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怡忱、吴易雯、陈璐、谢可欣、唐欣婷、黄希嘉
摘要:本研究报告以泖港镇黄桥村为例,分析了在新农村发展建设下农村经济现状,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黄桥村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从中得到的收益与扶助,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借此以新视角切入分析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分析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让村民能真切感受新农业发展对其个人发展的益处,使以黄桥村为例的新农村更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永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发展、调查问卷、实地走访
一、 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黄桥村位于松江区泖港镇中西部,因地理位置在园泄泾、斜塘江和黄浦江上游的交界处,即黄浦江的源头,故黄桥素来享有浦江第一村的美誉。2007年以来,黄桥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农村田园风光和江南水乡风韵,呈现水清岸绿、村容整洁、鸟语花香,黛瓦白墙、环境舒适的的新气象。营造生态、亮丽、美化的人居环境和温馨、和谐、美丽的家园。现全村共有571户人家,总人口约2100人,其中劳动力约有1300人。
1. 了解黄桥村的经济现状
2. 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黄桥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基本顺利、结果令人满意的农村,具有极高的调查和研究价值。它具有当代许多农村共有的特征,以它为例,了解其经济发展方式,可分析出新农村建设的好方法、有效措施,得出有利于上海,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农村的良好发展方式,将其运用到正在建设的农村中,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研究假设
新农村建设任务重、困难大,难以操作,成功建设一定离不开多种方式、多种产业的紧密结合,可能会通过农业、工业多方发展,最终得到理想效果。
(四)核心概念
探求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建议。
二、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 课题背景
黄桥村在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后期是一个最为繁荣时期的小集镇,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慢慢的衰退下来,大量外流。青年劳动力2007年4月,黄桥村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通过开展“五治三通四建三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基于对黄桥村这一新农村经济建设方式的好奇,我们小组前往位于松江区泖港镇中西部的黄桥村进行课题研究。
(二) 文献综述
⒈《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三、 研究过程
(一) 探究设计
为使研究内容更具体准确,我们选择黄桥村为落脚点,以实地走访的方式,走进黄桥村,观察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制作调查问卷,了解村民对家乡经济发展的直接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
(二)研究对象
黄桥村及周边区域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调查法
(二) 研究路线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桥村
2.确定研究课题
3.制定研究计划
4.实地考察黄桥村
5.撰写发放问卷并回收
6.分析材料
7.分析考察收获
8.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撰写报告
四、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 实地走访
我们小组前往黄桥村调查结果如下:
1. 询问当地村民
我们小组基于部分网络信息查询,提前设计了一份“关于黄桥村村民经济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在实地调查时随机选取部分村民进行询问并记录他们的回答,现选取几个典型事例展开具体分析。
我们首先询问了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妻。
夫妻二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黄桥村村民,语言是黄桥村本土话,所以在交流方面我们产生了一些不便。通过询问,我们得知他们是今年一月初搬到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地的,一家五口人,平日老夫妻二人独自居住在集中居住地。因为老太太腿部有部分毛病,所以不常出门走动,对于村中的养老设施、活动中心了解得不多。但在询问中,老太太提到现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养老金比起原来要高出不少,“钱袋子鼓了”。除此之外,老太太也对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赞不绝口,称该居住地风景优美、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在我们询问老爷爷时,老爷爷称自己虽然对没有过多的了解关于政治的事,但还是能够体会到在政府的帮助下日渐富裕安逸的生活,平日大多在自己家里看看电视或者集中居住地的健身设施处锻炼,日子过得很是舒适。
老夫妻二人在老家仍种有蔬菜,因为收入的提高,这些蔬菜大多自己吃或给儿子吃,并没有贩卖蔬菜。
接下来是一位大概48岁的阿姨。阿姨一家六口,阿姨与儿子媳妇一起住,还有一个两岁左右的孙子。儿子媳妇在城区内上班,阿姨自己也打着工,一周无休,拿最低工资,同时也帮着带孩子。日常开销集中在吃和家庭用品采买,生活略有些困难。2020年底搬来集中居住地,尽管目前村里并没有开展过多的活动和宣传,但阿姨对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极为满意。
阿姨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蔬菜水果,在有空时会带着一部分前去城里贩卖用以补贴家用。
2. 询问发展负责人

该人回答说,黄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产业主要有蔬菜,水稻种,水产养殖、涵养林。有50公顷绿叶蔬菜基地,200亩青扁豆基地,299亩水产养殖面积和460亩涵养林。村民的基本收入都来源于土地。由于农业劳动力大量非农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谁来种地的问题一度在黄桥村非常凸显。在2007年,黄桥村在松江区率先开始实施家庭农场制度,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组织,再由一批“种田能手”通过竞聘的方式承租,成为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制度带来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品质变好等一系列变化。
五、 分析和讨论
黄桥村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农业为主,发展较好,但当地村民对此了解度不高,应加强对其的宣传,主要建议有:
(一)村干部积极加强宣传,保证所有村民都能对现在的居住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结合多方面的部门,让所有村民都能参与到黄桥村建设与管理中。
(二)村民们主动要去了解关于黄桥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对黄桥村从心中产生一张的认同感,认可黄桥村的变化,并加入到改变黄桥村的队伍中来,一同致力于致富。
(三)丰富村民们对于网络的认知,开拓除直接线下出售之外的农产品销售通道,例如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农业致富,农业带动经济。
参考文献:https://www.sohu.com/a/333539685_653473“这里是浦江第一村,请多关照!”
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32Jmjacm4wX.html“春风又绿江南岸——访浦江上游黄桥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