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彼此看到,心安之家—松江一中疫情期心理“防疫”第4期

彼此看到,心安之家—松江一中疫情期心理“防疫”第4期



作者:孙小红    转贴自:松江一中


 

彼此看到,心安之家

—松江一中疫情期心理“防疫”第4

疫情期间,看到了好多自豪和心安的瞬间:钟南山院士高铁上小憩的照片、十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赶赴救援的逆行者们、护士医生脸上留下的痕迹……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力量和无数挺身而出的英雄,这让每一个中国民众心安踏实。但更让我们心安的是,和家人在一起。

当然,在这段居家时间里,不同家庭的心理微景观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家庭平静和美;有的家庭则发生冲突,产生烦躁、讨厌的情绪。

孩子处于高中阶段,学业至关重要,在线学习可能衍生出的问题,让很多父母焦虑不安。对于广大高中生来说,这一年龄段的社交需要是和同龄人相处,疫情隔断了面对面接触同学、朋友的机会。无处安放的独立和向外需求与父母焦虑相遇,亲子间的矛盾随时可能爆发。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201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

看完视频,作为孩子的你,是否能够更好的看到父母的关爱,那一句句唠叨一个个控制之下,都是中国式父母的关爱。父母或许也能看到孩子想要长大想要远离的渴求,那一句句反驳可能都是孩子渴望长大的独立信号。

在这里想对家长们说,青春期前给予孩子保护支持和安全感,青春期后则要给予孩子空间独立和自由。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不再全盘接受父母爱的时候,他会有所拒绝。作为家长,要看到孩子想要长大和独立的需要,这很重要。

在这里也想对广大高中生说,老师真的认为你的人生是你的,你要想清楚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清楚了,就按你想要的做,毕竟承担和享受结果的都是你自己。台湾心理大师金树人老师说过,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也就看不到未来。所以立足现在,胸怀未来很重要。如果现在的你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路径,那么父母的建议还是需要听的,毕竟他们知道你的性格,也比你更了解社会的需求。

当然,更重要的,你首先是家里的一员,每天的居家生活,你不是一个旁观者,想想你为自己的家做了什么?是为恢复工作晚归的父母做可口的饭菜?做好自己的事?还是坐等吃饭网上闲逛?腾讯视频上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视频《家人客人大不同》,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家?什么是家人?如何成为家人?我想这是疫情给我们留的一个特别的思考。视频中的那个小孩子认识到家是一个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互相帮助的地方。我们广大的高中生,想必也一定知道家并不是父母一味地付出,而你独自享受的地方。

这里推荐一个家庭沟通互动的小策略

“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就是家庭所有成员在一个固定时间一起讨论某项家庭内部事务,注意,强调“所有成员、讨论”二字。不是一个人独讲,一个人沉默,某个人挨批。家庭会议的时间要固定、地点最好也固定,可以是每周五晚上在客厅讨论,也可以是每两周一次在某个大家都觉得舒适的地方。每次会议要有主席。高中生的家庭,要大家轮流担任主席。主席要负责召集大家,确定讨论议题(每位轮值主席提出的议题都认真讨论),每次家庭会议,主席第一个发言,并监督其他人都发言。

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所有人进入家庭会议固定的地点→然后选出会议主席(第一次会议结束时可确定下次会议的主席,轮流制)→接着主席讲解规则及致谢、提出议题、头脑风暴(大家各自发表对议题看法,不批评不指责,聚焦问题解决)→最后确定解决方案。

家庭会议切忌变成批斗大会。在家庭会议中一定要注意每个人说的话都很重要,都要被听到。良好的沟通并不是要达成一致,如果每个人的观点和需求都充分地表达,得到了尊重,具体的解决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除了“家庭会议”,我们还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沟通。当语言的沟通出现了问题,试试看过去这些慢节奏的方式。作为孩子,你可以给爸爸妈妈写封信,说说你的想法你的感受,把你的需要和感谢讲出来,爸爸妈妈也可以通过写信告诉孩子你的担心,你对孩子的爱。

其实家庭关系冲突的本质和深层原因并不是表面看到的问题,而是深层心理需求的满足。当深层的安全感、价值感、存在感得到满足,表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看到彼此的需求,听见彼此的情绪,我们就拥有一个心安之家,也就能够彼此扶持,各行好事。

最后,向大家推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愿我们都能守护好自己的家人,家安心安。

https://jsek.bnuic.com/BitsPressV2/reader/ddvakj/inde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疫情期我校心理咨询热线,大家有任何的心理困惑都可以联系心理老师,及时地宣泄情绪、调整认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生活。

咨询方式:QQ咨询57297967

电话咨询:15316952899

心理求助邮箱:57297967@qq.com

 


作者:孙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