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走访老革命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校园文化 > 专题活动 > 走访老革命 >> 正文
走访老革命,颂扬红色情
更新时间:2008/5/27  作者:松江一中 高二(1)班团支部  阅读:12678次  
斗。
5月18日,敌一个连的兵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首先向二一·七高地扑来,在副连长、排长的带领下经过扑杀,英勇地将敌人打了回去。
5月21日早晨,敌人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四辆坦克、五架飞机的掩护下,先用炮火猛烈轰击前沿阵地,然后分兵三路向阵地实施反扑,妄图夺取二一·七高地,并突破一连、三连枪连的防御阵地,从而深入到营队的防御纵深。战情非常紧急。一连、三连,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发扬了顽强坚守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拼杀争夺,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在战壕里和敌人拼刺刀。但是阵地还是被突破了,并被占领了40多米的战壕。眼看情形十分危急,团长命令二连连长“夺回阵地”!连长接到命令后,指挥四个班迅速冲上了阵地,甩完一排手榴弹后又与敌人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拼死搏杀。经过半小时的激战肉搏,我方四个班以伤亡过半的惨重代价又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那几天的天气十分恶劣,连着下雨,战壕里全是烂泥。战士们的脚,由于在泥水里浸泡过久都开始腐烂了。但为了解放上海,歼灭敌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咬紧牙关坚持着,忍受着,打退敌人后,团首长根据伤亡情况重新编了一个营并加修公事,以备敌人的再次攻击。大约过了2小时,大约有3000敌人以坦克为掩护又向阵地发起了攻击。战斗打的十分残酷,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在最危急的时刻,火箭筒手在连长的指挥下,将最后一发炮弹射了出去。正是这最后一发炮弹集中了敌军最前面的一辆坦克。随后的敌军坦克见状赶紧掉头逃跑了。紧接着敌军又组织了一次反扑,但很快被打得抱头鼠窜,丢下了100多具尸体逃了回去。
之后的几次反击战虽然都伤亡惨重,但在战士们的顽强作战下,5月26日,终于全歼敌人夺取了最后的胜利,和兄弟部队一起打到了宝山城。
此时老人的脸上显露出了一种苦尽甘来的骄傲。
然而老人后来的叙述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士们在宝山地区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程度罕见的攻坚战和争夺战。在天气恶劣,供应不足的时候,他们只能喝雨,然而雨水和泥土混在一起,尽管恶心,但只能决绝地往肚子里吞。说到这里时老人告诉我们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那是他一生的经验。的确,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好穿好,但各种各样的病却侵蚀着人们的健康。反观过去,老人过着贫瘠的生活,吃的是生地瓜,但今年78,身体却依然硬朗,声音依然洪亮。这才是发扬艰苦朴素的真谛。
值得一题的是,谈话中,老人说到的都是某某战士如何英勇,某某战士如何无私,但我们知道老人腐烂的脚至今还没有治好,脑门上被弹片擦过的痕迹至今还在,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永远无法消退,而那些印记却是一个战士最光荣的勋章。
而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老人在最后与我们讨论了当前的国家大事,当谈到藏独,疆独,台独等尖锐的问题时,老人说尽管中国现在内忧外患,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第四代领导人,在年初雪灾严重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下在灾区就应该让我们深深感动。我们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只要党和人民一条心,没有什么可以打倒我们。老人字字珠玑,深深地敲打进我们的心里。
战争的年代虽已过去,但是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在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的今天,我们虽然不可能上战场,杀敌人,但是我们起码应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相信我们的民族和领导人,以慰那长眠在红色土地下的战士们!
 
 
永不消逝的红色情
              ——讲述老革命的故事
                         高二(6)班团支部  周智珏
    盛彦荣,1933年出生。14岁离家来到上海,1949年加入解放军,参加了解放乘泗列岛战役。
    一走进门,一位端坐着的老人,虽已年过古稀,却透露着无尽的光芒。岁月的痕迹悄悄爬在他的脸上,显得有些单薄。谁也无法想象,多少年前,瘦小的他的身上,发生着这样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
    1950年七月的一天,上海淞沪警备区民运部办公室传来了清脆右带点稚嫩的声音:“报告首长:100师政治部民运员盛彦荣前来报到....。”李部长注视前来报到的小鬼,只见身子骨单薄,脸上还流露着孩子气。禁不住问:“小盛几岁了?参加革命多长时间了?”“十七了,参加革命马上就满一年。”“恩,不错。有志气,好好干。”说着就让警卫员带着去宿舍休息。
    年幼的他根本就不知这一去意味着什么,战斗意味着什么,抱着参加革命的血气方刚,抱着心中坚定的信念,他毫不畏惧。
     一到宿舍,碰到几名100师的老同志,他顿时来了劲,想这次又可以一起工作了宿舍里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议论着。在这些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第二天晚上8时,在司令部会议室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作战参谋长宣布了三条纪律:①所有同志出入机关要请假,不可单独出行。②会议内容绝密,凡参加者一律不准透露会议内容。③会议内容不可以作记录。这时他感到肩上的任务如此沉重。会议还介绍了乘泗列岛上的大致情况:岛上大约有三,四百杂牌军武器,装备一般,不过每个岛上都有国民党组织的民防保安护队。他们都有长短武器,并且还有许多组织,这意味着他们的任务十分繁重。岛上的渔民过着悲惨的生活,鱼船常遭土匪抢劫。他们身上肩负着多少人的殷切希望,可是再艰难的任务也丝毫打动不了他的信心。“有信心!”清脆而嘹亮的声音从他口中奔发出来,带着巨大的穿透力,响彻云霄。
     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大部队从上海浦东的东昌码头出发,驶入东海洋面。一百多艘船只井然有序地排成五路纵队,浩浩荡荡,冲破层层波涛,向乘泗列岛方向疾驶而去。船队一进入洋面,只见白茫茫一片,滔滔波浪似乌云滚滚压来,之间海浪越掀越高,大船完全像一个醉汉似地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地颠簸着。这时船上地不少战士开始呕吐起来,大家在艰难地环境中坚持着,伴着晨露,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于是大家的精神又振作起来,老天爷也往开一面,风小了,浪也平静了。海上一片寂静,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凝望着前方,即时,船舰上发出红,黄二弹,顷刻间枪声大作,火炮轰鸣。这样下来一整天,大部分岛屿都解放了,而盘踞在乘山的大洋山,小洋山岛上的国民党顽固份子,他们像凭借前沿的沙滩暗堡以及山顶上的专防火炮的威力来负偶顽抗。敌人的火力确实很猛烈,一时难以从正面登陆,就这样一直僵持到黑夜。
     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得动动脑筋。于是解放军从刚解放小岛上得渔民那儿了解到可以用小山板船,把一部分战士从暗礁悬壁处登陆了解这一情况后,心得作战方案马上制订出来,凭借夜幕之机把大部队分三路。一路与海军军舰从正面攻击;二路在渔民帮助下,用小山板船从东面爬上山顶;三路派上二个排得战士从沙滩两侧,抢得沙滩阵地,构筑好攻势,作好火力交战配合点。就这样,在敌人还蒙在鼓里得情况下,解放军作好了充分得准备。
     黑夜里,海战激烈地进行着,火光映红了乘山海岛,也映红了洋面,浪声伴着炮声,奏出了一曲曲人民地凯歌。
     解放军不断攻击,一发发炮弹,划破长空。敌人拼命的还击,顽抗。解放军的指挥舰中了敌军的一颗炮弹,几位战士壮烈牺牲了,可战士们毫不畏惧,猛烈地攻击着。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大洋山岛上解放军在迎风飘扬。敌人不知所措,纷纷打出白旗投降,连续三天三夜地战斗终于获得了胜利,连续三天三夜他的肚子里只填了一个馒头......
     1950年7月8日乘泗列岛解放了。这次战斗都俘了虏敌人35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16连,专防炮一门及长短武器,军用物资一大批。
     这样一段刻骨铭心地故事,至今盛老爷爷给我们讲起还记忆犹新。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地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地贝壳,从盛老爷爷眼中流露地拾过去地铭记,历史地铭记。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艰辛地年代,看到一段段感人地故事,看到一名名解放军用自己的鲜血打下的康庄大道。
     老伴时这样评价盛老爷爷的:直率,认真,我想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是对老革命们高度提炼。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采集不同的样本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更应该怀着感恩去铭记这一段段的历史,铭记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漫山遍野的鲜花,我要采一束最美的,不管有多艰难,在采集的路上我们历经坎坷,淙淙流过的河水,我要掬一捧最清的,无论源头有多远,在寻求的路上,我们风雨兼程,回首过去,我们看到艰辛,我们铭记历史珍藏在心,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我想,这将是一份永不消逝的红色情!   
 
 
那一段——红色印痕
高二(8)班团支部
在2008年3.29号早晨时分,空气中还略带夹杂着些许小雨的气息,我们班团支部组织了4人前往人乐一村去看望曲里征奶奶。这是一个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当奶奶开门的那瞬间,我们看到了她,身着一身素色的衣服,脸色虽有些憔悴却不失精神,第一眼就给了我们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无可否认,奶奶的确老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沧桑流逝,已然没有了当年的英姿飒爽和容光焕发,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一生,确定的是,她依然把持着自己对党的热切衷心和殷切关注。
看着她忙碌地为我们倒水的背影,为我们拿巧克力,拿零食,拼命给我们吃时的可爱表情,真的顿时有种温暖在传递,蔓延在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我们开始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真是个平凡的人,像一拨水珠漂浮在绿叶边际一般,滴下来也够柔和。
坐下后,开始了一段漫长的革命长征,从奶奶口中述说,在我们笔下转述。
我们的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曲奶奶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战争年代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亦是如此,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奶奶出生在山东荣成,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日寇侵占了她的家乡——胶东半岛。她家的村子周围“炮楼林立”,近的距村子五华里,远的离村子十公里。敌人设有四个据点,他们经常出没乡间,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奶奶区里有四名领导干部被鬼子打死,她的叔父是除奸委员,被鬼子抓住后也用刺刀活活刺死。当事环境非常险恶,但我们的党始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开展抗日斗争。
1930年那年,曲奶奶才十七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是党把她引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了驻在她村的曲如禄(中学教师)等地下党员举办的妇女识字班,听老师讲课,使奶奶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当年九月,奶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后补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那时,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同志,入党前严格考察,入党时手续简便,只发给一小张黄表纸,写上入党誓词。因为她们处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宣誓的时候,只能秘密地进行。有天晚上,党支部的领导用红纸糊了一面党旗,贴在小草屋里,点上小油灯,举行宣誓仪式。宣誓结束后,赶紧把旗帜和黄表纸烧掉,以防泄密。
 
雄风
高二(9)班 陆佳萍  宋雅雯
3月30日,我等三人去往老革命——陈雄家里进行采访,老爷爷很热情,85岁的身子依然有着那一份昔日的刚强。
直奔主题,老爷爷给我们讲述了我们都不曾知道的故事。
陈雄原名陈晓楼,号霞阁,生于黄海之滨,黑泥洼小村,位于江苏滨海县八巨镇南二公里处。
从小陈雄便受尽地主的欺压,三种残酷的欺压方式仍令他记忆犹新。首先,实行“三七”制,即租土农民需把收成的“七”交给地主,只有“三”留给自己。其次,实行高利贷,每当家里有老人去世,那么作为子女的就必须给已故老人安顿,但是平日里受地主剥削的农民那里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像地主借贷,也形成了“利滚利”的形式,结果,钱这么也还不清。第三,便是受贿。要地主帮忙,那么就一定要给于一定的金钱及物资,反正声明都收,就是地里的老母鸡有时也不放过。但留给他的阴暗的回忆便是母亲的早年离开,那是地主保长抓壮丁的时候,陈雄的大姑姑被抓走,害得母亲第二年怨死,1使得他们家像一盘散沙……说到这里时,85岁的老爷爷竟泣不成声。深深感受到他老人家至今对母亲的崇敬与怀念。
接着,便是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故事,在战争年代,什么都可能发生。
41年10月15日,陈雄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到盐阜区行政学院培训后回到阜东县,参加革命相关事项。当时正有一伙土匪在猖獗,他奉命带5名区队队员押送11名犯人隐蔽在高粱地里;区长带领其他人员到于塘围子里,利用那里的地主炮楼坚守待援。不料,隐蔽在高粱地里的犯人趁不注意之时,群起骚动,挣脱了绳索。因为不能暴露目标,只好让11人全部逃跑。事已至此,只好带着5名队员也撤到塘子里,和区长会合一同坚守。土匪凶狠异常,向于围子发动了3次攻击,均被打退,一直坚守到第二天早上,县大队赶到,打垮了土匪,陈雄等人才解了围。
由于股匪没有被消灭,所以县里又派援军来加强区里的力量,区里领导决定:一定要消灭土匪,解除新政权的后顾之忧!经过周密的布置,一天夜里,区队加援军共300多人,长途奔袭股匪巢穴,攻打土匪,土匪猝不及防,当即被打垮,俘虏了一部分,消灭了一部分,另一些则向外逃,有的企图乘船逃亡,但是由于退潮,他们的船搁浅了没有跑掉,结果又一部分被俘虏,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粮食。但是任有一些顽固的土匪没有抓获。接下来就是更加惊心动魄的“鸣锣催粮,活捉大土匪”。陈雄当时是后勤的战士,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征粮征款,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工作非常繁重。不久,有个海匪头目,叫朱贯通,此人的特点是不吃“窝边草”,前时在合德抢过日本鬼子的仓库,在本乡声名不坏,他回来后得知弟媳饿死了,便大办丧事,考虑到他抢过日本鬼子,也算是爱国行动,所以也去吊唁,顺便也宣传点抗日思想,同时也好了解点情况。于是他就带了6个民兵去朱家。朱很感动,
第二天,陈雄在朱住的房门逢里发现一张《大联珠》的香烟盒子,上面写着:“我在合德旅店里看见冯广文把一支盒子枪放在咸菜篮子里,冯说是缴的新四军的。”下面没有落款。当即,我向上级做了汇报。在进行详细的讨论之后决定“鸣锣开道,抓捕冯广文”。陈雄等一行十几人便出发了,由于陈雄经常下乡催粮,所以便不会引起冯的注意。到了冯的姘头家门口,一看没有冯,但麻将还在,我们进门后冯姘头的丈夫叫她烧水给我们喝,陈雄四下观察,只见内房门锁着,变起疑心,经一翻威逼,她不得不打开,只见冯躲在帐后,手持一支盒子枪,见几支抢对着他便只好缴枪。
他的青春充满了挑战与坎坷,有护送邹韬奋的艰辛,有反“扫荡”斗争,有活捉大土匪冯广文的扑朔迷离,迂回曲折,有组织运粮队的团结奋斗等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战斗在淮南敌战区三进三出的殊死斗争。第一次进山--陈雄主要是征集粮油的任务,并用牵“牛鼻子”的方法将敌人引进山区,当时他受命组织担架,当时国民党有“三杀”政策,而且风雨交加在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破棚暂避,阴湿暗地,心情相当紧张,思想混乱。我们想当时陈雄老爷爷他们需要多大的思想准备与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第二次进山—化整为零,分散游击。夜袭张屯区公所,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斗争,并且获胜。说到这里,陈雄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皱纹布满的脸一点也不衰老。他还说了句“人民是革命的再生父母”。的确,途中,人民对他们的帮助相当大,不仅掩护了伤员而且供吃供睡,心甘情愿。第三次进山—迎来新的曙光。他们横扫地方“土顽”,却遭敌袭击,但是积极的斗志使得他们冲破敌人围歼,跑步连翻6座山,终于走上了武装游击战斗的道路。总之,这是一段非常错综复杂的故事。
3个小时很快过去,陈雄老爷爷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后辈的成就,很大的一个家庭,陈爷爷说,为了后辈的幸福才会战斗。
 
历史的尘埃
                                  ——一个老兵的自白
高二(10)班 邱嘉伟
    明净的天空,早已没有过往的硝烟。没有战争的恐惧,没有面目的狰狞,没有热血的挥洒。曾经的战斗英雄,曾经发生的一切,都渐渐随风化为历史的尘埃。
我们生在和平的当今,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动荡,无法体会战争所给人带来的绝望。我们有幸来到老兵杨菊明家中,随着他一同翻开那段封存已久的光辉岁月:
也许是对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感慨,老人长舒一口气。一番调整之后,老人娓娓道来那段过往。年仅三岁的他,就不幸失去了父亲,孤儿寡母艰难地生活。没过几年,12岁的他在日本人的侵略下流离失所,辗转到在上海英租界由国母宋庆龄开办的难民收容所中。说到这,杨老略显兴奋,正是在那他经历了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在那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身处绝境,虽然只能勉强维持基本温饱,但还是有快乐的事,用杨老的话说,就是有精神上的快乐。老人显然已经完全沉浸于回忆里,连我的插嘴也被拒绝了。在那也开设了小学给孩子上课,利用闲暇时间可以卖报挣少许钱。参加学生会,组织抗日宣传,生活虽简陋却能享受政治思想的自由,也让人稍有欣慰。
可好景不长,不久日本人就打到了英租界,彻底改变了那的生活。逼迫孩子们学习日语,掘弃汉语,焚毁抗日书籍,妄图用文字灭绝中华民族。可以感觉到那已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说到这,杨老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慨,大声斥责日本人卑劣的丑恶行径。从他的语气中我真实地感受到当时老人所过的非人生活,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尽管日本人用尽手段,但还是无法囚禁杨老对思想自由的坚定意志,最终老人选择了离开。
为了民族复兴,赶走外敌的理想,老人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江南游击队,自此开始了属于他的一段峥嵘岁月。他反复挂在嘴边的,始终是百姓给予他们的帮助与关怀。老人记忆最深刻的不是他有如何辉煌的战绩,而是艰苦的生存环境。也许你听说过吃树皮,煮皮带,可绝对没听说过吃树叶吧,甚至采摘树叶都得经过首长批准。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军队还得勉强行军数十里。我无法想象是何等的意志于毅力支撑着他们疲乏的身躯,也许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吧。正是军民一心,齐心协力,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正是战士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才打下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与四万万同胞并肩作战。
说到这,老人激动了起来。他给予共产党最高的褒奖,为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也许正是几十年前血与泪的付出,老人才更觉如今幸福生活的不易,他反复教诫我们为了祖国好好学习。我顿觉沉重,从未经历过的事却如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幸福惯了的我仿佛经历了一此洗礼。老一辈们,你们走好,你们完成了解放祖国的大业,未来的由我们来续写,祖国的大梁我们抗起。
岁月催人老,我们留不住一个个逝去的战斗英魂,也留不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尘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接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走下去。
 
那些故事
高二(10)班团支部
在细雨蒙蒙中,两位老者真诚的挥舞着他们的手,以示告别.我们微笑着向他们示意,目光交接,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那段峥嵘岁月,无疑是他们永远无法抹去的回忆,也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经过一段搜索,我们来到了杨菊明老爷爷家中.那个戴着帽子和眼镜的老者微笑着引我们进门.爽朗的要求我们每个人记下名字,做个”忘年交”.他的老伴不像他那么健谈,默默的拿出糖果,慈祥的笑着让我们不要拘束.2个八旬老人让我们在笑声中忘记了年龄的界限.
    经过一段寒暄,老人开始讲他的故事……
    3岁时的他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日本侵华,炸毁了他们家的房子,他便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于是他来到上海英租界中,国母宋庆龄所开的难民收容所.当时那里收容了上海地区几万人,可见战争让多少人家支离破碎.但是陈老再将那一段经历的时候并不显得十分沉重,相反,有些小喜悦,如数家珍般地说着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难民收容所的生活并不是只求果腹,虽算不上佳肴,但总算还是让人满意的.哪里还有一所”男童小学”,专门聘请老师来上课.这让我感慨颇深,那那个战乱的年代,人人只求自保,哪里会顾得上提高自身的涵养呢?但是,真是在那里,陈老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接受知识.因为当时的人们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孩子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2008“走访老革命 颂扬红色情” 活动总结
    “讲述老革命的故事”活动方案(五四主题活动)
    人生从这里开始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