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解放日报刊发“七一”特稿:伟大建党精神与上海

解放日报刊发“七一”特稿:伟大建党精神与上海



作者:姚立强    转贴自:校长室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这是上海无上荣光的历史印记,也是上海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不断创造新奇迹的强大动力。在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一周年之际,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报告主题,宣示了全市人民更加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饱满激情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决心信心。报告特别指出:我们身处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对党的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对党的奋斗历程的艰辛和非凡,对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守和力行,都有着更深切的认识。我们理应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全面回顾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孕育、形成与发扬光大,有助于深化对伟大精神与伟大事业关系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学习贯彻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孕育

伟大建党精神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伟大民族精神、近代仁人志士探索精神,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精神,在伟大建党实践中孕育的。上海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在近代积淀下的爱国、进步取向,上海拥有的产生先进政党所必需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人才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说起江南的上海,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小桥流水、吴侬软语、文人雅士、精耕细作。然而,江南文化在“温馨、灵秀”之外,还有“刚健、浑厚”的一面,体现为勇于反抗暴政压迫的精神、强烈的民族气节,体现为富有创造性、不断向前向上的进取姿态。这是“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产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有过尖锐的批评,但细看他们的经历、深究他们的言行则会发现,民族复兴是他们共同关心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他们共同具备的情怀。这种情怀推动他们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直至找到科学理论;这种情怀转化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敢于冲破牢笼的意志品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激活了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伟大建党精神。

(二)近代先驱精神的发扬。1840年以后,上海怀着屈辱的心态被迫开埠。租界的存在、帝国主义的凌辱,让上海民众比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众多了一份直接的伤痛。面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劫难,上海人民掀起了一波接一波抗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寻民族复兴的各种尝试虽然失败,却从观念和精神上对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产生了双重影响。“中华民族”“振兴中华”“革命精神”等概念均出自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孙中山对待社会主义、苏俄革命的态度引领了时代风向;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被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并赋予崭新内涵。

(三)上海在建党中的地位。上海是五四运动的转折点、党的早期组织创立地、中共一大的主会场、主要建党活动的完成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重要的历史场域。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在上海创建,因为这里具备其他城市没有的条件。择其要者有五:第一,思想文化活跃,各种文化名流在此集结,各种思潮在此碰撞。这里最早介绍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思想及十月革命情况,具备较好的思想和舆论氛围。第二,工商业相对发达,造就了当时全国数量最多的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恶劣,具有潜在的斗争要求,是建党必不可少的阶级基础。第三,交通通讯较为先进,城市内部,城市与全国各地、国外的联系便利,有利于信息交流和人员往来。第四,复杂的城市空间、人口结构,有利于早期共产党人隐蔽,即便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外国人也不大会引起注意。第五,由于租界的存在,出现华洋杂居、一市三治格局,有利于早期共产党人创办刊物、传播新思想、建立新组织。

(四)建党面对的艰苦环境。上海为建党提供了各种条件,但党的创建仍需艰苦奋斗。

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相当多,择其要者也有五:第一,“过激主义”的污蔑。十月革命后,国内媒体虽然很快报道,但充斥当时报刊的是“过激派”“过激党”“暴烈党”“乱党”等字眼。早期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被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苏俄“乱党”的同类。第二,北洋政府的围堵。北洋政府始终在防范“赤色分子”“滋事”,多次声称“过激党人煽惑劳工,恐酿事变”,要求抓紧“饬订专条,从严取缔,以保治安”。第三,租界当局的压制。租界并不是“安全岛”。为了帝国主义母国或自身利益,在防范和压制“过激主义”方面,租界和华界政府臭味相投、沆瀣一气。第四,畸形文化的对抗。近代上海有经济与思想文化活跃的一面,也有大量黑暗、肮脏的因素,是帝国主义的“吸血筒”“桥头堡”“策源地”“冒险家的乐园”。革命思想要扎根须克服重重困难,红色文化要战胜金钱文化、“黑色文化”,需要一个斗争的过程。第五,工人素质的制约。上海虽然拥有当时内地城市最多的产业工人,但总量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总体文化水平低,还受到帮会、会馆等封建势力控制。动员民众、组织工人的难度可想而知。

(五)自觉高扬“革命精神”。党的创建者们深知,在自身力量弱小而外部环境恶劣、反动势力强大的情况下,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发挥革命精神的能动性来战胜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早期共产党人有大量论述,其中上海早期组织成员、“一大”代表李达的论述最为系统。李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行动的社会主义”。他赞赏俄国共产党敢于面对“最危险的前敌”,“绝对不自私和有毅力”。他号召向德国工人领袖李卜克内西学习,“一面要努力奋斗,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同时要把他毕生奋斗的历史写了出来,使他革命的精神永远不死”。他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呼声: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大责任。

建党时期伟大建党精神的展现

从五四运动到党的三大前,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透过艰辛曲折的建党历程以及早期共产党人的行动,可以深切感悟到伟大建党精神之所在。

(一)在论战中辨明真理。党的创建者们为传播马克思主义采用了多种形式,如翻译文献、撰写论著、出版丛书、举办讲座、公开演说、思想论战等。其中思想论战的针对性强、斗争色彩浓、社会影响广,对传播科学理论作用更加明显。

在建党阶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参与了三次比较重要的论战,主题分别涉及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论战解决了要不要主义的问题,第二次论战解决了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第三次论战解决了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通过论战,进一步辨明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为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在结合中彰显初心。共产党人“盗取天火”、传播真理,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思想武器来解决中国遭遇的现实问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和历史前进的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来源。早期共产党人认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纲领,才能把“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才能彰显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当前与今后的首要任务是与各革命力量联合,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并“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党的二大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对象、动力、步骤、策略的主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起点。

(三)在逆境中顽强斗争。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早期共产党人秉持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迎难而上。在知识分子“小众”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他们尽量采取普通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来传播理论。1922年农历新年,上海党组织创作《太平歌》,广为散发,用民众喜闻乐见形式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在动员工人、开展罢工、组织工会等活动中,早期共产党人更是克服种种困难,把工人、青年、妇女等劳动大众团结到自己周围。

(四)在去留中考验忠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为对党的理论的忠诚、对党组织的忠诚、对党的规矩和纪律的严守。建党时期,党面临的考验虽不如后来严酷,但已经出现。到1923年的时候,党的早期组织17名成员中已有6人离开。早期党员退党脱党原因多样,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少数人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后没有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未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

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百年传承

在百年奋进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伟大的社会实践又催生出一系列新的伟大精神。全国范围如此,上海亦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这个时期党的主要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任务是军事斗争,但上海同样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舞台,展现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五卅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上海人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其中五卅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的延续和升华,标志着大革命的开始。在五卅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五卅精神”概念,爱国自强、众志成城、不畏强暴是其基本内涵。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实行最严酷的白色恐怖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长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守,发挥着“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的作用,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重大决策从这里发出。龙华二十四烈士等无数共产党人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慷慨就义。在党领导的文化战线,鲁迅等左翼文化人士发扬“韧”的斗争精神,推动“中国文化革命”,标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全力支持全国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在上海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文艺作品,以艺术形式传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最终打败侵略者。

在解放战争中,党领导各界民众团结一心、反抗压迫,上海人民在“第二条战线”上为推翻“三座大山”展开了艰苦、坚韧的斗争。上海解放前夕,李白等共产党员牺牲在黎明之前,“永不消逝的电波”诠释着永不消逝的奋斗精神。毛泽东在亲自修改的《祝上海解放》一文中指出: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自己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这两种情况,使得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上海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热情。爱党爱国、团结向上的真挚感情,无私奉献、不怕困难的高尚精神,让伟大建党精神在各条战线热火朝天的奋战中熠熠生辉。

在学习弘扬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伟大精神方面,上海大力保护与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党员干部革命本色教育,创作大量精品力作讴歌共产党、讴歌英雄、讴歌革命精神。在学习弘扬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伟大精神方面,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上海还发扬“全国一盘棋”精神,积极支援各地建设,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上海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南京路上“好八连”身居闹市,践行“两个务必”,做到了不变质、不变色。毛泽东同志欣然写下《杂言诗·八连颂》,赞扬他们“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在劳动竞赛、技术革新中,产生了杭佩兰、裔式娟、黄宝妹、王林鹤等为代表的劳模群体。全社会尊崇劳动、尊敬劳模、向劳模看齐,汇聚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上海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自觉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激发全社会不懈奋斗的豪情和斗志,生动演绎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20世纪80年代,上海敢为人先,率先探索,引领时代风尚。这里诞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条广告、第一次时装表演、第一家民营企业、第一支股票、第一次国有土地批租等一连串“第一”。90年代的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重大机遇,跻身改革开放前沿。“浦东精神”展现了时不我待的进取姿态、对标一流的卓越追求、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公道无私的担当精神。进入新世纪后,上海主动谋划和推动新一轮发展,率先转型升级,进入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阶段。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弘扬,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进一步发展。胸怀全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善作善成,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是上海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度重视发扬革命精神,不断丰富党的精神谱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望上海,要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当好排头兵、先行者。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专程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明确指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给上海人民极大鼓舞。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上海以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为牵引,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自觉性空前提高。上海还涌现出邹碧华、钟扬、吴孟超等新时代楷模,他们践行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展现了“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风采。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上海党员、干部尽锐出战、众志成城、英勇作战,与全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孜孜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勇担总书记赋予的光荣使命,践行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用好总书记指导的科学方法,遵循总书记寄予的谆谆教诲,奏响“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最强音。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奋发进取、守正创新,经受住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胜利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开创了上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生态环境建设展现新面貌,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五)上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启示。首先,百年来上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充分说明了建设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地发展,通过各种富有时代特征的具体精神得到诠释和再现,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一条基本经验。另一方面,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立场和价值。再者,与其他地方比较,上海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还有自身一定的特点,如产业工人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知识科技的内涵突出,务实精细品质鲜明,文学艺术传播效果显著。

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地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责无旁贷并应始终走在前列。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总结历史经验,更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聚焦“一二三”体系整体推进。“一”是指抓住一个统领性概念(党的精神建设),“二”是指着力解决两大难题(常态化长效化、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指建设三个高地(研究、传播和实践高地)。

(一)党的精神建设就是以伟大建党精神等党的精神谱系为对象,总结经验和规律,提高精神凝练、阐发、传播与实践的质量,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精气神,为党的自我革命和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出提炼、研究阐释、宣传传播、效果评价,是党的精神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工作纳入党的精神建设范畴,进而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利于实现常态化长效化、提高针对性实效性。首先,能够推动各方面持续深入关注精神传承与弘扬,避免“一阵风”或忽冷忽热现象。其次,能够把精神传承与弘扬落到实处。按照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要求,党的精神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构和制度执行。按照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党的精神建设需要强化质量意识,不仅解决“有没有”问题,还要解决“好不好”问题,更要看最终目的是否达到。

(三)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三大高地。第一,研究高地。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应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议题,发挥研究平台作用,推出高质量研究课题、学术会议和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研究队伍。第二,传播高地。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应进一步提升传播的全面性、持久力、显示度和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影视作品和新媒体的运用。第三,实践高地。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上海发展、造福人民群众,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应进一步聚焦重点群体、立足行业职业,与党的建设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在伟大实践中彰显伟大精神。一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同时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有力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既充满激情又富于创造、勇于担当,以良好精神状态、出色业绩带动全社会干事创业。二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全社会迈向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更广泛更深刻地感悟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三是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高度,深入推进城市发展和治理现代化,让上海这座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世界的超大城市屹立于全球城市之林,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人类城市文明贡献包含着上海元素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


作者:姚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