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课题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园丁礼赞 > 教师个人网站 > 区学科名师专题网站 > 姜雅芹 > 教育资源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落实单元要求  灵活处理教材
更新时间:2010/2/26  作者:语文教研组 姜雅芹  阅读:2934次  
 

由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可知,它的变革一直是在维持传统的大格局下进行的。从教材的编撰策略看,这个传统可归为“范文制度” ,凝聚为“文选型”的教科书。在中国现代,“范文制度”几无动摇,所变革的,还是“范文”中的“文”,长期以来,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成了“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代名词。一方面,这种说法强化了“教教材”的传统观念,使教师习惯于、安心于灌输式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这种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观念把语文这一最具美感的学科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语文的尊严受到了质疑.

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的编写虽然没有突破以往的“范文制度”的框架,但是已经看到了以往教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阻碍,高扬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大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语文学习的实际规律出发,打破了以往的知识体系,重在整体的感悟、阅读和主题性探究;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内心需要出发,加强语文的人文性和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新教材,没有了教师习惯看到的知识体系和一些“眼”熟能详的课文,取而代之的是涉及不同领域,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的新课文,且按照单元主题编写。

说实话,拿到新教材的一段时间内,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没有了教参(教参下发的很晚),就没有了习惯性依靠的“抓手”,没有了知识体系,也失去了通常教学的思路,以前的教学经验似乎都无济于事,老师们陷入了迷惘之中。新教材的培训虽然使我们明了了二期课改的理念,也大致有了前进的方向,但是涉及到实践问题仍然有着许多的迷惑和不解。于是,老师们坐下来认真地学习课改理念,仔细地分析示范课,投入地研究新教材,置换了老师和学生的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学生的内心和需求,经常听课,反复实践,认真反思,这样接近一个学期过去后,对新教材终于有了一套虽不成熟但很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处理新教材的方法,我称之为:落实单元要求,灵活处理教材。

一、研读教材,从学生的发展和内心需求出发,灵活处理选文。

对选文的调整,我们主要做了两点。

首先,我们认真研究了选文,并根据选文的主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文本受学生喜爱的程度以及文本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把选文分成重点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渎三部分。重点讲读课文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重点学习的,对于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的文章,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自学并在课堂上交流。                                                                                                  

其次,现代文不同于文言文,字词句所带来的困难相对来说少的多。我们让学生在拿到新教材后用三天的时间阅读现代文,把自己喜欢的或者是希望课堂上学习的文章选出来,对这些文章老师基本上遵循了学生的选择。但是同时,老师也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增添了一些能够滋养心智,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底蕴的文章,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他们在选择文本时更多的偏重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上。至于文言文,可能因无法同时兼顾文本的难易,有些选文过难,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文言文的实际水平,对文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如学习《左忠毅公逸事》时,我们先增添了《商鞅立木建信》《何岳拾金不昧》等短小精悍的文章,让学生在字句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上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再来学习《左忠毅公逸事》就比较容易,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之后再来学习比较艰深的《〈论语〉七则》,学生就不至于感到束手无策了;再如学习《垓下之围》时,我们事先增加了《项羽志大才疏》等短文,让学生先了解人物的性格,激发起探究学习的兴趣,再带着兴趣学习该文就会事半功倍。这些增加的文章,其难易程度可以和同一主题的其它选文形成坡度,又和所学篇章的内容主旨互补,既不破坏主题单元编写教材的风格,又兼顾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结合文本,从语文学习的实际规律出发,培养整体感悟能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重在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留在学生大脑中的只剩下了考试这张筛子筛出来的东西,语文课应有的审美愉悦和深厚的文化精髓都不得不让位给考试,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就在这种状况下进行,即使有革新,也基本上没有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各地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研讨也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优质课,则相对集中的反映了教师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认识、驾驭水平,也为培养新人,进行教改科研创造了很好的环境,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然而,在语文教材教学改革成绩显著的同时,又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认可学生的一切就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有的语文课或任由课堂热闹非凡,大家七嘴八舌恣意发言,老师频频表扬;或课件让人眼花缭乱,声像齐上阵;或老师完全退入幕后,让学生或说或唱或演,等等等等。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花样繁多,学生高度兴奋,踊跃发言,看似气氛活跃,可实际上却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得不到印象深刻,能在记忆中永存的东西。语文课丧失了品味和咀嚼的过程,还能剩下什么呢?究其本质,这是对二期课改理念的肤浅的认识。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解剖”课,自然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表演课,语文的味道是读出来的,悟出来的,品出来的,思考出来的。文本中语言的魅力、思想的精华、人文精神的涵盖一定要在整体感知和潜心的品味中才能咂摸出来。而所有基于文本的补充也都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服务的,脱离了文本谈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课,是班会课。

比如二年级第二学期新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意境”,而意境,是中国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使人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并在愉悦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文学素养,可是对学生来说,“意境”是不能单从理论上去理解的。于是,我们先学习了本单元的《文学意境的特征》,让学生先从理论上对“意境”这个概念有整体上的把握,再通过对诗歌,尤其是凝聚了中华民族最高审美理想的古典诗歌的学习以及文质兼美的散文的学习,掌握意象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意境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遇到的困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入文本,而不是一味强调要掌握哪些知识。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全身心和大自然接触,体悟自身情感和意象之间的关系。同时再补充一些文章,深化学生对意境的理解,这样,学生对“意境”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他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欣赏其它的文章,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而不单单只是接触了一个概念。

三、深化文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新教材的编写者按照主题单元编排教材是有自己的指导思想的。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是否能够把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贯彻进去,是衡量和评价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步根海曾经说过:教师不要过多地强调文章到底讲了些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有点认识、感悟、积累。按照主题单元编写教材的目的之一,也是想让学生通过不同文体同一主题的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应该用文本来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是在“教文本”,因此,文本的补充和拓展是必需的。我们让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去找寻找与所学单元同一主题的文章作为课外的拓展篇目,同时我们也采用学生所写的单元作文来加以补充。虽然学生的作文从整体水平上和选文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优秀的学生作文作为补充有它独到的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单元人文性的理解,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更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学术界的理论再高深也比不过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师的努力工作不就是想让学生能够体会出成就感吗?

如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单元选取了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许多弥足珍贵的内容的八篇文章。编写者旨在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道德观念,触摸那些在文字中留传下来的恒久的东西,并且让我们懂得,继承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对于熔铸21世纪中国人的精神实质,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在本单元的作文教学中,一名学生在她的文章《不只是几个座位》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那几个年轻人应该让座!因为,它代表的并不只是几个座位,而是一种对老人的尊重,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肯定,更是一种自我要求。可以这样说,能为老人让座是件小事,但却是当代文明社会公民涵养与素质的体现… …全文语言简洁畅达,立意深刻高远。这名学生应该深得本单元的文化精髓,在中华传统美德的薪火相传中,她接传了最好的一棒,而选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更将滋养她一生。

教材,总归是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中“交际的对象” 这一说法本身已经明确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上。如果能在单元教学的落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之间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那么,语文二期课改的实践与思考将会有更重大的价值,语文教材将不再成为学生增加分值的砝码,而是培养语文能力,养成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20058

 

 

参考文献

 

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

2、《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全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1.2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