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校友家园 > 校友文苑 >> 正文 |
母校给我的是无价之宝
|
更新时间:2009/12/9 作者:本站原创 68届高中刘晓辉 阅读:4478次 |
|
人生几十年,最难忘的是学生时代的流金岁月。我的中学时代在松江一中度过,松江一中是我心中的母校。1968年离开母校,30多年过去了,母校的感觉竟象一坛陈年老酒,越陈越香。30多年来,只要一想起松江一中,母校的形象就会清晰地显现在脑海中:虽有些苍老,但绝对亲切。它常令我想起母校给我的无价之宝。 中学时代学习生活中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它影响了我的性格的发展,使我终身受益。初中的时候,我们开始学俄语。教我们俄语的是一名上海籍的青年教师,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每节课开始先向同学们通报作业分数。他报分数的时候用上海话报,很有节奏,听起来很滑稽,所以我们经常学他的腔调,弄得哄堂大笑。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老师并不动气,还是十分固执地天天做下去。开始时,由于新奇,我的俄语作业写得十分认真,总得100分。如果没有老师当堂报分数这一着,也许新鲜劲一过,我就不会坚持下去。但是经老师当堂一报,那种“100分”的感觉逼着我一直坚持认真读、写俄语,我的俄语成绩竟然从此一路优秀。 初二的时候,我们开始学平面几何。刚学时大家都觉得很难。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评一份测验卷,讲到其中一道难题,这道题正好我解对了。老师当堂表扬我说:“上一样的课,为什么有的同学做对了,而有的同学做不出呢?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满瓶不倒,半瓶要摇’的道理。平时一知半解,考时就要摇,平时独立思考彻底弄懂,考时才不会倒。”老师这话对我的震动很大,想不到自己一次独立思考获得的好成绩会得到老师如此的肯定,尤其是老师对独立思考的一席话,为我开启了学习的窍门。从此以后,做功课独立思考成了我的习惯。那时候,没有沉重的书包,学校里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我参加学校的腰鼓队。我们的训练场在老楼房北的操场上,下午一下课,学生腰鼓队的同学就自动聚集到操场,有上百人,声势浩大。经常是我们在操场中心训练,周围围着师生“观众”助兴,既热闹又开心,因为我学的姿势准确,老师让我当腰鼓队长。这使我对文艺一下子兴趣倍增,以后跟着文艺老师下乡演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在松江一中读书的那段日子里,和母校老师朝夕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每每想起,总让我心中充满幸福与甜美。 当自己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时候,再回想起这些事,终于明白,当年母校的老师们的那些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成功教育法”,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争优”的性格。在离开母校的日子里,这种性格使我凡事不甘落后,做事力求优秀。中学时代开始形成的这种性格至今不变。我认为,这是母校给我的无价之宝。 如今的母校已经旧貌换新颜,30多年前的老校舍已经踪迹难寻。但是母校的师风永存,所以,她是松江一中学子心中永远的母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