种种事物有辨析能力,有好奇心,这就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素质了,搞生物、地质、物理、化学就有成功的希望;有的孩子读书不行,但音乐智能很突出,乐感好可以搞音乐;空间智能很突出,对视觉性和空间性的信息感知和表现的能力很强,就可能成为画家;肢体一运作智能很突出,用肢体表达想法与感觉,处理物体的能力很强,从事舞蹈和体育运动就是有利条件了。
    当然,实际上人的多元智能结构并非如此简单明了,其沟通交叉组合成一个特有的系统,是很复杂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许多潜能可以开发。家长应该是最早、最清楚发现孩子“天赋”的人,教育孩子不要强求,更不能苛求,如果不是孩子“天赋”中能够开发的部分必定是累了自己,苦了孩子,终致教育失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应该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家长的“座右铭”!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帮助他找到可以尽情施展才能的地方。明乎此,北京的一个弱智孩子成为交响乐的指挥家,就不是神话,而是家教成功的科学了。明乎此,也就能理解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读书竟属“差生”之列的笑话,而感叹他们后来划时代的伟大成功了。
   强调早期教育,也是现代科学研究对发现人的天赋和开发人的潜能的重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通过千人追踪研究,发现5 岁前是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假设人在17 岁达到其智力水平的100 % , 4 岁就达到50 % , 8 岁就达到80 %。他还告诉人们,早期1 年的教育,超过其他时期8 年到10 年的教育。日本的心理学家木村久一则提出了一个儿童潜在能力递减规律:如果儿童在两岁时的潜在能力为100 , 5 岁时就递减为80 , 10 岁时就递减至60 , 15 岁时递减到只有40 了。由此可见2 至5 岁是早期教育的关键年龄。
    我国历来有儿童早慧之说,不过往往偏重于吟诗作文,而且仅从天才的角度作记载。古代许多大诗人大文豪不必说,王安石就写过一篇《 伤仲永》 ,记载了仲永很有文学天赋,5 岁就能作诗,无师自通,但是,他父亲贪财,不让他学习,拉他到处去应酬,结果成人之后就默默无闻了。王安石感叹地说,仲永的早慧是天赋,但由于后来不学习,他的天赋就被埋没了。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穆勒,岁半学英语,3 岁学希腊语,6 岁左右读历史,7 岁左右读传记、游记、文学名著,8 岁学拉丁语,12 岁学高等数学,16 岁发表论文,并且开始创立经济学说,最终成为跨学科的大学者。穆勒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很动情也很科学地说:“如果我有一点成就的话,那是从父亲那里接受了早期教育的结果。”其实,今天看穆勒的成就既得之于早期教育,使多元智能得以开发,使天赋揭倒应有的展现,又得之于后天不断地学习研究,因而,可以说,天才源于天赋,天才出于勤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则是具备了前者,拒绝了后者,终于一事无成。
    一个人后天的勤奋学习是比天赋更重要的。龟兔赛跑的寓言就强调了人们对勤奋的认识,在跑的速度上,显然兔子的天赋比乌龟不知高多少,但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乌龟终于到达终点,兔子却半途而废了。所以爱迪生在谈到天才时,既是谦虚也是恳切地体验,强调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作用。平时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从教育的角度说,即是强调后天的学习、研究和探索的价值。任何真知灼见,任何令人羡慕的成就,不管是天赋极高的人,还是天赋一般的人,都来自勤奋。穆勒和一切成功人士是其正例,仲永和一切小聪明成不了大气候的人是其反例。
    懂得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正确方法,了解多元智能和早期教育的科学理论,又体会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意义,我们对陶行知先生说的“懂得小孩”,就会有比较清醒的科学的和根本的认识了。可见爱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的生活,让他吃好穿好,以至享有舒适的睡房和书房,鼓励他督促他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还不一定真l ' J 懂得”孩子。如果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既定模式去“塑造”孩子,孩子不“听话”就施之以“强迫命令”,那就会泯灭孩子的“天赋”,抑制孩子的“潜能”,扭曲孩子的成长,甚至贻误孩子的一生!这种父母之爱,越是爱之深爱之切,孩子越是承受不了。
    我想每位家长都知道并不是生了孩子养了孩子就会教育孩子,而是需要学习教育,具备一定的家长修养,才会更好地教育孩子。今天的孩子长在经济起飞、科技发达、资讯弥漫的现代中国,只有家长具备了一定的现代修养,才能在教育新观念的指导下,逐渐运用教育的新方法,才不会陷人教育的误区,自找矛盾,自寻烦恼,自咽苦果。那些不思进取,沉溺网吧,离家出走,混迹时尚,乃至轻视生命的孩子;那些得不到理解,怨恨在心头潜滋暗长,甚至拭父栽母的孩子,哪个不是父母的宝贝?归根结底,养不教,教无法,才铸成大错啊!
    观察和聆听是比灌输道理和训斥重要得多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虚心聆听,才能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特长需要助长,有什么兴趣需要鼓励;要帮助孩子发扬什么优点,要帮助孩子克服什么缺点… … 这一连串的“什么”都不是“问”出来的,更不是“训”出来的,只有父母做有心人,细心“看”出来和虚心“听”出来。国际知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幸铭,少年时全家由苏州移居上海。父亲是银行家,经常带他出人繁华的南京路。但是贝幸铭感兴趣的是苏州园林和外滩建筑,对父亲的金融交易和南京路的时尚商品都毫无兴趣。父亲也就不勉强他子承父业,任其兴趣发展,他的天赋、兴趣和特长得到了完美的、综合的发挥,在建筑设计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华盛顿的国家美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扩建的金字塔式设计,还有我国北京的香山饭店,都是他的杰作。1993 年,贝幸铭获得了国际普里茨克建筑学奖,成为荣获此奖的第一位华人建筑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还认为兴趣往往是孩子天赋冒头的表现,发现孩子的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旦抓住机遇,成功是必然的。成才之路不一定是沿着正规的升学之路;在正规的升学之路中也不一定是成绩优秀的人就一定成功。家长不要把孩子框在固定的模式里和锁在主观的目标上。这样,才会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天赋,会成为一个人才,才会去尊重孩子的意愿言行,平等地跟孩子对话,不会认为孩子的幼稚和天真,除了可笑好玩外,毫无价值;更不会一句“小孩子懂什么”斥责,将孩子的一切想法和意见拒之门外。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 自智急速变化时期,有冲动,有疑惑,有看法,渴望对人倾诉。首先想到倾诉的对象必然是父母,可惜多数父母,特别是父亲,往往缺乏聆听的热情和耐心,对孩子需要倾诉掉以轻心,甚至对不合己意的言行态度严厉训斥,孩子失望了,害怕了,反感了,就向你闭锁了。你再关心他,在你面前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了。不少家长终于发现,孩子越长越大,话越来越少,越来越觉得陌生了。这是家教失败的标志。于是,孩子去找老师倾诉,老师不能聆听,就找同学倾诉;如果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同学,就只有自闭了,或者上网聊天,到虚拟世界去找知心朋友,去打游戏发泄了。到这个时候父母才感觉问题的严重性,已经积重难返,伤透脑筋了。
    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感情是血缘的天性的,产生距离,不能沟通,以致冷漠,责在于父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倡导亲子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安排出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在亲密接触中使父母跟孩子的感情唤醒,加深,以利于家教。有不少忙于业务和公务的父亲,也尽量排出双休日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被称之为“双休日爸爸”,这也是很好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长,留意观察孩子的表现,耐心倾听孩子的呼声,大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孩子很可能谈的不是读书、考试、分数,而主要是他周围的人和事,是他的一些思想活动。家长确实应该加强对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学习,总结自己有关的经验,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是亲切的自然的及时的,孩子容易接受的。舒乙先生在回忆他的父亲著名作家老舍对自己的教育时说,父亲从不问我的学习成绩,也不辅导功课,却赞美我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带我去访友,去上茶馆澡堂。我总是跟着他的脚跟走。这是何等亲密的父子关系和言传身教的教育啊!老舍教子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修养,是做人的实践,不要功利地看待读书,不要干扰学校的教学,也信任孩子会努力学习,有问题会自己去解决,只要努力了,成绩是孩子自己的,是好是差孩子自己有数,自己负责。这不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吗?这不就是家教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吗?舒乙先生现在是中国文学馆的馆长,他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父亲,他今天为人的高尚和艺术的造诣,确实是受良好家教的影响。
     愿所有的家长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增强现代教育意识,提高现代教育修养,育儿有成,教儿有方,成为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
 
 
 
 
 
 
 
 
 
 
 
 
 
 
 
松江一中家长函授学校函授资料(二)
各位家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对孩子的培养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揠苗助长,而需要科学与智慧。2007年1月30日我们向各位印发了《一个现代家长的基本修养》一文,松江一中家长函授学校也由此宣告成立。今天给大家提供三篇家教辅导文章:《父母不要制造考试焦虑》、《餐桌上的“德育”》和《当孩子对父母说“请勿打扰”》,希望对你们有所裨益。
松江一中家长函授学校
2007年5月8日
 
 
父母不要制造考试焦虑
路中秋
一位高三学生说:“因为我的高考,最近家里的气氛压抑得让我喘不过气来。母亲对我说话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她越是这样越让我感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近来,我心里忽然开始特别恐惧:万一我考不上怎么办?一想到母亲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真的不敢言败……”
另一位高三学生近期出现严重的焦虑、失眠、情绪激动等反应,以至于无法正常上学,只能回家休息。而回去以后,他更担心自己被同学落下,天天嚷着要看书,但一拿起书又看不进去,越看不进去心情越糟糕,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看着考试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心急如焚,面对孩子莫名其妙的表现,他们只能像对待婴儿一样去哄着他,但孩子的情绪却一天比一天糟。
一个初三学生在妈妈的陪伴下来看心理咨询师,据母亲讲,他的症状是总怀疑自己身体有病。今天说心里难受,明天又说胃里不舒服,身上起了两个小红点就紧张地问妈妈,自己是不是得了皮肤癌。但到医院检查,身体什么毛病都没有。
这些现象被心理学界称为考试焦虑,这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其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有的考生因此反复逃避考试,严重者可发展为精神障碍。
并非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焦虑反应是人们对一些即将来临的紧张事件进行适应时,在主观上产生的紧张、不安、着急等期待性情绪状态;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特点是紧张、不安等症状比较严重,但对产生这些不适的原因不很明确。
有关专家在一项“考试焦虑程度与母亲的过度期待自评”研究中显示了如下结果,相关分析表明:1、考试焦虑程度与母亲的过度期待得分呈显著负相关。2、考试焦虑程度与孩子对家庭教育积极拒绝态度评分呈显著负相关。3、考试焦虑程度与孩子对家庭教育干涉态度评分呈显著负相关。4、考试焦虑程度与孩子对家庭教育态度等级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由此可见,父母,特别是母亲,在积极地为考生制造着焦虑。焦虑源是母亲自鸣得意的期待、爱护、关心、呵护、过多的鼓励、善意的提醒,与高考直接有关的谈话和议论以及高度关注,特别是对结果的过度关注。请母亲们自鉴。
 
 
 
餐桌上的“德育”
蒋建微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的用餐时间成了家人相聚的良机。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孩子的餐桌教育:英国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无形的“餐桌礼仪教育”;美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进行环保教育;日本许多家庭的餐桌犹如课堂,他们称之为“食育”。大人在餐桌上的言行,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甚至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
一、餐桌德育的表现形式
1.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培养独立的品质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选择“喂”孩子吃饭,导致有些孩子上小学了还不会使用筷子,甚至有些孩子在吃饭时玩起了“捉迷藏”,家长端着饭碗追着孩子跑。其实到了入学年龄的小孩,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意向,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就能促进孩子长大后独立思考。所以,从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开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起着很大作用。
2.给孩子一双勤劳的手,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家务劳动与孩子的成长有密切的联系。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让孩子擦桌凳、摆碗筷、端菜等。在孩子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时,父母最好不要用“我来”去阻挡。像端热汤这类事,你只要小声地嘱咐他几句,或者告知一些注意事项就可以了。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3.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节约的美德
古今中外,凡能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无一例外地提倡节俭:德国人生活上“抠门”,日本人工作中节俭,都是节俭美德的发扬。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关键在于家庭的早期培养。节约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孩子吃饭时,不随意浪费粮食,要知道“粒粒皆辛苦”。可以告诉他,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每个人每周少浪费50克米饭,那每周就可以节约65000吨粮食,日积月累将是个多么巨大的数字!
4.持之以恒,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
我们很多家长对年幼孩子在饭桌上的表现不管不问,忽视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孩子成了餐桌上的“上帝”。家长应该从小对孩子灌输一些用餐的礼仪,让孩子懂得说“对不起”“谢谢”;不满嘴含着食物讲话;不将饭菜乱吐在桌面上;咀嚼东西以及喝汤时,不发出很大的声响等。这方面的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5.从身边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环境卫生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要引导和教育孩子注意卫生、保护环境。例如,吃饭的时候不可把菜汤、米粒洒满桌子;弄脏了桌面,鼓励他们自己清理;上小学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会成为环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随便丢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重视环境教育,应从身边做起,从保护餐桌“小环境”,延伸到保护自然、社会这个大环境。
6.尊敬长辈,让孩子懂得奉献爱心
我国很多家庭都是好吃的先让孩子吃,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喜好一清二楚,但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的口味。在饭桌上,父母应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懂得关爱别人、尊敬长辈。父母要以身作则:吃饭的时候,给老人端椅子,引导孩子给长辈夹菜,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爱心的互动。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爱;知道怎样尊敬长辈、珍惜家庭,从小心中有他人。
二、餐桌德育的实施策略
1.贴近孩子的实际
首先,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实际。孩子就是孩子,不能按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其次,要符合孩子的认知实际。可以采用讲小故事、唱儿歌、看动画等,通过趣味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道德常识。再次,要结合孩子的心理实际。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情绪不稳、易于外露、好模仿、好奇等特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就会乐于做家务,“有模有样”地用餐。
2.用示范的方法引导孩子
未经示范和训练就让孩子去做,结果会不理想,父母难免会批评和责怪,到头来孩子的自我期望值便会降低,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父母应该怎样示范呢?可以先讲解,后示范;示范的动作要慢,让孩子看得清楚;孩子要在示范之后跟着做练习;但孩子做练习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造成疲倦。
3.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
有时,父母在用餐时常常对孩子指责个不停,这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时总是采取激励的方法,让孩子自觉地做该做的事情。例如,在家庭聚餐时,妈妈表扬7岁的洋洋:“真棒!洋洋知道怎么使用餐巾了,我知道这是很容易忘的。如果你在喝牛奶前,把嘴边的汤汁擦掉,妈妈会更高兴的!” 激励的效果事半功倍,胜过任何一种想操控孩子的努力。
4.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等都会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来。孩子早期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无时不受父母的熏陶感染。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床头、餐桌旁、电视机前,都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从健康的“床头文化”“餐桌文化”中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家长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用宽容和欣赏去发掘。孩子对新事物是好奇的,喜欢参加一点劳动、负一些责任的,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从餐桌上开始对他们进行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便是我们培养他们责任感的开始。
 
 
 
当孩子对父母说“请勿打扰”
卢勤
(原载2007.03.14《文汇报》)
别让孩子关上心的门
我们曾在一所高中的一个班做过关于孩子与父母沟通问题的调查,结果是:100%的同学认为自己关上房门对父母说“请勿打扰”是非常正常的。这说明今天的孩子保护自己的意识增强了,他希望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很多家庭的情形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父母不理解孩子,心想我养你这么大还给我来一个“请勿打扰”。其实,家长是盯孩子盯惯了,孩子一离开视线家长就不放心。孩子关门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被盯着,但孩子越不让盯,父母就越想盯,于是隔阂就产生了。
想沟通,想了解孩子,但是苦于没有正确的渠道,这是今天家庭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17岁的男孩天洋说,妈妈总对我说这事应该怎么做,那事又不好了,我看电视也不让看……虽然有时也觉得她说的没错,可就是觉得听着很烦。
这是现在很多妈妈的问题,孩子长大了,但妈妈没长大,还用对小孩子的口气,对17岁的大男孩说话,对他的那种担心,不停的唠叨,他们听了没有作用,因为语言方式不对。
我觉得从沟通的角度,妈妈首先要长大,你的心理、语言要适合长大了的孩子。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对孩子的关爱太多,而没有把责任交给孩子。
我的一个朋友要被派到外地去工作一年,他的妻子身体特别不好,而且跟他上中学的儿子关系特别紧张,连话都不说。他想了好久,临走前把儿子叫到身边说:“爸爸要去外地挂职一年,我的妻子身体不大好,就请你多照顾,拜托了。”儿子听了以后愣在那儿,什么都没说。
结果他妻子告诉他说,你走了以后儿子对我特关心,每天都是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罐再睡觉。这个父亲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把照顾孩子的责任交给妻子,而是把照顾妻子的责任交给儿子,儿子一下子成人了。
现代年轻人和上个世纪60代以前的人观念完全不一样,这样一个变化浓缩在一个家庭里,使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得太远。有些孩子把门关上,其实是一种暗示,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关门不要紧,如果把心的门关上是非常可怕的。
有的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会喊:“别玩了,快写作业”;有的家长会悄悄走到孩子后面,孩子被吓一跳,说你能不能出点儿声让我知道,这时候他就紧张。父母这样做,孩子根本就不会专心学习,他要观察有没有动静,他会事事防着你。我倒同意这一点,孩子学习时请勿打扰他。
学习是一件独立完成的事情,在监视下学习的孩子,他会觉得他是在为你学习,你不监视他就不学了。有的孩子偷偷看电视,妈妈一回来先摸电视机是热的。得,吵起来了!问题常常就是这样发生的。所以,首先要让孩子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别人学的。
我之前听到天洋的故事,觉得这个大男孩儿可能出现了问题,可是当我看到天洋后,我觉得天洋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他的目光是坚毅的,我只告诉了天洋一件事:“人有一个很大的能力就是沟通,你将来走向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沟通能力,也就是‘情商’,这个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学习的。有的孩子从小会跟父母沟通,会跟同学沟通,将来走上社会他的障碍就会小得多。你已经是一个大男人了,你的父母这么爱你,你都不能跟他们沟通,这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你没本事。如何把对抗变成对话,你有责任。”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首先爱是需要发现的,父母爱孩子,孩子是有感觉的,这时候你就应该特别欣慰。第二,爱是需要表达的,我们今天很多家长不会表达爱,明明是爱孩子说成恨孩子,明明是喜欢他偏要变成打,明明是对他的关爱变成了唠叨,造成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不会表达爱。
我的孩子在叛逆
叛逆,是青春期少年最大的心理特点,正是这种强烈的叛逆心理使许多青春期的少年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许多同学向我倾诉自己的种种烦恼,都认为,世界上最倒霉的是自己,最不幸的是自己,最不被理解的还是自己。
中学生王行楷,原本是个学习不错的男生,进入青春期后,和父母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一次,他和女同学通电话,妈妈数落他“学习不行,就打电话行。”爸爸打了他,一气之下他离家出走,在汽车站呆了两个晚上。从此,他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他的父母打电话向我求救。
我们把王行楷请到北京电视台《知心家庭·谁在说》栏目的演播室,节目中播放了一段对他父母的采访。
屏幕上,行楷的父亲自豪地说:“行楷上小学五年级之前,开家长会,我特爱去。往那儿一坐,老师就说:‘全班我最喜欢的孩子就是王行楷。’只表扬两人也保证有他。所有的老师对他印象都相当不错。每次我都想,哎哟,瞧瞧我的儿子多棒啊!”
说起儿子棒的地方,父亲如数家珍:“下象棋我下不过他,转呼啦圈小女孩也没他摇得好。”
谈起儿子搬出去后的感觉,父亲很痛苦:“我们都觉得非常冷清,家里甭管有什么事,都会想起他,今天炒菜了,他妈就会说,孩子最爱吃这个;去商场看中一件衣服,就会想,儿子穿着肯定合适……”
父亲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对着镜头一字一句地倾诉了真情:“行楷,过去我们可能在言谈举止中对你有些伤害,今天我在这里说声‘对不起’,希望咱们今后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原谅,这家是咱们三个人的家’。”
场上静静的,行楷怎么也没想到倔强的父亲会说出这样柔情的话,他更没想到,父母会亲自来到现场。分别一个月的父母与儿子在演播现场相见了,虽然行楷没有和父母拥抱,可是看得出他态度开始缓和了。
我对王行楷说:“我知道,对于父母,你内心是在乎的,但你表达出来的却是不在乎。父母也许可以忘记他们在你成长中的付出,但你应该记得并在乎,人都是有良心的。一只小猫或小狗长大了走丢了,它们的主人都会非常着急,何况一个人呢!孩子是父母辛辛苦苦养大的,你一定要在乎父母的爱和付出,我相信你能做到。”
我理解和行楷一样处在青春期的同学,今天你们要长大,要自由,要独立,应不应该?应该!但是如果你缺少两个字,就可能是盲目的,这两个字就是“思考”。青春期最需要的就是思考,会思考和不会思考,情况会完全不同。
孩子上网不要堵,要疏导
杭州的一位母亲制作了一张全市的网吧地图,因为她的孩子从去年春假迷上网络游戏后,就经常彻夜不归,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挽救儿子,老爸用尽各种手段,伤心绝望之下与儿子断绝了来往。母亲拿着这张地图,每天奔走在凌晨的街头。
我与这位妈妈有过一番对话——
妈妈:“孩子迷上网络后,变得无情无义,我再怎么求他,怎么流泪,他都无动于衷。”
知心姐姐:“有的父母甚至跪下来求孩子不要做什么,但这样的家长,孩子心里是看不起的。要做个有力量的父母,把你对他的信任告诉他,家里的各种处境也要跟他讲清楚。孩子再跟父母离心离德,家长都不应该放弃。”
妈妈:“我每天在他桌上写很多励志的话,就想让他醒过来。”
知心姐姐:“天天写就不值钱了,有的话说一次就够了。”
妈妈:“他上网聊天,我站在后面,不是存心偷看他,只是想知道他在干什么,小鬼却骂我卑鄙。”
知心姐姐:“如果是你在做事,后面有人看着你,你自在吗?”
妈妈:“我就担心他在网上认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知心姐姐:“其实网络也并非都是陷阱,性格内向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宣泄,他就会自伤,或者伤害他人。你的孩子上网聊天,说明他需要宣泄,你要理解他的行为,千万不要只做监控他的妈妈。适当的时候可以请他的网友来帮助,同龄人之间的对话有时比成人有用。”
迷恋网络的孩子为什么出不来?是因为在学业上他找不到成就感,所以扎进网吧寻找安慰。在现在社会中,父母是挡不住网络的,网络世界有许多诱惑,孩子会被诱惑而沉迷。
我认为大禹治水就是在疏导,父母只有和孩子一起走进网络,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真爱。三年前,江苏有个女孩迷恋网吧离家出走了,她的母亲整日整夜地寻找女儿。为了女儿,不会电脑的母亲硬是学会了上网,学会了打字,并每天坚持在网上给女儿发帖子。她有一个信念:是我将女儿带到这个世上的,一定要对她负责。
一天夜里,母亲又在网上给女儿留帖:“女儿,妈妈昨夜打了一夜稿子,可一不小心被删了。我知道你在看帖,我只想对你说一句:‘家里的灯永远为你亮着,我等你回来!’”深夜,女儿冒雨悄悄回到自家楼底,看见只有一扇窗口还亮着灯,那是妈妈为她点亮的。“妈妈!”女儿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母亲跑下楼,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失声痛哭。后来,这个女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
把“早恋”变成“早练”
有些男孩儿和女孩儿,为了对方就不想活了,是比较傻的孩子。我想告诉他们:世界上好男人好女人多着呢,不要为一个人去苦苦地等待。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在上中学的时候看上了他们班的一个女孩,但是那个女孩子没看上他,所以男孩子就非常地苦恼。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的妈妈。妈妈回去后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都会来跟你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的人都会跟你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女孩自然会来找你。所以,不要苦苦地等一个人。”
妈妈把这封信放在桌子上。后来,这个男孩子开朗、坚强起来,开始去走他自己的人生,当然就有很多很好的女孩儿喜欢他,后来他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于男孩子来说,打铁必须自身硬,你自己强大起来,好女孩就会看上你。对女孩子来说更是这样,如果你是一个很自信的女孩,就不怕男孩子不喜欢你。
我给一些因失恋而轻生的少男少女讲过,爸爸和妈妈这两个人,有300万亿个机会生下孩子,就是说有很多精子和卵子,但是没生别人,而生下了你。所以每一个生命都非常的神奇,我们就更要看重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男孩儿没瞧上我,不要因为女孩儿把我抛弃,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太不值了。
当孩子有了异性朋友,父母不要惊慌、不要埋怨,这些都没有用。当一个人陷进去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你伸给他一只手,把他拉起来,告诉他,今天的失去也许就是新的获得,得和失都是相对的。父母也知道你失去了一个喜欢的人非常难过,但世界上不止有这样的一个人,你要有自信心去选择更好的。
(摘自《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卢勤著  漓江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松江一中家长函授学校函授资料(三)
编者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不可或缺,而家庭教育又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认为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的第一位雕塑家就是家庭。这份家庭教育学习材料是由我校德育领导小组几位成员精心选编而成,既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有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采访实录,更有名人名家的成材经验。编者希冀各位家长朋友能够与我们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
 
 
现代高中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于浩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尽人皆知的俗语,诞出天下父母对子女多少真诚的爱心和期待!确实,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群绝伦?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幸福美满?特别是在社会进入高度竞争时代,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高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所认识了,社会上悄悄刮起了一股又一股高中家庭教育智力投资的风,什么绘画班、书法班、英语班、奥赛班等等,更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父母们如此重视子女的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确实大有裨益的。这是社会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不少家长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在教子方法及教子观念上都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他们以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个性培养以及适应性,承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致使这些孩子离开父母不无法生活。还有些家长无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管得过多过死,致使孩子身心健康被残害了,性格意志被扭曲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缘于不当的高中家庭教育。应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去改善它,下面就我个人的见解加以阐述。
一、什么是高中家庭教育及其特征
1、什么是高中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育者,学生从开始接受高中家庭教育,它全靠学习父母或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切,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那么到底什么是高中家庭教育呢?高中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一定阶层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2、高中家庭教育的特征
高中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因此它具人际关系上的亲近性,这种亲情关系使这种子女对家长产生一种依恋性,因此接受教育的孩子可以撒娇、耍赖,不象在老师面前规矩。另一方面从大人这边来说,亲情关系使大人一方面常表现缺乏耐心、迁怒、责骂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则表现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可以无私地为子女倾尽全部心血。另外,家长所承担的教育内容不象老师所承担的教育内容那么专一。凡是与人,人生有关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教育、知识教育、为人处世、品格性情等等,只要家长懂得,都可以影响孩子,都可以成为高中家庭教育的内容。同时,从方法上来说,高中家庭教育没有统一成型的教材,也没有教育进度,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即时性。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高中家庭教育的经验和理论,一直为我们树立榜样。如《孟母三迁》、《颜氏家训》等等。
二、高中家庭教育的作用
1、高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高中家庭教育从人一出生时就开始进行,正是这种教育,人从一个无知的婴儿,慢慢学会了生活,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认识外部世界。
2、高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
学校教育主要是将知识传授给孩子,将观念传授给孩子,而孩子怎样去消化吸收这些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怎样将观念转化为行为则需要在高中家庭教育的监督和辅助之下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完成。
3、高中家庭教育在塑造人的个性,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在后天的高中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影响最直接的就是高中家庭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高中家庭教育是促成杰出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有不斐的成就,是与他们所受的高中家庭教育熏陶是分不开的。
三、高中家庭教育的误区
1、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在对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中显示高中家庭教育方式及其所占比率如下:①过分保护型30%,②过分干涉型30%,③严厉惩罚型10%④温暖理解型30%,由此可见,不当的高中家庭教育方式所占比例占70%,导致这样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滥爱、偏爱,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甚至是迁就苛、其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他们不注重孩子的处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要求过分满足,有专家指出:“娇生惯养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叛徒,便是家庭的暴君。”所以过分娇惯孩子百害而无一益。
误区二:有些家长恪守“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他们对孩子的事无论大小,统统管起来,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棍棒相向,这种高中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大都会形成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的性格,在人格上不能健全。
误区三:部分家长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只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而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则,对子女的学习、品德等方面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误区四:有些家长正面“言教”,负面“身教”。他们只注重从言语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却不注意自己行动上的楷模作用。比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却一次又一次地欺骗孩子;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参与赌博,而自己却泡在麻将堆中,地下六合彩买码中,殊不知“身教”更重于“言教”,所以这样的教育自然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误区五:有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比如说父亲要严格要求好,而母亲去护着孩子。
四、现代高中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1、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许多家长把高中家庭教育的目标简单定位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有的家长把智力教育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这些做法和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科学的高中家庭教育应该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一个的综合性的教育。
2、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
在素质教育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的高中家庭教育应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的教育,而应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等等。以便培养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3、不要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高中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单一的亲子教育,家长不应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培养,而应把孩子看作一个社会人,把孩子当作社会人来培养,并且应该自始至终地履行这一职责。
4、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①家长的素质对高中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并掌握一定的家教技能和方法。
②家长应该净化家庭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③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行为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家长应该克服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严而有度。
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父母态度应该保持一致。
⑥家长应该与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
⑦家长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子观念,尊重孩子,不搞独断专行,还要懂得向孩子学习,接受这种逆向的教育。
总之,高中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高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家校互动,共育英才”,孩子明天的太阳将会光芒四射。
 
 
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江南时报记者 苏咏梅
9月18日,全国著名家教专家徐国静老师给南京首届新父母学校的父母们进行了一场《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讲座。讲座结束后,众多的家长带着家教方面的疑问围着徐老师久久不愿离去。对此现象,一位在场的教育专家由衷的感叹:现在许多行业都要求有上岗证,惟独做父母的不需要。每个成年人都有生孩子的权力,但又有多少父母是懂得教育孩子的呢?
你会做父母吗?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母亲满脸忧虑地告诉徐老师,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作为父母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看到孩子在学习上又不上进,难免要唠叨。正因为如此,她上初二的女儿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拒绝和父母沟通。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就关上自己的房门,房门上永远写着闲人免进的大字。作为母亲她很痛苦但又束手无策。在旁的另一位母亲痛苦的根源在于,她发现儿子经常撒谎,有几次儿子的谎言被她当场戳穿。没想到从此她和儿子就好像陌路。儿子不和她沟通,而她也总觉得儿子在撒谎。这位母亲对于和儿子相处感到束手无策。而另一位女儿已经是大学生的父亲所讲述的苦恼更让徐老师感到父母教育的重要。这位父亲说,他的女儿成绩很好,为了让女儿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夫妻俩从孩子上初中后就不在家看电视,每天家里都保持相当的安静。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这本来是高兴的事,但现在他们夫妻俩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他女儿上了大学后,住进了8个人一个房间的宿舍,由于女儿不能容忍宿舍里的吵闹,现在已经换了三个宿舍了,仍然无法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现在,女儿已经有了抑郁症的迹象,甚至不想再读大学了。
面对父母们的种种困惑,徐国静老师坦言,教育孩子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她根据自己切身体会送给父母们六个字:发现、播种与交流。
首先要学会发现。发现孩子,发现自己。面对自己的孩子,许多家长都有恐惧心理。恐惧孩子学习不好,恐惧自己的孩子交友不当,恐惧自己的孩子不跟父母说真话。因为恐惧和紧张,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往中建立了一个错误的机制。在学习上,父母一般采取诱惑、恫吓和过分保护的策略,在孩子的交友上,父母们又采取堵塞跟踪、威胁看管的方式。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孩子一搬不能接受。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很叛逆。徐老师奉劝父母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感情。
其次要学会播种。播种爱的种子。徐老师说,现在的父母给予了孩子过度的关心和保护,致使很多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什么也不会,更别说去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由此造成很多孩子心理缺陷。其实,父母仅仅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不够的。要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这是对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的礼物。一个有爱心的人就会有责任感,就能够面对挫折,就会有好奇心和同情心,懂得理解别人,懂得充满自信的生活。
第三要学会和孩子交流。父母学会与孩子沟通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也是教会孩子将来如何与这个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徐老师呼吁为人父母们: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目前比较落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遭遇失败,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拥抱孩子,抚摩孩子和注视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感觉到父母以他为骄傲。因为孩子的心不出问题,孩子的成长就不会有问题。
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无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是一门大学问,根据心理学家对20多个国家的十万名8至14岁孩子的调查和教子有方家庭的经验,在孩子教育方法上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也可鼓励他们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传授孩子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终身受益。
2.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类父母一定是很有智慧的。他们深知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帮助。
3.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挫折时,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
4.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锻炼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家长在家中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宽容、忍耐、客观平和的心态。
5.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不应以“妨碍学业”,不让他去交往,更不要把孩子的同伴粗暴地赶走。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交,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表达、书信通讯、运动旅游等途径,并培养诚信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
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徐国静老师说,如果家庭教育仅限于如何培养儿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质,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徐老师忠告父母们:在孩子小时候如果你不把他当成人,当孩子长大了之后他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做父母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没有拥有教育知识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做父母。因为,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培养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留心不要在无意中谩骂了孩子,孩子的潜能是否得到发展,需要的是鼓励,鼓励中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替孩子作太多的决定,父母是孩子学习的辅导者而不是替代者,让孩子学会快乐生活。
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的孩子明白必须对自己负起责任。而要做到这些,父母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应是父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应是父母教育;并且需要真正提高父母素质。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在教育孩子中父母应避免做的事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慌,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
2.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平等关系,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不要表示不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答复。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过错。
3.不要过分地强调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或打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他人的坏话。不可在孩子面前泄露别人的隐私。不可说孩子无法理解之事。不可谈论使孩子忧虑而又无能为力的话题,否则会变成孩子沉重的精神负担。
在教育孩子中父母应该做的事
1.你会每个月至少带孩子去一次书店看书吗?从小就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终生受益。
2.你会给孩子订一种以上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吗?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
3.你会培养孩子关心天下的广阔胸怀吗?你会买一个地球仪、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放在家里吗?每当新闻报道到哪个地方,你会和孩子把哪个地方找出来吗?让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行”万里路,天天播放新闻,孩子就“阅”尽天下了。
4.你会让孩子做家务吗?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将来成为伟人,现在能把饭菜做出来就饿不了他。什么东西都要学习才会的,不给孩子机会锻炼他怎么会?
5.你会在孩子睡觉前跟他聊聊天吗?父母在孩子睡觉前和他们聊聊天,这个时候是父母和孩子最佳的沟通时间,然后道声晚安。
离异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离婚对于不幸家庭的父母本人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于这个家庭的孩子却可能是一种灾难,有可能给孩子一生带来精神创伤。作为家长,如何把离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呢?
夫妻双方应本着爱孩子的“主旋律”,在道德上诉诸于自律精神,诉诸于父母的良知,诉诸于亲情的责任感,各自守着一条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底线。
双方在离婚前应达成默契,在孩子面前不争吵,努力保持表面上的和谐关系。同时,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不轻意地提醒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准备分开住,你有什么想法?”“爸爸(妈妈)想同你商量一件事,爸爸妈妈想分开生活,你愿意跟爸爸(妈妈)一块住吗?”这类的话语,这些话语能渐渐渗入孩子的心灵,使之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在离异后,特别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单亲,务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流露自己的悲伤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原配偶的坏话,更不能把孩子作为传递敌对信息的工具。父母应该记住,当你在孩子面前讲他爸爸(妈妈)坏话的时候,这些坏话首先伤透了孩子的心。
注意改善孩子的伙伴人际关系。要鼓励其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同时,注意教育其他孩子不能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歧视心态,使之明白,这些孩子并不是没有父母,而是种种原因没有生活在一起,尽量缓和孩子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国外父母如何教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好爸爸胜过100个教师作者
                       佚名 来源:儿童与健康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赋予他的温柔角色。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
  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侯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
  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常常抽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约翰·D·洛克菲勒:锻炼身体与游历世界
  在19世纪时,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只是一个周薪7美元的打工仔,但他通过个人奋斗最后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方面,他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措施”。
  约翰·D·洛克菲勒常常和孩子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儿子上学时,他让儿子滑着旱冰经过中央公园到林肯学校,家庭司机只是开着车跟在后面。
  另外,洛克菲勒家族很注重到世界各地游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带着家庭教师和一大堆行李,开始飞越美国大陆、欧洲、北非等地。这种教育增强了孩子们认识社会多元化和准确把握社会常理的能力,为以后确立人生目标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的负责人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他信:泰国总理千金去麦当劳打工
  泰国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但是,现年55岁的他信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甚至主动要求孩子出去“受苦”,长经验、长见识。
  2004年3月,他信的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把女儿送到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打工,贝东丹一时间成为泰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信说:“我就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让她了解生活,从而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并培养责任感。”
  编后:以上故事告诉我们父爱是造就天才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作用。
  母爱可使子女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的功能则表现在教会孩子怎样应付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与父亲有关,椐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
  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有人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教师”,我想提醒所有的父亲:孩子的成长、天才的培养,父亲绝不能走开!
 
 
透过于丹现象看家庭教育
泰州二附中2007-4-25
于丹,这个北师大的教授,因应邀在《百家讲坛》连讲7天《论语心得》而一举成名。于丹,一石激起千层浪,她对《论语》的演绎引来了学术界的纷争,有人站出来痛斥她,也有人跳出来力挺她。一时之间,于丹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于丹的成名虽引来众说纷纭,但她融理性光辉和率性坦言于一体的讲述不能不说是精彩的,她能实现从“印刷厂的一个职工”到“北师大的教授”到“众人皆知的学者”这样的人生三级跳,不能不说是成功的。
  当很多人在扑朔迷离的于丹热中各抒己见之时,出于职业习惯,我更感兴趣的是关于她家庭教育的话题。
  在接受采访时,于丹说:“我的童年是沉重的。”具体体现在:一、研究文史的爸爸从于丹3岁起就让她练字,并且不考虑她对“柳体字”的兴趣,而是强硬地要求她练魏碑,目的是让她从间架结构练起。二、从4岁起,于丹就被父亲要求读《论语》以及很多经典名著,即使年幼的她觉得枯燥无味也要无条件地背下来。这样严厉的家教使于丹的童年显得很沉重,也很孤独,但于丹说,如果没有父亲当时对她的严格训练,就没有她今日的成就。成人之后的于丹,在一次次经历人生历练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经典文化中的深蕴,她现在并不沉重,也不孤独,正如她说的她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透过于丹的回忆,我们不难发现,看似严苛的于父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坚守原则、不向子女妥协、教育意志坚定的家长。这些特质都对于丹的成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于父找到了教育女儿的最有效路径,通过练字要从间架结构练起和学知识要从经典文化学起,我们可以看出,于丹的家庭教育对她的学校教育做了丰富的补充,对她的职业选择也做了无形的铺垫。坚定的教育意志使于父没有向女儿妥协,他坚守着自己的教育原则,没有在对女儿的纵容中使女儿于懵懵懂懂间多走不必要的成长弯路。在父亲的正确指导下,于丹的每一步都是有效的,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她避开了盲目前往却发现此路不通的尴尬,当很多人因为意识到此路不通而重新选择时,于丹则在既定的道路上奔出了很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不进”时,于丹“进”了。从而,差距就拉开了。
  现在的很多家长也有自己的教育原则,体现在:不管孩子需不需要,既然别的孩子上补习班,咱家孩子也要上;不管孩子爱不爱好,既然别的孩子上兴趣班,咱家孩子也得上。其实,真正得益于这种“大帮轰”式教育的孩子很少。
  还有一些家长根本没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就像装在气球里的水一样,任由孩子挤成各不相同的形状。导致孩子在需要成人正确引领的阶段失去了宝贵的难以弥补的家庭教育课。
  小时候在同一个班级读书的孩子长大后却拉开了明显的差距,造成同一起跑线上的生命个体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家庭教育的差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希望更多的家长能从于父的教育方法中得到启发。
 
 
 
 
 
家庭教育讲座      当家庭不再温馨……
——建构和谐亲子关系策略谈
松江一中      郭宁伟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感谢各位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本次会议,我是你们的朋友——郭宁伟。我今天与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当家庭不再温馨……”。
听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感到无法接受。曾经有一位家长困惑地告诉我,他的孩子竟然对班主任说,“每天一进家都会看到爸爸妈妈伪善的面孔,在这个家中毫无乐趣可言、毫无温馨的感觉”,但是爸爸却一直以为自己的家庭妻娴子孝、温馨和睦。
请您相信,这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近七成感到家庭不再温馨,父母对自己不理解……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主要是相互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我们的家庭缺少了一种平等、和谐、上进的教育环境!
一.现状
前不久,由我主持的一项课题“高中学生家庭德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已经获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正式立项。
课题组在对我区部分高中生及其家长的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认为“对高中生的生活、思想影响最大的方面”的是:孩子家长思想的影响占69.3%;教师的教育占27.5%;在行为习惯方面,66.1%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5.6%的学生认为学校中的人物的影响最甚;只有8.3%的学生认为社会中的人物的影响最甚。由此可见,家长对子女的生活、思想的影响还是占绝对优势的。但是,调查问卷还显示,尽管有95.1%的父母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孩子谈话,82.2%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和父母谈话,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42.8%。难怪孩子们选择“母亲很理解我”的只有40.3% ,“爸爸很理解我”的只有可怜的13.9%!当问及孩子们“最烦恼的事情”中,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45.6%。也就是说,在很多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严重的障碍!
在上述能够经常与孩子交谈的42.8%家庭中有77.9%只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涉及道德层面的话题少之又少。在谈到对家长道德素质的问题时,许多孩子提到家长有经常性地“不诚信”、“不遵守社会公德”、“缺少高品位的文化追求”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现状绝对不容乐观!
当前,我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3、 成才观功利化
所谓成才观主要是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受现今社会对于金钱盲目崇拜的大环境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由自主地将“何为人才”的思考定位于“经济轴心”。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透漏出许多诸如“他是个人才,一个月能挣好几万呢!”“你可不能向你爸一样,一年搞不到多少钞票,整个一蠢材”的不正确的成才观!大家在教育子女的动机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功利色彩,显形的如金钱至上,隐性的如学习方向的选择。很多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做过一些“投资”,如学画画、学舞蹈、学钢琴、参加奥赛班等,但是真正从孩子自身发展需要做出选择的又有几个?从孩子道德情怀的培养方面思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都想买股票一样,想的是什么东西奇货可居?什么东西属于潜力股?看似高雅斯文的选择背后隐藏着不愿示人的商业动机。(当前教育投资热、崇尚艺术、崇尚科学的背后是因许多家不是对其真正的热爱,而是由于这些职业今后有“发迹”的可能性!)
这些功利化的成才观其实已经根深蒂固,乍一听好象颇有道理,但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却对整个国家、一个家庭、家庭中的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马加爵事件的警示)
4、 亲子观单边化
    家长的亲子观突出表现在家长对孩子所处地位及对孩子自身发展的态度上。我认为正确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应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正视孩子发展的潜能。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单边化”倾向:(1)把孩子当作家庭的附属品,把家庭教育完全当作家庭的内部行为。主要表现在1、无视孩子的人格、尊严,对孩子任意打骂、驱谴(奴化);2、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塑造所谓“乖孩子”的形象;(某地曾对学生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请学生回答最不能容忍的事情,结果竟然相当地一致:家长、老师无视他们的人格!)鲁迅说过“小时候不把孩子当人,长大后他也做不好人”!(球王贝利少年时一度吸烟,被父亲发现后却以朋友般的态度对他言明利害,后来贝利回忆说“如果当时父亲狠狠揍我一顿的话,那我今天可能是个烟鬼”。)(2)家长无视孩子发展的潜能,不研究、瞎指挥。主要表现在:1、把孩子当作单纯装知识的容器,认为子女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把孩子当作泥巴和白板,家长想要怎样就怎样)2、把孩子一时的行为或成绩当作一成不变的(“三岁看大,五岁看老”的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孩子一点成绩就“爱之若狂”,一点瑕疵就“恨之欲死”)
3、教育观失衡化
(1)    过度教育
家长教育观念上的急功近利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的盲目效仿、疲于奔命。在孩子学习资源的配置上的失衡,过度和浪费并存。(抱着一种碰运气的心态四面出击、广泛撒网,导致学生怨气冲天,我还有休息时间吗?)
(2)    代受教育
在子女参加各种培训班时“陪读”的家长比比皆是,当堂不能消化知识由“认真、理解能力强”的家长回家继续教育,充当“二传手”、接纳“二手货”。
(3)    教育期望值过高
“理想”是好的,但是加上“主义”就不好了!“拔苗助长”是一种摧残!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国外有一次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理想,很多孩子讲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厨师、一位司机、一位清洁工人,而台下的家长仍然是一种颇为欣赏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孩子,如果在我国,很多家长的脸色可能不会好看的,没出息?)
二.思考
我现在给大家发放一份心理测验题:请大家不要紧张(以讲我自己的故事来帮助大家消除紧张)!我们不统计分数、不排名次,对您及您的孩子没有任何影响。您只要尽快如实回答,怎么想就怎么答,不要考虑太多,更不要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附:心理测验题(请用“×”或“√”来表达您的期望或意愿)
(1)    我的孩子应该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各种表现都应该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叹。
(2)    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个方面都有成绩,只有这样的人,生活才有价值。
(3)    有些人做出了卑劣、丑恶的勾当,对于这样的人必须给予极其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4)    如果孩子的发展与自己的期望格格不入,就会进入一个危险、可怕的境地,孩子的未来一片暗淡。
(5)    孩子遭遇到的困难都是外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以自己的意念加以控制。
(6)    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情,我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谨慎小心地接触,应该随时注意到它的发生、发展。
(7)    能够想办法逃避困难,要比去战胜困难更方便。
(8)    孩子的将来要想活得舒服,必须要给他找一个更有能力、更为坚强的人作依赖。
(9)    孩子的发展决定于他自身的主观努力,只要他全身心投入,任何事情都会取得成功。
(10)人的事业范围非常宽广,只要我的孩子能够专心投入,一定能够做出非凡的成绩。
(11)往事决定今朝,这也是为什么人要常常回顾自己的切身体验。
(12)如果我的孩子要与别人友好相处,就应该尽可能让别人理解他的思维模式。
(13)孩子在学习上的失败并不可怕,但是这样的失败还是降低了他的勇气。
(14)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应该得到圆满解决,否则就会产生烦恼的感觉。
(15)各种事业都可能得到指责,而一项“成功事业”别人往往难以指责或无法指责。
(16)情绪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是情绪的表达者,只能体验,不能改变。
请大家自行统计一下,到底“×”占多少 “√”占多少?
(抽取几位家长说出统计结果)
其实,刚才这份测验题最早是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周林教授编制的,这份测验题的名称叫《请你不要这样想》。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以上的所有想法都是不合理的,都应该打“×”!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与人竞争激烈,教育体制还没有彻底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加之大都是独生子女,使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孩子身上绞尽脑汁,潜意识中都在迫使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孩子成材了,我就是百分之百成功了”,反之,就是“百分之百失败”!求成心切、心高气傲、心急如焚。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培养陷入误区,表现为“四过”:即“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于的保护。”使这些孩子普遍出现“三无”:即“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许多孩子对家长的爱护习以为常,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毫无感激之情,更无感恩之心!不少家长含辛茹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不成器;不少的家长颇感失落又困惑不已。
总的来说,在孩子的心目中,我们的家庭似乎不再温馨。在越来越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家庭这个本应十分温馨的词语已不再是温馨百分百,而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对待子女,家长越来越表现出可怕的“爱憎分明”。一方面是生活上包办溺爱独生子女,另一方面是学习上苛责压制子女。“唯分数论”“超级现实主义”的家长已太多。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家庭德育的“软肋”所在:一是工作与子女难以兼顾。一些家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的素养低,工作环境苦等原因,无能或无暇顾及子女,丢失了家庭德育的阵地,使之成为一片空白(我们常说的“家贫出孝子”在现今社会似乎不再适用)。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和方法。一些家长单纯依赖学校教育,对子女放任自流,只养不教(我很想问问孩子的爸爸他挣钱到底是为了什么?孩子没有培养好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2002年,在我区一所中学里也发生了一件奇闻:一位学生的父母身家过亿,但是天天在外面谈生意、忙应酬,根本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只好在松江买了一幢别墅给自己的孩子独自居住,并找了一位保姆照料起居,而将所有的教育任务全部拜托给班主任老师。有一天,孩子自己从二楼阳台上跳下将手臂摔成骨折。当询问原因时,这个已经16岁的壮小伙从二楼跳下的原因就是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太不关心了,此举只为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家庭则施以暴力,或长期让孩子在家留守、独处(西方国家是绝对禁止将未成年人独自留在家中的,影片《刮痧》中就有这么一段情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目前,我市中小学正在逐步推行“二期课改”,而“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孩子的健康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祖国强盛的根基,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源泉!
孩子的整体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在家庭中引起重视,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孩子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孩子的整体素质应从孩子一出生就有意培养。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仅仅表现在作业辅导上,更重要的是随时随地都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热情豁达,勇敢顽强,乐于助人,开拓进取的个性,以及适应环境,自我控制能力,密切配合学校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正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否则,即使孩子在学校接受再多再完备的道德教育,回到家里又看到、听到甚至参与到不道德的环境中去,那么,最终的道德教育效果为零!社会上流行的“5+2=0”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策略
1、转变观念,注重家庭德育
搞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作为家长,要扭转“以己代师,重智轻德”的做法,要重点培养孩子的爱心。很难想象,一个心中没有爱的人会成就一番大事业!要培养孩子的“四个自”即自立、自信、自理、自强的能力。家长要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伟大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你对他百依百顺。”作为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孩子的同时,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与学校、社区协作配合,讲究策略、方式,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针对我区家庭德育的现状,我觉得家长应该从“不闻不问型”向“主动关心型”转变(我们松江一中很多孩子都是农村来的,一直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直接体现在“见到老师躲着走,实在不行就低头”,不会主动地与他人交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要求老师要主动的与学生问好,既是提示,又是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其实,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又何尝不应该这样呢?),从“严父慈母型”向“良师益友型”转变(中国传统的思想就应该是父严母慈,家长和孩子是不可能在一个平台上对话的,这就造成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所谓“代沟”。孩子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不可能“拔高”站在与家长同一个平面,那就只能由家长“蹲下来”与孩子共同审视这个世界。《读者》曾经有一篇文章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几个月前,我曾经组织过一次由学生讲、老师听的“时尚元素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你知道PMP是什么意思?PMPMP?886?蛋白质?F1?山地车?网络游戏?PK?粉丝?超女?),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我自己的体会:小的时候,爸爸很健谈,家里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不管在讨论什么主题,只要我在场,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话题准确无误的转移到学习上、转移到我的学习态度上,当时我最害怕的就是与家里人说话!请我们的家长谈学习要适度,丰富谈话内容,贴近孩子的喜好!因为再优秀的演说家遇到聋子都会黔驴计穷,插入滑稽演员与人打赌的故事)。
2、取法乎上,培养良好品质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事情:孩子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误,我们的家长刚开始都十分生气,但是几次教育失败后大都采取了退让和迁就的方法,有些事情适当的退让也确实是一种策略,但是在有些问题上是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瑕疵的,否则将会贻害无穷!比如说诚信、比如说自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首先是一个伦理范畴,所谓诚者信也、信者诚也,《说文解字》对“诚”、“信”二字的互释,验证了诚实守信的内在联系。尾生抱柱、曾子杀猪、樊迟学信礼、窦德玄实话实说,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更是对诚信二字的千古诠释。楚汉争霸中,项羽和刘邦是一对典型的君子和小人,在这场斗争中刘邦不择手段虽然胜了,却被人们称为“小人”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却以诚信永远在人们的心中闪亮。曾经看到过一则钟表广告:“感谢您选择我公司的产品,但是非常遗憾,我公司的钟表一年内会产生3秒的误差,敬请谅解。”其后了解到这家公司依靠高品位的产品和笃实的诚信经营理念,很快打开市场,享誉全球!可见,诚信对于孩子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品质!(爬行上班的小学校长: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的一位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上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原因是路克为了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曾公开打赌:如果大家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他将在9日当天爬行上班!我们的家长也切记“言必信,行必果”,对待孩子要么就不说,允诺的事情应顶要做到!)
自信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我有两个学生,一个个性张扬、凡事自信满满,但略有浮夸;另一个谨小慎微、缺乏自信,但学习成绩却顶呱呱!巧的是他们在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又一次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一同应聘同一家外企,出人意料的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后者竟败在了普通大学毕业的前者!现今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快速交往、快速传递的社会,一面之缘就可能决定了你的前途,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本身就是一种风采、一张精美的名片!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品质对于孩子的将来更为重要,今年复旦、交大尝试进行自主招生,一项长达75分钟的面试将是对孩子综合实力和道德品质的重大考验,高考成绩只是作为一项参考数据而已!
3、规范言行,提高道德素养
前不久,邻居4岁的孩子忽然对中央公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机会就让家长带他去玩耍。经过一番追问,终于搞清楚了个中原委:原来,前几天,孩子的爷爷在中央公园散步时捡到了一个钱包,爷爷用捡来的钱给孩子买了不少好吃、好玩的东西。从此,孩子执拗地认为在中央公园玩就应该能够捡到钱包,进而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许多东西。4岁的心灵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等式:中央公园=梦想成真!从此,不劳而获的心理将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
我已经毕业的一位学生在中学时受到了几乎所有同学的厌憎,满嘴的脏话、轻佻的举动、动不动就动拳头的他让人又恨又怕。在一次与其父的偶遇中我找到了事情的根源。其父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哎!那个老师!我那个王八蛋儿子最近有没有受到欺负?这小子天生软骨头,没一点爷们儿样!我早就告诉他,在外面谁都别怕,一切有老子罩着!”
家长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哪些话能讲给孩子,哪些话不能讲;哪些行为要约束,那些行为要加强,都要有明确的认识。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的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父母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关心他人,有计划、有目的给孩子创造劳动锻炼、接受磨难的环境。从做人方面对孩子进行渗透也是值得家长们重视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实际上他们在观察和学习你怎么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情(谁的孩子象谁、副区长王军),很多家长对此并未重视。有些家长习惯在家里议论人或一些事,甚至有的家长教孩子不好的行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怎么学会对人宽容、友爱?所以家长要注意以自己正派的为人去影响孩子。
4、加强学习,亲子共同进步
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保罗·朗格朗说:"教育,不能停留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人和社会的连续性要求。"
有专家指出:在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必将成为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常态。学习终将成为每个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
此前,我曾经对我区12所全日制高级中学的1121名学生进行过“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调查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家长都以“我这辈子已经不行了,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作为自己放弃学习、逃避学习的理由,成天沉迷于“打麻将、打扑克”等娱乐活动,这部分家长竟然在被调查的1121户家庭中占有18.09%的比例!殊不知,自己的不思进取已经为孩子的发展设置了最大的心理障碍!
其实,家庭每一个成员的潜力都不可能被挖掘完全,目前的社会角色定位或知识层次定位都存在着提升的空间。父母如能在重新定位、确定新的人生目标,并通过学习加以实现后,对于孩子的触动将是非常巨大的。退一步讲,即使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你与家人都已经经历并享受过了这种学习过程,结果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学习型家庭”的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学习的“低投入、高产出”效应已离你的家庭并不遥远!
5、互通有无,营造和谐氛围
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12岁左右,与父母之间交心式的谈话明显减少,孩子心里有事宁愿去跟同学说;重视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及他们对自己的认可和赞赏;对人生有了想法、苦恼就写在日记里,作文里,不让父母看;对家长的“苦口婆心”采取消极反抗、不予理解的态度,争吵,冲突比较激烈。
    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缺少对孩子的理解和心灵上的沟通。事实上,只有当孩子感觉到你理解他的时候,他才会真正感觉到你是爱他的。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到与孩子的理解和沟通呢?
    (1)少讲为妙。父母一厢情愿地老生常谈、唠唠叨叨,往往使孩子默不作声、无动于衷,而且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2)冷静理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冲动和干愚蠢的事,当你为此想发脾气时,别忘了提醒自己他只是个孩子,应尽量保持冷静、理智避免讲伤孩子心的话。
    (3)耐心的听。对孩子的话要听到底,不管他告诉你什么。要给孩子一个平等发言的机会。
    (4)听话听音。孩子的语言是高度情感化的,听孩子话得会听话听音。家长尽可能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语言,那样可以减少不少麻烦和烦恼。
    (5)恰如其分。无论是赞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恰如其分。批评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话要具体,不可全盘否定。
   (6)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一次本来很严肃,很有意义的谈话,往往因为父母草率的评论、随意的指责而终止,使的双方都不愉快。为了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应尽量避免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快或扫兴的反应,以消除心理顾虑,这样才能打开感情交流的大门。
    (7)充满慈爱的话语。慈爱是一种最温柔、最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无论出现争论还是冲突,只要打动了对方,沟通最终是能做到的。
    (8)重视孩子的意见。应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多和孩子商量,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这样他会更好地接受家庭的决定,亲近并尊敬父母。
     因此,父母要改变教育方法,破除“父为纲”、“家长必须是绝对权威”等旧的观念;放下架子,学会跟自己的孩子做知心朋友;理解、尊重孩子自主、独立的心理需求;由情入理,为孩子的人格成长当好参谋和助手。
   插入:小游戏
请家长拿出笔和纸,认真思考后写出你认为对孩子最重要的5样东西
再依次划掉次要的东西,直到剩余最后一样!
分析:很残酷、很痛苦、很无奈、很难割舍!但是最终剩下的往往就是你对孩子的期望底线!明白了自己的这条底线,你再来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或要求时也许会多一些理智和宽容!
6、与时俱进,适当调整心理
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的实情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如何调整呢?
(1)是要克服从众心理,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点。
人们常用“10个指头不一般齐”来形容人与人的差异,而对孩子的期望上,一些父母往往忘记了这一常理,总是喜欢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也跟着干。比如在“钢琴热”中,有的父母硬逼着生性好动的孩子也来学习弹钢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结果大人费劲心机,孩子如坐针毡,“身在曹营心在汉。”别人的孩子也许成功了,自己却落一场空。父母应以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他人的行为确立期望。
    (2)是改变急于求成的心理,期望要可望可及。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以高压的方式给孩子层层加码,定了诸如:“进入班里前10名”、“不能低于90分”等标准,孩子如果觉得这个目标经过努力不能达到,可望不可及,就会失去信心。如果将要求分解为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地提出来,孩子觉得做起来比较容易,便有信心,经过一个过程,同样能达到父母的愿望,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S学生的事例)
     (3)是消除惟我独尊的心理,期望要取得孩子的认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应当服从于家长,孩子的事情有父母决定,因而常将自己所期望的强加于孩子。您不妨进行一次换位思考,您喜欢他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您的身上,而且还要向对方满脸堆笑、感恩戴德吗?(我夫人的母校曾经出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这所普通的乡下学校的某男生,初中毕业就不想继续上学,但是父亲总觉得不上学是没有出息的,故强行将其送到高中。孩子很聪明,但就是不理解父母的饿良苦用心,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终至一学期结束成为班级的倒数第一!其父十分生气,勒令其退学,这位男生很高兴的离开学校步入了社会,两个月过去后,初尝艰辛的他说什么都要回学校读书,甚至不惜向父亲下跪。无奈的父亲只好同意,但是要求他必须在剩余的两个月中将学习成绩赶上来,期末考试中要进入班级前20名!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这个目标要想实现应该是十分困难的,更何况他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接触书本!这位浪子在剩余的两个月时间每天都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疯似的缠着老师请教,二是疯狂的看书、背书、做题,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5个小时!期末考试他考到了班级第19名!从此,这位回头的浪子在学习上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学期结束竟然进入了班级的前十名,高二结束后,他已经稳稳的居于年级前十名,进入高三他在历次的模拟考试中都是居于年级前列,直到高考结束以后,最令人意想不到是他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也是当地那一年唯一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考生!这不是一个神话,但是听起来象是一个神话!特例)乱世用重典,响鼓靠重锤!
(4)要准确把握孩子的发展情况,不能静止的看待孩子的成长、孤立的看待孩子的变化。我们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常常听到家长说“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从来没有低过90分,到了高中越来越不象话,经常考不到70分”。持这种想法的家长其实是对小学和中学学业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僵化的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志,殊不知,高中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较大,许多时候70分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数了。
(5)正确认识成长期的烦恼
打篮球——打群架       早恋——同性恋      吸烟——吸毒
     “该来的一定会来,不要回避,更不能完全扼杀。”即使现在扼杀了,不表示今后不会发生,如果疏导不正确,反而会演变为一种心理疾病(我曾经听说过一件事情:一位女学生在初中时谈恋爱被家长知道后,家长怒不可遏,将孩子锁在家中一个星期,还到男生家中大闹,搞得满城风雨,从此女生不敢跟任何男生接触,导致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异性交往障碍,据说到现在还是独身一人)(我区有一所中学某班级一位女生疯狂的爱上了另一个班级的另一个女生,海枯石烂,家长焦急万分,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干脆正常的找一位异性恋人!孰重孰轻?)我比较欣赏一位班主任对学生早恋问题的态度:1、不能有伤风化;2、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3、不能明显影响学习!
(6)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不能把思想教育当作是万能的,确实有心理疾病的就要去治疗,不能觉得不好意思。心理疾病也是病,不能忌医讳疾,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7、把握分寸,正确认识成绩
不少家长不允许自己孩子学习成绩有起伏,要求只能进,不能退。这种要求孩子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为什么?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的大脑活动存在误差,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孩子当然依然一样。有的家长会死死追问孩子“为什么怎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孩子说不知道。其实,可能的确是不知道,因为大脑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连科学家都没搞清原因,家长不允许孩子的学习有起伏。违背了自然规律,无端给孩子和自己增加了苦恼和压力。
     第二,学习能力包括着复杂的因素,如记忆力、理解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抽象能力、表述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学习开始的几年里甚至更长时间里不可能齐头并进的发展,所以不同学习内容有的恰好使孩子擅长的方面得到发挥,成绩就高一些;也有的恰好相反,分数就低一些,这是非常正常的。(可举高中有机化学的例子)如果家长只看分数,就会盲目的忽而喜、忽而忧,十分被动。
     第三,考试本身就会导致学习成绩的起伏,考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考题的类型孩子是否熟悉,考题本身表述是否严谨等,都对孩子成绩有影响,甚至对考题的字体、考场或试卷的要求等,如果孩子感到生疏,也会丢分。
    第四,孩子的情绪、心态对考试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孩子情绪不好或有心事就考不好。
    因此家长不要光看重分数本身,要允许孩子的分数有起伏,始终重视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稳定的情绪及心态。有一些老师迫于升学的压力。要求家长配合保持孩子学习“不败”,家长要有清醒的认识,把握适当的分寸。而有的老师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处理孩子学习起伏的问题眼光长远,家长却不理解,认为老师不认真负责,家长要改变这种看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必须要有耐心。因为由于孩子过去的基础比较差,想要孩子一下把学习搞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指责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结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最终“破罐子破摔”而贻误终生。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水分的滋润,“不再温馨的家庭”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远离阳光,越来越趋近黑暗!让“不再温馨的家庭”日益温暖,让“本已温馨的家庭”锦上添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也必须“知难不难、迎难而上”!
最后,祝愿我们的孩子在您的呵护和培养下,健康与快乐相伴,幸运与成功同行!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5.63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