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教师读书征文

教师读书征文



作者:站长    转贴自:信息中心


“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松江一中 杨林慧 2010-08-30
暑假期间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倍受推崇的畅销书,在书中作者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既能启迪思想又是一本极好的行动指南,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
当我折服于雷夫老师各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时,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教育行为?并努力思索行为背后蕴涵的深意,很快线索变的明晰,答案也跃然纸上。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书中雷夫老师那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胜枚举,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行为都是围绕着一个指导思想展开的,那就是雷夫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雷夫老师通过Buzz游戏将枯燥的数学运算练习变的生动有趣,不仅是简单到找到一个答案,而且关注学生在寻求结果过程中严谨、思辨的思维态度,最终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如在“行万里路”的旅行活动中也不仅是以到达目的地为目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旅行路途中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让学生在行路过程中学习社会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本着这样的思想,雷夫老师会在开放教学展示日上,任由学生做火箭时错误百出而不让傍边参观的老师提醒,因为雷夫老师知道学会改正错误比在他人帮助下百分之百的正确更重要。正如书中所言:“‘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第56号教室里,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是失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雷夫老师时时处处都自觉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他不需要结果的“光鲜”他更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真正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言:“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再多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过程就是一切。”
思考者和实践者
雷夫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教育观点和主张,那些教育思想其实我们并不感到陌生,这说明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有感知,而令人折服的是雷夫老师强大的实践能力和高超的教育技巧,雷夫老师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自觉落实到日常教育实践中,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第56号教室”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诚然,做思考者容易,做实践者难。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想法而是缺乏将理想付诸实践的执行力和毅志力。所以方法的借鉴、效仿只是表面,关键是态度的形成,一种追求理想,勇于实践的态度。
回过头来关照自己当下的教学行为,觉得任重而道远,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例如面对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我们学过,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也背过,但终究是印在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而雷夫老师却看到了理论背后活生生的事例,这种融会贯通,理论到实践间的自由转换,这种驾轻就熟的境界是如何炼成的呢?只有实际经验的不断积累、行为做法的不断反思,才能将理论自觉地运用到指导行动中,使行为更科学、有效。所以,如何将宏观或中观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微观的教育行为中去,如何学习、借鉴、加工、改造,使其本土化,从而更切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善待成长着的生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上海市松江一中 傅强
“有多少老师可以长久地怀着一种慈爱去培养自己的学生?有多少学生又能如此幸运地遇到这样的老师?”
 “第56号教室”的老师雷夫·艾斯奎斯何以被人如此尊崇?带着几分好奇走进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室”,也来“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
也许,天天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试卷命题、考试分数,汲汲于一届届学生按部就班地入学、学习、毕业,埋首于手边的琐事惯了,仰望星空,好像是我辈中学教师的奢望。对陌生的外国的教育更是不自觉地疏离,记忆的还是大学里学到的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还有什么设计教学法,印象中外国的教育无外乎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拿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其实,仍是抱着姑且看之的心态。
直待将书读完,蔽于琐事天空下的我,好像醍醐灌顶:原来教室里还可以这样学习!看到扉页里的对雷夫·艾斯奎获得的各种奖项,其中有一项“善待生命奖”,油然而起“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书分三个部分,不管是第一部分的“家最温暖”、还是第二部分的“方法”里的阅读、写作、艺术、经济,就连第三部分的“疯狂之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学生的爱护,尊重,理解,帮助!无不是对教室里生命成长的善待!
如何善待成长着的生命,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第三部分第十二章的“独立思考”。
雷夫·艾斯奎斯在这个章节里讲述他如何引导学生慢慢进行独立思考,学会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一位数学老师的话:“老师们常说‘动动大脑啊’,‘自己在看一遍’,这样的话,让孩子们感到很沮丧。”他看到了思考过程的重要性。
他说,为人父母和师长的我们,不该用无意义的指示来搪塞遭遇困难的孩子。于是他自己给学生拟了个思考过程的“圣经”,似乎是异想天开的“疯狂之举”,却实实在在地让孩子懂得了如何思考!通过反复学习解题步骤,提供孩子题目和让孩子们自己寻找题目,从中孩子们慢慢掌握了思考的过程,为孩子解决遭遇困境该怎么做的问题提供了解答。这里,雷夫·艾斯奎斯发现司空见惯的问题,敢于打破常规,用“圣经”来命名自己提供的思考过程,诙谐而又充满了智慧,他是藉此来告诉孩子思考过程的重要性。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他的这个“疯狂之举”,从何而来!
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许只有在这样一体感中,我们才会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明确、美好,我们才会感受孩子的困境,从而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敢于打破常势,异于他人的碌碌无为,另辟蹊径,培养出孩子解决困境的能力,由此来善待成长着的生命的。
不同于“56号教室”,我们面对的很多教室,缺乏对个性和想象力的尊重,教室里缺乏平等,威权管束,没有多少自由和独立性,应试能力的取向仍是基本目标,教师如果没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善待成长着的生命,何其难也。
教师其实经常感到的是无计可施,难有作为,这并不是我们脆弱,无所用心,不够坚韧,在《第56号教室》自序中,雷夫·艾斯奎斯写道:“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超越常人之处,做的工作和其他数以万计认真奉献的教师们是相同的。失败和睡眠不足都是家常便饭。我经常一大清早醒来,就开始为了一个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
其实教育本来就是最难获得成就感的职业,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一种慢的艺术,越是慢,成果越坚实。最关键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善待成长着的生命,是一种信仰,不管面对任何境界,正是身上葆有这种美好元素的教师才保存着教育的价值。
“第56号教室”里发生的“奇迹”,除了让我辈羡慕之余,更多是启发和思考。数千载的民族,教育何时不再千人一面,不再是万口一词,也许我们的奇迹会更多!捧着热门的大洋彼岸的教育“奇迹”,莫名想起的竟是陈寅恪先生墓志铭上的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要有教育的奇迹,不惟教师要有善待成长着的生命之心,亦需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俯仰随人的教育不是对孩子的培养,而是侵害。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乙夫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下面,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堆孩子围在雷夫老师的身旁,几个孩子甚至坐在了雷夫老师面前的桌子上,大家一起积极热情的展开讨论。我问自己这个场景我熟悉吗?见过吗?大概在我们身边是不被允许的吧,学生怎么可以坐到课桌上,坐到讲台上?因此,我开始有点理解雷夫老师写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但我确信,在我们的教室里是一定有这种叫做“害怕”的东西的,因为,我们的世界里不允许孩子不怕老师,不允许孩子不尊师重长,得意至忘形,伤心至失态。
雷夫之所以做好了教育,是因为他成功地达成了先破后立,破的是师生之间的壁垒,立的是师生之间的信任!我跟他同样相信,信任可以取代恐惧,而没有恐惧,人才可以活出真的自己。他在书中提到的许多细节,在我们的教育中都千百次地出现过,但遗憾的是,我们已经麻木地以为:这没什么,理应如此。比如:我们会觉得对孩子喊叫是我们教师的权利,常常举着“老师是为你好”的幌子歇斯底里地喊叫;当孩子不懂时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讲个三五遍,但同时这也达到了我们的极限,如果孩子还是不懂,我们的直观反应是:你没认真听,你智力有问题等等,总之问题一定是在孩子身上,而一定不愿意反省为什么没能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尽快地弄懂;更别提我们平时的“杀鸡儆猴”法,如果有一人犯错,全班跟着受罚,甚至我们的孩子也会认同老师的做法,抱怨连累自己的同学,这个同学也更加孤立无助……  
在雷夫的阐述里,我懂得:教室,应该是孩子们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在这里坦然无惧地学习、正确理性地认知、自由积极地生活,应该远比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老师与学生是不应该有距离,老师和学生是没有界限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雷夫老师的教育智慧令我敬佩,而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对孩子的爱,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令我更感动,尤其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受益更大。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这所学校位于美国的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并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而且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弗、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好几次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学习“8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考验我们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  
    其次就是教会孩子善待他人。“三剑客”的确深深地刺痛了雷夫先生,并使雷夫先生陷入艰难的境遇。但雷夫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并没有因此离开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而是领悟到要想教育孩子的前提是首先了解自我。所以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实践教育中,不断总结和思考,逐步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等观念和认识。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作为教师的我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从艾斯奎斯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以艾斯奎斯为榜样,上下求索。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松江一中  闵慧
最近我阅读了美国的一位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翻腾起不小的“浪花”: 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全面而详细地阐述和介绍了雷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有效行动。雷夫倡导“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他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注重写作的培养,并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他让学生热爱地理和历史,和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音乐和美术的修养,热爱运动,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所有这些,看似和普通老师没什么两样,但在每项教育活动中,都充满了雷夫的智慧和激情,学生和他在一起快乐无忧,每项学习学生都投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旅行两项活动,更让学生全情的投入和无限的热爱。
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让我想到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动和难以忘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老师,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做一名爱学生的好老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上海市松江一中   魏静
上个学期末,学校推荐了《第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一书,刚拿到时看到封面上写着“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有点将信将疑,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才感觉到真的是奇迹。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感到,雷夫老师是一位善良,勇敢且又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老师。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西方国家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因为社会环境而导致了观念的不同,因此可能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教育方式会大相径庭。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疑惑消失了,在书里面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里我看到了很多自己身边的景象,我感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不变的,是不存在地域差异的。把视线投向孩子,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是我读完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所产生的强烈感受。
“一间教室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序言中尹建莉老师的这句话,引起我的思考与联想。一间教室的容量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有限于它空间的大小,无限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他的成绩,也许是附庸、阿谀逢迎取得的,但他的学生却叫苦连天,厌烦、痛苦的听着他讲得每节课……,对于这样的人,“40平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米”。反思我的课堂,怎样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这个人,那就要学习雷夫老师一样的“公平”,“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绝对会被学生看不起”。
读着这本书,感受雷夫老师用心工作的每一个瞬间,被他的智慧所折服,被他的耐心、细心、爱心……而感动。他教导了学生可以受用一生的技巧、格言、信念,他是一位心灵导师。
耐心——赢得学生的信任。书中有这样一段:艾伦的话:“我去年问一个老师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啊!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读了这段话,我有些惭愧,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觉得自己刚刚教过这道题,而且让其他的孩子重复了几次,你怎么还不会做,想当然的就认为这个孩子上课就没有认真去听,至于孩子是否具备了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知识储备,在学习上是不是和其他同学在一条起跑线上,我们就忽略不计。总觉得老师讲过了,校对过了,作为学生就应该都会做了,如果再次批改时,还是错的话,就简单的认为是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听,殊不知,还是错的孩子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是他们真正的水平,背后隐含着孩子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细心——教会孩子如何学习。之所以有这个感受,源于雷夫老师对自己所上的一节自然课的反思。他认为自己上的一节很成功的自然课,却得到了他的继女的批评,因为卡琳注意到了孩子在做实验的时候没有仔细地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所以他断定他的班级没有人可以当上科学家或者医生。结果真的没有人在日后的工作中从事科学工作,或者是医生。这时的雷夫老师带着受创的心情,静静地听完了卡琳的分析,让他懂得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教会学生细心,认真做每一件事。雷夫老师及时地反思自己,懂得了让学生细心做事,会让他们享受一生。雷夫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在一天天的学习中用心做事,用心学习,那结果定然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孩子学会了这一个生存的秘诀,他们真的成为了科学家、医生。
爱心——让学生懂得了善良的真谛。读罢此书,眼前还时不时地浮现这样的情景:一个慈祥而又严厉的老师看着一个上吐下泻的患病的孩子,几度不让他吃对身体不益的布朗尼蛋糕、巧克力牛奶……;多次带五年级的学生外出旅游,教会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处理“金钱”、“人际关系”这些生存的基本技能;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旅游的机会竟然到摇滚音乐会上看守厕所,为冰激凌公司的产品做市场展示,替邮递员开车,到有钱人家去当家教……这样的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怎么会不让人尊敬?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随处可找。它让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真正地把自己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真诚地、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同样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有人说:“教师是爱的化身,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真情付出。”是的,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个拥抱,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而由此产生的自信将伴随他们的一生。从雷夫老师身上我学习到了更多的与学生相处之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把更多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把更多的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忘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席云芳
被这样一位教师深深感动:在长达20多年里,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全国,甚至还被拍成纪录片。他就是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作为教师,他为学生所做的早已超出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与义务。雷夫老师精心设计各种方法,使学生快乐地全面发展,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他所任教的学校,条件极其恶劣,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但通过雷夫老师的帮助,学生们却都成为了精英。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
作为一名教师,我敬佩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他关于失败的观点“失败是由身为老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我是一名有十余年教龄的化学教师。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也做了无数次的化学实验;为了学生的成才我也试着努力过,但是当感觉成效甚微时,我往往选择了放弃。与雷夫·艾斯奎斯相比,我觉得自己缺少的就是那种对教育忘我的境界。     
“教书教得不知道头发着了火”,是本书作者亲历的一件教室事故。他带领班上学生做化学实验,大家都准备好了,却有一个学生因为酒精灯老点不着,没法完成准备。为了帮助这个学生把灯芯太短的酒精灯修理好,他把头挨得很近,去观察时明时灭的酒精灯,连自己头发着了火都不知道,学生看见他头发直冒白烟,大声惊呼,他才知道头发已经着火。他用这个故事,说明一个尽职的教师往往为了学生的权益忘记了自己,同时也用这个故事期许天下的教师:教育是无悔的奉献。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选择了这项职业,就意味着你选择了清苦和平凡;选择了这项职业,就意味着教师的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选择了这项职业,就意味着我们要将“忘我”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正达到这一境界后,我们所收获的成就感也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达到的。
“教师的这份工作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你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可以有所进步”。很欣赏雷夫老师的这句话,我觉得自己可以改变的还有很多!让我们共同憧憬并实践吧!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想
 
张国喆
       翻开《第56号教室的奇迹》,看到雷夫老师的自序:“写这本书时,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努力另辟蹊径,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想一想现在的自己不也总处于痛苦之中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是感觉自己的困惑太多太多,甚至害怕学生在多年以后说我“误人子弟”,感觉这条路真的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当自己觉得走不下去的时候总会自我安慰:我还有精力,还有追求,更重要的是我还有爱心和对事业的责任心。雷夫老师也告诉我们:“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所以,我也就放平了心态,坚信坎坷迈过去,就一定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很神奇的书,让你一打开就感觉到来自雷夫老师的那份真诚迎面扑来,这份真诚让人感动。
第一份感动,来自《教室里的火》。故事内容很简单,雷夫老师为了帮助一个学生点燃酒精灯而烧着了自己的头发,他觉得自己看上去像个白痴,但是却又觉得当老师棒极了。雷夫说,虽然他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他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最后他所总结说的结论是:“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雷夫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这自序部分还插了一幅很有趣的漫画,这更加激起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看着漫画不自觉地笑了,是因为感动变成一种带着崇敬的笑。我在思考: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一种忘我的境界?如果换做是我,当我为了帮助孩子而发生这些突然事件时,我会有什么反应?我一定会在那个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毁了形象,以后或许再也不帮学生做那样的事。在这种场合下更不会想到“当老师棒极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会想到“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教室里的火》给我这样的启示:只有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中,陶醉于教育中,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只是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却很多很多。“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读了雷夫老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年读2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我相信这些书将开启我美好的教书育人之路。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李 萍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震撼和惊叹的过程。
教室原来可以如此!这是一间漏雨的教室,但它又不是一间普通的教室,它是实验室,是舞台,是电影院,是音乐室,还是一个社会,是一个温暖的家,“当我走进第56号教室,一切都不同了,外面的世界消失了,吉他课、旅行,以及莎剧角色将一切取代。它是我的第二个家,而班上的同学也成为我的家人。”在这间教室里,雷夫和他的“霍伯特的小莎士比亚们”创造了一个教育的奇迹。
要知道,奇迹的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雷夫老师在这间教室里工作了25年的时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奇迹也是雷夫老师25年教育的反思和智慧。读罢,尤为震撼的是,在来自大洋彼岸的,和我们的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世界里,竟有那么多我们熟悉的,并且还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允许孩子的失败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书中关于“失败”的一个精彩片段:
片段:雷夫的女儿(卡琳  医学博士)参观第56号教室,听了一节自然课,雷夫很自豪,因为别的所有班级都在为测验做准备,他们的自然书只放在书架上。没想到女儿听完课后说,这是她听过的全世界最糟糕的一节自然课,并且断言:今后这个班的学生没有一个从事科学工作。二十年后,她的说法得到验证,女儿这样解释:学生在上自然课时,手里拿的不应该是课本,而应该是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作为教育者,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的学生或孩子面对“考试不理想”“和朋友吵架”“没有读好书”“课堂表现不好”之类的失败现象时,我们是一位的呵斥还是应该和孩子一起来讨论失败的原因。当然,如果当中提问你,你很可能会选择和后者,可是如果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吗?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科学家做过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关注每个学生
“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个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育术语”。很先进的理念,但是真正的实践者又有几人?
殊不见,几乎在每间教室里都可以看到坐落在某个角落里那一张或几张特殊的座位,而那个座位的主人似乎就是班里的特殊学生,用现在流行的词语叫做“后进生”。不知何时,“差生”被某个专家或者名师冠名为“后进生”,并美其名曰:差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难道后进生就不会了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由于家庭因素、孩子的儿先天智力因素的不同,孩子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是不会相同的,而新课程所提出的“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的真正内涵其实就是让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够正视孩子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帮助其放大,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引以为豪的特点和个性。
我们应该像雷夫老师学习,还记得那个“安静但看上去好像已经接受自己永远不会出人头地”的女孩吗?当时雷夫老师上化学课,学生们因为使用酒精灯变得很兴奋。但是那个女孩找不到灯芯点燃酒精灯。班里其他人想继续做实验雷夫不想把她落在后面,即使她让其他人继续做实验,不要担心她。但这只是一个设备故障的问题,和那天上午探索的化学原理无关。女孩的眼里噙着泪,突然间,“化解她的忧伤成了惟一重要的事情。” 这是什么?这是大爱!因为有了爱,才会有这样的举动。这只不过是一件及其平常的事情,是一个及其普通的学生,但雷夫老师却把“化解她的忧伤当成为一种要的事情”。我们在这里学到似乎不仅仅只是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那种“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爱心吧!
非有大爱者不能为之!没有了这种爱,哪会有什么奇迹?
  奇迹来源于智慧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觉最深的就是雷夫老师那种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智慧和技巧。而他的这种大智慧,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课程整合”吗?
棒球和数学。雷夫老师通过教学生打棒球,看棒球比赛学会记录数据、统计信息、分析数据,通过对打击率、防御率、长打率、上垒率等各种数据的统计与计算,他们学会将数学技巧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突然之间,数学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的枯燥的数字和公式,不再只是一门功课,而是成了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自己在操场上玩过的比赛的工具,数学和棒球也因此变得更有意义。还不止于此,学生从此中学得更有意义的事是懂得了团结的力量,懂得了如何对待比赛的输赢。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英国人培根曾有一句名言:“对于年轻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严复则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其实,对于其中道理我们又何尝不知?但做过的又有几人?看看雷夫老师是怎么做的?他带领学生旅游,似乎更注重学生在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如关于目的地的历史、人文风情等,关于离开家的生活准备:怎样吃饭?住在哪里?怎样使用宾馆房门的电子钥匙?怎样乘坐飞机?怎样过马路?等等等等。而做这些准备就需要读书和讨论,这本身就是学习,而这种学习与机械的日常的学习的不同就是这种学习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并且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
在我看来,第56号教室就是一个社会,在这个微型社会里,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而这些五年级的学生就是经营事业的主体,他们在自己的事业中品尝酸甜苦辣,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人际交流,因为有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提高和发展,学生能更好的成长。
第56号教室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这个班的学生在五年级毕业后上了高中、甚至大学还会念念不忘,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就是从56号教室走出去的学生主创的。其实,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一间极其普通的教室,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是教室本身,还是老师?答案不言自明。
非有大智者不能为之!
 
 
如何学习与如何对待考试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杨凤兰
    假期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被雷夫老师那种充满责任与爱心的精神深深感动。虽然他也有对教育体制的无奈,也遇到重重障碍,但他选择了坚守。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尽自己所能,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教室里获得学业和人格的成长。感动了无数人。雷夫老师让我深深折服的是他作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以及无穷的教育智慧。正如评价所说的“这本书展示了一次伟大的教育旅行,其中闪烁着三省其身的智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事例和实施方法,指导你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所有老师和家长借鉴。说真的,雷夫老师的许多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都很有启发性,但基于我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他在设法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考试这两个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自觉加以运用,为促进我那间教室里孩子们的成长尽力做点事。
雷夫老师的班级班训中有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针对这一条,雷夫老师的做法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为此,他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著名曲棍球运动员格雷兹基小时候问父亲可不可以到外面滑冰,他父亲的准许是有条件的:“不准随意滑冰,要练习特定的动作和射门。”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要有效的练习,不要浪费时间,而这个早年养成的习惯也助他一臂之力,使他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曲棍球运动员。雷夫老师告诉他的学生,读书也是一样的:“怎么读比读多少更重要”。他让他的学生知道,要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必须有认真的态度。学习时必须“模拟考场情况”。因为平时学习没有严谨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考试是无法轻松应对的。他还列举了一个在数学考试前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使得学生准备充分,从而在考试中有出色表现的事例。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勤奋努力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确实有花费了很多时间苦读书的孩子都不如比他学得少的孩子考的多。大多时候人们都认为后者比前者聪明。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同。我们也教育学生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也告诉学生,平时学习要像考试,考试时放松心态要像平常。但我们没有像雷夫老师那样切实地去帮助学生探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只是靠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往往达不到实际的效果。所以即使付出了努力,也没有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经常在考试不佳时发出“我有读书呵”“我也很努力呀”等悲鸣。这就是我们与雷夫老师的差距,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为高三的学生,除了要解决好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这个重要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正确对待考试。特别是我们文科班,女同学多,心理压力大,数学成绩比较差,高三测验又多。能否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态、情绪、学习效果。不仅学生要注意这个问题,老师和家长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在这一点上,雷夫老师也给予了很好的指导。
    他说,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讨论考试结果来帮助孩子,让孩子明白“行动”和“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当全国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测验上时,我们往往会在孩子身上施加过大的压力。这不但让孩子们过着悲惨的生活,也降低了他们做出最佳表现的机会。
有些老师对学生说,他们的未来取决于测验的分数;有些老师提醒孩子们,不要让父母与老师失望。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希望就寄托在你的身上。我则向他们说明一个重要的概念:测验就像温度计,它是一项测量工具,就这么简单。只是它测得不是温度,而是对某项技巧的理解。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的未来是不是完蛋了?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孩子们需要了解,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是世界末日。爸妈还是爱他们的,老师也是。如果学生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代表着一件事情:他还不大熟悉这部分,而我很愿意再为他讲解一次,我说到做到。我前后一致的行动让孩子们知道我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生他们的气。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孩子们安全度过分数的陷阱。
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牢记在心: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世界上总是有更会阅读、数学更强,或作文写得更好的人。我们的目标是开发每一位学生的特质,尽可能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个体。
雷夫老师讲,许多好老师都会协助学生了解“很会考试”的重要性。特别是答选择题的时候,“会不会考试”往往对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雷夫老师让他的孩子们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在正确答案以外的其他选项很少是随便填写的。设计考题的人都是预测学生往往会在哪里犯错的专家。当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出了错,然后看到选项里有他所选的答案,其实是不正确的,但他会认为自己一定没错。他让他的学生扮演侦探,找出以及回避潜在的陷阱,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乐在其中。
我想,以上这些内容对我们老师、特别是高三的老师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作为教师,尽管我们达不到雷夫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是我相信,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会去追求的!
    虽然,营造一个像雷夫老师那样56号教室,我们还差的很远很远,但我们也会试着去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变成得更爱学习,试着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教室里获得学业和人格的成长。
 
 
 
 
正确认识测验,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学习《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
赵金萍
人永远都会面临测验。测验既然如同家常便饭,正确认识测验、面对测验对于学生和教师同样重要。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收获颇多,但本人感受最深的是雷夫对测验的认真。
雷夫说:“测验就像温度计,它是一项测量工具,测量的是对某项技巧的理解,如不了解,我愿意再为他讲解一次。”
测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激励作用。仅就学生而言,测验是对学生学业成绩检查和评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当的考试和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测验过程,包括学生复习、准备、考试和考后小结,是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能力、创造精神,锻炼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可以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认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修订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老师批阅试卷后的讲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学习的反馈信息,如果试卷答得好,考分高,可以反思前一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出几条经验,并坚持和发扬下去;如果有答错的题目,甚至考得较差,可以逐题分析,找出答错和考得不好的原因:是不会做,还是粗心大意做错了;是掌握知识有缺陷,还是技能技巧方面存在问题;是学习基础差,还是主观努力不够。依据分析,改进学习。如果是学习基础差,过去学习欠账太多,要尽快把“欠账”补起来;如果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缺陷,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翻阅参考书,及时把知识方面的缺陷补上去;如果是技能技巧方面的问题,以后要多做练习,尽快形成技能技巧;如果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要在平日的学习中,注意集中精力,严谨细心,认真检查,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这样,每次测验,都可以成为学生勤奋学习的“加油站”。
当然也应看到,测验,特别是书面测验有其局限性,用一组数目有限的题目判断、测量学生学习某门功课的效果,并不能完整准确地把学习效果全部测量出来,况且,目前学校书面试卷的命题,多数是考知识、考记忆、考机械模仿的题目,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等,不可能全部如实的测量出来。
从对测验作用的分析和认识,不难得出对测验分数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一方面,测验分数是测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尺度,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因此,不能对考试分数的高低,抱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要把考试分数看得过重,说到底,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位苦恼的中学生在致老师的一封信中写道:每次考试都紧张,平时小的测验还好些,越是期中、期末大的考试越紧张,考试前几天就开始失眠,考试时脑子发木,明明会的题都答不出来,我该怎么办呢?
适度紧张不是焦虑,适度紧张有利于考试。学生在考前与考试中有点儿紧张、不安、担心是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进入考场时,心跳加快,但答起卷子来就专心致志了。在考前与考试中适度的紧张,将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考试效率。如果考前与考试中疲疲塌塌进入不了状态,肯定会降低复习与考试效率。适度紧张会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与操作力,从而提高学生复习的智力效应,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取得考试的好成绩。
 
 
考验教师的智慧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一本好书或者坏书,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我是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的。①对我来说有没有可借鉴的方法,最好是能直接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用的上的。②思想上有没有独特的创造性观点。在《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我要的。无论副标题“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还是“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也有这样崇高的理想,也有这样的困惑。但关键是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理想,解决这样的困惑?雷夫老师的具体可操作性的实例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给了我一些启示和借鉴,让我寻到了解决一部分问题的方法。
一、雷夫老师成功在原因
1全身心的投入
每年,他把自己的工资薪水都给了孩子们的活动;每天,他把自己的时间全都交付给了孩子们!为了能让学生在周一拿到放大的图样,雷夫需要牺牲周末4个小时时间去影印店放大。当学生们听到雷夫的回答后,全部安静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老师愿意为他们付出。我想,有了老师这样无私的付出,孩子们怎么会感受不到,做得不好?正如雷夫说的“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像这样的例子在在他的工作中举不胜举,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付出和奉献,才有了孩子们在56号教室惊人的进步吧。对比下来自己在对学生的付出方面做的还远不够,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是至少他提醒我,我以前做得还不够,还可以做得再多一点,对学生工作再细致一些,和学生交流再深入一些,下午放学后留在教室的时间再久一些。只要让自己有一点改变,读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2有方法
   “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个小时,我和我的学生都会涌入我们那可怜狭小的教室……”这段话吸引我的不是老师每天去,而是学生每天去,这说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学生们自发自愿的前来。而这魔力的根源就是雷夫老师。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了。因为自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就特别推崇羡慕能做到的老师。雷夫的人格魅力来自什么?对学生的爱,全身心的投入。当然是方面之一,但绝不是全部。我们也有很多老师为学生们付出了很多,但却收获不到相应的爱,甚至是师徒成仇,细细想来,对学生,除了有爱,还要有方法,有吸引他们的方法,就是所谓教师的智慧。正如《作业的革命》作者刘春生所说:雷夫老师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不断地告诉我们:有热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小小的鬼点子。
二、我的借鉴:鉴于中美教育上的差异及小学与高中尤其是与高三的差异,很多方法是不能直接复制。我认为对自己有借鉴的有这几个方面:
1大人的指导
雷夫给生病的提米制定了有利于他恢复的食谱,当面答应老师的提米最终却选择了那些不利于健康的食品。正如雷夫所言,提米是个懂事的孩子,但他毕竟只有十岁,在懂得和欲望面前,还是倾向于了后者。其实我们快18岁的孩子们亦是如此,高三一年对于今后人生的意义他们也都懂得,也都有了宏伟的计划,但是具体到怎么做时,很多人倒向了另一面。雷夫的做法是把盘子里的垃圾食物拿走,帮他做明智的选择。或许他会有些失望,但他很快就会恢复体力,度过美好的一天。所以高三的我们,有时候也要帮他们做大人的指导,而不仅仅是是继续讲那些道理。
2应试技巧
对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是持反对态度。但并不影响他带领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他会帮助学生寻找应试技巧。当枯燥的东西无可避免时,我们老师最好能将其变得稍微有趣。通过让学生来出选择题,让学生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在正确的答案以外的其它选项很少是随便填写的。帮学生明确在这个范围内的游戏规则。无趣中寻找有趣,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就足以吸引学生,这个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可以直接借用的。
3圣经
56号教室的圣经是一套问题解决策略。学生和老师反复朗诵问题解决步骤,直到他们朗朗上口为止。与其向学生说“动动大脑,自己再看一遍,仔细审题”这样的空话,不如向学生介绍一套如何审题,应该注意那些细节,如何挖掘题目资料中的信息的策略。在雷夫老师的这个如何解决问题的启发下,我也就如何解化学计算题做了一些思考,也准备作为“圣经”交给我的学生。同时也在想,既然计算题可以有策略,有模式,其他类题型一定也有他的规律。只要我去思考。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时,他们自然也就乐于学习这门课目了。所以作为老师还是要多思考总结,才会让学生更喜欢我们的课堂。
出于功利性或者是实用性的目的,这本书中我更多的关注的是雷夫老师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术,对于雷夫老师博大精深的道,比如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等,还需要以后慢慢体会。虽然重视术在忽视道是走偏了,但读一本书对自己有启发就够了。
三、创造性观点
作者的众多观点中“知识是对学习的最大奖赏”这点个人认为是蛮具有创造性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认为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自古就有寒窗苦读之说。于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读下去,坚持下去,就产生了很多流派。天职派。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做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既然你是学生就必须好好读书。奖励派,读书是为了将来获得好的收益,只要能好好读书,将来就能考个好的大学,就会有份好的工作。其他还有惩罚派,归属派……,在这些观点中,知识成了原罪,学习成了救赎的过程,虽然痛苦,却也不得不学。但如果我们将视线投向牙牙学语的婴儿,就会发现他们会聚精会神的听你说话,只会笑着一遍一遍的向你重复他刚刚学到的那个词,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天职,什么是好的工作,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在学习,他们只是在享受学习的最大奖赏—知识。所以觉得雷夫所说“知识是对学习的最大奖赏”是一种对知识和学习关系回归本源的理解。当然如何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对学习的最大奖赏”,从而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又是考验教师教学智慧了。
以上是个人在阅读了56号教室后的一点心得。请批评指正。
                                              刘新文
                                                       2010-9-13
 
 
奇迹背后的真实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对于我个人而言,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因为班主任培训的任务,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因为它吸引了我。现在的不少书在包装宣传上常常都冠有一些媒体名人的推荐词,但是细读此书常常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拿到书后我直接跳过前几页的媒体热评看了目录,“家最温暖”、“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等条目映入眼帘与我内心的想法产生了共鸣,于是我顿时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上周班主任培训时,我们组老师交流了各自的读书心得,我将大家的心得做了整理,代表我们高二年级12位班主任与在座各位做个交流。
“奇迹”,我的理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完成了。而在第56号教室里,在雷夫这样一位全能全才、充满爱心的老师带领下,他的学生取得以后的成绩我觉得是必然的。让我们还原荣誉背后的汗水、奇迹背后的真实。
一、雷夫是个有心之人
雷夫是个有心人,他是一个具有爱心、耐心、细心的老师。
爱心——让学生懂得了善良的真谛。读罢此书,眼前还时不时地浮现这样的情景:一个慈祥而又严厉的老师看着一个上吐下泻的患病的孩子,几度不让他吃对身体不益的布朗尼蛋糕、巧克力牛奶……;多次带五年级的学生外出旅游,教会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处理“金钱”、“人际关系”这些生存的基本技能;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旅游的机会竟然到摇滚音乐会上看守厕所,为冰激凌公司的产品做市场展示,替邮递员开车,到有钱人家去当家教……这样的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怎么会不让人尊敬?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随处可找。它让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真正地把自己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真诚地、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同样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耐心——赢得学生的信任。书中有这样一段:艾伦的话:“我去年问一个老师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啊!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读了这段话,为人师长的我们不由有些惭愧,有时候总是忍不住会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觉得自己刚刚教过这道题,而且让其他的孩子重复了几次,你怎么还不会做,想当然的就认为这个孩子上课就没有认真去听,至于孩子是否具备了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知识储备,在学习上是不是和其他同学在一条起跑线上,我们就忽略不计。总觉得老师讲过了,强调过了,校对过了,作为学生就应该都会做了,如果再次批改时,还是错的话,就简单的认为是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听,殊不知,还是错的孩子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是他们真正的水平,背后隐含着孩子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细心——教会孩子如何学习。之所以有这个感受,源于雷夫老师对自己所上的一节自然课的反思。他认为自己上的一节很成功的自然课,却得到了他的继女的批评,因为卡琳注意到了孩子在做实验的时候没有仔细地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所以他断定他的班级没有人可以当上科学家或者医生。结果真的没有人在日后的工作中从事科学工作,或者是医生。这时的雷夫老师带着受创的心情,静静地听完了卡琳的分析,让他懂得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教会学生细心,认真做每一件事。雷夫老师及时地反思自己,懂得了让学生细心做事,会让他们享受一生。雷夫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在一天天的学习中用心做事,用心学习,那结果定然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孩子学会了这一个生存的秘诀,他们真的成为了科学家、医生。
 
二、雷夫是位教学能手
雷夫老师几节数学课的独特教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打和最高法院
教数学时雷夫老师的题目不是“小明先走路二公里,小黄骑自行车在后面追……,问多久能追上”等中国式数学问题。他是让学生心中先想“美国的州数”(50),加上“一打”(12),减去“最高法院人数”(9),加上“半个月的周数”(2),再除以11,好,写下答案。任何跟生活或社会有关的知识都可以融入题目。
 
buzz
buzz,雷夫的所有学生肯定都会记住这个单词。
Buzz,这个数学游戏是这么玩的:先随便说出一个数字比如3,然后全班开始数到100,而所有与3有关的数字全部改说成buzz。不仅训练了学生数字处理能力,也锻炼了其反应能力。这远远比我们小时候被问及几加几等于13或者30等于几乘以几有趣得多。
班主任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一方面是其人格魅力及处理事情的机智,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位老师的课。甚至某种程度上说后者更重要。“亲其师,信其道”,不管学生是因为喜欢你再喜欢你的课,还是因为喜欢你的课再喜欢你,一节课老师想到有创新就肯定能越上越好,就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三、雷夫是位教育家
教育家必须:一、热爱教育,二、懂的教育,三、站在教育的第一线。我觉得这三点雷夫老师都做到了。在一个漏水的小教室,面对一群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授课内容从天文到地理,从数字到艺术,整整二十五年,自得其乐!
扯远一点,最近我看了日本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是有关黑柳彻子小时候读书时的自传。小豆豆因为太调皮被公办学校退学了,她妈妈把她带到了以报废汽车车厢为教室的巴学园。在这个条件艰苦的私立学校,在小林宗作校长的关爱和引导下,小豆豆爱上了学校,并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能接受的孩子。二学校里培养的习惯,为她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窗边的小豆豆》与《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同的是,前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后者站在老师的角度。但是两本书都说明了:1、学校艰苦的外部条件与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没有必然联系;2、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特殊的孩子,他们让我们头大是肯定的,但是不要抱怨他们怎么糟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关键。
在今日之中国上海,如果将雷夫书中介绍的各种做法直接移植到班级管理中肯定行不通,因为国情、时代、学生年龄、学生心理均不同。作为育人的班主任老师,我们要学的是雷夫老师采取措施背后的激情和机智,做一位智慧型教师。
 
 
 
 
用心打开教育之门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有诸多疑问:56号教室的奇迹是什么?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他如何创造了这个奇迹?我可以学些什么?打开书本,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但始终有个问题在困扰着我,那就是我如何也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而决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读到这句话,肩上觉得沉甸甸的,为人师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面貌和气度,应该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够强壮,但决不能缺乏勇气,我们可以不够智慧,但决不能缺乏思考,我们可以不够伟大,但决不能缺乏职业精神。美国教师雷夫以自己勇气、思考、职业精神打造了一个外人向往的、学生流连忘返的56号教室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管理教育的对象,而是把其视为发展中的独立的个体,在教育工作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寻找“对的理由”,形成“六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并行不悖”。这样的教育一定会增加雷夫的负荷,一定会增加雷夫的烦恼,但雷夫执着于此,为其殚精竭力,无怨无悔。这一点恰恰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的不足,在思考如何管理班级的问题上,曾经尝试过事事亲力亲为,尝试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管理,但有时忽视了班级价值观的培育,使得教育未在学生的心上留下痕迹。我在思考:当我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在教育工作中循序渐进地渗透班级价值观的教育,在互动中形成班级价值观。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传授了多么精深的学问,而是因为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雷夫老师把对孩子的培养贯穿于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如读书活动、写作活动、艺术活动等等,在活动期间有着具体明确的操作规程和详尽细致的指导,甚至有做到完整程序化。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这两者的结合才让活动变的有意义,对学生发展真正有益。反思自己的工作中,这两者的结合总是存在着不足,往往缺乏后者,使得学生虽激情澎湃,但由于缺乏指导而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迫切需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我们也能形成明确的操作规程和详尽细致的指导,一定也可以创造一个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呢?我认为需要:1、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的需求;2、针对学生的共性需求,形成操作规范;3、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建立指导机制和学生主动发展机制。那么我们的校园也是充满智慧的校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所以发生,是源于雷夫老师是一个胸怀教育理想并勇于实践的人。身处于“又小又破”的教室,他没有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而是孜孜以求、尝试改变,故而他会常常失眠,感到痛苦;面对糟糕的学生,他没有抱怨,妥协、放弃,而是用爱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故而他会常常感叹自己的不足;面对教育的弊端,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探索,给学生开启新的发展之路,故而他常常以斗士的形象示人。他无怨无悔地在这个岗位上执着耕耘,只是因为他胸怀教育理想并勇于实践。
“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以此结束我的发言,并于大家共勉。
                                              张智梅
                                          2010年9月13日
 
见证“奇迹”,践行“奇迹”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上海市松江一中   沈志辉
高三工作接近尾声,心中暗喜终于有些自己支配的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正好看见海东桌上放着一本书,名叫《第56号教室的奇迹》。看着书名,还真有些奇怪?但是看她的介绍好像这本书来头不小,封面上写着“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有点将信将疑,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所以也就满心狐疑寻找“奇迹”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还算不上拜读,因为作者我还真不熟悉,更算不上品味,应该说更多的是好奇,或者说是平时闲下来喜欢读书的习惯使然。
但读下来着实让我吃惊不小,首先把我带进寻找“奇迹”之路的是: 梦想成真了——学生终于打了自己老师的头。让我开始理解他所说的: 运动员常常谈到,在“进场”时,他们忘记了观众,忘记了压力,眼里只有球。同样,在其他领域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我更可以理解:那一刻,对他来说惟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女孩应该有一次成功的实验,在回家时她的脸上会带着微笑。接下来是让我感触到一个大家所公认的事实:事情的真相——教室为何充满了恐惧感。如今大多数课堂都被一种,而且是惟一的一种氛围笼罩着,那就是:恐惧。再后来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那段话是——还记得当我刚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时,的确也曾想要在第一堂课就给这些孩子一个下马威,让他们明白我就是这里的主宰。其他一些同事也一样。我们认准了要获得成功必须得先管住这些孩子。大家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其他教室乱成了一锅粥,而我们的课堂则鸦雀无声,秩序井然。我们傻乎乎地相互庆贺教学进展得如此顺利。想想自己,曾几何时难道就没有这样想过吗?回味这句话不禁忍俊一笑。那个故事是关于一位优秀特教老师儿子和美国职棒大联盟波士顿红袜队的故事。(家里传给他一只棒球,这个棒球上面有1967年传奇的红袜队所有队员的签名,非常珍贵。当他年幼的儿子要用这只球跟他玩接球游戏时,正如我们想的那样,他警告儿子说绝对不能玩这只球。儿子问为什么,这时他才意识到,对于儿子来说,卡尔•亚斯特拉姆斯基、吉姆•龙博格和1967年红袜队其他球员的名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并没有费心地向儿子解释,而是简单地对儿子说,他不能玩这个球是“因为上面写满了字”。过了些天,儿子又要和父亲玩接球游戏。当这位父亲还像上次那样提醒儿子说不能用那个写了字的球玩游戏时,他可爱的儿子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他把上面所有的字都洗掉了。父亲自然是气得连掐死儿子的心都有,但他转念一想,儿子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从此以后,这位教师无论去哪儿都会带上这个没有任何签名的棒球,以此提醒自己不管是当老师还是为人父,都必须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决不能把恐吓当作教育的捷径。)在书中类似生动的故事、富含哲理的话语有很多……我觉得我已经慢慢的我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之中。当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的享受了这顿精神食粮,考虑到是借了海东的书,所以我还腾出时间做了适当的记录。
没过多久,在一次班主任会议上学校向我们全体班主任推荐了这本书,我是兴奋不已。当下就读了第二遍,这次更多的是找共鸣之处。说实话,真的很多。我在这就以其中的几点进行展开吧。
让我深有感触的第一点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以信任取代恐惧……”,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是否做了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是否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虽然孩子的成绩不是最好,但是我有没有用信任的眼光在看待他们,在我眼里他们是否是优秀的孩子……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信任”这种特殊的财富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有时候是多么地可望而不可及,批作业时突然觉得有些孩子们答题答的很好,但开心之余我仍会怀疑,“这真的是他们自己做的吗?”甚至有时候还会通过旁敲侧击来试探孩子们,在看了雷夫老师的奇迹之后,真让我有点汗颜。其实我心里很明白,我们只有用信任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最大程度的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我们的学生,并让他们真正去模仿并尝试执行,最终发展成一个优秀的人。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信任是心底一股清凉的泉并立誓想去拥有它,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确实难上加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多少精力去营造信任的氛围,有多少时间去等待信任的发生,有多少耐心去等待信任的结果,但是雷夫老师确实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勾起了我们对教育的希望,让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或许也会有奇迹发生,这样也唤回了我们对教育的执着,同时更多的,是让我们从自身反省,老师在教室作为教室主导者,组织者,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把握,如何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信任成为班级的源动力,让班集体往正面的方向发展,让班级中的个体也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继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其次,让我深受启发的是雷夫老师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方法。就如书上所说“失败是好事”一文中,雷夫老师允许孩子失败,允许孩子犯错。他认为:“失败”这个词由老师自己定义,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在第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并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们停止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那才是失败。这个问题可以在五分钟内解决,也可能要花两个月——譬如当我的学生们搭建一个大型的过山车,但不能建造一条有足够向心力的环路,以便那些车子可以安全地沿着轨道运行的时候。不过这两个月虽然充满了失败的尝试,但这却是孩子们在那一年的科学课上经历的最为着迷、最为激动的时光。当过山车最后终于能够运行时,孩子们可以说这是他们亲手做的,他们了解了过山车的物理学原理。联系自己身为一名重点中学的物理教师,我们可能对二期课改的理念耳熟能详,但是如果要上升到实践达到雷夫老师那种教育方式,还真有些惭愧。试想:我们一直说要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但我们往往发现学生错了,马上让他纠正。学生缺少了一个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过程。探究意识怎能浓呢?
还有,在艺术爱好者——过程就是一切一节中写到:当我还很年轻、还有点愚蠢的时候,我上了我的第一堂课,心里充满了自信,认为我能改变这个世界。当我知道了这些年幼的学生们是“身在曹营(第56号教室)心在汉”时,我极其懊恼!我们学校有一支管弦乐队,孩子们都急切地想报名参加。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周都要缺席两次上午一个小时的数学课;学校还有一支合唱队,那就是说还得再缺一个小时课。我勉勉强强地同意孩子们参加这些音乐班,而在心里精心盘算着怎么把这丢掉的三个小时课给补回来。我想这种心理我们中的很多教师都存在,我也不例外,可是我们错了,因为正如书中所说一样:潜心于艺术修养的学生,学习到的东西远远超越了他们学习的艺术本身。当一个孩子去参加管弦乐队演奏时,他不仅仅是在学习演奏小提琴或单簧管,他还在学习纪律、责任感、团队协作、牺牲精神、实践、纠正错误、聆听,以及时间管理。那是装在孩子们兜里的一套很不错的技术。说实话有时我还真对咱们学校活动过于频繁而有过不解,现在想来一切都可以理解。
当然引发内心感触还有很多……他让孩子们大量阅读,以此来奠定生活的基石;他创造各种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因此爱上数字和数学;他带领学生出外参观,组建乐团,排演莎士比亚戏剧,使他们享受艺术的魅力;他告诉孩子们:“测验就像温度计。”使他们明白“有效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读的越多,就想的越多;想的越多,心中的惭愧也就越多……
回想平时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咱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禁反问:我真正做到了爱护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吗?学校生活的无聊还是有趣——一切取决于老师,而我做的了吗?
无论如何,过程就是一切。我想,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将成为我和我的学生创造奇迹有利保障。我相信,若干年之后,松江一中的奇迹一定会发生。
 
2010/8
 
 
坚持才能成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一本书,何以能风靡全球?一位教师,何以让人如此推崇?”带着好奇与疑问,走进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室”,也来“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
读完书后,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与收获。一位教师能在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很少抱怨,充满智慧、爱心地教育教学,坚守他的教育理想、信念。这着实让人感动和敬佩。“会漏水”恐怕就会吓跑很多人了,但雷夫·艾斯奎斯用他的坚守、智慧、爱心和耐心为我们展示他的既平凡又伟大之处。了不起,雷夫!
在《第56号教室》自序中,雷夫·艾斯奎斯写道:“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超越常人之处,做的工作和其他数以万计认真奉献的教师们是相同的。失败和睡眠不足都是家常便饭。我经常一大清早醒来,就开始为了一个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但是雷夫·艾斯奎斯不抱怨或很少抱怨,不抛弃,不放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坐着自己该做的工作,给人一种震撼。原来成功、奇迹就在我们平时默默的工作中孕育,只是我们没能坚持到最后而已。是坚持,让他成功!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读本时,他的学生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雷夫老师着意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他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他想让他的学生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他坚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他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他把数学教得很有趣;他教孩子通过旅游来学习历史;他培养孩子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看经典电影,表演莎士比亚戏剧……
这所有的成果都源自雷夫老师的创意,让我们惊叹于他的创意是如此多和好。佩服他是个全才,语文、算术、历史、体育、艺术、科学和经济,都很精通,这只能让我羡慕,精通如此之多自然创意也很多。这种境界,于我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别的精神——坚持、坚守的学习。
在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年复一年地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没有因环境的差而抱怨,相反却做了很多有创意的事情,创造了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世人。
和他的四分之一世纪教龄相比,我工作十年。自工作以来,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也试着努力过,也曾有过教育理想,但当感觉效果甚微时,很多时候我选择了放弃。与雷夫·艾斯奎斯相比,我得自己缺少的就是那种对教育的坚守、坚持。
在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很少抱怨,充满智慧、爱心地教育教学,坚守他的教育理想、信念。看完此书我还想做一件事: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长地去坚守、坚持!
学习雷夫老师的坚守、坚持,希望在工作上能有成功相伴!
 
卢碧贵
 
 
重要的是过程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程艳侠
第一次翻看《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为了完成任务,带着一种不常有的好奇心翻开了它。首先看到那么多的媒体热评,就有点皱眉头,心想:又是媒体炒作吧!介绍中国最好的老师及其经验的书读得已经够多了,难道还不够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吗?一个美国小学老师的做法,对我们高中教师又能有多少可取之处?耐着性子读下去,读着读着,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已经被这本名不见经传的书所吸引。虽不能说是完全沉迷书中,但是越读越想往下读,好似书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着我一定要读下去。读完仔细回味本书内容,发现吸引我的并不仅是“奇迹”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雷夫老师创造奇迹的过程。他的爱心、智慧和信念令我动容,回味无穷。
爱是创造奇迹的根源
“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罗曼. 罗兰如是说。雷夫老师正是秉承着爱的教育,为他的56号教室的奇迹奠定了基础。25年来,他很少给学生下马威,也尽量不跟学生发火。他说:“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应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地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他想学生之所想:当学生胃肠消化不良时,他能用疏导的办法,使那个学生吃易消化有利于健康的食物;他急学生之所急:学生要应付可恶的测验,雷夫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强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题。他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他雷夫老师的爱心,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驱散了学生心中的恐惧,点燃了学生生命的火焰,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在贫民窟的教室里营造了一个快乐的天堂。他用爱心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可见,用爱心所浇灌的结果必定是一个奇迹。
智慧是创造奇迹的催化剂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也许正因为是在平凡中诞生的奇迹,才令人倍加感动。 雷夫老师在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印证了思想家爱默生的这句名言。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成效。雷夫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处显现出智慧的光芒。然而,雷夫老师的智慧并不是什么大智慧,而是一个个“小小的鬼点子”。正是这些“小小的鬼点子”,解决了一个个看似深奥难以逾越大问题,这些大问题,许多夸夸其谈的所谓教育理论家也难以找到这么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法。不是吗?你看: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并能够解决应试的技巧,雷夫老师和学生一起玩Buzz数学练习,这个练习不但改变了数学课索然寡味的情形,,而且让学生在学到了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培养学生专心致志,互动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智慧,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随处可见:他的语法教学、他的每周作文、他的心算方法和数字砖等教学技巧,他上自然课和历史课的方法,他给家长出的好主意等都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其实,一个人不怕他没有智慧,怕的是他不能把智慧很好地利用于实际当中。正像笛卡尔所说的“仅仅是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使人发光的不是衣上的珠宝,而是心灵深处的智慧(西班牙谚语),雷夫老师正是运用了这样的小小智慧,把他的教室办得有声有色,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教室。用智慧打造的教室必定是个奇迹。
信念是创造奇迹的源头活水。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雷夫老师25年来正如蜡烛一样从头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雷夫老师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六阶段中,比较细致地描写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做法和结果。读了这六阶段以后,我不禁想:是什么原因促使雷夫老师如此执着如一坚持做下去呢?读完全书后豁然开朗。是信念。信念如同源头活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老子的话在此又得到了证明。雷夫老师所以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我想,除了他的爱心,除了他的智慧,重要的是信念。在“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支持下,雷夫老师带领他的学生走到了第六阶段,为他的学生打造了安全的避风港湾。在有些孩子让他灰心,“许多个白天和夜晚挣扎不已”,令他“几乎要屈服”的时候,在“辗转难眠”之时,为学生打造一个避风港湾,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的信念,就会让他继续努力付出,走出逆境。我想,同样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有一个教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教室呢?我们也应该有这样“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也可以有“为学生打造避风港湾,创造温暖的家”的信念,给自己一个目标,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得这么好,创造一个让我们的学生心中向往的温馨教室。
人生的意义在理想的光辉中闪烁;生命的价值在创造的生活中显现。相对于结果的辉煌或黯淡,追求的过程更显其意义与价值.雷夫老师用他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并不是偶然。他的爱心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他的智慧是创造奇迹的催化剂,他的信念是他不断创造奇迹的滚滚源泉。“56号教室的奇迹”正如巨大的建筑,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雷夫老师把这一木一石坚持不懈的叠加起来,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让我们行动起来,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温馨教室!
 
 
 

作者: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