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初中毕业后被保送进松江师范,而后又保送进华东师大专攻心理学和教育学,毕业后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长达37年。如今,我仍在教育科研第一线,从事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并任课题组长,还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担任《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丛书》主编,进行“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以及“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感形成与培养”等重大课题的系统研究。 当我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特级教师时,当我同年作为上海市教育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我主编的《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初探》一书由人教社向全国发行,又被市教委评为“第五届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谢副市长亲自给我颁奖时,我想到,在我成长的最佳时期,松江一中为我创造了最佳的环境,给了我最佳的教育和培养。我在全国各地作“最佳期”的学术报告时,总要提及母校松江一中。我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而在松一中,我沐浴到了一种特殊的教育和爱,使我在党的阳光披身、社会主义鲜花铺路的情况下得到成长。我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学阶段,正是由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猛、发生着质的结构性的改变的时期。脑电波研究表明:十三四岁是大脑处于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思维特别敏捷,精力特别充沛,智慧在闪光,热情在奔放,理想在确立,人格在建树,这正是德智体美发展的奠基时期,是思想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各种教育影响的最敏感时期,是金色的年华、花的季节。我有幸在一中的怀抱里得到了成长,为此我十分珍爱一中给予我的深情和厚爱。我忘不了:张源潜校长的学者风度;杨延祚主任的革命激情和感人的演讲;孙承漠大队辅导员的亲切关怀;王始炜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的严爱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还有顾宝琮、钱荣锦等老师的谆谆教诲…… 我怀念松一中的老师,也怀念松一中的同学。95年1月,我在北京见到了阔别40多年的松一中同学,感到特别兴奋。后来我给松一中的同学写了封春节贺信,并附小诗一首,现抄录如下,献给母校,献给更多的校友: 松江一中,人杰地灵,母校名师,育人有方,得益匪浅,终身难忘。你我同窗,虽仅三载,至情至谊,铭记于心,一别四十,再度相会。 真的追求,善的回忆,美的感受,人生之价值,在悠悠岁月中体现,在悠悠岁月中延伸,在悠悠岁月中显示。 愿人生第二个童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再度同窗少年。
[注] 其真其善其美,赋予更新更实更有回味的人生意义。 朝霞之美,美于云间之一角;晚霞之美,美于整个大地,层林尽染。 人生灿烂,灿烂人生;人生享用,享用人生;人生潇洒,潇洒人生。 其意无穷,其情无穷,其美无穷。 愿之珍惜,让之永存!
〔注〕 “成就老年心理学”认为:人生六十,是老年的初期,又是人生第二个童心期的开始,再交同窗少年,有返老还童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