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三周,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五位语文老师对《蒹葭》一文展开同课异构活动。《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是民族文化中最好的东西。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
其中,朱贝妮老师以聆听《在水一方》为课文导入,创造了一定的课堂氛围,又将歌词与原诗进行比较,从而引出解读“伊人”形象的核心问题。冯莹老师则从诗歌的结构形式入手,尝试带领学生从重章叠句的结构,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核,探究经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曹萍老师的教学课堂以探究主问题——“《蒹葭》美在哪里以及我们为什么感觉美”为主线展开,诗歌朗诵穿插其中。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师生一同领略了《蒹葭》之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朱俊声老师以了解《诗经》文学常识开始,将探讨《蒹葭》的情感与艺术手法贯穿其中,最后又引导学生探讨了“伊人”形象的多义性。课堂内容充实而详尽。唐建国老师的课堂别具一格,先是带领学生共同解读了“伊人”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朦胧美,再以诗人北岛的一首小朦胧诗《生活》为迁移拓展,解读“网”的内涵。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各抒己见,阐释自己对“网”以及对生活的想法、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