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读书行路活动

读书行路活动



作者:站长    转贴自:信息中心


☆2010年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文化之旅活动方案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的江南风情和璀璨的名人故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既是游客踏青游览的胜地,亦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我校传统德育项目——暑假“读书·行路”文化之旅活动将首次奔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美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并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锻炼意志体魄,提升综合素质,这是我校 一贯坚持的“实践育人”的教育思路,而“读书·行路”文化之旅夏令营活动正是实践“四自教育”的重要举措。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读书·行路”绍兴文化之旅
二、活动内容:
1、追寻文化足迹,感受文化魅力。
2、参观鲁迅故里、探究名人故居,游览兰亭、东湖。
3、领略绍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三、参与对象
1、高一、高二年级每班推荐1名优秀学生干部
2、高一、高二年级每班推荐2名素质优、品德好的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择优推荐)
四、活动地点:浙江绍兴
五、活动时间:2010年8月13日----8月14日(初定)。
六、活动费用:
1、推荐的优秀学生干部缴费150元,其余均由学校负担。
2、自愿报名学生缴费300元。
七、报名截止日期
承办旅行社:上海乐达旅行社
                                           松江一中
                                         2010年6月28日
☆   松江一中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营员信息一览
序号
班级
姓名
性别
职务
分组
1
高一(1)班
金  恺
自管会纪检部干事
A
2
高一(2)班
杨  丽
宣传委员
A
3
高一(2)班
张  超
劳动委员
A
4
高一(2)班
蒋晨婷
自管会劳动部干事
A
5
高一(3)班
沈莹雪
自管会纪检部部长
B
6
高一(3)班
蒋金晶
团支部书记
B
7
高一(4)班
盛  敏
自管会体育部干事
B
8
高一(5)班
唐颖颖
自管会纪检部干事
C
9
高一(5)班
贾沈朱
自管会副主任
C
10
高一(6)班
薛可亲
自管会文宣部部长
C
11
高一(6)班
姚金健
自管会干事 
C
12
高一(8)班
曹慧颖
自管会生活部干事
D
13
高一(9)班
朱莹莹
自管会生活部部长
D
14
高一(9)班
曹  婧
自管会学习部干事
D
15
高一(9)班
徐  斐
自管会干事
D
16
高一(10)班
沈  琰
自管会劳动部部长
E
17
高一(10)班
王  芹
自管会学习部干事
E
18
高一(10)班
董  丽
自管会干事
E
19
高一(11)班
陆爱博
班级文艺委员
F
20
高一(11)班
朱叶婷
自管会生活部干事
F
21
高一(12)班
郑诗妍
校学生会成员
F
22
高一(5)班
彭玮仪
自管会干事
G
23
高二(4)班
卫雨婷
团支部书记
G
24
高二(4)班
朱梦婷
自管会生活部干事
G
25
高二(6)班
朱亦叶
自管会文宣部干事
G
26
高二(6)班
张茹燕
自管会文宣部部长
H
27
高二(6)班
谢思雯
自管会生活部干事
H
28
高二(10)班
徐晶芹
自管会干事
H
29
高二(11)班
倪  威
学生会副主席
H
30
高三(1)班
朱思宇
班长
I
31
高三(4)班
沈  嘉
团支部书记
I
32
高三(4)班
周  舟
学生会学习部部长
I
33
高三(4)班
章  健
学生会副主席
I
34
高三(6)班
陈乐融
学生会生活部部长
J
35
高三(7)班
朱苗玲
自管会干事
J
36
高三(9)班
张  玲
班长、自管会副主任
J
37
高三(11)班
金圣莺
团支部书记
J
☆    营长:倪威     副营长:贾沈朱、张玲
松江一中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行程表
 
日期
活  动  内  容
8
10
 
 
7:30学校发车赴文化名城――绍兴
10:00~12:00集体参观鲁迅故里(三味书屋,百草园,故居,祖居、纪念馆)
11:30午餐自理。
12:00集合,分组(4人一组),指导老师发每人一张复印地图,每人10元打的费。
12:30~17:00分组自行寻访故居(至少3个点,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青腾书屋、大通学堂,门票自理,凭学生证门票半价),每个点由指导老师记录探究学生。
17:00前自行到达宾馆(暂定金谷饭店)
17:30~18:00用晚餐(按桌号就座)
18:30~22:00在宾馆休息
22:00熄灯
 
8
11
 
7:00起床盥洗
7:30用早餐
8:00:乘车至上午书法圣地兰亭
8:30~10:00游览兰亭
10:00~12:00集合乘车到东湖景区,并游览东湖景区
12:00集合至用餐饭店(按桌号就座)
12:20用中餐
13:00集合乘车返回,到校时间约15:30
 
 
 
 
 
 
 
☆   松江一中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学生背诵篇目
兰亭集序
王羲之(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松江一中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媒体报道
追寻名人足迹·感悟文化魅力
——松江一中2010年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活动圆满结束
卢碧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8位教师和各年级遴选出来的37位优秀学生干部共同组成的夏令营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天的“读书·行路绍兴游”活动。该活动亦是我校坚持多年的一项传统德育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一路欢歌笑语,一路思绪飞扬。8月10日上午,全体营员集体参观了“民族之魂”——鲁迅先生故里。在参观鲁迅祖居、故居、纪念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过程中,同学克服炎热的天气认真耐心地听导游讲解,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为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同学。
为了锻炼提高同学的团结协作能力,下午活动以同学分组自行寻访名人故居为主要形式。同学们3—4人为一组,自行设计参观路线,选择代步工具,短短3个小时时间参观了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青藤书屋、大通学堂等。总理的伟人风范、教育家一心为国的气概、女革命家的爱国情怀感染和震撼着大家,不少同学在景点留言簿上郑重写下了缅怀、景仰先哲的心声。
晚上的小组交流参观心得体会时,同学们尽情表达、交流,表达他们对近代中国无数先人探索让中国独立走向富强之路的敬仰和崇敬之情,述说他们要珍惜今天大好时光,好好学习,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在这一刻,同学走进了伟人,走进了近代中国,走进了自己……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次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了书法圣地——兰亭,于曲水流觞处高声背诵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用心捕捉和感受当年魏晋名士的文采风流。山水如旧、聚会仍欢。在那一刻,同学们似乎来到了1600多年前群贤毕至的兰亭,对文化先贤的虔诚之心令人慨叹不已。
两天的“读书·行路文化之旅绍兴游”在政教处老师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圆满结束了。这次活动形式多样,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变得成熟、善于思考、表达和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受益良多,期盼学校应该多组织这样充满探寻之趣、洋溢文化气息的社会实践活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学生的吟诵声犹在耳边回荡……
 
☆   松江一中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学生感悟
感名人气息,悟中国精神
高三(9)班  张玲
文化名城绍兴无疑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的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兴衰更替,更有那一批名人志士的风雨拼搏,铮铮铁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鲁迅先生一生弃医从文,力求拯救国人迂腐的有力写照。踏步鲁迅故里,似乎也有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倒也不是单单赞叹鲁迅先生那辉煌的文学造诣,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文人那股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成了时下书生读者最为形象的学习榜样。行步于此,好像也是在告诫自己,当时前人的那股热情那满腔理想抱负,那为理想所做的努力万不可忘记。作为后来者,我们没有那样的时代背景,却不可少了那份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那为祖国强盛壮大而努力的赤子之心!长长的一条街,翻天覆、地地弥漫着时代的沉重感,我们去三味书屋去体验鲁迅书桌刻“早”的“别有用心”,我们去百草园感受鲁迅先生儿时的游乐之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脑海想起那句“跟着书本游绍兴”的广告语,其实不假,此次文化之旅正是契合了书本中那篇篇经典。今日,我们走出教材,亲身来到这些书中描绘的圣地,似乎多了许多真切感,驻足于此,似乎也多了几分作者的心境。
真知来源于实践,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重现,但却可以站在这一亩方地感受多少年前曾在这儿发生过的点滴。就像参观周恩来祖居时,所带给我的深深震撼。
周总理的故事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每每听着这些似乎大同小异的赞美都只是木然地附和,于是心里开始小小地惦念着:周总理是一个好总理。这个信念我从未有过质疑,但总是停在表面,显得虚浮无力。然而,当我们一行来到周总理祖居在总理雕塑下合影开始,心里似乎有种更为真切的感受在蠢蠢欲动。精致的阁楼布局,简单的摆设,没有任何奢华。步入里间,有一个缅怀厅,里面是总理的肖像,下面整齐的一排黄色菊花,犹为高贵。一时,气氛好像甚为凝重,我们都屏息驻足,开始瞻仰这位伟人平凡的面容。片刻后,自发地,我们在总理像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那似乎是一种无言的默契,都是出于对总理的至真至诚的尊敬。在总理像前,我们留下了各自的心声,表达了我们最真挚的怀念以及我们新一代青年最热忱的决心!进入其中一个大厅,一睹白色的墙上印刻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那是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这样的一句话就足够昭示总理一生作为一名公仆的纯洁高贵。绕过那堵墙是满满的总理的箴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那些深刻的语句犹在眼前,满是总理对人对己的严格要求。这样一位为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伟人,难怪会赢得历史的垂青、后人的眷念,也难怪当年会有那么感人的十里长街送总理。
两位不同领域的名人,同样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可供观赏学习的文学著作、传世经典,更有一份爱国心,有无可计量的优秀品质,他们用言行身教感染着我们后世之人为国家尽献忠诚。或许相比他们我们所做的所能做的微之甚微但是那样的精神将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行,而且是永不止步地前行!
绍兴的文化之旅,我们分明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些什么,其中唯有青藤书屋令我稍有遗憾。破落的旧巷中,它似乎一点也没能因为徐渭那股文化气息而脱颖而出进而与众不同一番。那样的一处院子,似乎只是静静地契合着周遭的环境,跻身于那样迂回简陋的小巷中多了几分与世无争。一切,都像极了徐渭晚年闭门不出,独自凭吊“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落魄凄凉。这样的居所与他的境遇倒也贴合,我只是隐隐不满这样被列为文化名人的故居何故就这般被冷落,难找的地方,落败的门面,不错我们该保留历史原貌,但对于被列入旅游景点的名人故居是否该多份保护,适当的圈点一番,才是保护它保留历史遗迹的正确做法啊。我不敢去想,几年后,这样不置可否的一处小地方会不会真的被遗忘在这篇破败中,那我们的后人,又该如何慕名“我愿做青藤门下一走狗”的言语来寻觅这青藤书屋,来凭吊这位空有满身才情却一生坎坷的青藤老人……
    绍兴一游,胜读藏书万千,愿有机会,再感悟此情此景此份文化精神。
 
悠悠古城,绍而中兴
  高一(8)班   曹慧颖
绍兴,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景美,人美,处处美。
漫步绍兴,你可以发现,一步一小景,十步一胜景。
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为鲁迅故里更添一丝古韵;盛极而绽的荷花
照着不远处的流觞曲水,为兰亭带来一丝精美雅致;成片成片苍翠欲滴的竹林,更为在夏日酷暑中游历的我们带来一丝凉爽与惬意。
两天一夜的读书行路活动中,我们在紧张忙碌的步调中,游历了鲁迅故里、青藤书屋、蔡元培故居、大通学堂、兰亭、东湖景区等多项景点,而在此过程中,每位老师、同学手中的手机、相机都处于疯狂运作状态中,“咔嚓”声不断。一步一小景,十步一胜景。绍兴果不负其盛名,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游客都会为她的美景而赞叹不已。
绍兴极美,这是每一个游历过绍兴的人发自肺腑之言,但比之美景更美的,我想便是那充满人文关怀的绍兴人了。人杰地灵的绍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而每一个无不是深具文学修养的。而他们的表率又带动了整个绍兴的文化进程,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浓厚文学底蕴的文化古城。绍兴人有礼、有才、有善心。这里的司机会说“一路走好”,这里的摊贩有礼有节,甚至这里的游客也被感染着,将文明之风向他人传递。曾在拍照之时用以景为扇面的扇子做道具,热心的陌生游客则主动将以皇帝头像为扇面的扇子借予我。这时我便深切感受到“一生中最令人感动的两件事,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人心中最高贵的道德品质”这句话的真谛。
悠悠古城,绍而中兴。
绍兴的美,早已融于自然融于社会,那并不是人为的摩天大楼可以塑造出来的,而是历史久久沉淀下的光蕴。上海比之绍兴,在这一方面是不及的。应为许多历史已被掩没,许多历史不曾珍惜。而我们松江的袜子弄等的一些蕴含着松江文化底蕴的地方及特产也已渐渐消失于人前,作为一个上海人,一个松江人,不禁为之愧怍,可惜。
此次绍兴之行,让我在游历了许多美景之后,更意识到了一份文化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我们在感叹之余,更应珍惜。
 
绍兴之旅
高一(9)班   曹婧
载着四十几人的车正开向目的地,初中时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个又一个情节和人物像路旁的风景一样,渐渐将我带到了这一文化名城——绍兴。
第一天重点参观的是鲁迅故里和其他几位文人墨士的故居。从鲁迅的祖居到故居,我们看到了从祖父担任翰林学士到祖父与父亲被革职,鲁迅居所的变化。而尽管他的住所变得简陋了,必备的书房里仍摆齐了书桌,可见他对文学创作有多么热衷。在纪念馆中我们更被他的成就所折服,橱窗中展示的一排排整齐的书列便是他所翻译或撰写的书籍,他对文学的贡献更让人觉得那墙边金色的鲁迅雕像蓬荜生辉。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青藤书屋以及大通学堂这五个故居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虽然没有很大,却早已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土地,就能让其影响在整个中国以至于世界蔓延。
晚上的讨论会让人惊叹,老高二和老高三的学长和学姐对于一天的文化之旅的见解比高一的深入许多,他们以及老师有感而发的讲话让我对于几位文人墨士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将把握住学习的机会锻炼自己,以自己的思想来挖掘出在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道理。
在背诵并体会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同时,我们开始了第二天的旅程。在成片的树笼罩下,37度的高温也变得阴凉了许多,池子里开满了饱满而又新鲜的荷花。在此情此景下,我们坐在“流觞曲水”边,背诵着《兰亭集序》,想像当时的文人正聚集于此作诗,才真正感受到由视觉、触觉和听觉所带来的对于文化的领悟和享受。东湖景区更是风景怡人,才使得许多文人来到绍兴作诗作文,留下一大批的创作。
正是那里的文化气息浓郁,它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让当地的人也以礼相待。在不熟悉路况的情况下,我们一组的人拦了一部出租车 。没想到司机特别热情,看了我们的地图后,告诉我们怎样的路线才会省时间,并很有耐心地说了两次,直到我们清楚了才离开。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省下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去好好参观文人的故里。
而我想,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那些良好的文化会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从前文人的思想,并将其以互敬互爱的方式传承下去。
 
绍兴,心灵之旅
高一(10)班   董丽
2010,不平凡的一年。正逢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我参与了学校的夏令营,来到了绍兴。
2010,绍兴建城2500年。
一叶乌篷,漂过二千五百年的沧桑。经我亲眼所见,绍兴真不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但漫漫岁月,又给这座古城留下了多少历史?
跟很多人一样,对于绍兴,我第一个记起的名人便是鲁迅。我们第一站便来到鲁迅故里,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了。鲁迅在三味书屋中接受启蒙,一代文豪从这里起航。三味书屋中,鲁迅书桌右上角确实刻着一个“早”字以激励自己按时上学。同时在参观过程中,我也体味到当时鲁迅学习时的枯燥乏味。而百草园从实地来看,只是一处菜园,景致相当平常,然而在鲁迅笔下却是那样的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鲁迅故里,让我更加走进鲁迅的文章。无论是孔乙己,还是阿Q,祥林嫂,在这片土地上,我都能幻想出来了。
而后,我们又去了青藤书屋,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和大通学堂。每去一处地方,总有一种情怀在我心中滋长。我踏着前人的足迹,感受着他们的平凡,他们的伟大。
兰亭之名闻名遐迩,缘由王羲之《兰亭集序》。进入兰亭,处处茂林修竹,鹅池碧水。我们于蜿蜒的曲水边诵起《兰亭集序》,那真是别有一番诗意!
游东湖时,我喜欢那山水与乌篷船的融合,我喜欢崖壁、岩洞、石桥,奇石的巧夺天工,我更喜欢在太阳如此明媚的日子里游东湖。
绍兴出租车7元的起步价,司机一句“玩的开心”的祝愿,使我更喜欢绍兴这座古朴的城市,我感受着这座城市与上海所不同的深厚的人文气息。
我们读书,我们行路,但我觉得行路胜似读书,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游绍兴,我更加明白了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我更开阔了眼界。
绍兴,我实在是流连忘返……
 
与众不同的绍兴之旅
高一(2) 蒋晨婷.
不久前学校组织去了绍兴进行“读书行路”的文化之旅。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了许多以前不曾收获的东西,那是在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才能真正的体会。
绍兴,是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素有“东方威尼斯” 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说实话,还没有到这座城市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并不抱有太多想法,除了知道是鲁迅故里、黄酒很有名之外,没有太多其他的印象,一直到我来到了这座城市,我才感觉到了这的与众不同。
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说法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绍兴很好的保留了许多历史的痕迹,这在上海、甚至是在其他地区都是很难见的,青瓦砖房、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历史的痕迹。这座城市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丰富景点,不隔多远我们就能看见一个景点,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次活动我们去了许多地方,像鲁迅故里、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青藤故居、大通学堂、兰亭、东湖等,尽管有些地方没有去,但是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绍兴的气息。
这次的旅行与以往的是不同的,在鲁迅、蔡元培等人的故居我感受到的是当时革命的承重感,在他们面前我觉得我是相当渺小的。在故居的浏览中,有一点是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就是那的安静,按照以往的经验,不论到哪个名人名胜景点,肯定是人声鼎沸的,但是这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到了这,我们全都不自觉的安静了下来,总觉得吵闹是对这的一种亵渎。
如果说在名人故居让人感受到的是文化的沉淀,而到了东湖那就完全是大自然的魅力了。
绍兴东湖,号称“天下第一盆景”。我从小就对登山有着异常的喜爱,所以当我看到一些特别壮观的天然景色时,我总有种不可抗拒的感觉。东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东湖多深潭、潭谭见清影。当那朝天的岩石展现在我面前时,我真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这次的绍兴之行是意犹未尽的,我被这里所感动,并且真诚的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到不同地方,领略不同的风味,同时我也衷心的希望绍兴能永远保持着一份古色古香的气息。
 
读书行路之绍兴游
高一(5)班 贾沈朱
8月10日,我有幸跟随学校前往浙江绍兴,参加“读书·行路”绍兴文化之旅。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一到绍兴,我们就感受到了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绍兴真乃是人杰地灵之处,自古以来文化气氛浓厚,先后有上千位进士出自绍兴,更孕育了鲁迅、秋瑾、周恩来、蔡元培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今,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之后,我们来到绍兴,试图从时间给我们留下的一点线索中想象当年的伟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民族的精神。
我们首先参观了鲁迅祖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寻访着鲁迅先生的成长道路,看着周家从发迹到兴盛到衰弱,感慨着中国近代史的风雨飘摇。但也正是这一切才塑造成了一个鲁迅,一个有民族魂。三味书屋很小,鲁迅的座位很偏僻,但桌上的“早”很醒目。百草园不大,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生机盎然,但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当枯燥地读了一天书的鲁迅来到百草园时,谁能否认他得到这样一片园子他不是怡然自得,自是其中呢?于是绍兴之行给我们还原了一个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下午,自由活动。我们小组没有像其他小组一样打的。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走路也许能比打的看得更多,这样才能更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行路”。令我们十分感触的是,绍兴人的素质水平非常高,不禁让我们为上海汗颜。可以说,每个绍兴人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乡意识。于是我们可以发现,绍兴的街道整洁、漂亮,没有一点垃圾,也看不到环卫工人冒着高温清扫垃圾的身影,这恐怕是很多大城市做不到的。在周恩来祖居我们小组四人合影时,一位绍兴老伯伯很热情的给我们拍照,当我们感谢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是绍兴人嘛。”在他骨子里,绍兴人是为热情,最好客的,这让我们每一个人动容。这也许就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吧。
两天的时间很快,读书行路的旅程飞逝。在旅程结束的时候,我们是否从我们看到的这些点滴中感悟出些什么呢?
 
绍兴之游有感
高一(3)班   蒋金晶
绍兴,虽不能说是魂牵梦萦,但也是我想去想很久了的地方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水乡,幻想中有着长长的巷子,窄窄的河道,河里有着乌篷船,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甚至有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女子……
这次有幸可以来到我梦寐已久的绍兴,在鲁迅故里见到了我幻想中的河道和小路还有乌篷船。更重要的是见到了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来此次的“跟着课本游绍兴”是名副其实的了。通过参观鲁迅祖居、故居,让我感受到了以前的大户人家的生活状况,知道了主人的卧室什么样,少爷的书房什么样,小姐的绣房又是什么样,以及厨房浴室等等,非常有趣。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参观三味书屋时可以远远地看见鲁迅年轻时刻下的那个“早”字,这个故事听说已久但到实地参观心情又是大不一样的让人不禁去想象当时的场景。可惜的是,由于天气太热,到了百草园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逛了,只能用目光逛遍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了。听说那条长长的巷子里有鲁迅的文章《孔乙己》中提到的咸丰酒店,很后悔没去看一看,但想想多一点想象也没什么不好,离开绍兴时我买了几包特产的茴香豆也算是沾沾孔乙己的气息了。
初到的那天下午去的几个自行前往的景点里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周恩来祖居了。其实刚进去的时候我们也像去另外几个景点那样有说有笑的,但后来渐渐被那种气氛,庄重的气氛感染了,甚至出去的路上都一言不发。我想让我们安静下来的是那个缅怀厅,那里肃穆的音乐,黑白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图片,最重要的是白花簇拥中的周总理遗像让我们没有办法再吵闹了。看到遗像下放着的一张张人们写给周总理的信,让我们意识到那时一个多么伟大的总理。我也静静的写了一张纸条放在下面,没有太多内容,仅仅表达我对周总理的敬意。然后由衷地向着周总理遗像鞠了三躬。然后我站在那里想了许多。我想到了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那个人尽皆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为这句话而感动!联想到周总理后来的成就,不得不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而我们90后不恰恰是中国目前最富有朝气的一代吗?可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上对90后的评价,网上对90后的形容是不尽人意的。作为一个90后,听到那些评价我是愤怒的;当我看到那些批判我们的人的理由是那样充足,那些对90后的盲目追求和荒唐之事的概括是那样一针见血的时候我的心是无比的痛的。难道说90后就是没有希望的一代吗?不,一定不是的。我想总有一些人的追求是有意义的,总有一些人的事迹是让人感动的。汶川地震中那些优秀的90后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我也相信当每一个90后渐渐成熟的时候会明白,会改正,会努力的。90后会成为国家的顶梁而不是让人嗤之以鼻的对象。
绍兴最大特色恐怕就是它浓厚的文化气息了,它是名人故里也是文化古迹的所在地。负有盛名的《兰亭序》就是在绍兴兰亭创作出来的。我们在那条孕育出《兰亭序》的小曲流旁围坐下,集体朗诵《兰亭序》,想来也是一件极具浪漫色彩的雅事。兰亭有一块写有《兰亭序》大石碑,据说之所以可以躲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保留至今是因为当时的绍兴人民将其粉刷然后写上“毛主席万岁”的字样才没有被红卫兵砸毁。正是绍兴人民的智慧保住了这块石碑啊。
游完绍兴也不禁将它与我的家乡松江比较,其实二者是有些相像的。只是如今的松江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文化古迹了,该毁的不该毁的都毁了,这也成为不少松江人的遗憾了。绍兴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沧桑中得以保留,但愿这座文化古城可以在经历以后的更多洗礼后依旧屹立。
我想这次的绍兴之游给了我不少收获,但愿以后还有这样的荣幸参与。  
                                         
我的“康桥”
高一(1)班  金恺
离开绍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两天了,印象中绍兴的古朴,绍兴的时尚,绍兴的热情,绍兴的美丽,这一切关于绍兴的一点一滴,就像是一行行碑文,深深的铭刻在了我的心里。
这之前,绍兴对我来说其实是一座非常陌生的城市,当你接触过它之后,,你也会发现他与上海所带有的呼吸和脉搏是截然不同的,它一直秉承着一种现代却又不失古朴的风格平缓的运作着。在绍兴,当你漫步在繁华的都市道口,沉浸在时尚感浓郁的现代氛围中时,也许你下一个看到的,是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一座座古色古香的砖瓦矮房,亦或者是一条条胡同小巷,瞬然之间,你会发现,在绍兴,现代与传统竟然能够如此和谐的相互并存,相辅相成。
此外,绍兴也拥有着分外美丽的景致,它的美就像是诗人经常提及到的“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这般柔和,婉约,带有浓郁江南特色的美。你经常会看到翡翠色的山衔接着淡蓝色的天,葱郁且浓茂的树林以及时而飞过的鸟儿同时作为点缀,一座座巍峨的山伫立在大地之上,嶙峋的石柱从水中突起一直延伸到山顶,越来越细,仿佛快要砸下来似的,山脚下一艘艘乌篷船缓缓地行驶着,船上承载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他们一边欣赏着美景的同时,时不时会向驾船的师傅询问些许问题,老师傅听了,操着一口绍兴味很浓的话热情的回答着,心情好了,还会小声哼唱一段小曲。它就像是从画中活脱脱走出带来的一样,充满着神秘,却又让人回味悠长,让人有一种“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真切感受。
这次的读书行路,除了让我感受到了绍兴的山美,水美之外,绍兴人的热情和真诚,是在我印象当中最最深刻的。在绍兴坐出租车,他们会主动和你打招呼,问你去哪里,遇到热情一点的,还会在路上和你聊上几句。下车了,他们会对你说“小心慢走”,“玩得开心”诸如此类的话,让人感到心里很温暖。问路的时候,当地人也会很耐心地帮你指路,在肯德基,服务员甚至在我问完之后,会跑到工作室一个个去问过来,然后找着地图,详细的把去的路指给我,祝我旅途愉快,此刻,我感受到了绍兴的魅力,它的热情,他的真诚,早已融化于每一位绍兴人的心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当我第一次读到徐志摩先生这首诗的时候,我并没有过多的感触,仅仅觉得他把康桥描绘的那么美,宛如仙境一般圣洁,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把自己心中理想的美寄托在了康桥。殊不知,在他喜爱康桥美丽景色的同时,他更爱的,是他与康桥的那一段故事。就像我喜欢绍兴一样喜欢着他的康桥。
在绍兴,我度过了愉快的两天,在短短的两天里,我所学到的,不仅仅只有在一些名人遗址中看着墙上张贴着的一些名人事迹,学习他们身上被赞颂的品德,我更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我应该学着从生活中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书本上记录的固然多,但再多的书本却记录不下完完整整的生活,很多哲理是必须要由我们自己从生活中领悟,去探知。
因为,书本源于生活,生活却高于书本
 
柳巷
高一(11)班  陆爱博
它卧虎藏龙,一座平静的小城,却承载多少历史,在一条条种着柳树的小巷里,回荡着多少伟人的声音。这座小城—绍兴,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们的日程排得很紧,两天里我们体会到了绍兴的独特风情。只谈谈我映像最深的吧。
青藤书屋是我们小组活动的第一个景点,一条小巷里藏着另一条小巷,青藤书屋便是藏身这里。它的规模实在是小得很,也许正因为它小,才让我映像深刻。我最是喜欢它的名字,飘着书香味儿的名字,被它的名字吸引到了这里。两间平房,一个小鱼池,一个稍大点儿的庭院,这便是它。居住在这儿的主人,名叫徐渭—是我毫不了解的人物,但是听老师的介绍,他好像是一位大人物。在两间平房中,展示着徐渭的书画,我读不懂,但是世人却对他的书画评价很高。他的人生晚年好像是没落的,于是便藏身在这小巷之中。而绍兴却因他这个人物,更添了文人、书画气息。
另一处映像深刻的,是兰亭。一入兰亭,就看见小道两旁的竹林,这好像就是兰亭的格调—干净、静谧。在流觞曲水旁的诗诵,更是让我难忘。我们沿着曲水、依着岩石而坐,身旁除却树、鸟声外,没有任何杂音。在这儿,我们追寻古人的遗迹,诵读那首《兰亭集序》。倘若我能把它完全背出来就好了,可惜我只背出一段,而在背诵那一段时,有一种豁达、远古的感受,好像真的感受到了古人的心境一般,心境分外开明。四周的景象变得不再清晰,时空也变得模糊。我想,古人的心胸是广阔的,是能够容下碧海蓝天的,他们的心中藏着一片锦绣江山。
绍兴实在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让我再去一次,我也愿意继续在柳巷中追访那些伟人。
 
绍兴带给现代化的启示
高二(11)班  倪威
绍兴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无论是从它所富有的文化内涵而言,还是从它的人文环境而言,它不仅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的真实性,而且非常完美地将现代化建设艺术等与历史相融合,不愧为“文化之邦”、“名人之乡”。
绍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游览绍兴之前,父母就向我说了这么一句十分耳熟能详的话——“带着课本有绍兴”。虽然我们初高中学了不少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讲起鲁迅来自是侃侃而谈,更熟悉不过了,但是和鲁迅先生“相识”了那么多年,鲁迅先生的故居绍兴我还是第一次来。可能天气炎热的缘故吧,我们对于鲁迅故里的魅力的吸收要大打折扣了,有些同学们甚至是倍感遗憾,眼前的百草园和书本中描写的差距甚大。
待到下午自由活动了,大家都得先解决午饭的问题,我们准高三六人意见比较一致,来到了闻名中外的咸亨酒店。本以为像这种知名景点的知名酒店价格一定会狠狠“宰”,可是我们吃了一大桌,价格真的很公道,绍兴的知名小吃“茴香豆”、“臭豆腐”、“酒糟鸡”、“梅干菜扣肉”等样样俱全,我们这也算真正尝到了绍兴的味道了!
绍兴不仅仅造就了鲁迅这一位名人,还有蔡元培、秋瑾、徐锡麟、周恩来、王羲之等,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课文《我眼中的蔡孑民先生》、历史书中光复会等相关知识等更加印证了“带着课本有绍兴”这句话。
而只说它是“名人之乡”好似有点委屈绍兴了,“文化之邦”也绝对非它莫属,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迅速了,不过,用随行的语文教研组卢碧贵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绍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
绍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确实如此。它在现代会进程的同时,将原原本本纯天然的历史原模原样的展示在了现代人的面前,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着实是值得全中国人思考的。
 
绍兴,你好
高一5班  彭玮仪
短短的两天,显然不够告诉我你的过往,可是,你已经在我心中留下难忘的指痕。我用这般如此矫情如此抒情的句子来给我的这一次旅行做一个小结:目的地,绍兴。
当然去之前对于绍兴的印象停留在酽酽的绍兴酒,古朴的乌篷船,喧闹的社戏台,戴着毡帽的老船工,身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刻着“早”字的三味书屋书桌以及住在土谷祠里的阿Q……差不多总是那些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的场景,如今生动的在我眼前出现,运动。
可是,当我走进你,我发现我之前对你的印象是多么的肤浅。你不仅仅孕育了像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巨匠,甚至蔡元培、秋瑾这样的革命先辈也曾接受过你的滋润。这还不够,我们的周总理,甚至也在你这里扎过根。如今我走近你,我看着这些名人的过往轶事,我就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乱世出英雄”,他们那时候为国家立志、尽忠。可我们呢,这也是这次活动给我最深的启示了:虽然我们早就离开了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这样颓废下来,无所事事了呢?显然不是。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
通过这一次的绍兴之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许旅行只是花钱买累的一种方式,但是我更愿意通过旅行深刻对一个城市的认知。就譬如绍兴,我们之前是陌生人。现在呢?我们是不是该互相问好了呢?那么,绍兴,你好。
 
文化之旅
高三(4)班   沈嘉
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同学老师再一次出来感受文化的气息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这次的旅行既带给我震撼,同时还伴随着一些失望,但是失望的同时是感受到了真实的历史。
这次的文化之旅我感触较深的是分组活动后我们所参观的几个地方,走进小巷,我们急着寻找青藤书屋,想亲眼看一下徐渭所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一代画家的气息,但是明明知道青藤书屋就在小巷里,我们却找了好长时间,边问边摸索,还走了许多回头路,这是第一个令我们失望的地方,指路牌的方向标的不清楚。来到青藤书屋,说实话我们原来对青藤书屋的了解仅仅是郑板桥的“我欲为青藤门下一走狗”,我们对青藤书屋抱有幻想,但是真正进去,看到陈旧又小的书屋,我们感到一丝失望,但是在晚上的座谈会上我终于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还原历史以原貌。对书屋外形的失望抵消不掉徐渭画作的魅力之所在,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郑燮的话。
说实话,这两天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去了周恩来祖居,从前只知道周总理是位好总理,可究竟怎么好是不了解的,来到这里后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总理的伟大。在缅怀厅里,我们都诚心诚意地留下了自己的话,并深深地鞠躬,西花厅的灯火是不灭的灯火,周总理在生病期间每天工作12-14小时的有9天,14-18小时的有74天,19-23小时的有38天,连续24小时工作的有5天。总理的脑海中只有人民,以致一位外国总统对毛主席说“真羡慕你有这么一位总理,如果我也有这么一位总理该多好啊”。周总理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总理在生病期间的工作量如此的大,工作时间如此之长,又不由地想到自己高三时,和总理是没法比的,但是每天觉得是那么地累,整天抱怨,真是惭愧。
看惯了自然风光,习惯了游乐设施,能有这么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种惬意,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伟人的风范,了解更真实的历史。
                                          
江南水乡,细水柔情
高一(10)班   沈琰
绍兴一直是我梦想去的地方,因为那里的小桥流水,那里的古藤老树,那里的宁静致远。梦里曾无数次地去过那里,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江南人家。不曾想,遗漏了更美的一面。
酷热的八月跟随学校来到了绍兴,这座古城的闻名不止因为“中国威尼斯”的称号,更因为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一天上午,跟随导游的步伐参观了鲁迅故里。可是很遗憾地听到导游说鲁迅的祖居是后来仿建的。本以为会看到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古代建筑,可越往里走越让我惊讶,完全没有那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甚至会忘却了它只是个现代产物。每一个雕花窗格都是那么细腻,每一个屋檐转角都是那么活泼,每一个青石板砖都是那么沉静,连那廊柱底部的雕花,这么一个鲜有人注意之处都没有遗漏,也是那么地精心描摹。心底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想起了老子说过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此时终于有了些微体悟。
下午,我们组队带着地图自行前往各处名人故居。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匆忙,也许是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各位名人并没有能带给我很多的震撼与感悟,只是很为他们感动于敬重,倒是绍兴城中的很多平凡人给了我很多启迪。有一位出租车司机,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车程的相处,下车时,他特地摇下车窗对我们说一句:“玩得开心!”简单的话语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中少了一丝迷茫。有一位公交车售票员,在我们迷茫地向路人问路时,从已经开始启动的公交车中探出头来告诉我们:“做2路、11路、32路都可以。”声音随着她的身影一起渐渐消失,却在我们的心上反复上演。有一位景点售票员,在我们想从包里掏出学生证购票时,连忙笑着制止:“别麻烦了,我知道你们是上海来的学生,校服我认得,刚才已经有人来过了。”相视而笑,不用语言,我们也懂得彼此想说些什么。
突然想起了绍兴的一位名人——朱自清先生,很喜欢他的一篇散文《冬》,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篇散文,写的都是些家常小事,有些像外婆在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不比《春》、《荷塘月色》那么诗情画意,却是十分细腻、精致。原不知朱先生是如何能写得这么细致入微,现想来,还是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份细心恐怕是外人不那么容易学得来的吧。
因为那份细心包括了热心、责任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时间有限,在绍兴只停留了十几小时,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小桥流水的江南柔情。
套用朱先生的《冬》的结尾:“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无论过去多久,十年百年,想到他们,我也会努力做到那份细心。
 
醉在其中
高一(3)班  沈莹雪
为期两天的绍兴文化之旅结束了,如同暑假中的任何一天一样悄然而过,还没有体验够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就不得不离开了,心中满是留恋。
最长的一个上午我们全身心投入的参观了鲁迅先生的祖居和故居,心中那样一个文人墨客的形象就这般鲜明起来,宛如活脱脱一个近在眼前的可爱小伙子。那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还留存着他存在的气息,那种刻苦,那种勤奋,那种顽皮,那种淘气。这不禁让我折服,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一样的爱玩,发自内心的对这个浩大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会恶作剧甚至让大人们哭笑不得头痛不已。但于一个学子而言,我们却是那么不如,无他对自己要求的至高,无他钻进书堆知识海洋的冲劲和耐心。或许,这也正是成为伟人和成为凡人的关键所在吧。
青藤书屋虽说简陋,却仍古色古香别有韵味,周恩来祖居处处令人震撼,每参观一处就多一些感动流泪的冲动。蔡元培祖居温文尔雅,那么安适,如其人般温和。那个时代与当今时代差距甚大,但并代表那个年代的精神与这个年代的精神也应该差距甚大。在祖国繁荣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为了中华更加的崛起而读书。在缅怀一位逝去的好总理时,我们又何不让自己也成为和他一样好的好人。缅怀大厅里那些落叶般纷纷置于总理遗像前方的小纸条,写满了人们心中无限的思念的与爱戴。我不为动容,都难啊。
绍兴人的热情,绍兴城的唯美,兰亭的动人,东湖的旖旎。这些都是刻在我心中深深的抹不去的记忆。在这样一个梅干菜飘香的城市,我醉在其中。
 
绍兴游记
高一(4)班   盛敏
“一叶乌蓬,漂过二千五百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几代文豪,传扬着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黄酒社戏,演绎着寻常巷陌的风俗百态。绍兴,因深厚的底蕴,催生了新的经济步伐;历史的精神,振兴了新的文化结构;使充满韵味的水城显示了勃发的生机。”
我们就着课本上的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参观了鲁迅的故居。鲁迅的故居,坐落在咸欢河畔,这一条街在高楼大厦边显得是那么的静穆,我跨过窄窄的台门,走进了鲁迅童年的一段生命。不管在哪里,我都能感受到鲁迅的用功好学。在书堂里,鲁迅的课桌上刻有引人注目,让人深思的“早”字。当我看到这个字时,我不禁唏嘘自己,不懂得珍惜利用好现在的青春年华。我们正是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更应该做好我们该做的事。
想必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大事件吧,在绍兴,我们就有幸拜访了周恩来的故居。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理啊,您可知多年后仍有一大群敬佩崇拜您的小辈在您的遗相前献花鞠躬,甚至为您留下写满深情话语的纸条!当我知道您的一生都在服务人民,就连病重的时候都彻夜工作,我十分感动。我永远敬爱您,我们伟大的总理!
第二日,我们来到了最风雅得书法圣地--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大家沿着小溪坐在石块上,背诵着书圣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共享着曲水流觞的游戏,好不快哉!
东湖--风景绮丽,湖中有山,山中藏洞。东湖的景区大多是开山凿石而形成的,我看见鱼而在潭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着,嘴里不由自主得念起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儿的景色很是迷人,潺潺流水边是白墙黑檐的房屋,是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的风韵,让我陶醉其中。
最后,我不得不要提一下的是绍兴的特产。我在绍兴清新的空气中时不时地会闻到一阵阵吊人胃口的臭豆腐香味;绍兴的黄酒(花雕)名气也不小啊,我的朋友就买了一小坛准备拿回家孝敬父亲;我好奇的问我的同学,她手里拎的一马夹袋黑色的是什么东西,她回答说是绍兴的霉干菜。这次读书行路是欢乐,有趣,增长我们学识的活动。
                                                                                                    
读书·行路——绍兴之旅
高一(5)班  唐颖颖
转眼间,大半个暑假已经过去,待在家里也着实有些无趣了。这不,学校举行的“2010年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文化之旅活动”如火如荼的拉开了帷幕。
光是一个预备会,大家就很是重视,几乎全体都到齐了,很认真的听着老师和导游的讲解,把该要准备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
2天的准备时间就这么过去了,8月10日一大早,同学们、学长学姐们都身着整齐的校服出现在了校门口,等待着为期2天的绍兴之旅启程。本以为2个半小时的路程是非常难熬的,可是却与想象的全然相反,同学们自发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虽然没有做任何准备,但是大家都很放得开,完全没有逃避,在最后的路程上,还看到了老师们的精彩表演,讲笑话、唱年代久远的歌曲、亦或是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童谣……没想到,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师们,也会这么放得开,但有一点是失望的,有位老师比较擅长国粹-京剧,可是最没有表演,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可以听到。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早有耳闻的鲁迅故里,鲁迅故居、祖居、纪念馆,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他生活的一个场景,非常的古色古香、富有韵味;三味书屋、百草园,让我们看到了他当时读书、玩耍的一个场景,总是读他写的文,但却一直无法亲眼见到他玩耍的地方,这次总算是看到了,算是了了一个心愿,百闻不如一见,果然读与亲眼所见是不同的,让我认识到了鲁迅先生的快乐童年……
参观完鲁迅故里,我们便分组,自行去参观绍兴名人故居,青藤书屋、大通学堂、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都是一些文化名人的故居,无一不让我为之敬佩,他们生活、读书的地方,都是那样的静谧,这正是我所缺少的,让我羡慕不已。在晚上的交流中,学姐和学长们都说看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雕像时,油然而生一种敬重之情,以一种严肃的、尊敬的心态给他鞠了几个躬。这让我非常的惭愧,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没有她这样的感觉,当天晚上我就在自我反省,是什么导致了我没有他们这样的思想觉悟,并郑重的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第二天第一站参观了书法圣地——兰亭,里面有好多的石碑,有些破损有些完整,听导游说是文化大革命所致。然后我们来到了流觞曲水,开始准备一起背诵《兰亭集序》,这首王羲之的得意之作。浩浩荡荡几十个人,一起诵读这首名作,别有一番风味,可以感受到当时王羲之和他的好友们一起诵读时的感受。之后,看到了王羲之练字的地方,大家纷纷拿起毛笔写了起来,惭愧我无法写出好看的字,所以也就没有提笔。
第二站游览了东湖景区,看到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这东湖好大,冒着火热的太阳,我们围绕着东湖游走了一圈,虽然走下来,大家已经满头大汗,可是依旧被这美景给吸引了,硕大的东湖,深不见底的湖底,这美景,很难想象这儿以前是采石场。最后,迫于高温,我们早早的离开了东湖。
吃了最后一顿饭之后,我们便启程回上海,由于旅途劳累,大家在车上都睡着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学校,同学们依依不舍的互相道别,和老师们、学长学姐们道别,那些高三的学长学姐们,在这2里给我很多的启发,令我有了一个明朗的前进道路,我永远不会忘记。最后告别陪伴我们2天的导游,便结束了这为期2天的绍兴之旅。
读书·行路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这收益是不可言喻的。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这2天里学到的东西,它们令我终生受益。带着课本游绍兴,这种机会是难得的,以后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一定会参加!
 
邂逅绍兴
高一(10)班   王芹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一直是我梦想的旅游之地。然而这次,来到了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绍兴,令我兴奋不已。这个名人倍出的古城,用她美丽的风景以及古典的人文风情使我流连忘返。
    短短的两天里,我们游遍名人故里。首先来到的是鲁迅故里。我看到了算说中鲁迅书桌上的那个“早”字;看到了书本中所说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来到了短短的泥根墙……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我仿佛看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没有翻开断砖来,因为怕遇见蜈蚣;但是看到了鲁迅笔下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之后我们前往青藤书屋,这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旷世奇才”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处。再后来,我们又依次去了秋瑾故居、大通学堂、蔡元培故居、周恩来故里……每一处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她)们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书法圣地——兰亭。看到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的“鹅池”碑;看到那千古绝唱的《兰亭集序》;看到那至今还在流淌的曲水流觞……有些同学、老师纷纷拿起毛笔,一展豪情。之后,便到了我梦寐以久的东湖。
    山水连天自成一色,险峻的悬崖峭壁和沉幽深潭构成了美丽的东湖。这样的景致,让我这个爱水之人,不忍离去。远离城市的喧嚣,才真正感受到寄情山水的美好。
      就这样,绍兴游已到了尾声。虽然短短的两天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却可以在我们今后的成长中影响着我们……
                                            
洗礼
高二(4)班 卫雨婷
 8月10日11日,我们三个年级45个学生去了浙江绍兴进行了夏令营活动。
      在第一天上午集体活动参观了鲁迅故里,让我们比课本进一步的了解了绍兴、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故乡、他的人生。
      在5个景点里,我们去了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青藤书屋和大通学堂。
      在这4个景点里,让我最为感触的是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总理,也许是离我们时代较为近。随意参观的时候更为认真。周总理不失为一代伟人。自小就知道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缅怀厅里,相比在别处的叽叽喳喳,一踏进厅里的时候顿时严肃了。我们深深的鞠了一躬,留下了对周里的爱戴、尊敬。
      晚上的小会,我们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感受。学长学姐的一席话真的让我觉得我还稚嫩着。那时我说的是“其实在几年前我已经来过绍兴游玩,感觉现在的百草园和当初的已经不一样了。有点小伤感。比起当初的年少轻狂,现在就是大彻大悟。”
      的确,是物是人非还是人是物非还是我们都改变了。没有了当初的轻浮,面对故居、古迹,更多的是一种洗礼,而不是游玩。我们带着崇敬背着他们的故事,继续去仰望这那些巨人。
      或许十年、二十年甚至永久,没有人可以超越。他们的事迹是不朽的神话,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在第二天的书法圣地兰亭,我们在小湖边集体朗诵了《兰亭集序》,这又是一个别样的景致,引来不少游客的回头。这一念,似乎有种回到从前,感受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境界。
  此次的夏令营似乎特别的短暂。感觉还没开始多少就结束了。从中受到的洗礼却是一辈子都难忘的。洗礼、见证了我真真实是的成长。
 
 我的读书“中转站”
高二(6)班  谢思雯
古有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有学子读书行路游绍兴。
两天的读书之旅将我们带进了文化的都城——绍兴。
此次旅途中,我们游览了鲁迅故居、青藤书屋、周恩来故居,秋瑾故居,又前往了书法圣地——兰亭,给我许多的感慨和感动,也伴随着一丝丝的遗憾……
鲁迅,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让我们“带着课本”走近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里的课桌依旧,仿佛还能看到鲁迅先生伏案读书的场景,那一扇通往百草园的门旁,还依稀见到鲁迅先生溜出课堂去玩耍的情景。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成了我们心里的乐园,可真的身处其中时,因为有了期待,就会有落差,眼前的百草园并非如我们心中所想,让人有一丝的遗憾。但这才是真实的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这里有他的童年,有他的朋友,有他的快乐!这才是百草园给我最真实的感受!
青藤书屋、周恩来故居,秋瑾故居等地,让我最为感动和印象深刻的是周恩来故居。周总理的雕塑让我们肃然起敬,风采依旧,还是那位爱护人民,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好总理!在那里有一间缅怀厅,总理的遗像挂在中央,在里面我看到了一张照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好多人在总理的照片前留下了对于总理最深切的感情,我们小组同样表达了我们对于总理最真挚的敬意!
此外,绍兴的人是那么的热情,他们热情的为我们指路,以他们最为朴实的微笑来表达他们的欢迎,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温暖。出租车司机的尽责、微笑、祝福无不感动着我们。让我看到了绍兴的人文色彩,绍兴人的朴实和热情。
这就是我的绍兴之旅,我的读书中转站……绍兴,你带给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真是不虚此行!
 
我的蓝墨水源头在哪儿?
高一(9)班  徐菲
去了绍兴,又回到了上海。总共去过三次,第一次随父母前去,只顾着臭豆腐之类;第二次是初中学校组织着去,只记得班主任提醒我们说:“不要说笑。”便隐约有些庄重之感了;这第三次是高中组织着来,看着这座古城,却看到了许多故事、风景……
我从上海到了绍兴,就觉得城市现代化领头羊的上海若是去掉了写字楼,交易厅,购物厅,还剩下什么呢?只是淡淡的遥远的文化。绍兴与这里完全不同,他清晰地记着文化的步伐,精神的进步。从古至今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我看到好多好听的故事,好看的风景,好交往的朋友啊!
从快节奏浮躁的生活中走出来,去当地看一看。电脑不能解决一切,对于中华文化的感悟,没有环境和背景,真的不能好好静下心好好去自省。永远走不出浮躁虚华。
假如有人问我们这迷失在考试围城中的一代人:您的蓝墨水源头在哪儿?我们何以作答?余光中可以说:“我的蓝墨水源头在汩罗。”因为他的作品、举止无不展示着中华点击的精华与民族教养。我们缺少对古代优秀人文精神的继承,缺少古人儒雅广博谈吐的濡染,我们的写作便缺少了深厚的文化根基。鲁迅、秋瑾为新中国、新文化运动努力,抨击时弊;蔡元培创立北大新面貌,诊治旧思想;周总理为党和共和国甘当人梯,他是幕后英雄!他看淡生死,死不留灰,让生命最后一步潇洒彻底。他们的平民化生活简单朴实,我想我们有必要静下来,学着自省,“不断改造自己”,现代人急功近利,践踏自然法则,已引起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忧患,生态恶化;我们亦免不了趋“利”,短视,无意深涉历史文化长河,居安思危,在这个和平年代,就更应该让自己清醒,不要让舒适和疯狂麻痹自己——懂得奋斗,懂得怎样做好我们自己的义务、责任。
我们所学的一鳞半爪的知识太可怜,对中华精神、文化知之甚少;常常记得去亲近文化巨匠,触摸他们的心灵,无愧于先人和自己。从90后我们的笔下写出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情愫的篇章。
 
绍兴游之后感
高一(10)班  徐晶芹
对于“鉴湖越台名士乡”的绍兴而言,名胜古迹俯仰皆是,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以令人心向往之。这次学校组织的是跟着课本游绍兴,令我们收获颇丰。
旅途中,沉醉于古色古香的人文环境,有山有水的地方,孕育出了别样的风土人情。同是江南小巷,因为有了先人的遗迹而与众不同。穿梭在江南水乡阡陌交错的院落,初入小院,竟有夏日暴风雨来临前那种憋闷的感觉(虽已是夏日)!它们质朴,宁静,经历史的洗涤,散发着古老却又年轻的气息。
首先来到的是鲁迅故居,这里的房子按功能区分,规规矩矩,客厅、卧房、书房、沐浴房、餐厅一应具全,而且里面的家具非常的讲究。进进出出几个里弄转下来,自己暗暗地想,这就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祖上住的地方?此处孕育出鲁迅先生这样的能才也是于情理之中了!常言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难怪江南人才辈出。
印象最深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先生受教育启蒙之地,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相较我们而言,读书的三味的内里,似乎是淡而无味的。然而在那个年代,学问之所以为学问,读书三味,尽在不言中。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拓下来的)。其缘由不必说,告诉我们,做学问必须以早为快,严于利己,不可得过且过。我们今后要以“早”字时刻鞭策自己。来到百草园,着实失望,其实不过是个菜园子。没有课文中提到的那种乐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种景象也不复存在了。然而,那确实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那个年代,在枯燥无味的学习后,也许,来到百草园中嬉戏一会儿,未尝不是一种乐趣?我们只能说,我们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厚的年代,是体会不到那种乐趣了。也罢,我们寻访书中古迹,找寻先人的踪影,他们留下的不过是历史的匆匆一瞥,却令我们着迷,我们访的是他们的神和韵,那流连神韵的只能从遗留中一一被挖掘,那样深刻的体会只有置身于其中,才可领会吧…….
旅途中的汗水为先人而流淌,是炙热的,是激情的。我们体会到了的,我们为之感动的……我们洒脱的身影留在了那儿,带走了久久的深思……
                   
山与水的交融,情与景的契合
高一(2)班  杨丽
来到绍兴,便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气息与魅力。
首先,绍兴是一座古城,有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祖居等,使人体会到它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鲁迅,秋瑾,蔡元培,周恩来……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保卫国家,唤醒人们的麻木。兰亭幽雅清静的环境更是让人的心情沉淀下来,只是赏一赏荷花,看一看石碑,就仿佛能舒畅身心,心情也变得宁静祥和。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著名的东湖。
碧绿的湖水荡漾出平缓地波纹,陆陆续续的乌篷船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千奇百怪的峭壁悬崖令人赞叹不已,走在每一块石头上,都觉得踏实而厚重。
实际上,三年前,初中的夏令营我们曾去过绍兴,大多数景点我们都是参观过的。三年过去了,这些景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就如我们第一次看到百草园,不免有些许失望。但当时只是想:在一个孩子来看,虽然是小小的一寸天地,却是一个小天堂。如今,经过这次相互的交流后,就像老师说的“绍兴还原了一个历史的真实”。绍兴人大可以把百草园改建得富丽堂皇,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但倘若那样,就掩盖了鲁迅真正的痕迹与生活。那么,它的价值,也就渐渐消殒了。可时至今日,它还是和三年前一样,甚至和从前一样。
可是,就是这种恒古不变,安宁沉静的姿态,让这座文明古城,散发出更馥郁芬芳的气息。
绍兴的山水美如诗画,交融在一起,营造出静谧之感。
绍兴的景致,无论是山水还是历史名居,与绍兴浓郁的人文情怀契合在一起,达成了另一种和谐之感。
山与水的交融,情与景的契合,共同构成了绍兴的独特,幽静,安宁……
 
人生的路刚刚开始
高一(6)班  姚金健
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我们来到了浙江绍兴。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早就听说绍兴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美丽城市,但只有真的见到那连绵的山峰、碧绿的流水、热情的市民,你才会发现绍兴真正的美。
鲁迅故里带我们走进了鲁迅的生活,百草园、三味书屋,以前都是在书本上出现的地方,这次让我们在实地看了个够。怪不得有这么一句话:“跟着书本游绍兴。”
当天下午,按计划分了小组,自行前往各个景点参观。我们小组一共四人,只有我一个男生,理所当然的,我成了导游。不要误会,我可没来过绍兴,只因我是男生,她们认为男生的方向感比较好,就选我了。身上担子可真大啊。
走了半天的“蚯蚓路”,我们终于找到了第一个景点:青藤书屋。买票进门,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有些失望,简单的一个老院子,进去后的那间房屋也是非常的简陋。心中不免有些抱怨,就这么破的地方也要收钱啊,真是不划算。后来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错了。首先,绍兴保留了各种景点的原貌,没有为了吸引游客而大肆改造。另外,还有一点也值得深思,以前的人住在这种简陋的大宅院里,只有养鸟做伴,但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典籍。然而我们呢?电视、电脑、卡拉ok,那么多消遣的东西,有些同学还是不停的抱怨生活很无聊。可见,我们的文化素养还不够高,这点尚需努力啊!
在这短暂的一天中,我们还参观了周恩来祖居以及蔡元培故居。在参观周恩来祖居时,心中怀着敬重的心情,向着伟大的总理深深的鞠了一躬。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好好读书吧!
一天下来,身心俱疲啊,肚子也在咕咕叫个不停。好在终于吃饭了,虽然不是很好吃,但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了。酒足饭饱之后,开了一个讨论会。在会上,所有人都谈了谈今天的感受,再听了一段老师的讲话后,散会,终于可以回宾馆休息了。大家一个个神采飞扬,哪还有半点疲惫的样子。
不得不说,在宾馆里睡得很舒服,一夜过去,只见同学们个个精力充沛。当然,晚上说话通宵的几位不算。吃了早饭,我们向着兰亭驶去。
兰亭,据我所知,好似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待的地方。那篇《兰亭集序》正是描绘兰亭之行书。“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序中写的果然不假,山清水秀,还伴有几声鹅叫,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当然,既然到了这里,不在这里留纪念岂不遗憾。于是有“小溪之旁坐学子,朗朗读声永徘徊。”这段经历,实属终生难忘啊!
绍兴人,也很聪明,何以见得?那就数他们建造东湖景区了。开山采石,是的一座山被挖了好大一块,同时,地面也被挖了数十米,雨水积而不散。聪明的绍兴人出资修桥,弄出一处东湖景区来。而现在,他们正在积极申建造“国家五级旅游风景区”。
漫步在这东湖景区内,虽不能登上那高耸的山峰,但只走在山脚下,便已感到气势雄伟壮阔。一艘艘乌篷船飘荡在淡绿色的水面上,来回穿梭在幽幽的山谷中,给人一种诗意的美。
两天一夜的绍兴游已然结束。但我想,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
 
读书行路
张超
这次去绍兴对两个地方最有感觉。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故居是鲁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园是周家原已荒芜的菜园,是童年鲁迅休息和玩耍的乐园,现基本保持原样。这是唯一一处与幻想中不同的,并不美丽,但却完整的作为历史保存了下来,让人在能够在现实中感觉历史。闭上眼仿佛又看见小鲁迅玩耍时的景象。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处私塾,鲁迅年青时在此读书。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手稿、书信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和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的故居: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瞻仰周恩来故居时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全党楷模”。向北不几步就是周恩来小时候读书处——家塾馆。里面有周恩来当年用过的单人学桌。在这张学桌上,他以不同寻常的聪颖和智慧,经常和同窗共读的同辈兄弟用方块字做联句、拼诗的“益智游戏”。
周恩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座右铭,一丝不苟地对“各种学科”加以“深究而悉讨”,告戒自己不可“一知半解”。1917年,他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而东渡日本,精心钻研新兴社会科学,努力掌握救国救民本领。1919年回国,他投身于“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1924年,他先后去法、德两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的少年共产党。
在绍兴,名人的故事有许多。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肚里有“东西”,你看出去的东西是深刻的。
 
感悟绍兴之美
高二(6)班 张茹燕
带着对文化传承的向往,带着对孕育文人豪客那一方土地的好奇,带着对乌篷船的喜好,来到这个城市——绍兴。
绍兴的美,真的不同于我们所生活的上海。
在上海,这繁华的大城市里,有的是林立的高楼,有的是匆匆的人群,以及穿越城市而过的长江,水是壮观的。而绍兴,有的是精致的园林,有的是悠闲的三轮车夫,有的是从城市的山顶上望过去纵横交错的河流,蜿蜒而过,水原始而生动,长着水草以及菱角睡莲。
绍兴的灵气培养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与奇人。三味书屋陈旧的课桌上,依稀能看到鲁迅在小心翼翼的刻他的“早”字;朱家花园里有他和同伴奔跑的身影;泥墙根里依然有虫子的叫声。石井栏里的水已经不再清澈,但依然光滑;桑葚高而大,在古朴而又精致的圆门前面茁壮的展示着它的生机。所有的一切,伴随着先生的童年,也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只是现如今的人,又有几个能领悟这三味的韵义?
曾经有短时间喜欢书法,找了一些名人的笔迹描摹,其中就有《兰亭序》,街头小贩所卖而已,却也知道王羲之的“之”字是写传神了的。到了才知道原来进门先看到的是鹅池,难道真的是因为喜爱鹅的王羲之将不同形态的鹅赋予了新的生命,并用此勾画出许多的“之”字?兰亭的园子里看到最多的就是竹子了,漫山遍野,无所不在,清溪蜿蜒其中,确实是一处人间美景。“曲水流觞”和“鹅池”相互映衬,把王羲之当年的豪迈与潇洒展示得淋漓尽致。
“跟着课本有绍兴”,这句话在绍兴的街头时常能够看到。的确,这座古城有着太多太多的历史等待我们去体味。游走于一个个古宅之间,我企图找到那些曾经的曾经。我用心去触摸每一片砖瓦,用这一片宁静来抚慰内心的狂躁和不安。
带着依恋离开,告别之时,我在心里承诺,绍兴,我会再来!
 
体验·感悟
高一(12)班   郑诗妍
“读书行路”是我们学校的暑期活动,但因之前几年普遍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不得已暂停了这一活动。幸运的是,今年暑期“读书行路”活动又再次解封,作为高二的新生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次的“读书行路”活动。
这次的读书行路,我们“行”至了绍兴,其实在我初中时就学校暑期的旅游,去的就是浙江绍兴,由此观来,绍兴是个值得学生来体验的地方。
记得初中时来到绍兴,就当作是一次游玩,参观了名人故居也是惊讶于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不同的居住环境,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社会,使我为此充满好奇。之后又游历了山山水水,走过木桥,体验过小桥流水,溪水蜿蜒曲折,治知了不知疲惫的鸣叫。一直生活在高楼环绕的都市的我们,偶尔能看到这些景象真是惊喜万分。
这次的绍兴游我依旧感受到了这些,但不同的是我关注的视角不再一样。这次吸引我的是众多名人的故居,我感受到的是绍兴浓浓的书香气息,待久了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感觉到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秋瑾等都出现在我的面前,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崇敬与热爱。这次的绍兴游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绍兴的出租车司机,他们乐于助人,十分热情面对我们滔滔不绝的问题,他们都会热情地回答,而且十分幽默!
说到绍兴特产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臭豆腐,没错,绍兴的臭豆腐的确名不虚传,但其实绍兴最大的特产是师爷,师爷也就是县令旁边那个出谋划策的人。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绍兴人让我感到他们充满了才情与志趣,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绍兴会有这么多名人了。这次的绍兴游不禁让我更加了解了绍兴的名人也让我感受到了绍兴人的好客,是绍兴名人的才情志趣使我了解了绍兴人的性格,又是绍兴人的性格是使我了解了绍兴的性格。
绍兴这片土地认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性格与人文气息,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得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体验了他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说我们了解这个人。读书行路正是给了我们这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充实了认知与感知。
 
我愿做水乡一小船
高二(4)班  朱梦婷
因为课本,我认识了绍兴。因为跟着课本游绍兴,我走进了绍兴。绍兴是漂在水上的一本书,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它的白墙灰瓦,它的石板路,它的乌篷船梅干菜臭豆腐,无不显示着这是一个文化之都。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泼、恬淡清幽而又不缺热情。
绍兴的历史文化好似一块块美玉,永不磨灭的那块一定是鲁迅。绍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鲁迅,鲁迅亦提高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品位。鲁迅文化无疑是绍兴文化中最绚丽的一张名片。我怀着虔诚走进了鲁迅故里,也走进了鲁迅的一段生命。
百草园的景致并不像期待中那样,鲁迅先生儿时所见的“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窜向云霄”已不知踪影。百草园也只剩下刻着大名的石碑和鲁迅笔下富有灵魂的文字罢了。最著名的还是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开启知识的地方,是他走向世界的奠基石。人来人往,多数已记不大清楚。但愿我们都感觉或者触摸一下“鲁迅”的脉搏。
书法圣地兰亭确实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沿着修竹夹道的石径来到“鹅池”,在明亮的鹅叫声中见识了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随后又在流觞曲水边上齐颂千古流芳的《兰亭集序》,想象着王羲之与文人雅士曾经在此举行盛会的情景,想象书圣当年飘然如游龙似的点捺竖勾、横撇弯挑的风采。
名人故居中让我触动最大的便是周恩来故居。十里长街送总理,庄重肃穆的缅怀厅,让我们的心情也不禁沉重起来。周总理的这一生,无私地为人民服务。这位伟人的一生,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的历史。他伟大的精神和道德风范将永生在人民心中。
因为郑板桥、齐白石均欲做“青藤门下一走狗”,大家都对青藤书屋充满了向往。然而由于主人徐渭命运多变,青藤书屋不免显得冷清寂寥,让我们有些许的失望之感。之后参观大通学堂,似乎在眼前浮现出学堂军事训练的一幕幕。再是参观巾帼英雄秋瑾故居,似乎感受到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怆诗句。
绍兴不仅有浓重的历史气息,更有亲切的人文气息。咸亨酒店的服务员是那么的热情好客。出租车司机也成了我们赞不绝口的对象。有因为路近而把乘客赶下车建议步行的女司机,也有互相谦让载客的男司机,还有许许多多关心着我们这些小乘客安全的好心司机。总之,绍兴让我在异乡却享受着家的感觉。
绍兴的美,美在景;绍兴的雅,雅在文;绍兴的活,活在人。它是那样的吸引人,那样的古朴而清纯。我愿做水乡一小船,伴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漂泊在这一方水土之上。
 
夏日的文化洗礼
高三(7)班   朱苗玲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天,沿着前人当年的足迹,我们走进绍兴,来这片孕育过无数英豪的热土,感受她自有的风情,解读她特有的文化。 
第一站我们就来到了鲁迅故居。整条老街上充斥着浓郁的鲁迅文化。上小学时,每逢读到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我就被里面的情景所吸引。憧憬着哪一天自己也能到那里去一游,也想捉一只斑蝥,也想体会闰土在月色笼罩下的瓜地里的壮举。但是,当你真的到了那里,一切都是“斗转星移几度秋,物是人非空凭吊”。既没有当时的气氛,也没有也没有憧憬中的趣事。有的只是一丝丝的惆怅。此时方悟到:一切离了制造那个时代的环境,也就没有了那样的情趣了。相较之下,在鲁迅纪念馆,我深切体会到忧国忧民、甘为孺子牛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博采众长、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身体力行。饱含着崇敬之心,我们离开了鲁迅故居。
下午,我们一行人开始了八人自由行。由于天气炎热,我们只参观了三个名人故居。首先,我们奔往了青藤书屋。在转过一个又一个幽静而狭长的巷子后,迎面看到一块牌匾,上书“青藤书屋”四个字推开一扇式样普通的小门后,从几竿疏竹的缝隙中透出了青藤书屋的黑瓦白墙。庭院建筑风格是传统的江南的秀气,鹅卵石铺路,通往里间的书屋,前后不过十米。进门左侧是棵上了年头的树,一株虬曲的古藤,顺着墙壁攀缘,青叶繁茂,一派欣欣向荣,所谓青藤的来历就在于此了。早闻徐渭先生一生落寞,穷困潦倒,靠卖画为生,但因识宝的人不多,卖画所得仅能果腹,死时惟有一副铺着稻草的床板,境况之惨让众多追随者唏嘘不已。我却是万万没想到境界是如此清苦。
紧接着我们马不停蹄赶往了周恩来故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当我读到这句名言,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伟大的开国总理 ——周恩来先生。我一直好奇是怎样的地方孕育了这样一位伟人。整个建筑古色古香,简单古朴之风就如同总理的为人。在这里他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并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在周恩来故居里,看着总理小时求学时坐过的桌椅、总理诞生之年总理的祖父亲手栽下的腊梅树以及周总理幼年之时打水的水井,头脑中不禁浮现出一个聪明、睿智、勤奋、爱劳动的儿童形象,总理那朗朗的读书声以及铿锵有力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仿佛就响在耳边;在邓颖超纪念馆中,看到两人为革命共同奋斗一生,直至终老的照片,头脑中又浮现出了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周总理那日理万机、埋头工作的情形。我们敬爱的总理,这一生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之后,我们前往了蔡元培先生故居。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瞻仰先生的先进事迹,参观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老人,他光洁的额头,清癯的面容,戴一副眼镜,留着民初许多文化人都有的小胡子,沉默不语地看着我。典型一位“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的模样——这就是蔡元培先生。蔡氏故居看起来很新,像刚被修葺不久似的。门前楹联是“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这时蔡氏陨落香江之滨时,远在延安的毛氏写的挽联,在今日自然是用在故居大门的当然之选。故居里没有很多先生童年和少年的旧物,政局变换、文脉中断,几幢房子能留到今天,已属不易。几个展室里,多是一些照片和后人写的研究蔡元培的书籍。从这些仅有的资料中,我还是看到了一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
在经过一晚的休整后,我们浩浩荡荡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兰亭。
沿着检票口,向幽径深处走去,轻步两分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鹅池了。鹅池不大,也不是墨黑一片,早已看不到千年的墨迹,看到的只是清者自清的恬静。鹅池旁边静站着刻有“鹅池”两字的小亭,它仿佛是王羲之永远的勤奋和高洁的身影。再向前稍走几步,就是“太”字碑和墨缸了。在“太”字碑边上,是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个祖孙皇帝的石碑。爷爷的字刚劲有力,洒脱天成;而孙子的字肥肿轻浮,有气无力。据说,这块祖孙皇帝合写的碑在“文革”时因人用石灰伪装才得以保存下来。然后,我们来到“曲水流觞”,在乱石堆砌的小水沟边稍作休憩。真想不到,这些乱石堆砌的小水沟居然成为书圣与其文友的娱乐场所,而且还在这里诞生了千古流芳的《兰亭集序》及文坛佳话。这是多么不相称啊!即使把整个兰亭包括在内,也只不过一池、一溪、几亭、几屋、几缸、几桌、几椅而已,简直太简单太简单了。这不能不让我反思:我们整天追逐锦衣玉食,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梦里,过着虚荣浮夸的生活,为什么写不出“天下第一行书”?
最后一站是游东湖。说实话,顶着38°的大太阳沿湖漫步,真是没什么情调可言。一旁的老师怜见,就拉着我一起上了乌篷船。尽管,还是天热难耐,但在这传统的小船上,还是平添了些许浪漫的意味。移动着的乌篷船漾起丝丝涟漪,在太阳下闪着耀眼的光亮。
纵使再留恋不舍,我们还是踏上了回家的路。午后的阳光依旧和来时闪耀,不同的是,多了份文化气息。
 
翻开了一本教科书
高一(11)班  朱叶婷
一直对绍兴非常向往,也许是因为语文课本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从孔乙己的咸亨酒店到看社戏的乌篷船,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无不透露着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这次学校举行的“读书行路”活动,让我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文人辈出的绍兴,去亲身感受鲁迅笔下的绍兴。走进绍兴,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教科书。
来到绍兴的第一站就是鲁迅故居,这是一条从充满了江南风情的街,我们参观了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的祖居和故居等,看到了真正的乌篷船在小河上晃晃悠悠,尝到了正宗的茴香豆,仿佛感受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真实场景。
绍兴出过很多的名人,自然而然有了很多纪念馆和故居,我们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游览了青藤书屋、大同书院、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浅略地了解他们的生平,但情不自禁对地这些名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第二天我们去了兰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诞生于此,有山、有水、有亭、一副诗情画意,站在王羲之曾经曲水流觞的地方,我们齐诵《兰亭集序》,放一只杯子,让它顺着水流飘动,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而我们又都是文人骚客,别有一番风情。
这次的绍兴之旅,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有许多景点都是走马观花,没有来得及细细思考。但是走在绍兴的街头,就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名城,沉淀着雄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提醒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要保护我们的文化,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绍兴的人民也很热情、善良。这次的机会很难得,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旅游,也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次的经历很难忘。我感受到了一个热情、真切的绍兴!
 
有一本书的名字叫“绍兴”
高二(6)班  朱亦叶
这个暑假在学校的组织下去到了绍兴,是鱼米之乡亦是文物之邦。是水乡、是桥乡、是酒乡、是书法之乡、是名士之乡。
并不是第一次去绍兴了。上一次是去年的劳动节,爸爸选择自驾。或许正值假日,鲁迅故居的游人特别特别的多。而这次的第一站也是这里,可能是因为这个夏天特别特别的热,吓走了些游人,我才可以在这第二次的绍兴游中有幸感受到那么一点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孔乙己的茴香豆和故乡的社戏。
翻修过的咸亨酒店依然古朴,我们一行人总觉得实在不该错过。茴香豆、臭豆腐,啊,还有梅干菜扣肉,是不是听着就开始咽口水了呢。
不得不提的是绍兴人的热情淳朴。
第一次在绍兴打的的经历说起来是有点好笑。上车后我们说明要去青藤书屋,司机阿姨刚踩下的油门又松了下来,“青藤书屋你们前面的路口左转就到了呀。”。然后我们就被“赶”下车了,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绍兴人。第二位司机是个叔叔,得知我们是来自上海的时候还开玩笑说:“我们都要去上海看世博,你们怎么还要往外面跑。”还介绍说绍兴哪里哪里比较好玩,只可惜我们已有了老师安排的路线。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绍兴的出租车司机都是在到目的地车还没停下之前就放下计价器的,而且可以感受到我们下车之前的那一句“玩得开心”是发自内心,并不像上海那样是工作手册上规定要说“再见”。那一份热情,真的不是从我这指尖敲出的几个铅字中可以感受到的。
绍兴无愧“中国最富幸福感的城市”。老师说或许正是身在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才使绍兴人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
最想说的是在周恩来故居的那一段行程。差点因为粗心错过了那一间缅怀厅,是总理的画像,下面摆满了菊花。这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吧。大概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真切的体会到那个年代,党和人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也决定留下一张纸条,以松江一中学生的名义。在写下我们每个人名字的时候,突然感到沉重。因为这或许是一份承诺吧,此刻在总理面前许下的承诺。
我辈并没有经历过那一段峥嵘岁月,担不上那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既然是在总理面前许下过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承诺,我等必将为此不懈奋斗。
不枉此行
高一(9)班   朱莹莹
周恩来祖居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原状陈列,再现了百岁堂周氏的历史和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此生活的场景;蔡元培故居,大门前便是巨幅联语“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同眠和青少年时期均在这里度过。
    大通学堂,1905年9月,反清革命志士、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和陶成章为联络同志,训练各地会党而创立。1907月6日,安庆起事失败,徐锡麟遇害,案涉大通。7月13日,绍兴知府带清军包围大通学堂,当时在校人员近十多人,秋瑾临危不惧,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被捕后经过三次过堂审讯,未作任何口供,仅挥毫书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15日凌晨,秋瑾被押到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
    在自行寻访名人故居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了自我实践能力。
    从其他同学口中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充分感受到了绍兴人的热情。无论是出租车司机在下车后对我们的关照,还是路人热心的为我们指路。我想,不仅仅是历史景点让绍兴闻名,更是绍兴人的热情让绍兴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来绍兴,一定不能错过游览兰亭。兰亭依山傍水,茂林修竹,为一处优雅的古典园林。春秋时越王句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邀友雅集修禊于此,更使兰亭闻名遐迩。当时,大家饮酒赋诗,公推王羲之作序,他乘兴挥就一篇《兰亭集序》,神来之笔,竟成千古绝唱,王羲之从此被人尊为“书圣”,兰亭亦成为“书法圣地”。
    2日游,我收获了许多。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要以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处于困境,更要勇于克服,要为他人着想……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和平美好和谐的盛世,好好学习,将来为国效力!
    我认为自己不枉此行!
 
绍兴,何以人才辈出
高三(4)班  章健
今年暑假,等了我三年的绍兴之旅终于起航,很感谢一中对于我这个毕业的学生都留有如此的机会,让我能感受这人文故土,这清秀山水。可无论这山色湖光有多美,始终不及绍兴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伟岸人物,那些为万世所称道的文化巨人,绍兴有鲁迅,有秋瑾,有蔡元培,有周恩来,有徐渭,有王羲之…… 难以想象,一个小小绍兴能孕育出那么多的优秀人才,这在今天,在衣食充裕,物质条件丰厚的今天换任何一个地方却都难以做到,为什么?
 我想我还没有看透绍兴,所以我只能浅谈,远不能说是深刻。来到绍兴,第一感觉就是真实,绍兴不做作,鲁迅的百草园始终是石子路,徐渭先生的家还是那么简陋,我很赞同卢老师的一句话,绍兴还原了一个历史的真实,因为有追崇真实的绍兴人,才会出现敢说真话的鲁迅,敢为真理斗争的秋瑾,敢为真正正义斗争的周恩来。这是绍兴第一个人文特点:真。绍兴的第二个人文特点就是绍兴的当时的学习氛围,任何一个学校都会为了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而努力,但无一处比的及绍兴,且看鲁迅的三味书屋,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就自然感受的到,那肃穆的学堂,那亲切美丽的后花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不突兀,绍兴的学堂,我这里仅以三味书屋为例,就是以这样一种对比来塑造真正完备的人才,他们要有严谨的做学问态度,同时也必须具备能享受生活,懂得自然的生活态度。所以大家看鲁迅,我们见到的是他严厉,正直的一面,但是在鲁迅自己写的,或是别人眼中评价的鲁迅,都少不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他对人的一种亲切。这就是绍兴的学堂养育的学生,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所有学校应该营造学习氛围的方向。
有了真实的本性,有了好的学习氛围,绍兴确实是一个无以伦比的人才的摇篮,但我似乎还小看了绍兴,绍兴人哪怕就是个小小的司机,在下车是面对乘客都会简简单单说一句,祝你一路顺风,绍兴人就算是做着苦力差事,也会背着重担笑着大唱歌曲。绍兴的山水早就使绍兴人的骨子里具有了一种无比的乐观和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只有有了这种乐观和尊重,绍兴才会有培育优秀人才的可能,绍兴的风土人情,就好像一曲沁人心脾的琴声,软化着我们这些在名利场中翻腾的心灵,减轻着我们内心的负担,绍兴,大概就是因为有着这种魔力,才会使每个绍兴人变得轻盈,乐观,才会继而有了名人,继而使绍兴的这片天空,比之其他地方,更为明丽绚烂吧。
人才的培养,永远是社会的大计,但从绍兴这里,我看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氛围的培养,这个氛围不能仅仅只是学校的氛围,更加是一个社会的氛围。绍兴,因为具有这种潜质,所以在国之危难时期,能涌现一大批的国之脊梁,若无绍兴,即不会有鲁迅,周恩来,秋瑾,蔡元培等人,就不会有新文化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思想的传入,就不会有新中国。绍兴于中国重要于斯矣。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当营造的是如同绍兴一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建设,应该是往更加轻盈,和谐的方面奋斗。如能如此,何愁中国缺乏真正的人才,何愁国家不强盛!
去绍兴一游,我看到的是教育的方向,同时,也圆我自己作为一个生在松江的绍兴人重回故土的梦。绍兴,呵呵,绍兴,你究竟留给了世人多少启示呢?在你人才辈出的事实之后又有多少的故事呢?我想,我作为你的子孙,愿意,也会一直,一直追寻着你的神秘和足迹。
 
 
 
 
 
 
 
 
 
 
 
 
 
 
 
☆   松江一中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的江南风情和璀璨的名人故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既是游客踏青游览的胜地,亦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我校传统德育项目——暑假“读书·行路”文化之旅活动在2010年的8月首次奔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美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同学们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参观游览了鲁迅故里、百草园、三味书屋、大通学堂、周恩来祖居、青藤书屋、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书法圣地兰亭、东湖等景点,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心中积聚了太多感悟、太多思索。
为此,德育处、语文教研组联合举办了此次征文比赛。截止8月24日,共收到征文近四十篇,经语文组教师的认真评选,共有《感名人气息,悟中国精神》等10篇文章被评为“松江一中2010年暑期‘读书·行路绍兴游’优秀征文”。
      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感名人气息,悟中国精神》    原高三(9)班  张  玲
                   《绍兴,何以人才辈出》           原高三(4)班  章  健
      二等奖:
《我的蓝墨水源头在哪儿》       原高一(9)班  徐  菲
                   《我愿做水乡一小船》               原高二(4)班  朱梦婷
                  《有一本书的名字叫“绍兴”》    原高二(6)班  朱亦叶
                   《绍兴游之后感》                       原高一(10)班  徐晶芹
      三等奖:
《江南水乡,细水柔情》           原高一(10)班 沈  琰
                   《读书·行路——绍兴之旅》       原高一(5)班  唐颖颖
                   《人生的路刚刚开始》              原高一(6)班  姚金健
                   《夏日的文化洗礼》                  原高三(7)班  朱苗玲
                                                                                                             德育处
                                                                                                       2010年9月

作者: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