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教学案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园丁礼赞 > 教师个人网站 > 区首席教师工作室 > 周菊妹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室 > 教学案例 >> 正文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走近鲁迅
更新时间:2009/1/7  作者:上海市松江一中 周菊妹  阅读:11807次  
 
单元编写意图:
今年恰逢鲁迅去世70周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西方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这几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等。”虽然鲁迅去世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对我们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鲁迅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他的思想与精神,应该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民族不竭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坐标。
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文化的高度,重视鲁迅的价值;以文化的自觉,引领学生走近鲁迅。我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们心上”(钱理群语),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天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师生共同开展这样一个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呼唤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重要——即走进鲁迅这一文化名人,让我们阅读他的经典作品,感受他的心路历程,从而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体会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学习他的崇高的报国之志、爱国之举。
学情分析: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鲁迅的作品,而对鲁迅作品的研读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普遍的反映是鲁迅作品不容易读懂,原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距离今天的时代较远,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缺乏感性知识,从而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要扭转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够感受鲁迅,走近鲁迅、理解鲁迅、热爱鲁迅,我觉得一定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以境生情,才能情真意切,“大情大爱”的鲁迅形象才能立体丰满地矗立在学生的心目中。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我们高三本学期教材中也有一篇鲁迅的小说《药》。我们语文学科从本学期起,除了基础教材外,市教委给每个年级又增发了一本名为“高中语文拓展性课程——语文综合学习”的新教材。另外我还带领我们语文组承担了区级课题“走近文化名人——高中语文专题阅读”也已有一年多的研究实践。综合以上几点因素,经过反复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既属拓展性课程又带研究性学习、并与“走近文化名人”这一课题相结合的一次语文综合学习。这其实也为高三的语文阅读学习作一个有关鲁迅的专题复习,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思想素材和语言素材。当然,最主要的动机还是想为如何使用好这套“高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新教材,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伟人,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拓展性课程“让我们走近鲁迅”, 我们先拓展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灯下漫笔》、《拿来主义》、《最先与最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还阅读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到鲁迅》等,在研读的基础上确立了研究课题: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探究。我们分四个小组分别从散文、小说、杂文的角度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立足文本研究鲁迅笔下的看客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撰写研究心得,并制成PPT,最后利用一节课让各小组展示交流。
作为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其目标决不能止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唯其如此,方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力求从培养人的角度设置目标,做到三个纬度的结合,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对鲁迅部分经典作品作专题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对鲁迅散文、小说、杂文等不同体裁中的“看客现象”作研究,并通过交流“研究心得”进一步深 入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2、过程与方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看客”形象中体会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感受鲁迅先生崇高的报国之志、爱国之举。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大情大爱,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步骤大致分为六个环节:导入、温故、交流、知新、感悟、作业。
1、 导入:让我们走近鲁迅
播放《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郁达夫《怀鲁迅》中的名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教师导入:我们骄傲,我们有鲁迅;我们幸运,我们读到了大量的鲁迅作品。(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齐读郁达夫的名言,在良好氛围中教师导入,激发兴趣。)
2、 温故:聆听先生教诲
播放视频,由著名演员任光智的造型演讲《无声的中国》。
教师小结:刚才的演讲让我们重温了先生的谆谆教诲,领略到了鲁迅先生求真的个性魅力。沉默的国民,看客的心态,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个无声的中国。“看客现象”是鲁迅心中永远的痛,先生把 “看客”当作自己创作的重要主题,通过笔下的看客形象,勇敢地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任光智的造型不仅形似鲁迅先生,其演讲更是体现了先生的“立国先立人”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国精神。)
3、 交流:学生小组代表交流“研究一得”
“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研究交流”:
 第一组(散文)
 第二组(呐喊)
 第三组(彷徨)
 第四组(杂文)
说明:每一组都是经过专题研读后,制成PPT由学生代表上台交流。
(学生交流简录如下:
如第二组(呐喊)通过对《呐喊》中青年看客形象的分析,学生有如下反思:
面对这样一群毫无民族希望可言的青年看客,鲁迅先生的内心一定充满着怜悯与悲愤。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黑暗社会对思想的抑制,对人性的压迫,也就无法产生健全的人格。
 鲁迅先生之所以要描写青少年看客形象,也正是基于他对青少年的希望,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反面的看客形象来唤醒还在黑暗中沉睡的青年。鲁迅先生常常给人以“斗士”的形象,但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先生身上也同样体现着一种“孺子牛”的精神。
又如第四组(杂文)通过对鲁迅杂文中看客形象的分析,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学生有如下精彩反思:
看客中没人敢当面为小猴抱不平,尚可理解;没人敢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尚可理解,少有不熟水性无法下水的,也尚可理解,但这些人中却无人给动物保护协会反映,无人敢报警,无人呼喊救助,这是可憎的。
物质贫乏时的看客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的看客却变得有些可憎。
可见改造国民精神还需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努力成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去努力塑造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格,以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为使命,发扬先生坚韧的精神。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青年一代要努力追求先生的“理想人性”,彻底摆脱奴性,具有原属于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
研究看客形象的现实意义:反思和批判,是鲁迅不灭的精神实质。当今社会不用说什么大事,就如你耳闻歹人公开作恶,周围的人却无一上去制止的新闻;或当你看到公共汽车站上,年轻力壮者一哄而上,妇孺老弱被挤得踉踉跄跄等情景,我们总会想起鲁迅刻画的那些“麻木的国人的灵魂”。所以,无论是阿Q或是假洋鬼子,都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身边。
如此深入人心的鲁迅,给了我们深刻的思想武器,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在社会变革已如此翻天覆地之后,国人的精神、国民的素质似乎仍未能脱胎换骨,当年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劣根性,似乎仍在我们民族心理深处徘徊,而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真正的国民是这样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看来,人的解放的进程还远未完成,鲁迅对看客的分析,至今仍未过时,还有警世恒言的作用。
4、知新:深入研讨、丰富认识
①、鲁迅笔下的“看客”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愚昧麻木、自私冷漠、落后不觉悟、怯弱甚至残忍……
②、鲁迅先生对看客持怎样的态度?
    鲁迅先生对看客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同情悲悯又讽刺批判。
     总的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③、这种态度源于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怀?
这种态度主要还是源于先生对中华民族深沉而热烈的爱。爱之深,憎之切。对看客的愤激之情蕴涵了先生渴盼民族振兴的大情大爱。
④、交流社会上对鲁迅的著名评论
鲁迅先生去世后,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倍加拥护爱戴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
的确,鲁迅身后享受着无比的尊荣,我们中小学课本中就收集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文章和鲁迅的作品。
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这样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我将带上孤岛的是一本厚厚的《鲁迅全集》……详细地通读鲁迅,是自己长久以来的心愿,虽然断断续续读过许多,但系统地一字不拉却未曾读过,这一直是自己心中的一处痛。读鲁迅,就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5、感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交流留言
共青团中央、国家档案局、绍兴鲁迅纪念馆、中青网等在网上开设了“鲁迅纪念馆”,供人敬献鲜花、参观留言。老师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让学生留言。
学生交流留言(略)
老师交流两句留言:
讽愚刺恶, 骨头最硬;悲天悯人,心地最善。
铁肩担道义,热血荐轩辕。
②、课堂总结
全体同学再次朗读郁达夫名言。
教师小结:当我们重温郁达夫的名言,回顾鲁迅先生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我们依然能骄傲地说:鲁迅无愧与“民族魂”的光荣称号。
如果说把鲁迅学生比作一本博大精深的宏伟巨著的话,那么,我们这次研读活动只是翻开了这部巨著的第一页,走进鲁迅先生的第一步。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多读一些鲁迅的作品,与这位文学、思想、革命的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从他伟大的人格力量中去汲取养料,使我们的人生更积极、人格更高尚!
6、作业:“看客,我想对你说”
半个世纪之前,鲁迅先生因为在日本仙台看到了一个幻灯片,一群麻木的看客使他一改医学救国的初衷,下决心弃医从文。鲁迅把 “看客”当作自己创作的重要主题,“看客”成了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然而时至今日,这些“看客”仍然阴魂不散,频频出现。
据报道:2004年2月10日,软件工程师小马在上班途中帮一名聋哑老人抓骗子时,被其同伙打得头破血流,周围围观的数十人全都无动于衷,甚至不肯帮忙报警……类似的报道还很多,“看客们”依然一茬接一茬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请以“看客,你听我说”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说明:学生在学习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充分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所特有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也领略到了先生思想精神人格的伟大崇高,更对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看客现象、国民的劣根性有许多反思和批判,想一吐为快,写作时机与情感较为成熟。)
 
教后记
(一)、活动过程大致如下:
课前学习准备:
1、明确课题《让我们走近鲁迅》,要求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灯下漫笔》、《拿来主义》、《最先与最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及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忆鲁迅》……
2、并把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定为“鲁迅专题”,时间大约为半个多学期。
3、利用语文阅读课的时间阅读鲁迅作品,利用双休日上网查询资料,并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份“让我们走近鲁迅”的语文小报。老师规定小报内容中必须有一篇《我读鲁迅》的读后感。
4、根据学生阅读实际,酝酿选定专题,师生共同对主题“让我们走近鲁迅”,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从鲁迅散文、小说、杂文的角度去研读思考。
课堂教学设计
用一节课让学生对这一专题阅读来交流展示各小组的“研究心得”,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来完成。主要步骤大致分为六个环节:导入、温故、交流、知新、感悟、作业。
(三)、教学反思:
反思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句大话空话,但我却是发自内心的一点真实认识。因为我校二期课改经过一轮的探索实践,已确定了“优化基础性课程、深化研究性课程开发拓展性课程”的教改方向。我们语文学科从本学期起,除了基础教材外,市教委给每个年级又增发了一本名为“高中语文拓展性课程——语文综合学习”的新教材。我承担的区级课题“走近文化名人——高中语文专题阅读”也已有一年多的研究实践。综合以上几点因素,经过反复考虑,我最终把这节展示课定位在这样一个性质:既属拓展性课程又带研究性学习、并与“走近文化名人”这一课题相结合的一次语文综合学习。当然,最主要的动机还是想为如何使用好这套“高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新教材,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反思二:立足文本是最好的走近。我在一开学就已经和学生一起商讨确定了“走近鲁迅”的研究课题。因为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我们高三语文第一册课本中又有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药》,所以我一开学就先上这篇课文,并要求学生站在高三总复习的高度,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鲁迅先生的所有文章作回顾,还利用作文课讲评历年来以鲁迅为题材的高考优秀作文,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解鲁迅、读懂鲁迅对于自己丰富思想、提升境界、积累素材、写好高考作文有着巨大的作用。于是我为学生推荐了上教版和人教版中的鲁迅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灯下漫笔》、《拿来主义》、《最先与最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师生又相继推荐了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到鲁迅》等。发动学生去阅览室、网络教室收集鲁迅的有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每周利用两节课与学生一起研读探究鲁迅的经典文章,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利用早自修组织学生朗读背诵其中的精彩片段;还以“鲁迅”为话题让学生开展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这个过程大概开展了六个星期左右。学生在较充分地研读了鲁迅作品后,内心才有了进一步走近和探究需求,想通过与文本、与鲁迅、与现实的三重对话去感受鲁迅,学习鲁迅。
反思三: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二期课改注重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引导学生分四个组,每组同学共同商量修正并确定小组的研究主题。确定小组的研究主题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原先我们四个小组初步定的研究主题大致是: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理解鲁迅作品集命名的内涵、简析鲁迅笔下看客的鲁迅笔下“看客”形象、解读鲁迅的内心世界。随着活动的开展,有的学生提出四个小组研究主题难易度不一致,如“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理解鲁迅作品集命名的内涵”这两个主题相对容易,缺乏研究的深度,研究的意义也不大,而且这四个主题牵涉的面也太广,给人以不集中的感觉。于是我在班上大大表扬了该生,把这个意见拿出来让全班同学讨论,大部分同学觉得有道理,我们就研究主题作修改,力求集中深刻。最后我们决定把“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探究”作为大家共同研究的主题,只是每组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第一组立足鲁迅的散文第二组立足小说集《呐喊》第三组立足小说集《彷徨》第四组立足杂文。还讨论决定应围绕以下问题去作研究:如鲁迅笔下的看客是哪一类看客、先生是怎样刻画这些看客的、表现这些看客的目的是什么、这对当今的我们有何启迪等,力求避免研究的空泛和人云亦云,还要求每组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收集的资料,筛选整合写成小论文、做成网页并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正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并帮助引领学生逐步明确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掌握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路,课题研究才得以在学生的兴趣中不断予以调整和完善。这样一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研读鲁迅经典作品的兴趣,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一种较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为以后做学问做研究积累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骤吧。最后从看客形象的探究中,也由衷地感受到了改造国民性的长期性和艰难性,体会了到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报国之志、爱国之举。
由于学生较为深入地开展了这样一个研读和探究的过程,故学生在这节展示课上的表现很出色,得到了专家陈仲梁老师、区语文教研员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对如何上好拓展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然而高兴之余,我却对高中语文的拓展性教材的使用有很多担忧。翻开三个年级的拓展性教材,大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格调高雅,与基础性教材关联不大,与学生的高考更始似乎没有联系。教师在有限的几个课时里,使用好容量特大的基础教材已是不易,已没有精力和课时再去应对这本拓展教材了;郊区农村学生的又没有这么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故这套拓展性教材颇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感。但老师若不对学生认真引导、精心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学习的话,学生更是把这本教材束之高阁,那就可惜了教材编写者想提高学生高雅经典文化素养的的一番良苦用心。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5.63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