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好文章”学习优秀教研组、优秀个人评选结果揭晓

“好文章”学习优秀教研组、优秀个人评选结果揭晓



作者:佚名    转贴自:教师发展中心


    为鼓励各教研组学好、用好征订的学科专业杂志,营造更浓的学术氛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学校在教师个人推荐“好文章”、教研组学习交流“好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了“好文章”学习优秀教研组、优秀个人评选。经学术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综合打分,最终评出优秀教研组3个,优秀学习个人4名,名单如下:
    优秀学习教研组:英语教研组、生物教研组和化学教研组
    优秀学习个人:何晓燕、刘露霞、沙辉、林锦文
 
附优秀学习教研组和优秀学习个人材料简介
【英语教研组】
1. 基本情况:
英语教研组共有12位教师参与杂志征订,其中6位教师需要每月提交学习感想,6位教师需要每月进行好文章分享。截止目前,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月底的资料上传活动,助力好文章的学习。
2. 专人催交:
英语组由刘露霞担任教研组学习收集专员,每月进行“好文章”阅读学习的督促和催交,鼓励大家开展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进行组内展示。
3. 组内交流:
在学习收集专员和教研组长的安排下,组织组内教师开展“好文章”推荐与学习活动,将优秀文章进行传阅和学习,组织大家发表感想。
4. 通讯宣传:
由学习收集专员负责,撰写教研组“好文章”学习交流的相关通讯稿,并上传到校园网新闻。
5. 组间分享:
鼓励组内教师(例如刘露霞)参加“白丁”读书沙龙,并将“好文章”学习的成果和沙龙内其他老师进行分享,让学习不再局限于教研组内。
6. 成果概要:
由于组内不同教师进行了分享和产出,现截取部分作为成果进行展示。
刘露霞:新教材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以单元视角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李心妍:分析现阶段高中学生英语写作困难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薛鹿敏:英语教材设计的思路要从学科逻辑转向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有利于教师实施情境化教学。此外,组内老师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撰文参赛,例如刘露霞老师参加上学期的“松江区2-5年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征文,从而获得一等奖。
 
【生物教研组】
 1.学习概况:生物教研组在2021学年第一学期9-12月的“好文章”学习过程中,全部7位教师都订阅了不同的杂志,并且严格按照要求认真阅读相应杂志,并在组内分享,其中有3位教师——李清梅、张姝萌、沙辉每次都撰写了推荐理由与感想。
2.学习形式:(1)每位老师阅读完杂志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心中的“好文章”拍照后以PDF文档形式在组内分享,3位年青教师在此基础上另外撰写推荐理由;(2)每月教研组会议中,轮流选出一名教师重点推荐一篇文章,并分享感受,之后所有老师一起探讨;(3)在平时阅读文章过程中,教师之间会互相推荐,或者探讨其中难点,
3.学习收获:(1)通过“好文章”学习,组内教师形成了阅读专业书籍与教育期刊的习惯;(2)提升组内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组内教师教学形式,拓展组内教师的教学深度;(3)提升生物组学术研讨氛围,加强组员的沟通,提升生物组的凝聚力。
 
【化学教研组】
一、以下是2021年9月、10月、11月、12月教研组所上传的好文章。
二、教研组读书研讨活动摘录。
活动之一:
2021年11月17日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组长王灿选取了5篇化学核心期刊上由组内老师推荐的好文章,作为当天的理论学习内容:
《走向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利用“价荷图”实现高铁酸钾混凝剂的制备》、《手持技术支持下的微主题教学实践与探究——以“Na2CO3和NaHCO3性质探究”为例》、《跨学科概念融入化学教材——美国教材的做法》、《真实问题情境:内涵理解与创设构想》、《基于项目学习的跨学科综合实验设计——以“实验室模拟制备84消毒液”为例》。在学习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激发了与会老师的灵感,大家基于教研组区级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思维碰撞,灵感频现,与会者纷纷感到自己的项目化学习案例设计有了一定的方向,并经过学习、讨论,提炼了案例设计撰写应包含的版块,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案例设计撰写应包含的版块:
1. 项目概述
2. 项目情境(真实情境)
3. 驱动性问题(1个主问题,分3-4个子问题)
4. 探究目标(素养目标)
5. 探究活动流程(背景知识、学生活动、学科核心素养三者关联。运用什么背景知识,开展什么探究活动,落实什么学科核心素养。)
6. 素养检测(3-5个检测学科核心素养的习题)
7. 项目反思
附:活动相关材料
 
活动之二:
2022年1月5日,化学教研组围绕特级教师王灿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开展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深入探究项目化学习案例设计”教学探究活动。
活动之初,王灿老师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朱涛老师推荐的《高三主题式复习教学:形式功能、操作实践及价值意义》和王灿老师推荐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三化学反应原理专题复习》二篇好文章。
接着,进入本次主题教研活动。首先,王灿老师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对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撰写所包含的七个板块:1.项目概述2.项目情境(真实情境)3.驱动性问题4.探究目标5.探究活动流程6.素养检测7.项目反思。然后,组内老师参照此模板,再结合自己项目化教学的选题,依次阐述了个人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最后,组内围绕大家的设计方案做了深刻的评析,并以此为契机展开了精彩的“有效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的研讨,在二个小时的探讨会议中,与会老师各抒己见,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擦出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
附:活动相关材料
 
 
【何晓燕】
期刊名称
《数学通报》第9期
标题
探究度: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课题——以正方体截面的探究为例
推荐理由
(或学习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教学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等要素外,学生的探究度也是教师教学设计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度的把握,是影响达成探究学习目标的直接因素。本文就这一课题在量化分析、课堂实践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本文作者结合文献和探究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探究过程的六个维度,分别是,问题提出、猜测结论、拟定方案、论证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其中,前五个维度的探究学习基本过程的隐性量化,可以衡量学生自主探究的参与程度,第六个维度贯穿探究全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显性要素,每个维度按照学生自主探究程度由低到高设定三个水平等级。由此,分别对应学生作为跟随者、模仿者和探索者的角色。
探究学习过程维度
探究度水平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问题提出
数学问题需要直接给定探究材料,来自教材内容或学习者只能提出简单的探究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启发学生,才能发现、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本源性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独立发现,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新问题。
 
猜测结论
学习者只能在几个给定数学结论中选择猜测数学结论。
在导向性很强的提示下,学生才能猜测合理的数学结论。
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独立猜测出合理的数学结论。
拟定方案
学习者在几个给定的解决问题,思路中选出比较合理的探究方案。
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指导,学生才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习者能独立制定探究计划和解决问题方案
论证结论
教师或学伴进行数学结论论证,学习者基本属于跟随者的角色。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引学生讨论、交流、模仿、论证结论。
学习者自主探究、论证数学结论属于探索者的角色。
反思评价
教师或学伴分析问题的本质,反思探究过程并进行评价。
学习者基本不会反思与评价。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学习者初步能反思自己的方法与结论,能对探究过程作简单的评价。
学习者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能不断地弥补与纠正,能科学地评价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方案。
表达交流
学习者在探究中不会表达与交流,学习者基本属于听众的角色。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才能正确的表达与交流自己的观点。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学习者能独立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教学建议:
1.  探究度分析有助于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式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与数学现实。生活现实及学生生活中有过的体验,数学现实就是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与素养。
2.  本源性问题是指促使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门理论产生的那些原始问题。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关键在于本源性问题的选取,最终指向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一般需要引导学生历经四个探究步骤,首先研究截面形状的分类及特征,也就是研究“是什么”,其次,研究截面所具有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对特殊情形进行大胆猜想,严谨论证,也就是解决“为什么”。第三,回顾探究开始阶段,先猜测特殊情况的数值,再建立一般情况的函数模型利用h也就是函数单调性求最值,为解决任意截面面积最值问题提供新思路,得到“怎么做”。第四,解决问题后,学生又提出平面截正三棱柱、圆柱、圆锥、等截面是什么图形的创新性问题。那在新问题情境下继续探究,也就提出了“还想做什么”
3.探究度量化分析促进学生,促进教师的精准教学
4.采集分析探究度,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学而教,教学设计中了解学情永远是第一位。
 
作者
任伟芳
期刊卷号
2021年第60卷第9期
页码
46-52
 
 
 
 
 
 
 
 
 
 
 
 
 
 
 
 
 
 
 
 
 
 
 
 
 
 
 
 
 
 
 
 
 
 
 
 
 
 
 
 
 
 
 
 
 
 
 
 
 
 
 
 
 
 
 
 
 
 
 
 
 
 
【刘露霞】
期刊名称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标题
《人物报道类文本解读策略与教学设计探究》
推荐理由
(或学习体会)
虽然本文作者是江苏省英语老师,但是此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恰好是我们现行新教材中的一篇内容。不仅十分巧合,而且一线教师十分具有借鉴价值,对于课程教学的开展颇有裨益。此外,在阅读完本文之后,发现其中的一些做法与我们上学期的实践简直不谋而合,也体现了我们英语组内教师的优秀之处。
本文是典型的行动研究成果,作者依托自己的实践,讲述了自己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与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思考。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引言中,作者介绍了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以语篇类型为切入点,对人物报道类的语篇类型进行了说明,并引出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第二部分中,作者介绍了人物报道类文本的解读策略,不仅总体分析了文本特征、文本选材、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而且进行了细致探讨,从“领悟文本的建构方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收获积极的人生启迪”、“收获积极的人生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平品质”四个方面展开,为类型化解读文本提供了思路框架。
第三部分则是对于一线教师最具启发的教学目标与设计,细致讲述了课程的开展过程以及背后的逻辑基础。首先是解读内容,分析语篇优势。然后是分析主题,确定教学目标。接下来是探究主题,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实施部分,作者将自己特色的教学活动进行了举例讲解,将片段与思考相结合,具有启发价值。
第四部分则是思考与启示,作者认为对于人物报道类阅读语篇设计而言,有以下三点经验。一是充分解读文本,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二是探究主题意义,突出语篇教学的实效性。三是挖掘文本内容,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作者
陈玉松
期刊卷号
2021年第11期(总第380期)
页码
26-29,37
 
 
 
 
 
 
 
 
 
 
 
 
 
 
 
 
 
 
 
 
 
 
 
 
 
 
 
【沙辉】
期刊名称
中学生物教学
标题
基于模型建构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为例
推荐理由
(或学习体会)
对于学生来说,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奠定了后续学习的基础。正如新课标要求的:教师应依据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在新情境下探讨和解决相关问题。
在第一年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我往往将概念直接罗列出来,然后再逐步解释给学生。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良好,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核心概念与过程,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后来,我也曾反思过,请教过,但是仍然缺少颠覆性的改进。
本篇文章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为例,阐述了概念教学的模型建立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最终使知识内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情境启动,引入模型,通过南极科考的情境引入甲状腺激素。由此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如何调节体温,建构模型,在此过程中作者给出的是相关实验数据,由学生分析和归纳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接着,进一步提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一直增加吗”,并给出相关实验数据,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第三步,深度催动,研析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引入,将生物过程直观化。第四步,整合联动,完善模型,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使知识体系完整连贯。第五步,迁移促动,应用模型,提出新问题、新情境,运用概念模型类比迁移,通过演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具化互动,研发新模型,实现跨学科教学。
本篇文章中,对于概念教学逻辑清晰,通过问题和情境连贯教学,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解释现象,归纳总结概念与过程,并进一步迁移运用到新情境,实现了学习-巩固-运用的一条龙模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我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
王舒、杨守菊
期刊卷号
2021年第9期
页码
23-29
 
 
 
 
 
 
 
 
 
 
 
 
 
 
 
 
 
 
 
 
 
 
 
 
 
 
 
 
 
 
 
【林锦文】
期刊名称
物理教师
标题
基于开放性实验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推荐理由
(或学习体会)
科学教育应使学生具备科学能力以应对未来工作环境.为了帮助他们发展科学能力,本文设计并实施了基于开放性实验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所创设的真实的、无标准答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实践,并考察了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变化.实践数据分析显示:这种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且每种类型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能力的提升各有侧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中学物理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为促进开放性实验问题解决与探究活动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参考依据.
这篇文章吸引我的地方是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在文中作者是这样做的:在这一活动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这一有趣的振荡星形水滴的现象,并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够基于这一原理提出新的诱导该现象的方案并进行实验上的实现,即利用验证性实验的结果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成功参与科学实践需要多种能力:设计实验,收集和展示数据,建立和交流解释,基于解释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评价实验设计等.获得这些认知技能的一种途径是通过认知学徒制。这启发了我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示科学能力的要素及内涵要求.研究表明,在没有为学生明示科学能力及其包含的要素以前,学生往往会急于求成而忽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对于熟悉的问题情境,他们都没有意识去利用有效的证据来证明和解释自己的观点与假设.因此,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向学生阐明并应用恰当的例子展示科学能力的含义,并根据实验室任务单等脚手架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以多重方式表征问题情境,如何建立定性解释或定量关系解释现象,以及如何从证据入手,提供推理过程的科学方法.
作者
赵芸赫
期刊卷号
2021年第8期
页码
7-13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