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浅谈生命教育在《前赤壁赋》中的有机渗透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浅谈生命教育在《前赤壁赋》中的有机渗透



作者:周菊妹    转贴自:松江一中


 

案 例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浅谈生命教育在《前赤壁赋》中的有机渗透
一、【教育背景】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圣哲先贤,用他们伟大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世界。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类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有人曾说过“21世纪人类进入了抑郁时代”,自杀亦已越来越成为人类解脱困境的普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正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保持个人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生除了知识学历外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一个人理性的思辩则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则往往有助于形成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写下这个案例,呼唤生命教育的重要——即走进苏轼这一文化名人,让我们阅读他的经典作品,感受他的心路历程,从而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同时象苏轼那样善于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用哲学的思辩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走出逆境。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平衡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从而乐观坚定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二、【教育叙事】
为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我在备课时除了认真熟悉钻研教材外,还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苏东坡传》、《苏东坡三部曲》、《苏东坡突围》、《苏东坡诗词集》等文章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一次次被苏轼伟大的人格和辉煌的诗篇所感动,并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作品是他哲学化了的生命的写照,苏轼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观、执着与超脱之中,苏轼用理性和智慧为支柱走着他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密州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中秋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作品没有苏轼对生命的注解,对人生的彻悟?他的文字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诠释,他的作品是形象化的哲学教科书。而他的人格才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宝作的源头……总之,我越深入研读苏轼的文章,就越仰慕他的思想人格,也更敬佩苏轼能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在坎坷命运中走出悲苦心情。于是我就以“苏轼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这一深刻的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拥有独特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在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较深刻的感受体验外,还兼顾到了“生命教育”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现实性。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导入语和结束语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如导入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结束语:“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同时我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反复研读,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精心地归纳整理,精心设计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苏轼关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议论。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苏轼认为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取的是眼前的清风明月这些自然美景、不取的是与自己暂时无缘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学生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并使他走出悲情,而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辩。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理性的思辩能有助于形成乐观旷达的心态,从而使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得出的这些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是他们在认真阅读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智慧的博大精深。实践也证明我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的教学设计是个亮点,不仅视角独到有现实意义,而且教学效果显著,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反思感受】
《教育新理念》一文曾说:“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我想此话中的智慧也包括生存的智慧吧!
当然,真理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生命教育的分寸如掌握不好,就容易走入思想教育的误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在语文学科的“生命”的空间里,教学语言的组织、多媒体的创置、问题的设置以及对文本、作者的理解,都应体现出教师很浓厚的文学味和文化味。“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当今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社会各种思潮的大碰撞很容易使人心态失衡、心灵扭曲。用丰厚的人文底蕴、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用哲学的思辩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会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平衡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从而乐观坚定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所以学生除了知识学历外还应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时是否有理性的思辩。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反复研读,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精心地归纳整理,精心设计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苏轼关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议论。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苏轼认为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取的是眼前的清风明月这些自然美景、不取的是与自己暂时无缘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学生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并使他走出悲情,而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辩。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理性的思辩能有助于形成乐观旷达的心态,从而使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得出的这些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是他们在认真阅读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智慧的博大精深。实践也证明我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的教学设计是个亮点,不仅视角独到有现实意义,而且教学效果显著,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们的语文教改还应像苏轼倡导的那样,既求新求变、又尊重客观规律、把永恒经典的美好东西传承下去。区教研员杨敏老师在教研活动时经常告诫我们:一个没有理想追求、没有理念支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理性反思的教师,永远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那么就让我们共同能力,做一个“四有”教师吧!


 


作者:周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