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优质教案集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园丁礼赞 > 教师个人网站 > 区学科名师专题网站 > 钱夏红 > 教育资源 > 优质教案集 >> 正文
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湖北民歌《龙船调》的赏析
更新时间:2010/5/1  作者:艺术教研组 钱夏红  阅读:22536次  
 
 
 
 
 
      
 
歌情乐韵 悦耳爽心
  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
——湖北民歌《龙船调》赏析
 
【教材】上音版高中艺术第二册第二单元歌情乐韵 悦耳爽心之《民族心声的时代脉搏》—《流传而成的民歌》
【年级】高一
【课时】一课时(适合于借班上课)
【课型】艺术欣赏
【执教】松江一中 钱夏红
教材分析和理解
上音版高中艺术第二册第二单元歌情乐韵·悦耳爽心之《民族心声的时代脉搏》中的拓展延伸篇——《流传而成的民歌》中的《龙船调》一课,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民族性和通俗明快的旋律,为世人喜爱而传唱不衰。
它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更是让学生接触民族音乐,唱响民歌的一个良好体裁。湖北西部恩施州利川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灵秀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里是唱遍全国的民歌《龙船调》的诞生地。《龙船调》原本是利川人民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唱的一首民歌,最早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又被称为“种瓜调”。 1955年,经利川县文化馆工作者周叙卿整理改编为《龙船调》。《龙船调》的歌词通俗洗练,旋律易记易唱,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民俗风情画面。19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纳入二十五首世界民歌之列。
【教学设计思路】
歌曲《龙船调》旋律通俗易懂,易记易唱,歌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采用了情趣对唱、情趣对白、情趣表演等音乐表现形式,使湖北幺妹子和艄公的音乐形象鲜明而生动,并具有典型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于很少接触民歌大多喜爱通俗流行的中学生来说是开启他(她们)心门走进民歌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 “听——听赏”、“析——赏析”、“说——学说”、 “唱——学唱”、“做­­­——学做”五大块面展开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民歌到了解民歌的风情乐韵,在学说、学唱、学做(动作模仿)等尝试与体验环节中逐渐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新的教学理念,本着高中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反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如下四个教学策略辅以教学顺利进行:1、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2、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3、生生合作分析探究教学策略;4、生生合作模仿体验教学策略5、鼓励创作教学策略;
对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和做法】
本课的选材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均是在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视听与欣赏”中的“体验与交流”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师对歌曲中最为显性的音乐元素巧妙设问,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讨论交流、小组探究等活动,瞬时捕捉《龙船调》中音乐与地方民俗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对民歌的地方色彩和地域性的认识。在尝试与实践——走进湖北,做一回湖北人(学说湖北方言,学唱龙船调)教学环节中男女学生分角色模仿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对白和对唱,感受民歌带来的特有的民俗风情,体验生生间合作带来的乐趣,加深生生间的友谊。在学习模仿表演教学环节中,模仿湖北幺妹子去探亲时途经渡口请求艄公渡船时的的情趣动作和艄公大公无私、豪爽的动作体态模仿,进一步感悟民歌浓郁的地域色彩风格和生活情趣。在创作与交流(情感升华)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上台即兴编创动作,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深了生生间的友谊,学生的个性创作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加强了学生对民歌的进一步的体验与认识,达到了二期课改所倡导的培养人的目的。
希望体现的教学特点和达到的目标】
整节课我采用了视频欣赏、启发交流、小组探究等分层次的诱导教学法,抓住学生学习心理,本着引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基础上感知民歌的风情乐韵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从中进一步感知民歌浓郁的地域性色彩折射出来的艺术魅力。课堂设问中重在正确把握“度”、教学内容重在体现“情”,教学环节重在追求“效”,教学手段中巧妙施展“变”(根据学生反应随机应变),紧扣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听、赏、说、唱、做、创”中培养学生艺术实践和体验,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积极情感。
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结合“听、赏、说(说白)、唱、做”的学习活动,初步感受民歌浓郁的地方色彩,领略其特有的地方风情和乐韵;
2、 在实践活动中乐于与同伴分享合作交流学习的快乐,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
二、           知识与技能:
1、 感知湖北民歌《龙船调》的曲调和歌词特点,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民俗风情,探究分析民歌的色彩风格和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人的性格、方言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
2、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与实践活动:学说湖北对白方言,学唱龙船调,学做湖北幺妹子和艄公,体验地方民歌带来的审美情趣。
三、           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与体验、小组探究交流、尝试与实践、创造与表演                     中培养学生感知体验民歌的“对白、对唱、情趣表演”,加深理解湖北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切身感悟民歌特有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感知体验《龙船调》的音乐风格特征,初步了解民歌的风情乐韵。
教学难点】学唱《龙船调》,模仿湖北幺妹子请艄公摆渡过河的情趣表演动作,体验民歌音乐风情。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红手绢、竹竿、土家族民族服饰等
教学过程
一、视听与欣赏(情感初步体验)
(一)情景创设,直接导入
教师开门见山简单介绍民歌导入本课;
(二)体验与交流
1、视频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后抢答:
问题①:根据画面和歌词的提示,你认为歌曲描绘的是怎样一种场景?
计说明:根据视频中画面和歌词的提示,能直观地看到歌曲所交代的场景,为探究《龙船调》的地域民俗风情、音乐表现形式、音乐风格以及流行的地区作好良好的铺垫作用——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
问题②:幺妹子过河特定的环境元素有哪些?并请你给歌曲取个名字?
问题③:歌曲的音乐形象生动鲜明,采用了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问题④:歌曲的音乐风格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最确切的答案
——选择答案:a、热烈奔放  b、诙谐幽默   c、轻松明快  d、喜悦热情
2、小组探究题:
根据歌曲提供的音乐及画面对照多媒体出示的各地区的地形风貌图,你认为这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民歌?
(供选答案:a、江苏 b、陕北 c、蒙古族 d、湖北) 请根据你学过的我国南北地区的地形风貌、人们的性格特点和民歌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3、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代表回答,列表说明:
 
 
地形风貌特点
人们性格特点
音乐风格特点
江苏
依山傍水,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聪颖细腻
委婉细腻,活泼轻快
陕北
石山峥嵘,黄土高坡,气候寒冷水土流失,土质沙化,地质灾害
豪放粗犷
音色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蒙古族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地广人稀,生产方式为畜牧业,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
热情豪放
长调音乐节奏自由,字少腔长,音调嘹亮悠扬,唱腔具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特征,并有细腻的颤音装饰
湖北
介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界之处,周边环境依山傍水,高山峻岭
热情豪爽
音乐风格委婉流畅,音色音调高亢明亮
4、根据地形风貌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判断得出——是湖北地区的民歌:湖北地区介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界之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既有南方地区的依山傍水,又有北方高原的挺拔峻伟,因此歌曲的音乐风格既有南方民歌委婉细腻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高亢明亮的特色。
5、教师归纳并多媒体介绍歌名及《龙船调》产生的背景——《龙船调》原本是湖北利川人民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唱的一首民歌。所以,最早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又被称为“种瓜调”。后经人整理和改编才成为流传至今的《龙船调》。

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
设计说明:通过抢答、小组探究等活动,了解民歌的色彩风格特点和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形风貌造就的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人的性格、方言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生生合作分析探究教学策略
体现艺术与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整合—— 

 
 
二、尝试与实践——走进湖北,做一回湖北人(学说湖北方言,学唱龙船调)

幺妹子)
 
艄 公)
 
 
 
 
 


————(情感进一步体验)
学做湖北

 
(一)学说湖北方言
1、教师引导语:龙船调的旋律琅琅上口,活泼明快,歌词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地方语言别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歌曲中的哪几句?
2、学生交流回答——是歌曲中的对白句:(幺妹子)妹↗娃↘要过河(huo)↗,是哪↗个(guo)↗来推我?(艄公):我↗(还是我)就来推你嘛!
3、请出三组男女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性格语气来模拟演绎幺妹子和艄公之间的对白,教师用原声录音进行比较:
①    性格含蓄羞涩的幺妹子——热情的艄公
②    一个活泼开朗的幺妹子——豪爽的艄公
③    群体活泼开朗的幺妹子——群体豪放的艄公
设计说明: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来模拟湖北幺妹子和艄公之间的对白,有利于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中的生活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更为学生正确把握学唱三段歌词中人物对白中性格语气的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生自评。
(二)学唱龙船调
1、教师用清亮的歌喉和学生互动唱《龙船调》,激发学生学唱的欲望。
2、多媒体出示歌词,男女学生分角色学唱歌曲,感受对唱对白的乐趣。
3、复听歌曲第三段,感受区分和歌曲第一第二段的不同演唱形式,体验多声唱法在民歌中的应用。

(男)咿儿呀呀,银哪银儿梭,   咿儿呀呀,咿呀呀,啊捎着鹦哥,
4、全体学生分角色学唱歌曲第三段:二月里是春风那咿哟喂,  妹娃我去探亲哪

呵喂,                   
      (女)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那阳雀叫啊捎着鹦哥啊捎着鹦哥,
          (女)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吗?
          (男伴唱):还是我来推你嘛!
          (女)梢公你把舵板哪,妹娃我上了船,
         (女)啊哟喂唑啊哟喂唑,
          合: 将阿妹推过河罗呵喂
设计说明:男女学生分角色学唱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唱民歌的情趣,体验生生间合作演唱的快乐,学唱多声唱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学唱民歌的情趣,体验多声演唱带来的湖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亲如一家的人文情怀。
5、全体学生跟着音乐伴奏学唱歌曲。
(三)学习模仿表演
1、教授简单的动作模仿:女生学习幺妹子去拜年探亲的情趣动作,男生学做艄公划船的豪放动作。
设计说明:在学生学唱歌曲达到课堂气氛活跃高潮时,教师鼓励男女学生分别模拟湖北幺妹子和艄公的体态动作,进一步感受体验民歌特有的风情乐韵,增强学习民歌的欲望——生生合作模仿体验教学策略
2、全体学生在和教师互动中载歌载舞表现歌曲第一段。
三、创作与交流(情感升华)
(一)面向全体,鼓励个性
教师提供短褂、竹竿、头巾、红手绢、民族服装等道具,鼓励一男一女两位学生上场模拟幺妹子和艄公的情趣表演,要求当场即兴创作表演,其他学生当群众演员跟随表演歌曲第一段。
设计说明:在全体学生参与交流活动后,鼓励个性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挥了个性潜能,符合二期课改的理念——鼓励创作教学策略
(二)学生互评
(三)学生代表总结一节课学习心得。
四、教师总结语后结束课堂——“弘扬民族文化,发扬合作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让龙船调的精神永远驻扎在我们的心中!
 
 
 
 
 
 
 
 
 
 
 
 
 
五、教学流程图

欣赏与体验
情景创设
民歌概况介绍
视频欣赏
抢答
文本框: 情感初步体验 

 
 
 

文本框: 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
结束课堂
尝试与实践
创作与交流
走进湖北,做一回湖北人
学说
学唱
学做
面向全体,鼓励个性
学生代表交流小结
体验交流
小组探究
文本框: 情感进一步体验

 
 
 
 
 
 
 
 
、【教学后记
一、 声像呈示,激情创境
《龙船调》一课,以它特有的旋律风格和音乐表现形式,赋予学生强有力的视听冲击,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欣赏情趣,富有情趣的湖北方言对白以及对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湖北民歌的风情乐韵和浓郁的土家族民俗风情。让学生在“不出门”的条件下,尽情地“享受”湖北民俗乡土文化的风情雅韵。我在课的导入环节中采用教师范唱和视频双向声像呈示教学策略,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化了学生学习民歌的情趣,从中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 合作探究,学科整合
  在课的第一环节“视听与欣赏”中,根据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地理环境、人文差异、人的性格特点、方言之间的关系,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形成民歌音乐风格的因素,从中培养学生将地理、历史人文等知识和艺术学科整合的能力,体现艺术课的综合性特点。同时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了他们音乐的综合能力。
三、       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小组探究、交流总结和分层次的诱导教学法,层层剥笋,循序渐进,本着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音乐视听和问题解答中得到情感初步体验,在尝试与体验教学环节中得到情感的进一步体验,最后在模仿表演中得到情感的生华,层层扣住学生的心弦,我在不同基础的三个班级中进行试教,对于课堂中临时出现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情形及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       体验模仿,提升情趣
   二期课改理念要求将艺术的表现与创作活动贯穿于艺术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个性创作。因此,我在课中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了体验模仿(学说、学唱、学表演)和个性创作模拟表演,增强了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表演的欲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好似“春风化雨,润物细声”,达到了二期课改所倡导的培养人的目的。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1.2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