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三泖,钟灵毓秀”我的故乡松江是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位于世界著名的特大城市——上海之郊,教育事业素称发达。我的母校——县一中,为国家培育的大批人才和为革命而牺牲的志士仁人,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今春有机会参加了松江一中在京同学会,会上见到许多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友,听到他们自我介绍,都为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不禁由衷地对母校产生万分敬佩、怀念之情。 家乡的山山水水是人们最不能忘怀的,家乡的母校更是记忆犹新。她培育我成人,从学校走上社会;由于老师们辛勤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使我们有能力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在县一中时(1946年),正值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者发动内战,腐败现象触目皆是,全国各大城市青年学子纷纷起来反对,游行示威,风起云涌。在当时年轻老师张源潜、杨永年先生的影响下,我曾是“六·一八”学生反内战游行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之一。今天大家都在追忆、并把它载入校史,其社会影响,当时我是估计不到的。但是我本人确是从这次群众运动的洗礼中走向社会,参加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行列之中的。 自从“六·一八”游行示威之后,学友吴永池想方设法将我藏在卡车上的一只空桶中,才躲避了国民党军警的检查,离开了松江到上海市区,在学友高汝炎的帮助下,住进他家。又经同学曹孔瑞介绍我到吴淞区农村民校教书。以后,我考入上海大厦大学教育系读书,参加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并去苏北解放区学习和参加部队文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培养我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工作专业人员。追忆往事,饮水思源,我的思想、文化科学的基础,都是母校哺育之果。 教育事业的发达,首先体现在老师的素质,回忆起我校的老师们,可以说都是第一流的:不论语文、数学、理化、英语等等。我们老同学会面时,经常谈起当年每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和教学特长,今年我已离休,当年的师长们更是年长,有的已经去世。今天庆祝母校校庆之际,我诚心地感激老师培育之恩。他们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永远使后来者怀念不尽!
1989817 (编者注:庄敏,上世纪40年代就读于松江县一中,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