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编写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廉颇蔺相如列传》《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训俭示康》四篇必读课文和《去私》等四篇自读课文。单元导语是这样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启示我们把握今天,建设美好未来。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丢弃传统美德的人,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做为文言文来说,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和课文解析结束后,似乎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然而,这个单元的文章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知识,含概在文本中的许多元素都可以滋养学生的思想和灵魂。蔺相如智勇兼备、“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忠君爱国、性格直爽而又知错能改的精神品质,司马光的“成由俭,败由奢”的训子名言,《庾公乘的卢马》(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庾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的道德准则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曾经润泽了无数代华夏子孙。代代心口相传,身体力行,文字和书稿见证了炎黄子孙对这些传统美德的捍卫,而这些也恰是提升当代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无价之宝。语文,绝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我的心中,语文就是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里畅游,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去领略文学大师飞扬的才思和深邃的思想,去探察作品里展示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品尝可以滋养心智的“文化大餐”,去欣赏可以陶冶性情的“灵山秀水”... ...它深厚我们的文化积淀,更提升我们的人品。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我们提前写了一篇和单元配套的练习本上的作文。这篇作文是这样的:
北京市东城区公民道德建设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测试题:几个老太太乘车去香山晨练。上了公交车,车上几乎已经没有空座位了,而坐在位子上的一些年轻人都是刚上完夜班赶着回家的。售票员请那几个年轻人让座,小伙子们不满地说:“他们晨练,有劲没处使;我们才下班,累得要死,凭什么给她们让座?”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教学过程
作文交上来之后,作为一位班主任,同时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发觉学生的文章写作技巧暴露出来的问题尚在其次,作文立意所透露出来的东西更加令人担忧。令老师没有想到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双方各有道理,彼此都互相谦让些。老者不要以老自居,年轻人也要发扬尊老爱幼的美德”,似乎很是体现了一种思想观念的“突破和创新”;另有一部分学生的立意竟然是非常赞同年轻人的说法,并在作文中多次重申“老年人的闲来无事”以及“有劲没处使”;更有甚者则认为“要以生命创造的价值来决定乘车是否有位子”,年轻人是上班族,正创造着价值,而老者已经垂垂老矣,还坐什么呢?这些观点在高中生中间居然也有市场!
说实话,这些立意的确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这样的作文,我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沉重和无措。直觉就是: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代学生身上怎么会淡到这样的地步?一般情况下,每次作文从交上来到批改好发回去,最多也不超过一个星期,因为时间长了学生连自己写的什么都忘记了,再发下去徒劳无益。而这次的作文我觉得实在不能单从文章的立意和写作技巧上衡量。从功利的角度看,学生的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思想健康、向上,然后才是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从教育育人的角度看,语文课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历史责任。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他应该有着健全的心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的社会公德意识。而这些是将来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应遵循的最起码的原则。
可是,思想认识不能等同于写作技巧的指导,必须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偏颇。于是,我第一次没有那么快的批好发下去。而是先和学生设了一个悬念:“同学们,本次作文我打算一周半以后再发,原因就在这一周半里。等这段时间过去后,我们共同来批改自己的文章。”同学们都感觉到很疑惑,不知道老师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我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疑惑的心理。
这样,我和同学们在这一周半里学完了第五单元的四篇必修课文以及两篇自读课文,这期间我一次也没有提及作文的事情,学生也渐渐忘记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和那篇作文有什么联系。我专门利用一节课时间来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本单元的内容。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 归纳出本单元的主题,并将每篇文章的主题也一并归纳出来。
② 找出这几篇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或者语段,并写出理由,在交流时以能打动班级成员和老师为准。
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许多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举例说明。谈谈你怎样看待传统的中华美德和新时期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回答了出来,我也没有在这个题目上做过多的停留。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是关键。概括一下同学们的回答有如下一些;
①“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卒相与欢,为吻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理由(概括):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计私怨,名重泰山;廉颇知错必改,负荆请罪,除了性格上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缘于对国家的爱。
②《谏太宗十思疏》全文。
理由(概括):一名直言敢谏的老臣对家国的一片忠心力透纸背!
③“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新序>二则》)
理由(概括);肯定了合乎道德准则的价值取向。
……
这个阶段的交流很成功,连同学自己也被这样的文章所感动。为了能够打动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在陈述理由时列举了一系列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交流到最后,他们的目的已经不再拘于说服别人,而是完全沉浸在中华传统美德的辉光润养之中了。
当第三个问题提出时,同学们已经有自己比较成熟的想法了。我们来看最后一位学生的总结发言:
虽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毕竟是历经五千年,代代相传下来的。社会体制不同,对道德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这其中不免有封建糟粕,但是在人类延续的过程中,会渐渐地约定俗成或者制定一些道德规范,比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互帮互助,讲求诚信,重视承诺,拾金不昧,忠君爱国……而这些道德规范经过历代的实践和验证,能够维护国家体制安定和群体和睦相处,并且可以使人们变得越来越高尚的一些道德规范不但会一代一代传下来,而且还会被修整的越来越完善。它能体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是至情至性的,也是人类之有大爱大情的最有力的体现,不能完全等同于理性的观念,假如社会发展了,这种理性的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就要毫不犹豫地转变它。所以,我们认为中华美德与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并不矛盾,相反,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越应该保护并发扬传统的精华,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正如我们十几天前的那次作文,上晚班的年轻人的确很疲倦是事实,那些老人们也的确是晨练回来,单从冰冷的客观事实上看,似乎年轻人说的有道理。但是,这里有个道德问题。试想,我们对老人的尊重应该附加条件吗?老人们也曾经年轻过,也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过价值;年轻人也有老的时候,也有加入晨练队伍的那一天,当年轻人老了时,面对着的是一群因上晚班而理直气壮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又该做何感想呢?请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吧!
3、教学反思
一直看到有文章在说:现在许多语文课上的象班会课,没有语文味道,只有思想教育。我也一直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班会课。然而,每门学科都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责任,而语文又是最有优势的一门。我们当然不能刻意把语文上成政治教育课,可也不能“听风就是雨”,避之惟恐不及呀?对学生思想意识出现的问题我们难道不应该利用选文的优势加以引导和规范?我们又怎能认为这是政治课或者班会课的任务,与语文无干而理所当然的不闻不问呢?何况,写作也是需要学生阐述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而这看法是一定要建立在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
再者,写作虽然要求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立意要新颖,但这独到新颖并不等于惟“新”是求,它首先必须符合社会的思想认同和道德规范,然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追求独到和新颖。在本次作文上,也的确有一些学生认为“观点人云亦云,没有新意”而选择了“务求独到”。学生的思想认识尚不成熟,对一些观念缺乏一定的准确判断能力,又只为了写作而写作,往往顾此失彼,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培育和引领。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并非那么简单,怎样渗透实在也是一门学问。这样的语文课的确不应该是政治课或者班会课,但也绝不是纯粹的语文技巧训练课。怎样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潜心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