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爱的教育之教师文集

爱的教育之教师文集



作者:站长    转贴自:信息中心


冬日暖流
朱利剑  2011年12月31日
寒冬来临了,我的心却被一股股暖流包围着,这暖流来自于我内心的感动,一点一滴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浸润在我的情感中,当我憋不住心中的冲动,欲表达在纸上时,却又担心手中的 “笔”达不了心中的“意”。
每天,当黎明还在晨曦的薄雾中姗姗来迟的时候,新疆部生活区三三两两的学生在捧着书早读,专注的神态,认真的背影与清晨的景色融为一体。早读是我校的传统,但似乎有若干年听不到了,可是当你走到放飞路上,9号楼下,久违的朗朗读书声会从楼上飘下来,这是大声发出的,虽然声调不准,但也阻挡不住的从内心深处强烈发出的声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声音犹如孩子们每天吹响的向知识进军的冲锋号。
今年6月,预高结业之前,为了比对,我们进行了中考测试,测试的结果是最好的成绩与我校本部班级的录取分差了100多分,当时我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但半学期以来,孩子们好像从适应期一下子走出来了,在最近的高一年级月考中,10名新疆部插班生就有2名进入年级三科排名前30名,特别是图尔荪古丽同学,他不但三科进入前30名,而且外语考81分,与年级最高的87分仅差6分,要知道他是从去年才从ABC学起的,与本部孩子外语的学习时间差了10年,而且他也没有汉语基础,可以说他是用半懂不懂的汉语学习着半懂不懂的英语,这是多大的学习毅力呀,我为有这样的好孩子而感动;前几天区教研员打电问我,你们新疆班的孩子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选拔赛了吗,我回答:有6人参加,他说我们想不到6位同学中有4位获奖。我们看到名字两样,才打电话核实一下,想不到你们新疆班的孩子真不错;还有艾丽非热同学参加全市的征文比赛获三等奖;祖丽米拉同学,昨日参加全国内高班同学法制演讲比赛上海片区选拔赛,在大多数为民考汉同学,且都是高二、高三同学参加的强手如林队伍中,她力压群雄,在我们完全想不到的情况下获二等奖,要知道一等奖只有一个,二等奖也只有3位。她在场上的表现使我很吃惊,要知道他去年的普通话还很不标准。现在就像变了一个人。这种感觉就如同辛勤的园丁,每天在耕耘中,还没有思想准备,小苗就迫不及待的开花了。
我校新疆班的孩子在新疆时都是少数民族语言授课,边疆地区学习基础差是自然的,但是他们能不折不扣的听老师的话,在不久前东方绿舟社会实践中,新疆部的全体同学,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在各项活动中勇争第一,就连东方绿舟管理宿舍的阿姨都说:新疆班的宿舍是满分还要加上五角星。教官们说在东方绿舟这么多年,没碰到这么好的学生,他们太优秀了。最终在12个班的评选中,大家一致公认两个新疆班为“优秀集体”。在劳技中心、在慈善基金会、在市教委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中,孩子们的表现得到了社会各届的好评。而孩子们感到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因为孩子们说:“我们是新疆未来发展的人才”。是人才,就必须严要求,教育部对内高班的管理原则是“爱、严、细”。而在我校则是“严、爱、细”,顺序翻了个。
其实,最使我感动的是那些日夜守护孩子们心灵的老师们,和所有支持新疆部工作的领导、同事们,孩子来到完全陌生环境中,就像一张白纸,是老师们精心守护他们。他们的变化来自于坚强的领导团队、勤奋的教育团队和奉献的服务团队。在新疆部,类似监考、测验等工作,老师们都是争着做,课余辅导都是抢着做,下班晚回,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每天的中午,孩子们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围坐在老师周围,就如同围绕在父母身边,孩子们遇到困难,孩子们有困难,老师们争着关爱,元旦放假,学校本来安排了3天休息,但老师们还是放弃了元月3日的休息,来给孩子们补课,而且强调坚持不要加班费,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精神,只感到温暖和感动,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食堂工作人员其实也是常年无休的,他们每天换着口味的为学生做饭,保证孩子们的营养,孩子病了,做病号饭;孩子外出给他们带好饭,回来晚了再加热。几个厨师的年龄和学生们差不多,所以学生外出时,他们也一起参加,一起游玩,这不仅加强了沟通,而且增进了感情,最近,他们得了“市清真食品工作先进集体”;内派教师、宿管老师、司机等都是24小时待命,孩子住院了他们24小时陪护,他们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记得一次,晚上9:30了,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孩子,当我欲离开的时候,孩子哭了,我认为是想家了,可孩子说,她不想家,老师辛苦一天了,白天为他住院的事操劳了半天,晚上还从家里带水果来看她,她感动的哭了。新疆班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感动中,学会了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负责。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长大,教师们在爱的氛围中收获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民族教育工作的“魔力”所在,投入进去,就容易上瘾,工作辛苦,但痛并快乐着,真正感到教育的价值所在,这些体会也许不能感动旁人,但深深的温暖自己,就如同冬日里的暖流,在寒风中带着暖流和孩子们一起过大年,期待着未来的春天。
 
 
 
转换角色之后带来的快乐
                                                       ——写在做新疆部的班任上。               时伟
    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已经三十年多了,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下来,人们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应试教育越来越怀疑,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确实在实实在在的进行,自主招生的手段也越来越科学,但高考仍然是录取的主旋律,几年高三下来,实在是觉得身心疲惫,我对应试教育越来越不喜欢,我对自己所教得学科——语文也越来越迷茫。
我准备转变角色。
    我答应了到松江一中新疆部去工作,我觉得这实在是件很开心的事情。因为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是在和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进行交流,了解他们丰富而精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把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汉语和汉文化教授给他们,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共同走向繁荣和文明。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大自然有时候真的有点不可思议,在茫茫沙漠和戈壁滩中间鬼斧神工点缀着这么几款绿洲,让很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兴趣:甜甜的各样水果;香气扑鼻的烤全羊;各种口味的新疆大馕;望一眼就让人心醉;舍不得离开的天山湖水;直指苍穹的胡杨树;还有瓦蓝瓦蓝的天空;都晚上7点钟了,仍然高高挂在西边的天空上的太阳;更重要的还有我的一眼未见的学生……太多太多的新奇,让我兴奋。
    我在昌吉的培训基地看到了我的学生,他们用惊奇而又会说话的眼神看着我,我当然报以真诚的微笑。一个笑脸解答了孩子们心中所有的忐忑。我觉得做了新疆部的班主任,自己的孩子突然增多了,肩头的责任也增多了,这么小的孩子一下子从西北边陲横穿整个中国,远离家乡和父母,该多么的想家啊,我想,首先我不是一个教师和班主任,而是一位母亲,用另一位班主任谷良的话说,得让孩子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找到一种归属感。只有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才能让孩子放松心情,好好学习。这一点我不能糊涂。
    他们和我熟了,就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对一切都好奇,他们惊奇这里的树,就像我惊奇边疆的树,我惊奇边疆树的苍劲与挺拔,而他们惊奇沿海树的葱茏和翠绿。他们喜欢照相,喜欢看大都市,喜欢数写字楼的层数,喜欢看长桥,喜欢看大海,一切现代文明所呈现出得景象在快速地冲击着他们的视角,我和他们朝夕相处,感受着这个民族性格中的单纯,热情,尤其是他们的载歌载舞,更让我觉得好奇,他们无师自通,自打娘胎里出来就会,一招一式,温婉多情,不管男女老幼,全民皆舞。我们班有三个民族:最多的是维吾尔族,其次是哈萨克族,还有极少数的柯尔克孜族,不同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服饰和舞姿又有很大的不同,维族的舞蹈核心部位在传神的眼睛和柔和的颈部,而哈族他们舞蹈的核心部位则在腰部和肩部,这可能与他们的劳动习惯和民族风俗有关。维族人喜欢用头顶东西,所以练就了优美而柔韧的颈部;而哈族他们本是蒙古的游牧民族,骑马善射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哈族在跳舞时,一边在抖动肩膀的同时,还在前后强有力将腰部呈圆弧状,给人一种游牧民族特有的健与力的审美效果。我经常观赏他们的舞蹈,虽然不会跳,但确实被他们的直爽、热情、淳朴所感染。我觉得自己也慢慢变得简单、轻松起来,有时候氛围和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我得感谢这帮新疆的孩子。
   孩子太小,想家是必然的,我在严格要求他们的同时,也给他们温暖的关怀,只有严慈相济,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首先说“严”:我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长远的学习目标,要有具体的学习计划,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学习最忌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毛泽东曾有一副对联,我把它写在黑板上,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讲给他们听,他们听得很认真,我从他们转注的眼神里感觉到他们会用一个很好的状态来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孩子们永远是天真的快乐的,他们会在紧张的学习和外出旅游中忘掉想家的念头,记得我在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担心会不会因解读王维的少年想家而勾起他们内心的思乡情结,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们不仅很快就理解诗歌的主旨,而且显得很潇洒,当然,这是因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先进的通讯工具,真个地球都是一个村庄,更何况本是一个国家呢。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管理就水到渠成,我把经过大家一起讨论后的班级制度,用毛笔书写好,张贴在教师的后墙上,班级的座右铭是“勤奋,谦虚,自信,团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正在形成,看到孩子们读书认真,上课积极讨论,善于思考,我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成就感。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对孩子“爱”,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之间闹矛盾时,他们想家时,我总是把最无私的爱给他们,我给他们颁发班级学习标兵的奖品,(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的班级的全部奖品,除少数是我自己用钱买的,其余大部分都是教师进修学院杨敏院长支持的)给他们过短暂的生日party,带他们上智力趣味课,给他们放映世界优秀电影比如《孔子》《肖生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不管哪一部电影,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孩子们虽说汉语还不太好,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对崇高灵魂的敬佩和追求是一致的,每一部电影放映之后,都会引出一个主题讲座,我给他们将孔子学说,给他们讲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这可能有点难,但我从他们的眼神中感觉到他们还是能听懂的。很有意思,我一边讲解最简单的拼音和汉字,一边又讲深厚的中西传统的思想和文化。简单和深邃,严格和关爱交错,这可能就是教育的乐趣吧。
班主任做了之后,我越来越感觉到,老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不是讲空洞的道理,而是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荷尔德林说得好:“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能够把这帮孩子教育成人,成才,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我会尽我的绵薄之力来教育他们。
角色转变之后,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我家有女初长成
谷良
很长时间了,总想把“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心情故事记录下来。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今天,在这个还带有一丝寒意的春日里,丝丝细雨拂过脸庞,牵动了心中那蓄积已久的念头,我开始搜索这个“女儿”的形象。
这个“女儿”今年才半岁,她有个令人骄傲的名字——新疆班。和许多爸爸们一样,我也曾经历初为人父的喜悦,回想当初“父女”俩刚见面时,那种惊喜简直“难以言表”,每个人的名字都那么长,这个“古丽”啊,那个“古丽”的,让人摸不着头脑;鲜美的容貌仿若置身异域;他们的热情足以融化千年的雪峰。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你浑身热血澎湃,真想把所有的爱都加之与她的身上啊!
可幸福的感觉永远是那么的短暂,随后即被“生活琐碎之事”所困扰,不过当看到“女儿”的一步步成长,这些烦恼又被幸福所冲淡。开学后不久,这些新疆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老师,学校说好了给我们做的那套校服怎么还没到?”“老师,食堂的师傅为什么不是维吾尔族的?”“老师,宿务老师为什么老跟我们寝室过不去,她(他)太讨厌了,我们不喜欢他!”还没等我想好怎么解答这些问题,又见他们从超市大包小包的买回那些“不需品”,寝室里竟然还有人为了给手机充电私接了电线!这些孩子们非但没有想到来到内高班学习的机遇是多么难得,没有想到国家、社会给了他们多好的学习机会,没有想到学校给了他们多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老师们为他们付出了多少辛劳,还有这么多抱怨?这么多的抱怨和问题不正是学生们不知感恩的表现么?这既有对父母的,也有对学校、老师的,还有对国家,对社会的。
古语云:“慈生于博爱,善生于感恩!”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一时间,就像所有刚做父亲的人一样,这些繁杂的事务弄得我是焦头烂额,甚至有些后悔来到新疆部,为什么要接这个班呢?面对这一切,我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作为一个父亲,你怎么可能对你的孩子放得下,即便他犯下了“天大”的错误,何况还不是。而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在走上教育岗位的时候一定都会许下过这样的誓言:尽职尽责做好一个教师的本分。对于我而言,心中永远有一团火,守着这份誓言,从未熄灭。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所在,我要找出这群孩子不知感恩的根源。经过工作上的自我反思,我认为虽说相处有一段时间,可毕竟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还太少,彼此之间的沟通更是不多,这样无形间形成了我和孩子们心灵上的一道鸿沟。育人先育心,育心先交心,交心先“交情”。“交情”就是交流感情,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激发出他们心中的感恩意识。
为了尽快带领这群孩子融入新生活,消除陌生感。我利用体活课、周末等时间,带着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足球、篮球的比赛,与女同学进行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为什么一定要“比赛”呢,因为这样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的关注。他们呐喊加油助威,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可以这样讲,有很多办公室教室里不好解决的问题,在运动场都得到了完美的化解。
在课外活动中,我与学生结对,努力学习了维族、哈族、蒙古族的舞蹈。因为,这些新疆来的孩子都是能歌善舞之辈,而在这些民族的意识中,你如果能与他们共舞,那就是朋友!这样的融合也促使我们在教与学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学生的关注点总是多样的。而对于新疆班的学生来说,家的氛围和感受不是通过教育和教师的参与就能很快获得的。而在拉近师生关系,营造班级中温馨的氛围中,一个无心之举,却让我收获颇丰。
为了尽快消除预高学生的陌生感,焦虑的心境,我尽可能地在每个周末都抽出一点时间到学校陪陪学生,聊天、运动、看视频等等。但自己的家庭和一岁多的孩子却不得不放置一边,无法顾及。无可奈何之中,我在周末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同来到学校,让她们也参与到新疆孩子的周末生活中。可没想到这无奈之举,竟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倍感兴奋。他们用生硬的汉语与我的妻子、孩子交流,争先恐后的与她们合影,给她们拿好吃的,聊自己家乡的亲人……甚至于一到周末,他们就盼着我的家人能来到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特别是对我那个刚刚两岁的女儿,他们更是倍加呵护,真是当成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的对待。他们总是跟我说:“老师,我哥哥家的孩子也这么大了!”“老师,她就是我的亲妹妹!”“老师,看到你们一家都为我们付出,我真是很感动!”……这些新疆孩子,他们没有精美的礼物,就把自己精心捡拾的鹅卵石当成给我女儿的礼物;他们还不能熟练的运用普通话,就用一个亲吻代表自己的全部心意。
在这个过程中,新疆的这群孩子们带给我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而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中,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也一步步的缩短了,亲近了。就像父母之于孩子,正是基于孩子对父母的信赖、信任,才会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而这种亲近的感情回报也是巨大的。他们会时不时的在作业本中夹上一张小小的纸片——“老师感谢您这一段时间的关怀和帮助,你是一个好老师、好父亲,祝您元旦愉快!”“老师,您知道吗?我很在乎您的眼神,愿我们成为永久的朋友。”……日子久了,各种反馈也纷至沓来,“谷老师,你们班的学生真热情啊,我都没教过他们,见了面热情地打招呼,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你们班的寝室很让人放心,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原来扣分很严重的,慢慢的找不到一点问题了”;物理老师的孩子生病了,他们会送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加以问候;为了给英语老师一个生日的惊喜,他们每天晚上放学自动留下来练习歌曲;哪个老师上课时声音嘶哑一些,他们会马上跑过来嘘寒问暖;从采橘场回来,每个任课老师的桌上都放上了几个鲜红橘子……这些是什么?这些不就是孩子们感恩的表现吗!在他们人生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里,对于自己所爱的人、所尊敬的人的感激之情就是体现在这些轻轻的一声问候,一张并不华丽的纸条上的祝福,做好每一项行为规范的要求。
可同样的孩子,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是因为学会感恩,就能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就能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譬如感恩于为我们的成长付出毕生心血的双亲,感恩于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感恩于耐心照顾我们生活的阿姨……
而在与新疆班孩子相处的这几个月中,作为教师的我,也越发的对“感恩”这两个字的理解深刻了许多。看看我们古人创造的“感恩”这两个字,如果我们把它们拆解一下,不就是“咸心”“因心”么?是的,感恩之心人咸有之,感恩之心更需要因心与心的交换来激起、唤醒。可能,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激起、唤醒孩子们内心的感动,以自己的行动为触发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感恩之烛,更应该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感恩之意外显出来,从而让他们的生活更阳光、未来更有希望。
 
 
不妨等待
做新疆班的班主任已经快一年了,在这过程中,辛酸苦辣绝不是常人所能体会得到的。但不管怎么说,这群孩子带给我的还是幸福多过于烦恼。可最近一段时间,突然有些不对劲了,原本管理得好好的寝室,接连扣分;原本安稳的求学心态被某种情绪打乱。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了?
课余来到卫生间,突然想起一句名言——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助的苦笑!难啊!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向文明踏出那小小的一步,谈何容易啊!正想着,新疆部的同事们亲切的称之为“老顾”的顾桂龙老师迎面走来。人有时就是这样,无助的时候最佳的办法就是找人倾吐。我就像沙漠中渴水人发现了绿洲,汪洋中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的苦水“倒”向了老顾。老顾倒也淡定,摸出一根香烟放在鼻子上闻了闻,对我笑笑慢悠悠地说:“学校是无烟校,在校我是绝对不会抽的,但有时实在忍不住,我就拿出一根闻一闻来提提神,这不算违规吧?”我有点傻掉,老顾啊,你有没有听到我刚才跟你讲的这些啊,怎么解决啊?看我这么着急,老顾这才慢悠悠的对我说“对新疆这群孩子做事要讲究方法和尺度,严格管理没错,但要讲求一个“度”啊,别忘了,他们特殊之处在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倾述的对象,又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长时间得不到释放,会形成“监狱情绪”的。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希望班主任怎样做呢?“说罢,依然是慢悠悠的转身离去了。
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懂!……
下班回到家里,可爱的女儿扑到怀里,手上拿着两块西瓜,一大一小。“老公爸爸(这是女儿对我的爱称),吃吧!”我看看大小不一的西瓜笑着问道:“你要给爸爸吃哪一个呢?”原本以为“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的闺女会答出令我满意的答案,没想到她却在两块西瓜上各咬了一口,然后看着我傻笑着。唉!在单位那群孩子“欺负”你老爸,回到家你也不待见我?刚要拿出老爸的威严作势发火,没想到孩子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把我雷的“外焦里嫩”。“我想尝一尝,哪块西瓜甜就把那一块给老公爸爸。”我一把抱住女儿,用我的笑声掩饰着我的泪水。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发生的这两件事,仿佛醍醐灌顶般解开了心中聚积已久的困惑。面对班上这群新疆来的孩子,我们管理上“严、爱、细”这三个字在顺序上应有前后之分,对于任何德育工作者来说,“严”与“细”都是教育的手段或者说是方法,而“爱”则是德育教育中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使“严与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这种“爱”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给学生在“严与细”上设立一个尺度,让学生在一定的区域内自由畅快的翱翔!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等待”,就像等待我的女儿说出那句令我终生难忘的句子一样,我们要给这群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孩子时间,要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好,要相信他们也一样想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我而言要做的就是等待,我相信,这样的等待不会很久。果然,我的判断没错!
一个月后,我惊奇地发现寝室竟然连续一个月没怎么扣分,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出奇的好,在期末考试中各科排名均名列前茅。这时,班长找到我,一番谈话让我找到了原因。原来他们也知道前一阶段寝室扣了很多分,他们觉得很对不起我,觉得辜负了我的培养。所以他们秘密开展了寝室与寝室的评比工作,看哪一个寝室能够保持着不扣分,以一个月为期。这一个月以来,这群孩子每天都起来的很早,把寝室打理得干干净净,中间课间操的时候还要跑到新疆部生活区看一眼分数,看到是满分就会欢欢喜喜的去做操,要是扣了分数,会难过上半天。在我们班特有的“心里话”本(就是周记本)里孩子们这样对我说:老师,您太辛苦了,我们不想辜负您,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好,虽然我们也不知道会用多长时间,但相信我们“幸福家园”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班长还告诉我前一阶段他们好多同学都处在想家的高度爆发期,难以抑制的思念常常令这群刚刚十五六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门的孩子手足无措。他们在“心里话”中这样描述着:夜,是这样的漫长,这样的难熬,我总觉得夜晚比白天长许多。我想爸爸妈妈,想家里妈妈做的手抓饭,想爸爸严厉的眼神,甚至想着西北黄沙的味道,我想家乡的一切!可我知道我得忍着,我知道今天的一切得来不易,我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只有刻苦学习。还有谷老师,他很不容易,为了我们这个“大家”,他把妻儿放在一边,他老婆还有着身孕呢!我不哭,因为流泪是弱者的象征,从今往后我要坚强,我是帕米尔高原的雄鹰,我要展翅翱翔!
每当我从忙碌而压抑的生活缝隙里抬头,就会翻看学生们给我的这些留言。一年的时间太短,我给他们的远比不上他们给我的丰富和珍贵。如果说我给他们的是生硬的知识,那么他们用无暇的真诚回馈给我的是温软的情感;如果说我勉强给他们指出了一个前进的方向,那么他们以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为我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从一个更低的视角看到更多或欣喜或悲哀的可能。
若干年后,我们将淡忘彼此的名字和相貌。我不知道我曾经在他们生命中短暂的停留,能否对他们的一生起到一点点积极的作用,但我确信,我的心灵已抓住了他们一闪而过却鲜活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只会在时光的启迪中,承载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2012-4-1夜
 
 
 
用“爱”的策略引导预高学段新疆内高班学生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松江一中  谷良
内高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新疆到内地经济发达的城市,从初中学习到高中教育,这不仅是新疆学生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更是他们人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但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除了有自然环境,学习环境,语言环境等诸多不适应外,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就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报效祖国、建设新疆的重任。面对这样心理状况、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巨变,作为班主任更要肩负起引导、调节、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任。而对这些处于巨大变化之中的预高阶段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只有首先用“爱”来打动、滋润、感化这些孩子才有可能建立起互信、包容、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将我们创办新疆内高班的良好愿望得以实现。但“爱”也并不是无原则,无方式的,“爱”应该是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节中体现、应该在理性和智慧之中展现。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如何用“爱”的策略引导预高学段的内高班学生的健康发展。
1.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承载着爱的细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先育心,育心先交心,交心先“交情”。“交情”就是交流感情,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方法很多,但对于身处相对封闭的环境生活学习的内高班学生来说,怎样的沟通方式能使他们接受呢?
我所带的班级中绝大部分孩子来自于农村,落后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渴望被外面的世界了解。师生之间毕竟会有年龄、地域、身份、关注点的差别,而生生之间的互动可能更有利于相互的促进。但不可避免的是生生之间因为见识、知识构成、年龄因素各方面的影响会有肤浅甚至偏激思想,这就需要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但刻意地“指导”很可能招致的是反感和厌恶,因此,了解学生需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沟通渠道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为此我创设了“幸福家园QQ群”、“幸福家园纸上博客”等,其中特别强调“家”的概念。
为了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同时也建立一个存有共同学习生活“家”一般的记忆的平台,更好地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并适应这个新“家”,我在QQ上建立起一个名为“幸福家园”的QQ群。并在信息课老师的允许下,同学加入并参与到群发言、浏览之中。我们在“幸福家园”中发布同学们一同去旅游时的照片,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参与、共同的体验交流成为生生、师生深入了解,建立感情的一个极好的平台,更让学生体会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幸福。
但QQ群上的交流毕竟受到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我为了交流的顺畅又设置一个新的板块——“幸福家园纸上博客”。以大笔记本作为网上论坛的模拟载体。同学或老师为自己设定一个网名(可保密),并以网名或匿名的形式在纸上“写博客”、“跟帖”,天南海北,世界奇闻,个人心迹等等畅所欲言。但要求是运用平时所学的汉语知识表达出来,不限主题,不留真名。而老师必有“回复”。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无形中增强汉语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让我从中发现了许多存在于这些新疆学子身上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并能及时的解决它们。可喜的是,有时候我还没有来得及想清如何解决,有些问题已经在学生的“跟帖”中释然了。这不就是“家”么?家中充满亲人般的爱意,使这个“家”就在自然而然中成为成长的依托。
另外,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沟通渠道。有些同学喜欢把自己的心里话话写在日记里藏起来。有些同学却喜欢主动地和班主任面对面交流。所以有时我还选择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沟通。充分利用这短暂的十分钟,与学生在一起游戏、闲谈,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进行情感交流,多给自己一点时间了解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了解自己。有时通过生日贺卡等形式写一些寄语等等进行沟通。总之,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如果一个班的学生都有话想和你说了,那说明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真正建立起了双向沟通、和谐共振的关系。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没有爱的教育就和没有水的池塘一样毫无生机!
2.温馨可感的家庭氛围充满着深沉的爱意
内高班的学生在家乡的时候,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平时得到家人的温暖、师长的宠爱,享受到的大多是宠儿般的待遇,有比较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支撑着;现在,远离父母和朋友,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庇护伞,减少了亲密感的体验,相应地增强了自我保护机制。“既来之,则安之”,这种境界对半大孩子来说是极为困难的,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说教实现。可如果连“安之”都无法实现又怎么去“学之”?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怎么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使之安”。
而班主任绝不仅仅是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更应该是班级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者,更应该是心灵的解惑者。面对这样一群半大的孩子,我们就是家人就是朋友。
为了尽快带领这群孩子融入新生活,消除陌生感。我利用体活课、周末等时间,带着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足球、篮球的比赛,与女同学进行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为什么一定要“比赛”呢,因为这样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的关注。他们呐喊加油助威,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可以这样讲,有很多办公室教室里不好解决的问题,在运动场都得到了完美的化解。
在课外活动中,我与学生结对,努力学习了维族、哈族、蒙古族的舞蹈。因为,这些新疆来的孩子都是能歌善舞之辈,而在这些民族的意识中,你如果能与他们共舞,那就是朋友!这样的融合也促使我们在教与学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学生的关注点总是多样的。而对于新疆班的学生来说,家的氛围和感受不是通过教育和教师的参与就能很快获得的。而在拉近师生关系,营造班级中温馨的氛围中,一个无心之举,却让我收获颇丰。
为了尽快消除预高学生的陌生感,焦虑的心境,我尽可能地在每个周末都抽出一点时间到学校陪陪学生,聊天、运动、看视频等等。但自己的家庭和一岁多的孩子却不得不放置一边,无法顾及。无可奈何之中,我在周末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同来到学校,让她们也参与到新疆孩子的周末生活中。可没想到这无奈之举,竟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倍感兴奋。他们用生硬的汉语与我的妻子、孩子交流,争先恐后的与她们合影,给她们拿好吃的,聊自己家乡的亲人……甚至于一到周末,他们就盼着我的家人能来到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特别是对我那个还没到两岁的女儿,他们更是倍加呵护,真是当成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的对待。他们总是跟我说:“老师,我哥哥家的孩子也这么大了!”“老师,她就是我的亲妹妹!”“老师,看到你们一家都为我们付出,我真是很感动!”……这些新疆孩子,他们没有精美的礼物,就把自己精心捡拾的鹅卵石当成给我女儿的礼物;他们还不能熟练的运用普通话,就用一个亲吻代表自己的全部心意。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新疆的这群孩子们带给我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而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中,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也一步步的缩短了,亲近了。
3.民族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鼓舞起爱的动力
新疆地区的民族文化赋予学生们热情、善良的个性特点,同时又给他们打上了偏激、易冲动、讲义气、有时不考虑后果的烙印,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生活习俗、气候特点、文化习俗、饮食差异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应都给他们不同程度的带来了压力。这时,在重压之下,学生很容易相互之间形成依存关系,很“抱团”,这对于班集体的建设有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学生的不良情绪在这样远离家乡、地域情结很重的环境中很容易就发展成集体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将这样偏执、错误甚至是背离原则的问题及时纠正,后果不堪设想。有这样一个案例:
为了提高新疆学生普通话的水平,我校重点落实普通话推广工作。为了学生的发展,班主任要实施监督机制,甚至要“强迫学生”张嘴说普通话,敢于说普通话。但直到有一天,我班学生直接找到我说的一番话,不得不让我陷入反思。
他叫帕肉克,给我的印象是聪明、勤奋、性格有些偏激。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伙子在办公室里对我说道:“为什么要求我们一定要说普通话?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母语!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我们,禁止说我们的母语!你们上海人不也在保护上海话吗?这不是《最后一课》的翻版吗?……”听到这些话,我当时就惊呆了,他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那其他学生呢?
我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疏忽和失误,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竟从未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过。我没有批评反而是先表扬了他,表扬他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但同时我也告诉他用都德的《最后一课》来形容这件事是不对的,从性质上来讲,《最后一课》反映的是在国家战争、外敌入侵之时的矛盾问题,而我们让大家练习使用普通话怎么能用这种矛盾来概括呢?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一些资料给他看:公民有使用方言的权利,这个权利是受保护的;但因为我国方言众多,为了更好的沟通和发展,就有了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新疆是全国范围老百姓学习普通话热情最高的省份之一……看完这些资料,帕肉克似乎已经有些理解了学校的用意。
第二天,我把要不要学好普通话这个问题在班会课上主动抛给了全班同学。在大家讨论之后我说,“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母语,爱家乡就要让家乡更繁荣,爱家乡就要让每个人都知道有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新疆,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那我们必须学好普通话,将来让世界都知道我们还要学好外语呢”!听到这里同学们频频点头,我的心才放下来。并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思考问题才会越来越理性和全面,做一个精神上站立的大写的人。
为什么这次比较敏感的民族问题能得以顺利解决?这是因为我们民族工作者心中有爱,才会冷静理智的处理这个事件,也正是基于爱的缘由才更要将他们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用自己基于内心的“爱”来激发学生们心中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大爱。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晓春老师说:“空洞的‘爱’已经快把教师的智慧淹没了”、“在有思想的地方,才有真正的爱,不糊涂的爱”。而我更认为,教师付出自己的“爱”最终目的不就是要激起学生内心“爱”的动力,引导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所爱付出一切的努力么?这才是真正的“爱”的目的,“爱”的境界。
 
作为一名内高班的班主任,觉得“严、爱、细”这三个字把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的管理原则概括得很全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认真的贯彻和实施。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逐步累积,我渐渐的感觉到,“严、爱、细”这三个字在顺序上应有前后之分,对于任何德育工作者来说,“严”与“细”都是教育的手段或者说是方法,而“爱”则是德育教育中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使“严与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请注意我们这里所谈论的“爱”绝不是指溺爱,与之相对的“严”也绝不是指严酷无情。“爱而不溺,严而有格”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标准。作为一名民族教育工作者,除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生活上细心呵护、悉心照顾之外,勤于思考,善于从学生思想根源上理智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有了理性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们的“爱”才不会成为溺爱,我们的“严”才有据可循,我们的“细”才能有的放矢。

作者: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