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松江一中创建第十五届上海市文明单位规划(2009-2010)

松江一中创建第十五届上海市文明单位规划(2009-2010)



作者:罗明    转贴自:校长室


创建基础
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目前占地80595㎡,建筑面积32044㎡;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500多人,教职员工179人,其中教师139人,职工40人。回顾学校百年之历程,虽校名历经嬗变,校址历经变迁,但一中传统一以贯之,一中文化一脉相承。信念坚定、坚忍不拔、不断超越的“奋进”精神和齐心协力、团结和谐、共襄共荣的“和美”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审视今日一中,师生和谐,干群同心,全校上下同舟共济,不断进取,“和美奋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着我们奋然前行。近年来我们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朗诵艺术活动基地、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上海市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目前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已经通过市级评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遵循《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规定》,将文明创建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学校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工作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秉持“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遵循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求得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的发展思路,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的教育理想。取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
具体目标与举措
一、构建优秀学校文化
以环境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弘扬“和美奋进”的学校传统,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促进学校、师生的健康发展。
总结与传承百年老校“和美奋进”的传统,坚持“谨慎养德、刻苦治学”的校训,充分发挥校史、校歌的作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品位。
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塑造文明高尚的行为文化,建设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完善科学高效的制度文化。
二、优化学校管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探索评价体系的改革,加强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水准,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
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办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教职工依法民主参与、家庭社会主动参与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支、工会、校务会议、教代会在学校决策、管理、监督中的作用。
推行民主、开放的管理。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设计和制定一整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学校成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员有权反映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权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过程。探索学校与家庭、社区沟通的模式,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积极引导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管理事务。
倡导人文关怀。树立关爱教师、服务教师的管理思想。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促进教师的事业和工资福利同步发展和提高,完善奖金福利、健身养身、旅游休假、医疗保健、体育锻炼、家庭困难补助等制度。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体谅宽容和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水准
整合校舍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改造逸夫楼(原信息楼)为新疆内高班学生的宿舍与食堂,将楼内计算机房、语音教室、电视台、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分别迁往综合楼、物理实验楼、化学实验楼和高一教学楼内,同时新建部分建筑作为学生阅览室。
严格经费管理,推进民主理财。严格执行上级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做到民主理财,增强财务透明度。科学合理地编制每年财政预算,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保证资产有序管理,提高资产使用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放大资本效用。
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重视各种学生常见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继续有效开展控烟工作,保持“上海市无吸烟学校”称号。发挥“人防”、“技防”和“物防”的作用,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建立食堂安全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饮食经营准入制、食品采购定点制、除害消毒常规制度等。保证师生安全、健康用餐。
提升服务水准,发挥资源效能。加强教辅人员的服务培训,用先进的服务理念统领教辅后勤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用典型示范、制度考评等办法,引导教辅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从而放大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隐形课程资源功能,服务课改,丰富课程内涵。同时适时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部分教学设施服务社区,构建和谐社区。
三、积极探索自主德育
以学会做人为核心,深化德育与课程、德育与生活、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努力建设富有松江一中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四自”教育的育人模式,为每一个学生成才打好思想品德基础。
1、深化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机制的探索
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学会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发展阶段的特点,提出各有侧重的相应要求,由浅入深,分层递进;逐步形成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育人模式。
2、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强化学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情操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等。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既教书又育人。
构建重实效、显特色、有品牌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班团课、校会、专题教育等课程的规范化;传统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和特色化;社会实践课程的序列化和品牌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课程建设。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学会做人的重要标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化与常规化,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模式,提高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使每一位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不断探索和实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开发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作用,为学校德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育德能力,富有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全员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成立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工作组”,深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每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教育都负有直接责任,强调德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明确所有教师的课堂育人职责和课外育人岗位,把育人宗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召学生。学校行政、后勤人员要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育人的工作观念,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四、切实改革课程教学
整体建构学校课程框架,重视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与学校课程框架相匹配的校本教材的研发,探索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途径,实现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大力营造教有创新、学有创见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主体性、创新性、活动性与民主性的有机统一,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基本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理念制订《松江一中课程方案》,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框架,建立符合“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校本课程体系,以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确保三类课程的高效实施,形成系列,形成特色。优化基础型课程,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基础型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丰富拓展型课程,注重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层次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研究型课程,为培养学生实践、综合、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提供载体,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充实一些特色校本课程。在开好现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完善。积极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开发和创设学生参与实践的资源和条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系列。
注重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与学校课程框架相匹配的校本教材的研发。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博物馆、科技馆以及松江大学城的资源,努力开发、积累、整合、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资源。同时为教师、家长和学生参加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条件,特别是鼓励教师拓宽专业领域,编写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并逐步形成系列。
2、细化课程标准,制定《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优化教学过程,探索以“学案”为载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组合,形成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细则。学校认为,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细则,既有利于课程执行,又有利于因材施教。所以,在建构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订《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课程执行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包含学情研究、教材研究、学习内容与要求的落实、校本课程设置、学科传统项目、学科创新项目等内容。细则的内容作为指导和检验教学的依据。强化教学保障,创建高支持的学习环境。高支持的学习环境具有安静、安全、温馨、民主、和谐、合作团结、积极向上、适度竞争以及学习资源充盈、学生数合理、硬件设施齐全等特点。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顺畅师生、生生间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创建高支持的学习环境的出发点和归宿。
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和学科特色的建设,扩大这些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进科技、艺术、体育、语言文字等特色项目,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
进一步发展科技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搞好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有效运用上海科技馆资源,并将科技教育活动纳入学科建设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办好每年的红五月科普艺术节。
学校艺术教育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培养兴趣与发展特长、艺体素养与个性品质培养相结合,主题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表现、创造能力内化为健康、自信、高雅的气质,为成才打好坚实基础。继续办好校艺术团队,保持市级一流的领先地位,使“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特色更彰显。
学校体育工作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进一步探索体育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的合理设置,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学年举办两次学校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加强校运动队训练,保持健美操、田径、篮球等项目在市、区级的领先地位,继续不断创造优异成绩。
四、建设社区文明高地
将学校建设成为地区文明的榜样,社区文明的高地,并将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向社区辐射,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开展文明组室的创建活动,修订《松江一中文明组(室)评比条例》,大力倡导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争先创优精神。
抓好家庭美德,通过“比翼双飞模范”、“文明家庭”、“温馨和睦(尊老)家庭”、“家庭优秀子女”等评比,及“家庭风采展示”等活动,促使全校蔚然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崇尚科学、优生优育的良好风气。
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使大家自觉逐步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和卫生、爱护公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
关心、支持退管会工作,帮助退休教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关心、支持校友会工作,使其成为联系、团结广大校友的桥梁和纽带。
建立“松江一中爱心基金”,关心困难师生,救助弱势对象。
进一步开展区内外、市内外的校际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借鉴各地、各校经验。积极开展社区共建、军民共建。鼓励、支持教工积极参加社区的全民健身、尊老敬老、创建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社区读书等活动。督促在职党员到社区党组织报到,接受并完成社区党组织安排的任务。支持教工足球、篮球、桥牌队参加社区友谊比赛,支持教工中的文艺骨干帮助社区开展文体活动。体育场地、设施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成立教工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开展以“服务社会,教育自身”为宗旨的中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街道,服务社会。
拓展与松江大学城的联系渠道,充分挖掘、利用大学城的资源。继续与驻松部队及区人武部保持密切关系,使得军民共建再结硕果。

作者: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