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行走在消逝中——《胡同文化》民族精神教案

行走在消逝中——《胡同文化》民族精神教案



作者:傅强    转贴自:松江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对文本语言进行品读中,体会平淡、朴素却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魅力,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研读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关键词句的品味把握作者对胡同文化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领悟作者对消逝的伤感、在伤感中清醒,一种文化老人的睿智和博大襟怀。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品味,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难点: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二、多媒体播放音频
 
 
 
 
 
 
 
 
 
 
 
 
 
 
 
 
 
 
三、解题:
在练习中理解文化的含义
 
 
 
 
 
 
 
 
 
 
 
 
 
四.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五.研读课文
 
 
 
 
 
 
 
 
 
 
 
 
 
 
 
 
 
 
 
 
 
 
 
五:体悟真情,
拥有大爱
  
 
 
 
 
 
 
 
 
 
 
 
六.思考讨论
 
 
 
 
 
 
 
 
 
 
 
七、作业布置
 
一、导入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也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二.营造氛围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三、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 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小弄堂(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多媒体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冯骥才《文化眼光》
四、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1>圈点每段要点  (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2>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
<3>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五.研读课文
找关键语句,把握思想层次
关键句  
(1) 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 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          源于生活
(3) 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 (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方便而安静)       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形成文化            影响思想 文化
(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7)封闭的文化    
(8)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 “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冷漠)
(10)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②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熬白菜,嘿! (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 话 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 )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 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 怀旧之情。
六.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多媒体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七、作业布置:
①课堂拓展作业
仿“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古木参天。
②课后思考并写作小短文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推荐阅读试卷上韩少功的《阳台上的遗憾》。
八.结束语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在京味十足的歌声里告别“胡同文化”吧。多媒体播放:
〈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学生聆听
 
 
 
 
 
学生听唱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散读,交流各自感受。
 
 
 
 
 
 
学生圈划,寻找关键句子
 
学生分析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仿造句子
 
 
 
 
在老师的宏观介绍下,在歌声里
先对胡同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生活在长江入口处的学生们对胡同知之甚少,在歌声里容易让他们更快捷地走入文本,也为胡同文化的没落这个问题的铺设打下基础。
 
 
 
 
 
 
 
 
跟学生界定清楚文化的含义,为更好地把握文本情感做准备。
 
 
 
 
 
 
 
 
 
 
快速阅读是高三学生的基本功,在阅读中要能迅速收集文本信息、筛选信息、把握文本层次。
 
 
 
 
 
明确诗歌写了什么,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深入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运用朴素的语言来寓意抒情,来表达自己的一腔挚情?
 
 
 
 
 
 
 
 
此题的讨论既是对结构内容情感的一个总体把握,也是强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情感体会
 
 
 
 
 
 
联系现实,思考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印象叠加,
对所学内容再一次巩固
 
 
 
 
附板书:
 胡     胡同特点:方正       概括要点: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
 同                    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语言特点:朴素、口语化、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
 文          有味儿…… 说明其共同点
                             感情:无奈中有怀念,
 化                                批判中有失落。
 
 
 
 
 
 
 
 
教后感
热爱教材,才能倾情投入。生长在江南的我,熟悉江南的雨巷文化,但是捧读《胡同文化》,却被文中作者“入乎其中,又超乎其外的悲喜交集的情感”所深深感染。《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更是一篇包含浓厚文化氛围的散文。字里行间,一位睿智的长者形象隐约可见,极大地引起我的阅读兴趣,想把自己和作者的对话形诸课堂,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也兴致盎然地与作者对话。
研究教法,才能让学生投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行将没落,对此,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又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留恋和感伤之情。这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的文章,语言朴实、雅致,在学习中需要让学生个性化的去感悟和体会。
学生对胡同也不大熟悉,但是学生生活在松江古城,身边行将消逝的东西也很多,那种烙印着自己成长痕迹,而不得不告别的东西,已是高三的学生心里,那一份留恋伤感的情感却与本文作者所传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
于是,我把“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作为重点,如,“虾米皮熬白菜,嘿!” 句,我让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分别体会那一个“嘿”字,读出它充分表现了的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读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又认定自己熬的白菜“也比别处好吃”,这种有些盲目自大的心态。 又如,理解“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俗语俚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的绝妙论证”。一个“眯”字,是前面“忍”、“耐”的最好外化。在品读中学生兴致高昂,讨论旁征博引,言之有据,言之动情。
开头和结尾的两首京歌别有情趣,让学生很快融入氛围里面,又回味悠长,两节连堂课结束后,教室里响起的也是大碗茶。
也有不足之处,课堂兼顾的还是太多,课后作业的反馈不易落实。
 
 

作者: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