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形成地理能力,这是地理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高中地理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8本教材,课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训练机会。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重点规律化、难点分解法的教学,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高中地理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突出重点和难点,把重点知识规律化。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地理教材中,“训练重点”内容往往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章《正午太阳高的年变化》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首先,绘图示意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使学生很容易看得懂,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递减的规律教学过程为例,在这个过程中,沿球面使地平面逐渐移动,得出离太阳直射点每隔1个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降低1°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距,这样不管太阳直射任何纬度,都能计算出正确答案,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的纬线两侧对称分布的规律。经过根据太阳直射不同纬度时,计算其他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练习,由浅入深的讲解,学生就不会觉得高中地理难学了,也逐渐培养掌握学 习地理课,掌握地理规律的重要性。
2.结合典型例题训练:怎样选择典型例题,如何处理典型案例,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教材内容,最后进行练习的陈规,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例题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导课内容中,结合新课的引入利用典型案例或例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集中思维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思维直接跳跃到教学内容当中,起到引发兴趣,活跃思维的作用。
二、利用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地理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
1.利用网络:网络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也要指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学生在校园网络中查找资料、试题、与名师对话、在网上交流问题,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高。课文里的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通过学生自己查阅网络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高中地理教材和大纲里有使用网络的要求,如:《高中地理(必修本)下册》第七单元《7.5电子通讯》的内容。要养成使用网络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网络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网络的资源,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资源丰富,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水平较高的网站。比起硬性的防范学生上网打游戏要积极的多,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直言不讳地和同学们谈怎样用网络,怎样设计网页和程序,怎样管理网站。让学生懂得网络的实用性和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性。
2.利用板书和版画: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如:我的教案《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为例,在黑板上要精心设计所要书写的字数和行数,设计好版画的数量和位置,教师在书写和绘制相应的内容后,其大部分让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完成板书和版画的过程中直接参与了教学的过程,在部分同学完成板书和版画的过程中,其他同学也进行积极思考,判断板书与版画设计的合理性,板书与版画是否正确与美观,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既活跃了课堂,又使同学们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了学习的过程,把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互动的愉快的活动过程。
3.在每节课的最后,根据本节课的每个知识点进行反馈性练习训练,练习训练的题目一定要精选,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思考,要起到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练习训练,把课堂所学知识按遗忘规律分为:①一目了然,过目不忘型,②很有规律,印象深刻型,③设计线索,联想可记型,④很难记住,需反复强化型。教会学生要巧妙地利用遗忘曲线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记忆,并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分主次和有重点地记忆、领会、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为了使那些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难以记住的知识点,通过形象的讲述,通过动画和图片加深学生各种感官的思维活动,加上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动作,形成学生记忆知识的凝结核和爆发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三.教学过程必须环环相扣,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师生在张弛有度的愉快环境中完成教学过程。
1.针对教学重点内容设问引入,让学生直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接着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要所要学的内容和知识的线索。如:在讲《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教学过程中,先提问,交通运输线有哪些?这样的设问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海运线、内河航线等熟知的交通线路,学生很容易知道这一节课涉及的内容就是交通运输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经学过的内容,提出现代人类各项活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的分析中,很快得出正确的判断,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2.根据重点内容层层设问,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重点进行,在《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这一重点。通过对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找出交通运输建设的共同区位因素,使学生很快掌握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区位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影响交通运输线的主要区位因素是:①合理布局交通,活跃交通网。②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③促进沿线地区的科技文化交流。④利用现代科技,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这样,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条有理的解决以后遇到的问题,掌握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
3.对教学难点的分解归类法讲解,通过形象分析描述典型实例,降低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理解难度。如:在讲《工业的区位因素》这一节时,我打乱教材的顺序,把工业的区位因素分为三大类,既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矿藏;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费因素)、劳动力、技术、农业基础;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惯性因素—厂商爱好、政府行为、劳动力结构、国防安全等。使学生学会了分析工业区位的方法,以后在答这类问题时都能准确地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