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力争农村现代化。在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反响的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上海新农村的住宅情况,我们实地走访了松江区新农村代表之一的文华村,对当地的住宅情况开展调查。
【关键词】
新农村;住宅情况;农村现代化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2010年,上海建华钢管厂从上海搬移到新浜镇文华村,经由当地居民就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诉讼后,文华村于2018年进行了集体拆迁。文华村此后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对于重要的住宅情况,外界却并不了解。
1.了解新农村建设后,农村的住宅情况
2.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方法了解人们对于住宅情况的满意程度、态度和生活愿景,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文华村住宅情况有待改进的问题。
3.提出对于文华村住宅情况的改进建议,分析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意义
(1)为积极响应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文华村进行了各方面的现代化改造,真实地反馈人民基本住宅生活的变化和缺漏之处。
当代人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印象多数停留在表层,未曾了解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各类影响,缺乏对于农村改造的基本认知。
(2)通过数据结论呈现,更好地让人们对于住宅情况的管理加以重视。
随着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方案逐步实行,拆迁现象越发频繁。农民住宅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矛盾碰撞。只有解决住宅问题,才能和更有效地进行新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研究假设
随着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文华村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质量也逐步提高。对于住宅问题开始产生要求,但碍于硬性环境以及年轻人口大量外出务工所导致的村内年龄老龄人居多,此类人群无条件得以实现自身的意愿。
(四)核心概念:
调查新农村的住宅情况,探求当地居民对于住宅的要求、看法。判断文华村建设现状,提供解决住宅问题的新发展角度。呼吁人们注重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生活环境。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课题背景
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海市松江区文华村地处新浜镇东首,村域面积4.83平方公里。积极响应建设新农村现代化计划,持续推进村庄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和农业产业发展。全村实施了路面硬化、墙面白化、环境美化、夜间亮化、河道净化、地面绿化等各类建设项目。
(二)文献综述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对其中的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
三、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为保证研究内容更准确地反应出真实的住宅情况,我们以文华村为例,以小组为单位,分成两队走访村民。一队负责询问村民住宅的详细内容,一队负责考察和记录照片。最后通过论文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二)研究对象
文华村当地居民的住宅情况
(三)研究方法
1.访谈调查法
通过小组成员实地走访当地居民,采取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更加详细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内心想法以及因人而不同的住宅情况。
2.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比其他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住宅情况,对比文华村的环境与住宅,探求文华村住宅情况的变化以及未解决的拆迁问题。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住宅情况的相关书本的查询,对当地居委会的了解与接触,搜集当地拆迁前后资料等。进行筛选和再度分析,最终完成对于文华村住宅情况的初步了解。
(四)研究路线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华村
↓
确定研究课题
↓
制定研究计划
↓
实地考察走访文华村
↓
分析数据
↓
分析实地考察所获得的信息
↓
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攥写报告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实地走访
我们小组于9月28日前往松江区文华村进行田野调查实地研究,研究情况如下:
1.道路建设: 大巴驶入村口,可以发现道路修整地平直宽敞,房子之间也存在宽敞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树木植物生长茂盛,路旁有一大片农田,响应了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图1)

2.住宅质量差异
走进村内,发现高低不等,新就不一的房子对比十分明显,危房和砖瓦房交错分布,可见文华村确实存在着住宅上质量差异大的问题。(图2、图3)

3.居住人群分布
村上唯一有的一家小卖部,还需要承载这家人的生活家居,挂在门口的晾衣杆显得有些拥挤,相反。许多空旷的新房子无人居住,而看上去就十分危险的老房子还挤满了人。(图4)

4.村内环境
村内随处可见一些精心的设计,如用垃圾桶栽培的植株,农药瓶形状的装饰物,挂在两排房。总体自然环境是优雅的,但河道环境不容乐观,可以观察到河水较脏,还漂着塑料垃圾之类的。村内分为危房部分和新房部分,多数老人居住在危房部分。(图5、图6、图7、图8)
(二)数据分析

(三)访谈过程
【问1】是愿意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公房?
【答1】愿意住在公房,房子太老太久,有危险,而且环境不是很好。(表1)(表2)
【问2】觉得村子里还缺了什么?
【答2】设备都已经够了,没什么需要再添的。
【问3】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住?
【答3】孩子都在城里打工,和他们一起住不习惯,在这里大家一起比较自在。
【问4】平时大家怎么出去?在哪里买菜和日用品?
【答4】村里有一家小店,可以买一些日用品,这里也有公交车,可以坐车去镇上买。
由此,我们得出了文华村的住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年轻人常年外出,老年人农村生活较困难,房屋破旧。在调查过程中能看见有些房屋已有损坏。有些老年人希望拆迁,但费用不够并且较麻烦。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经济问题,在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简朴,在询问过程中得知,某些田地并非老年人所属,而是被外村人所购买,并且老年人不被允许在田地中干活,这使得老年人无法取得弥补日常开销的经费,经济下降。
六、分析和讨论
(一)对于文华村村民居住危房的原因分析
1.公房距离远,不便老人居住。
2.新房多为年轻人建造,年轻人常年外出。
3.村民的经济状况不能支撑盖新房的费用。
七、建议与结语
(一)研究缺陷
1.仅实地考察一次,并没有问卷调查,缺少准确性。
2.由于村民老年人偏多,没有更多年龄和职业的人被提问,缺少普遍性。
3.对于公房问题没有深入了解。
(二)结语
基于文化村大部分老年人都更愿意住进公房,在短时间内拆迁又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希望当地的村居委可以为老人们的老房子提供一些安全加固,让老人老有所养,住在比较安全的房子,能够有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百度; 《土地管理法》; 《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