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教案

教案



作者:曹会英    转贴自:语文教研组


 

(一)老   

杨绛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习刻画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理解“塌败、愧怍”等词语, 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体会平民老王朴实善良的人性,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探究老王这个普通人物身上宝贵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对不幸者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强调单元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提示

2、明确:对象——平民生活

         内容——淳厚、坚韧、善良,承受生活的重负

                 有操守和向往,动人的风采

3、              课外探究题目:

“平民”是怎样一些人,应该怎样界定?

提示:查字典明确概念的内涵(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的普通人)。

      阅读单元文本,结合文本主人公更深一步理解概念内涵

二、        简介单元作者,由此引出对本文作者的重点介绍

1、平民身上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内涵,书写平民的都是不一般、不普通的大家。比如莫泊桑是世界文学史上有名的“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我的叔叔于勒》,臧克家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初中时学过《有的人》。

2、杨绛是谁呢?

学生回答:

教学再现:我们学生的阅读并不如我所预测那样广,许多学生不知道杨绛是谁,当然就更没有读过她的作品,这个环节是通过个别学生的一知半解才得以进行。

生:“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

师:“钱钟书是谁?”

生:“杨绛的老公。”

“我国有名的文学家。”

“《围城》的作者。”

师:“韩寒的成名作就是模仿《围城》的写作风格”

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学生的两个回答巧妙的达成了对杨绛的介绍。

“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这个回答一方面说明杨绛没有钱钟书名气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是一对杰出的文坛伉俪。

“钱钟书是杨绛的老公。”位置的颠倒,其实告诉我们,在钱钟书出名之前杨绛已经小有名气,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翻译了世界名著《唐吉诃德》。同时他也是优秀的学者,杰出的文学家。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杨绛在丈夫、女儿去世之后所写的感人的作品《我们仨》

 

三、        文本阅读

13位同学分别诵读全文,整体感受文本

正音

儿话音的读法

2、在诵读的基础上,从了解内容角度整体感悟文本

提问①:老师曾经在一些材料中看到,文革结束后,许多新闻媒体都曾被淡泊名利杨绛夫妇拒之门外。老王是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夫居然可以走进杨绛的家中,他们之间的交往就显得不同一般,意味深长。首先看我与老王交往的时间、地点:

明确:地点——北京

      时间——文化大革命

提问②:杨绛在文革之后,将文革之中与老王的交往记录下来,这些内容肯定都是非常打动她的,作为读者文本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内容,并简单陈述理由?

学生回答:

教学再现:送冰一节——送先生看病——送鸡蛋香油,绝大部分同学选择后者,顺势告诉学生,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带而过,有些事却要具体写详细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写”和“略写”。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要详写,课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最后送鸡蛋香油情节是研读文本的重点

3、在初步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从写作方法角度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提问:作者在文中写了多个彼此交往的生活片段,看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些分散的材料串联起来呢?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

[教学再现——精彩发言选登:

①:以“时间”为线索串联:“有一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从干校回来”——“有一天”

②:以“钱”为线索串联:“我”与老王的每一次交往都涉及“钱”的问题。

教师追问:以上回答只涉及第5小节之后的内容,那么前面四个语段在内容安排上还有什么特点呢?

这四段是作者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零星了解到的情况,作者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内容的:老王谋生的职业不如意,身体状况不好,因而居住条件也非常艰苦

:以作者“情感”为线索:怜(关爱)——敬——愧怍]

教师明确:文本材料的组成基本上是按照两种方式来组织材料,一种就是所谓的逻辑顺序,一种是我们大家比较认同的“时间”或“钱”为行文的线索,但如果从全文角度来思考的话,那应该是借助“我和老王的交往”的片段记述,用作者的情感为线索来组合材料。

四、        文本鉴赏

(一)齐声诵读22小节,寻找能表现作者独特心理的词语,从而确定探讨文本的中心议题

1、学生诵读

2、词语交流:(推测:“抱歉”、“不安”、“愧怍”等词,其中最有震撼力的是“愧怍”一词)

教师明确:作者杨绛为什么对老王怀有“愧怍”之情呢,这是我们文本研读的重要问题。

教师追问:首先我们看本段之中,作者告诉我们原因了吗?

学生回答:(“我”对一个“不幸的人”“多吃多占”了,因而“愧怍”。)

教师进一步追问,并进入以下教学环节:“我”是怎样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老王又是怎样一个“不幸的人”呢?

(二)走进老王

1、让作者“愧怍”的老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大家结合1-7小节的内容,用两个词语加以概括(可以一个字,也可以两个字)。

学生交流:(参考:不幸,善良;苦,善。)

2、教师追问:老王“苦”在何处?善在何处?

(追问的目的意在强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探究)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的简单概括:

   老王之“苦”:“苦”在职业的不如意(“失群落伍”、“单干

户”“没有什么亲人”等短语写出了他谋生的艰难、情感的寂寞孤独。);

“苦”在生理缺憾;“苦”在居住的简陋(“荒僻”、“破破落落”、“塌败”)。

②老王之“善”:

送冰时表现出的忠厚老实(对“前任”一词的品味:换成“前一

个三轮车夫”可以吗?——“前任”一般用于地位高的人,老王是个地位地下的小人物,把些大人物的词语用于写小人物,大词小用,幽默、风趣、诙谐,暗示作者对老王的敬重。)

送人看病不要钱。

为三轮车围上“半寸高的边缘”

教师总结:

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于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同情和关心(怜)。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敬)。

板书:

老王:苦—怜

             善—敬

(三)走进“我”

1、提问: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表现如何?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

(参考: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说明"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

2、提问:作者把自己的愧怍归咎与“多吃多占”,但实际上作者一家对老王已经是非常善待了,杨绛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甚至比别人付更多的钱),那么“愧怍”从何而来呢?

                                              

(四)研读8-21小节

1、迅速浏览8-21小节,寻找原因。

2、学生交流:

3、预设:学生也许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文本。

⑴老王在临终之前为什么强撑病体给作者送来香油和鸡蛋呢?

⑵作者杨绛为什么一定要给老王“钱”,却又认为自己拿钱给老王是对他的“侮辱”?

⑶作者究竟在哪些方面“多吃多占”了?

⑷思考课后第三题:“幸运”和“多吃多占”哪一个更有意味?

教学再现

之一:

生①:老王来送鸡蛋香油时,作者“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太失礼。

师:假如你是老王,送礼时遭遇失礼,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会觉得对方看不起自己,“我”会很难尴尬,很难过。

师:杨绛对老王的“愧怍”,原因之一是想到了因为自己的失礼给对方造成的精神伤害。

之后的学生交流似乎陷入了僵局,教室里再无回答问题的迹象……

之二(教师提问引导):

师:在8-21 小节中,有对老王形象的精彩刻画,找出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

生②:“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僵尸”一词用得好。

师:好在哪里?

生:两个词分别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糟糕的身体状态。

师: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描写吗?

生:“滞笨”、“直着脚”、“那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师:老王在临终之前为什么强撑病体给作者送来香油和鸡蛋呢?

稍加讨论之后:

生③:对作者一家人一直以来的关照表示谢意。

师:还有其他用意吗?老王进门就先表示鸡蛋、香油是“送”我们的,“送”就是表明——?(学生回答)不要钱,这又是何用意?

生④:表明自己与作者一家的交往不单单是为了“钱”。

师:说得好!不是为了“钱”,那是为了什么呢?

生④:也许是为了表示自己把作者一家人当成了亲人、朋友。

师:可是作者坚持要给钱,这对老王意味着——?

生④:意味着作者拒绝了老王成为自己的朋友。

师:如果你是老王,遭到这样的拒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④:我会觉得对方看不起自己,我会更加难过。

师:所以,这也成为作者“愧怍”的又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之三(教师提问引导):

师:作者杨绛为什么一定要给老王“钱”,却又认为自己拿钱给老王是对他的“侮辱”?

学生稍作讨论,

生⑤:作者作为知识分子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不能“多吃多占”。

生⑥:也许作者内心有一种观念:老王是一个穷苦人,我可以帮助他,但不可以接受他的馈赠。

师:你说到了点子上。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是清高的,即使是在他们最倒霉、最不走运的情况下,对于社会底层的劳苦百姓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贵族式”怜悯,也就是说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作者虽然关爱帮助老王,但没有把他当成平等的朋友,只是充当施与者、馈赠者的角色。给钱意味着拒绝,拒绝一份来自弱者的纯真的友情,就是对对方的“侮辱”。“侮辱”是作者的自责,“愧怍”是杨绛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之四:

师:探究了作者对老王“愧怍”的原因后,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作者究竟在哪些方面“多吃多占”了?

生:精神上的。

师:对!“我”在帮助老王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精神的愉悦,但“我”的拒绝却无意间给了老王精神的伤痛。作者的反思其实也涉及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关爱他人,需要有颗善良的心,更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不幸者既应给于物质上的帮助,更应该给于精神上的关爱。

师:思考课后第三题:“幸运”和“多吃多占”哪一个更有意味?

生:“多吃多占”好,它是贬义词,更能凸显作者对自我的反思,对老王“愧怍”之情。

生:“多吃多占”好,更能凸现在精神上关爱弱者的思想。

生:“幸运”好。作者的“幸运”在于他们在文革那一段困境中收获了老王纯真的友情。

师:“多吃多占”的自我评价,有着时代的印记,那实际上是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一种蔑称,作者以此暗示自己其实也是一个不幸者,“幸运”的是我最终走出不幸,而让作者愧怍的是自己不能帮助不幸的老王最终走出生活的不幸。

 

五、        拓展阅读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结束教学: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 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

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

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

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1〉、考考你的判断:

“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揣摩,你能给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么?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六、        作业:

学后感——标题:《面对弱者》

字数:300字以上

 

教后感:

(一)彰显单元教学主题

本单元课文由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组成,文本涉及三种文学体裁,但从文本内容来看,都是讲述普通平民的生活与追求,以“平民生活”为写作对象。在进行本单元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感受形形色色的底层平民身上闪光宝贵的醇厚、坚韧、善良的美德,和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操守,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养成宝贵的平民意识,去关注身边的人。

从单元教学主题来讲,杨绛的《老王》一文中“老王”是个典型的平民形象,生活困苦又老实善良,最能体现单元主题,无疑是学生应该重点探究、深入了解的,可文本中有关老王的信息都是非常显性的,学生借助文本语言不难完成对人物醇厚、坚韧、善良美德的发现与归纳,但要达成“陶冶自己的情操,养成宝贵的平民意识”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浅层次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完成上面的教学内容之后,我选择文本中的另一个人物“我”(即作者)作为对文本深入探究、单元主题深入理解的突破点: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的作者为什么会有“愧怍”之情呢?杨绛严厉的自责与反思,其实涉及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关心弱者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更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责任感;对不幸者既应该给于物质上的帮助,更应该给于精神上的关爱。恰恰是这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

(二)凸显语文学科特点

上海教育界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也许不会有人否定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但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许多人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有“两张皮”的感觉,而语文教学是可以借助“工具性”语言品味达到“人文性”情感教育熏陶的最佳境界的。

我最初一次教授《老王》是“试验本教材”试用期间,那时太过重视对单元主题的探究,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而忽略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结果学生对老王的“善”、“我”对老王的“愧怍”之情只是停留在浅层次、概念化的理解中,课堂上缺乏一种凝重、沉静的氛围,单元和文本主题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达成。

在单元主题的带动下品味语言,并实现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探究,是“我”这一次教授《老王》遵循的一个准则。比如:

“失群落伍”、“单干户”这些词语不仅仅写出老王谋生的艰难、身体的病痛,更突显了他精神上的“不幸”——极度孤独寂寞;

“前任”一词,大词小用,用写大人物的词语去写老王这样的小人物,一方面使语言风趣幽默,更重要的是它暗示老王在作者心中就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大人物”;

如“僵尸”般“镶嵌在门框里”、“滞笨的转身”“直着脚”下楼的老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为“我”送来珍贵的“香油、鸡蛋”,其内心之善、用心之诚、用情之真感天动地,难怪那一、二十个鸡蛋“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的“愧怍”是因为“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的失礼,失礼意味着对人不够尊重;“我”拒绝了老王的赠送就是拒绝了一份珍贵的友情,拒绝意味着双方人格的不平等;而“我”拿钱给他则更是对人格的“侮辱”……

在这样的语言品味过程中,激发调动了学生以往的阅读积累、情感积累和相似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情感感受借助语言品味这个平台自然而然地发酵、升华,促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人物的“善”发生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从而真正获得一点心得感受。

 

 

 

 

 

 

 

(二)无韵之离骚

教材分析:

《无韵之离骚》是上海试用本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书评单元,其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书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了解书评在课外阅读的作用。选择《无韵之离骚》作为单元教学的定篇,我以为,这篇文章在写作构思、写作流程上很能彰显书评的文体特点,而且这是一篇从写作技巧角度评析书籍的书评,而学生比较熟悉的书评一般是从内容角度来评析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对书评的了解会更全面。

学情分析:

《无韵之离骚》授课对象是上海松江新桥高中,这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我现在任教的松江一中区及重点中学学生素质有所降低。因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非常了解,我确定了两个知识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一个是了解司马迁“以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奇特笔法,这是就文本本身内容确立的目标,一个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这是从单元文本组成确立的一个目标,然后在两个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例证通过“深沉情感”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司马迁人格的伟大。

课前准备:

了解司马迁生平;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对文本的仔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了解这篇书评的写作思路;

2、领会司马迁“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奇特笔法

教学重点:

领会太史公“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奇特笔法

教学难点:

分析典型例证《李将军列传》,领会“以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笔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与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在大家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读过很多课外书籍,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

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对作品的评价吗?

能结合作品举一个例子,来印证你的这个评价吗?

2、刚才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你出色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口头作文——关于《》的书评。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无韵之离骚》的学习,探究一下书评通常的写作方法。

(二)解题

1、名句填空:“无韵之离骚”的上一句是——?(史家之绝唱)

这是哪位作家针对哪部作品的评价?(鲁迅,《史记》)

这个评价上下两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评价了《史记》?(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2、本文标题有正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你能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吗?

①作者资中筠以“无韵之离骚”为题,说明她是针对《史记》的文学价值展开评议的;

②副标题“太史公笔法小议”告诉我们作者点评的不是《史记》的内容,而是太史公的写作艺术手法。

教师写作方法明示①:

要写好一篇书评,首要的任务是选好写作的角度,也就是写作的切入点。一般情况下,有三种角度:一种是关于作品内容的点评,一种是关于作品艺术特色的点评,第三种是兼顾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点评。

 

(三)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1、刚才请大家交流阅读时,要求你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对阅读作品的总得评价,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看作者资中筠使用怎样一个词来表达她对《史记》的总的评价?

①齐读

②交流

③教师补充:“奇气”一词是作者借鉴了苏辙的说法,原句是这样的: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2、“奇气”是苏辙对司马迁《史记》的内容风格的总的评价,作者又是怎样从写作“笔法”来诠释“奇气”的内涵呢?下面再来研读第二小节:

①一个学生诵读

②学生交流“奇气”的内涵

③品读几个重要的关联词语的作用,并扣住“笔法”对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不仅在于——简练

也不仅在于——人物生动

尤其在于——用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

作用:①交代了“奇气“的内涵

      强调了本文写作主旨所在用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

3、作者在提出这样观点之后,下面就需要结合《史记》一些章节的写作分析来加以论证了——例证,第三小节作者首先生声明《李将军列传》是“用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典型例子,大家迅速浏览3小节以后的内容,看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例证?

《李将军列传》、《孝武本纪》、《项羽本纪》

4、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篇书评的写作流程

教师写作方法明示②:

在确立了书评的写作角度之后,要为即将写作的书评构思一个写作提纲,确定写作思路:首先,要明确自己对评析作品的看法观点;其次,要选择作品典型章节内容作为例子来印证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最后,总结概括全文。

 

(四)局部鉴赏:通过《李将军列传》例子语言赏析,具体了解太史公“用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写作技巧。

1、引导学生简析全文的16段,即《项羽本纪》这个例证,让学生具体了解“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的写作特点

①齐读

②思考:司马迁对项羽的情感是怎样的?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③简单交流:

通常是“胜者王侯败者贼”,而司马迁将他写成了“悲壮的英雄”;项羽没有做成天子,可司马迁将他放入“本纪”写天子的体例中,从而含蓄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敬仰。

2、、迅速浏览3-4小节,通过关键词语的体味,把握司马迁对李广的情感态度:

①浏览

②关键词交流:

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廉洁朴实、身先士卒、

赞叹、爱戴、畏惧、怀念

        坎坷、凄凉悲惨

——“可敬可爱”、惋惜、同情、不平

3、作者在下文引述了李广一生所经历的主要事件,请大家浏览5——13小节,进行小组交流,看文中哪些内容能够体现司马迁对李广的这种复杂的情感?

①指出相关语段

②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

(注意追问:语段所引发的你的情感,是太史公直接告诉你的吗?他用什么方法打动了你?)

第一次:勇敢    不公正待遇 

第二次:智勇双全    不公正待遇

第三次:英雄气概 与“当斩、赎为庶人”的不公正待遇

最后一次:渴望杀敌报国与“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

后代李凌“何其相似乃尔”的命运

后世家门“为人不耻”悲剧败落

③在多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明晰:

“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从而克制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调动了我们读者情感。

教师写作方法明示③

在选择例子证明观点的过程中,要确保所选例证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要在引述材料的基础上加以评析,。

 

(五)整体把握分析三个例子在证明作者看法(观点)的不同作用

1、研读15小节——《孝武本纪》《李将军列传》

1)齐声诵读15小节,寻找关键词语,看《孝武本纪》《李将军列传》两个传记是用怎样的方法“含蓄克制地表达深沉丰富的情感”?

2)交流: 《孝武本纪》用独特的“省略”来表达或同情不平、或怨怼情感。

2、研读16小节最简单的例子——《项羽本纪》

结合p22注释⑥,通过对《史记》体例的介绍,可以看出太史公是用破坏体例的方式来含蓄表达对项羽的赞颂敬仰、尊重史实、“不以成败论英雄”史学观。

教师写作方法明示④:

所选择的多个例子要注意从不同侧面印证自己观点。

 

(六)在总结以上书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回归第一段:

①以上写作方法基本上属于写作技巧方面的,要真正写好一篇书评,最关键的是什么?(角度)

再次阅读全文第一段。

②作者写作这篇书评之前,经历了怎样过程?

③交流

第一:对经典的反复阅读

第二: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作品

 

(七):作业

1、探究文本中《孝武本纪》例证,看太史公是怎样“用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

2、课外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进一步体味理解太史公“用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

 

教后感:

上《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感悟颇多,我只谈一得一失两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准确独到

《无韵之离骚》是上海试用本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书评单元,其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书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了解书评在课外阅读的作用。选择《无韵之离骚》作为单元教学的定篇,我以为,这篇文章在写作构思、写作流程上很能彰显书评的文体特点,而且这是一篇从写作技巧角度评析书籍的书评,而学生比较熟悉的书评一般是从内容角度来评析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对书评的了解会更全面。

《无韵之离骚》授课对象是上海松江新桥高中,这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我现在任教的松江一中区及重点中学学生素质有所降低。因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非常了解,我确定了两个知识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一个是了解司马迁“以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奇特笔法,这是就文本本身内容确立的目标,一个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这是从单元文本组成确立的一个目标,然后在两个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力争通过“深沉情感”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司马迁人格的伟大。

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而

且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这个原本非常难懂的文本阅读,也大致了解的书评这一文体的基本写作流程和内容结构安排。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失清晰

    本次教学,让我感悟颇深的是语文教学专家的评点。应该说,在公开课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师往往是非常重视、颇费斟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人往往会忽视教学目标的表述,听课教师也往往更关注课堂本身,而忽视对授课教师有关教学目标的表述,在许多人脑海中往往也不是非常重视,但其实教学目标的表述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韵之离骚》一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其中“领会司马迁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奇特笔法”这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就存在表述不准确的一面,“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奇特笔法”是作者资中筠阅读《史记》之后的个人观点,不属于司马迁,所以这个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应为“领会作者资中筠的观点——司马迁以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奇特笔法”,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奇特笔法”从属关系的转换,本质上是教师在文本研读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忽视抑或是不够准确,而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

    另外,就是我对教学难点的表述“分析典型例证《李将军列传》,领会‘以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笔法特点”,“分析典型例证《李将军列传》”这一句的准确表述是“分析作者选择的典型例证《李将军列传》”。原来表述一方面有歧义,有的人也许会误会下面的教学是安排学生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清晰,也导致我的教学有些偏离教学主线。

    以上是我教学《无韵之离骚》的两个教学心得。

 

 

 

 

 

(三)“语文与民族精神教育”教案设计:

优雅的汉字

授课教师:   松江一中     曹会英

课程设计意图: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鲁迅先生说道汉字时说,汉字“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可以感心、感耳、感目,鲁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汉字教学可以起到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和心灵审美的作用。

上海试用本教材第一册教学内容中,有一个“优雅的汉语”综合性学习内容,但“汉语”所承载的内涵太丰富了,如果面面俱到都加以涉及,只能浅尝辄止,语言的熏陶与审美作用势必会被削弱,所以我选择最寻常,最熟悉的汉字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对象,激发学生对汉字探究之趣、热爱之情,从而带动对我们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增加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目标:

1、掌握四种汉字造字法的相关知识,了解表义汉字的几个基本特点;

借助联想与想象品味汉字的优雅。

2、在“汉字诞生的智慧”、“汉字的意蕴美”、“汉字的意境美”、“汉字的未来”四个板块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创新思考、写作、交流、讨论一一展示汉字的优雅;

3、在了解汉字优雅特性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对汉字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汉文学、汉文化的挚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联想与想象对汉字优雅特性的分析、交流与归纳;

2、在了解汉字优雅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汉字书写现状的问题讨论,激发学生对汉字、及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有关“汉字未来”分析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1、查找汉字造字法的相关资料;

2、在“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探究题目统率下,进行个性化的资料查询和写作表达;

3、结合当前媒体中有关汉字书写的现状,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

课堂教学设计

拟采取板块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ppt展示新闻资料

“学中文吧!为您的未来投资。”——法国流行一句话;

“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内的机会和财富

——巴黎街头一个引人注目的广告;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针对全球正在兴起的“汉语热”的评价;

2、最近几年汉语越来越火了,谁能说说汉语在世界日渐走红的原因吗?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归纳:外因——中国综合实力的日渐增强

              内因——汉语言本身的博大精深。

3、教师在交流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优雅的汉字

 

二、板块教学的实施

第一版块:“汉字诞生的智慧”

1ppt展示图片:

学生看图猜字,。

2、师生以展示图片和交流问题的形式互动,一一介绍四种汉字造字方法,展示古人造字时显现的智慧:

①简单事物绘形,复杂事物抓特征

②无形的事物该怎样描绘呢?

③复杂的自然现象怎样描绘呢?

④人的动作行为如何表示?

3、手机短信中、英文输入:“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4、小结:我们祖先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显现了非常的智慧,更为聪明的是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祖先确立了“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个基本笔画,这八个基本笔画比英语的26个字母还要简单,却演绎了古老汉字奇迹。

ppt展示:

 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国学大师季羡林

 

第二版块:“汉字的意蕴美”

1ppt展示:

“阅读和思索只能让我更加热爱,更加执着,无以复加地迷恋汉语。时常因为一个字一个词的雷击,而颤抖而狂喜而渴望奔走相告于同好。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有时是透心彻骨的,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

——舒婷

2、以“我喜欢的一个汉字”为话题,进行交流

3、教师总结

 

第三板块:“汉字的意境美”

1ppt展示:

飙:

“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间的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一般。”——朱湘

昏:

“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做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朱湘

2、          学生小组交流作业

3、          班上交流优秀作业

4、          教师介绍自己喜爱的汉字:

莫:

   “太阳落下了。天,是一望无际的幽蓝;地,是无边无垠的碧绿。一阵风,在天地之间掠过。在草丛的俯仰之间,有云朵一般美丽的白的羊群、红的马群、赭黄的牛群,还有一道、两道、千万道血红的、金黄的霞光。

    那豪放的辽阔,那婉约的宁静,那悠扬的马头琴音,沉醉了太阳,沉醉了草原,沉醉牛羊,也沉醉了劳动的人们。”

5、          小结:

PPT展示“成就自己游子作家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

 

第四板块:“汉字的未来”

1、              ppt展示:

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IT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小姐原来想到IT业发展,今后目标是当CEO,现在感到加入WTO后,中国IT业风险很大,转而去了Ni-ke公司。相反,读MPA先生感觉良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大幅度转变, MPA的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随后,我们去了KTV包房,打开DVD,大唱卡拉OK,大家兴高采烈,通宵达旦,也不上Intel网啦。”

2、学生诵读此语段:明确此语段文字的书写特点。

3、安排做报纸版面文字书写情况调查同学简单介绍情况(报纸名称、日期、汉字夹杂字母书写现象的次数)

4、讨论:你如何看待这种汉字书写现象?

要求:明确观点,论据佐证。

5、教师ppt资料展示并小结此板块教学:

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2000年,波兰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2001年,俄罗斯普京总统签署了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战争。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世界正举行选美比赛,那年以色列小姐正好当选“世界小姐”。许多电影界的人士都围着她:“小姐签约吧,将来你可以发大财了”,“签约后你名利双收,你何必回国呢,你的国家正在打仗,那么一个小国,随时会被吃掉的!”“你回去多可怕!你现在又有钱,又有名,留在美国吧!”这姑娘却在电视上发表谈话:世界小姐不是我个人想选,我只是让你们知道,以色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所以我出来竞选。我想让人们知道:地球上有以色列这个国家,所以我要出来竞选。我今天被选上了,就完成我的任务,我也告诉世界:以色列是个优秀的民族,因为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同时还告诉世界:以色列这个国家正艰苦奋战,希望全世界的人民同情我们,支持我们!支持我们国家的独立!现在我的国家正在打仗,要钱何用?我们以色列亡国两千年,因为我们文化不亡,所以我们还能建国。今天我要回去,为祖国而战,要钱何用?——她发表完这番谈话,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国了。(掌声)这个消息发表后,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哇,以色列人真了不起啊!于是,以色列的军队,军心大振,他们象疯了一样,把阿拉伯的军队打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七日战争!七天打完!这就是因为一个女孩子的一句话!所以,同学们,爱国常常在一个微小的地方。(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

三、结束教学

1、学生诗朗诵

2、教师结束语

 

附文: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女: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男:我的母语是热血一般的黄河的波涛

  我的母语是群星一般的祖先的谜

女:我的母语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

  我的母语是春鸟舌尖跳动的民歌中国

男:我的母语是丁香凝结的雨巷

女:我的母语是傲雪绽放的红梅

  我的母语是浓的化不开的乡愁啊

男:我的母语是划开天幕的雷电、奏响黎明的号角

众:我的母语是一种连接

  我的母语是一种文明

  我的母语是一种财富

  我的母语是一种骄傲

男女合: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女:我的母语是小学课本里的看图说话

  我的母语是儿时镀满月光的摇篮

男:我的母语是祖国版图最南端曾母暗沙的屏

  我的母语是珠穆郎玛 地球最高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女:我的母语是遨游太空发出的问候

  我的母语是奥运升旗奏响的国歌

男:我的母语是每天新闻联播的准确时间

  我的母语是每次放飞白鸽的我的共和国的生日

众:我的母语是一种血缘

  我的母语是一种凝聚

  我的母语是一种标志

  我的母语是一种精神

男女合:我有母语,我有祖国;我爱祖国,我爱母语!

 

 

教后感:

回想来到上海三年的教学经历,当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学习,我无奈;当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间隙还在不断翻阅英语单词,我叹息;当复旦学子在汉语言知识大赛上败给留学生队,我悲哀……我切身体会到上海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这个追求享受、注重实际、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中,语文教师就像是寂寞孤独的清教徒,无奈、悲哀、却又执着地固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坚持着、探索着、不懈地追求着,许多时候我们有一种殉道的悲壮感——只为心中那挚爱的汉语。

在这个有着许多无奈的社会氛围中,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暂时摆脱功利的诱惑并深深地、发自内心地爱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呢,这是许多社会学者、许多教育专家都在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上海教育界从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观念更新固然重要,但教学实践的实际探索其实更为宝贵,至于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渗透,我以为应该借助学科特点,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特点,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爱”的前提下才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并接纳我们民族的独特的生命意识、在“爱”的熏陶下才可以学习并实践着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

我的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面对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阅读文本,而是不引人注目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汉字,在四个教学板块的进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体味——如“汉字诞生的智慧”板块的理性分析、“内涵丰富的汉字”板块的创新理解、“如诗如画的汉字”板块的诗意联想,“汉字的未来”板块的讨论交流,学生在了解掌握有关汉字知识的同时,对汉字的热爱自豪情感逐步加强,在《我有母语,我有祖国》朗诵过程中情感达到极致。

总有人说如今的孩子很冷漠,然而这短短的一节课就让我明白了,其实学生是需要一个触发点首先融化掉情感冰冷的外壳,这些触发点往往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学问,它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汉字,一句常用的修辞,一首寻常的小诗,一句发自真心的赞叹……然后你就会收获学生火热的激情。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以热爱为目的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超越智力与能力层面的功利性,获得情感的愉悦与情操、品位、审美的渐次提高。

“在培养民族精神时,十分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教学中要着力发掘民族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悠久文化和优秀传统,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归属感”, “这种认同感、归属感的培养,靠的是发挥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这是个过程,育人心灵的过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这是于漪老师说的,也是我正在努力实践着的。

 


作者:曹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