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看澳门教师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看澳门教师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周菊妹    转贴自:松江一中


      2009年12月4日,我与姜雅芹等四位老师在教研员率领下,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市东中学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两岸四地同课异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八点半到九点的开幕式上,国家教育部《中国教师报》领导、上海市教委领导讲话。早上三节课由沈阳、珠海、澳门的三位教师同课异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课的专家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张鹏举和孔子第七十八代传人、国家文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世新大学副教授孔维勤。
      沈阳的讲课教师是位青年男教师,中等个头、声音甚是浑厚。注重朗读、反复诵读:齐读、个别读、配音读,讲解每个典故,课前导入与课末总结的主题词是“英雄”。但定位“英雄”对文本解读是有偏误的,况且教法还是较为传统。
珠海的讲课教师是位青年女教师,教学理念似乎很新,彻底地放开,让学生很自主地学习。读过一两遍后,让学生根据文下注释自己阅读、自己讨论。几分钟后,她问:“有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提问,然后她又问哪个学生能答?学生就回答。答后她一般不做评述,再来一轮。如此很多轮,一节课完了。其间学生互相有诘难,并对她的解读提出质疑,如问“舞榭歌台指的是过去还是现在,为什么孙权下面就接舞榭歌台”?学生有些问题非常有价值,体现了上海高中生的素质水平,似乎教师没预设到、不能答,于是照例是问哪个同学能答,一学生站起来稀里糊涂说了一通,教师也不置可否,话筒一举:“还有什么问题?”以此为法宝逃避了几个难题。下课铃响后,她概括本文主题以及本课重点,板书“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对于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台下教师苦笑无语。
      终于等待澳门老师上来了,大约三四十岁的女教师,广东脸型,简历上说从小学五年级教到高三,典型的南方国语,“北伐”说成“北佛”,听她说普通话很吃力。教学环节大概如下:
      课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带来了一些澳门食品。但是你们都是有气概的,不是容易得到的哦。”
      导入课文时要求学生想象:“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忽然有一股白气进入你的身体,现在你就是辛弃疾了。韩侂胄要北佛,把你这位元老请出来,重用为镇江知府,但实际上你只是个点缀,你只能通过写词发泄,写完之后你放声高歌——”接着ppt播放一个男子的配乐吟唱,古音,“斜阳”的“斜”唱成“霞”,音调甚是古朴苍凉。
“你唱完之后,忽然刮起一阵怪风,把你的灵魂吹回教室里,现在你又是你了。请睁开眼睛。”
      预习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卡片上,现在把卡片拿出来,现场分成四个小组,一组五个人,相互讨论,解决一个问题就划掉一个。
      三分钟后,老师问,解决了多少问题。举手指示意。最多的一组,加3分,派人上黑板加分。分数可以到前面换,有一组信封,里面有加3分、加6分、加8分、减分。“换不换?”“抽不抽?”还剩下多少问题?举手指。最少的组加3分。“抽不抽?”那学生抽了一个信封,抽到的是加6分。全班打乱座位次序自由走动讨论,解决了的问题打钩。上述程序再来一遍。
还剩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提出来讨论。答对的学生给那个组加2分。最后一问,两个人同时举手,老师下令“石头、剪子、布”,决出回答者。
      总结,再反复朗读。
      最后读写训练:PPT,上一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下一行,交流老师自己填写的句子:“想当年,甜言蜜语,疼爱万分如宝”。此言一出,看得我们面面相觑。澳门女教师解释说:“我的爸爸妈妈,经常斗嘴,我来之前,他们还打骂,我很心痛,想当年他们也是很恩爱,于是我就仿照辛弃疾的这句词写了一句。你们也找你欣赏的句子,仿作一句,词性要相同。”
      学生仿写得好本组各得加分。佳句如“九十三年,望校犹欣,桃李满天下”等,最后统计得分,最多的一组拿四份食品,其次两份,最后两组各一份。
      布置作业:找一首爱国的宋词赏析。老师给学生留电邮。不忘夸奖学生:“你们令我感到非常刚勇。谢谢你们!下课。”
我总感觉,这种上法似乎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又走过头了吧?把语文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误解为仅仅是由老师的“满堂灌”改变为学生的“满堂说”,从而把课上成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以致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忘记了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的确,“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的课改理念,这是现代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但“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放任学生,更不是脱离文本、不要教师的引导和提升。该教师似乎也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但遗憾的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种种观点时,教师不去关注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那么即使是明显的错误也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师生共同在一个肤浅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知识层面上滑行。教师只要对文本解读存有浅读甚至误读的现象,就一定没有能力引导学生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深处,进入到文本思想文化的核心知识价值处。这真应验了这样一句教训:“即使千有法万有法,吃不透文本就没法”。而精准解读文本的能力要靠教师长期的勤奋学习、潜心研究,更需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教师唯有做到了精细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要设计提问、精到答疑解惑、精确地传授表达、精准地训练测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对文本的精准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任重而道远啊!

作者:周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