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十五日是松江一中校庆纪念日。我作为四十年代曾在其前身松江县中就读过的一名老校友,怀着思念的心情,谨向亲爱的母校和曾经培育过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各位老师以及“一中”全体教职工致以崇高敬意;谨向我当年的各位同窗好友、如今人各一方、难以见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问候。 我是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在家乡小学毕业、随即考入上海私立中国中学读初一的。一九四七年二月因私立中学学费太贵,听从了我幼年时代好友、先我半年已在“县中”就读的胡嘉龙同学的意见,慕名到松江县中插班读初二下。一九四八年九月初中毕业并考取了当时的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从此告别了母校。时光匆匆,岁月无情,迄今已有四十一个年头。其间只有一次,大约是“文革”中间的一九七○年四月,我从北京的一所大学下放到松江郊区、黄浦江畔的新江机器厂及其“七·二一”大学边劳动边任教时,有机会回到松江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同班老同学平葆芰和高镇两位同志;但那次时间太仓促了,未能来得及回母校看望,实在是一件憾事。 我的记忆中,在解放前那样历史条件下的松江地区,我们县中的校风和学风还是算得上比较好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很朴实;同学之间友谊十分亲密,能真诚相待,互相帮助。教师对学生功课的要求较严格,大家也很用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又并不都是死读书本的,课余活动相当活跃。我记得我们班上的墙报是办得很有特色的;我青少年时代喜爱参加的篮球比赛经常在校内外举办;短短就读一年半时间里,不止一次组织过全校性文娱会演;我还参加过班级组织的到嘉兴的野营活动。毕业时间虽然临近,但学生的升学压力好像不是太大,办学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似乎也不像现在这样突出。这一些,回忆起来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深思与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味的青少年时代,每个人的成长又都离不开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和老师教诲。我衷心希望我的母校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担负起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把提高教育质量、开拓人的素质放在第一位,教书育人,持之以恒,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营养”而全面发展,茁壮成长,使他们在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作出贡献。
一九八九年三月于北京
(编者注:朱开轩,1932生,松江一中1948届初中毕业。1993年4月——1997年8月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书记,1993年4月——1998年3月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学习。1952年——1958年先在北京大学干部补习班学习,后考入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学习。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历任杭州空军二预校副分队长,哈尔滨空军901部队副区队长,北京航空学院助教、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系副主任、系总支副书记、代书记,教务组副组长、科研处长、副教务长、副院长、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1985年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1988年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顾问、中国科协常委、国家科委兼职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1998年3月任国家教委主任。1994年任全国扫盲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组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