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走访老革命,颂扬红色情

走访老革命,颂扬红色情



作者:高二(1)班团支部    转贴自:松江一中


 
 
    我们所走访的老革命叫曹鑑,老人今年已93岁高龄,可仍是一番精神气。见我们走访,很是热情与欢迎。老干部局对老人事迹的评价是“决胜于敌人营垒之中”,对此,我们很是感兴趣,老人便于我们津津乐道起这一段历史。
    当时是40年代,抗日战争已打得红红火火,而老人所在的苏中地区,战略上可谓是一个要地。当时日军及伪军部驻守于苏中地区一名为新华城的 “水网城”中。有着一个师的兵力,所谓的“水网城”据老人所说,那是在地市外围人工加凿出湖泊,犹如古时候守城是城市周围的护城河。当时老人担任侦查工作,利用当时所捕获的俘虏关系,成功潜入城中一俘虏亲属家中,深居简出,通过关系对象所采集,提供的情报,探察敌人军队所处的地形逐渐完善出一幅关系军事成败的地形图来。
    至于攻打该城时,敌军蜷缩于城内,利用该城为一个水网城的优势,死守该城,且单弱充足,装备精良,意在拖垮抗日军民,延缓当时的局势,以待援军的到来。而当时我军装备确是不堪入目,最为先进的武器竟是敌人人手一份的破击炮。而面对这座易守难攻的城。老人及其战友们,充分动用智慧,利用浸水棉大衣等物,硬是扛着敌方炮火,寻找突破口,攻下此城。
    在这一战中,老人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侦查员,老人深入敌方内部,在困难条件下绘出地形图,找出突破口。这种功绩,自是令人敬仰,而更可贵的在于,老人所具备的精神,那是一种甘于寂寞,大智大勇,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不计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红色情怀,正是该我们学习与弘扬的。
    老人是值得令我们敬佩的,面对日军死死守着的城池,老人充分发挥其智慧努力地寻找突破口。老人那种为革命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可谓是可歌可泣。我们应向老人学习,充分开动我们的脑筋,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试问,老人再当初那样严峻的条件下都可以寻找到突破口,何况是我们呢?
    面对未来,我们应谨记历史,并以老革命的光荣传统中拾得最精华的东西传承下去。
 
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那里
              高二(3)班团支部      严梅君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与明媚的阳光一同到来的是我们与革命老人贾心敬贾爷爷的访谈,有个知名的学者评价80后是最缺少感悟,缺少人生经历的一代人,那么,我们此行也可以说是一种追寻,追寻我们所缺少的,追寻我们所需要的,追寻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革命的热情。
贾心敬老人:1926年11月出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受到革命的号召,贾爷爷十几岁便参加了革命工作,先后多次从事粮食工作,在这期间曾因出色的工作立过三等功,后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解放后,为松江地区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化革命期间出色地完成了解决松江地区严重的两派思想的难题,后任副县长。不断努力于松江的工业文化建设,现任松江的县政府离休党支书。
今年82岁的贾心敬老人虽然身体不适,有慢性的支气管炎伴有哮喘,但是,当我们问及抗战时的情况的时候,老人家的眼能够焕发着光芒,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讲述他的革命故事。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战,可是从老人的口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艰苦并快乐着的时代。无法想像的艰苦中,他们一路走来,艰难与困苦在革命精神的面前低下头来,就想贾爷爷说的:现在想来怎么也承受不了的艰苦,那时却快乐地度过了。
抗战后期,贾爷爷曾在胶东公校就读,那时在学校里,语数外都不是最主要的,政治的学习始终被摆在第一位,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教师在森林里,没有书,只能用讲义夹,粮食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还要自己磨粉。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甚至连厕所也是个问题,学习主要以讨论为主,据贾爷爷回忆,当时他们讨论有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后,国共两党能否合作的问题,当时有一位同学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一个杯子如果被打碎了,可以重塑,可是它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革命的智慧,令人折服。后来在实践中,他们不断寻求救国之道,老人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
在说到渡江战役的时候,老人的眼中焕发出神采,他说:说来你们可能不相信,当时渡江战役,共产党是一路以山东“走“过来的。碰到水路,是老百姓驾着自家的小船,一船一船把我们的战士载过河的,过河时,日军的飞机还在低飞轰炸,许多同志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牺牲的,说到这里,贾爷爷顿了顿,或许是想到死去的同志,仍忍不住伤感吧!所有革命者之间都有着亲如一家的感情,面对同志的牺牲,怎能不令人伤感?
文革后,贾爷爷始终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松江的建设上,在担任松江县副县长期间,他带领松江的农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本县的需求,还有余粮用于输出,使松江成为农业大县,后又参与了松江的工业化建设,贾爷爷还谦虚的说:这是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结果。
现在退休在家的贾爷爷生活十分丰富,经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如国画,书法,唱歌,下棋等。来了兴致,我们还跟贾爷爷对弈了两局,贾爷爷的亲切让我们很轻松。
贾爷爷说他一直遵循着四条原则:
一.要坚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二.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要坚持学习科学知识,与时俱进。
四.要坚持劳有所为,发挥余热。
这是一个革命者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此行让我们收益匪浅。
 
 
那段岁月
高二(2)班团支部
第一次见到张志全老人时,完全感觉不到他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姿态,从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当年的疾苦,看到的只是军人屹立不倒的军魂。
    和老人的交谈在小雨淅淅沥沥的陪衬下开始了。老人对我们很关心,在嘘寒问暖的同时,开始了他的讲述。
   二十岁的他,离开家乡父母,毅然参加了中国解放军,在解放上海这场战役中,跟随第四野战军一路从山东徒步来到上海。这期间,他们晚上训练,白天行军,几乎没有睡觉休息的时间。加上身上所背的行李有将近15斤之重,很多战士只能放弃保暖的棉衣,被子,挡风遮雨的雨伞,斗笠等。当年的4月20日前后,中国解放军成功的渡过长江,沿着长江一路南下,直奔杭州。这段路途并没有战士们想象的那么好走。江南多雨湿润,当时没有水泥路。一路上泥泞不堪不说,国民党的军队派了战斗机对老人所在的军队连番轰炸,当时军队中的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4-25岁,其中还有两个女战士,更多的是渡江前和渡江后由于体力透支等原因生病的伤员。在从松江到达嘉兴的那个晚上,老人所在的军队已经没有了几乎所有的东西。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当时石湖荡铁路以及枫泾铁路都被国民党军队炸毁,唯一的“公路”也被炸得千疮百孔,后援部队上不来也就没有了粮食的补给。一天要走四五十公里的战士们,只能靠一些米汤,野菜等补充体力。
   不过这段艰苦的岁月很快随着上海以及中国的解放过去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跟随南下干部大队三大队五中队留在松江工作,这支部队中有一百多人,平均十人左右接管一个区或县,当时国民党原有的政府中有人留在办事处,于是,解放军们在区,县里个成立了办事处,开始了新一轮艰苦的工作。老人在其中的亭林工作。一九四九年后,城市逐渐扩张,工作对象也有所改变,由于之前国民党有所丑化中国共产党,所以开始的工作主要以宣传党的风貌纲领,讲述中央的领导,开学习党的知识的大会听取中央报告为主。当时的军规依旧是: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始终相信,群众是善良的,只要宣传做得好,群众就会支持,办事处的工作就可以顺利的开展。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办事处的军人们始终不愿意接受民众所送来的粮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肿以及营养不良。办事处清廉的作风给刚刚脱离苦海的群众留下了深刻并且良好的印象。
    虽然办事处得到了民众的肯定,但当时成群的土匪给老人以及办事处的其他留守干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那群土匪猖獗得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张泽这一带尤其猖狂。一次在村落里遇见七八个带有枪支的匪徒,有多年作战经验地张志全老人,并没有鲁莽的冲上去,而是观察敌情,并联系了后援部队,成功的剿灭了这群匪徒。但在这场战斗中,与老人一起共事的王组织委员关荣牺牲。
    当时局势混乱,国民党的特务在城区中也很多,所以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发动了剿匪肃特的行动,直到文革前后。在四清运动中,老人受到了批斗,但老人并没有因此消沉,报以乐观向上的心情坚持了下来。
    文革后的张志全老人,仍继续着自己的工作,区里的文书,党委书记,第一代团委书记等等,都做得得心应手。一丝不苟得做到退休。
    退休后的张志全老人并没有闲下来,他始终牢记着要为人民服务一生。九零年离休之后,在公社里同样共做的很愉快。现在老人仍然说: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正巧符合我们团支部的工作宗旨。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与老人的谈话结束了,老人最后感慨地说:孩子们,祖国的落后已经过去,希望你们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面的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们肃然起敬。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拥有了如此安定的生活。我们深深的向你们鞠躬,感谢你们,最英勇最强大最可爱的军人!
 
 
访红军战士,承红军精神
             实践部:费悠婷、高二(3)班团支部
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4月5日上午九点,天阴沉沉的,魏姝芸、王贤智和我代表实践部探望采访了红军战士孙晋科,路上我们自费买了些水果,满心期待地见到了孙爷爷。
孙晋科爷爷一脸慈祥地招待我们。环顾四周,这间简朴的房子里没有富丽堂皇的家具,没有崭新的墙面、地板,更没有一些现代化的家电,但有的确实孙爷爷一份对革命事业的崇高热情,其所谓“陋室不陋”!
孙爷爷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1940年,15岁年少的他见证了日本军的暴行。他满怀愤恨地回忆道:“那时都是铁道游击队打游击仗。村里凡是强壮的男丁都参军了,剩下些妇女和小孩,后果不言而喻。当游击队到别处击战时,日军便奸杀抢夺,无恶不作。有次一队日本军追着殴打三、四十个妇女,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伸出正义之手。”大概在此时,他便萌生了参军的愿望。终于在1940年7月,孙爷爷参加了山东省运河支队,进入了文工团。文工团是一个为军人表演的团体,看来孙爷爷应该是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吧!说到这,我们笑着问:“那您还记得当时唱过什么歌?”孙老也笑了笑,说:“那时侯啊,我们什么歌都唱,都是革命的老歌曲,像《黄河颂》之类的!”参军路上,孙老尽心尽职。
或许我们会认为当兵的人不学习也无所谓似的,可是我们错了,孙老讲起他参军时的学习生活:当时部队也要学知识,学文化也有专门的文化教员。学的是《三字经》之类的中国古典书。他笑着称为“老古书”。当时还是用毛笔来写字的呢!更惊讶的是:那时还要考试,当兵在体力上消耗了很大,可是,在辛苦之余,还忘不了学习,孙老便说:“学习也很重要,不能光打仗而没有文化。”我们点了点头。是的,一个国家的传承不能仅靠武力,文化也是国家兴衰之本。孙老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现在孩子读书是很苦的,不象我们那时,可是现在孩子又是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是呀,我们有时真的“生在福中不知福”,原来和平是多么的美好!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他们。
此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老的一句经典语录:“人活在世上,一不能偷偷摸摸,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据知情人透露:孙老从不用自己的权利帮亲人干这干那,也不准别人给自己优待;他每天坚持听新闻,所有国家大事都了如指掌!是的,孙老一生都在演绎这句话:不偷偷摸摸,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我想这便是崇高的红军精神,是一位革命家对革命的忠贞不渝和满腔热血。
结束了访问,我们还意犹未尽,便陪同孙爷爷在外面散步。他稳健的步伐,和蔼的笑容,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的确,他不愁吃,不愁穿,两个儿子前途似锦。但我还是看到了老人丧妻后的寂寞生活。再次把孙老送回家,我们不舍地道别,相约下次再一同去拜访。对于这位尊敬的爷爷,我们致以了崇高的敬意,并希望他能安享晚年。
在回去的路上,久久不能忘怀孙爷爷这一革命老前辈,他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长征路上,红军精神亘古不变!
                      
 
回忆上海解放之战
姚晓婷 陈蔚玲 严文静
庄杰,出生于1930年,江苏四阳人。1949年从军,在部队学医,后分配到第三野战军士兵团八十五师医疗队,参加了上海解放战争,亲身经历了解放过程。1960年起在重庆大学进行了三年的大学学习,之后被分派到昆山工作,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在昆山建了一间中医院,如今这家医院已经是年进亿元,成了全国重点医院。他爱好看报,每天坚持阅读七份报纸,关心国家时事政治。性格开朗,面目和善,从他那洪亮的嗓音和坐时挺直的腰板,依稀看见他曾经的戎马岁月。
初见庄爷爷就见他随身带着一个大袋子,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率直地说:“说真的,当时我才二十岁左右,对于上海解放之战的很多事情当时都不甚清楚,很多都是后来从报纸,或是战友口中得知的,不过,我会将我所知道的事情都讲述给你们听,你们想从那里开始了解呢?”
我们顿时被庄爷爷身上的直率和坚定的话语所感染,原本稍显拘谨的气氛也随之热络起来。
庄爷爷先从渡江战役开始说起:“当时在渡江战役前,共产党和国民党谈判,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张志中等人在北京谈判,7—8人留了下来。4月20日,谈判结束,双方签字。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其实,所谓的渡江战役,共产党只开了一炮,真的算是不费吹灰之力,当时共产党派了一个师级干部去国民党炮军司令部内部,使得国民党的内部大乱,他们的炮军司令部就不起作用了,减少了很多渡江的阻挠,也少了很多牺牲。”而后,庄爷爷又坚定地说道:“当然,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一定能渡过江!”
我被庄爷爷的一身凌然正气所震撼,紧接着就问:“那渡江成功后呢?”
庄爷爷语露欣喜地说:“当时敌人开了一炮后,共产党在中央的支持下,加强进攻,解放了无锡,又用了一个晚上解放了苏州,在此战役中,国民党共损失60多万人。当时国民党有800万,而共产党才100多万,等于是7个打1个,可由于国民党内部腐败,人心都散了,即使有美式装备,但他们的王牌军最终也被消灭了!”庄爷爷又特别反复提到:“当时毛主席说:‘伤掉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他伸出干瘪但坚挺的手掌,不断地在手指处比划着,神情激动并且是那么地自豪:“那时的国民党元气大伤,导致战争失败。就这样,我们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的确,正是因为当时共产党人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才能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击溃了敌军。
这时,庄爷爷似乎想起了什么,他感慨道:“当时,我们的装备真的是和敌军不能比的呀!国民党有美式装备,而1931年的时候,日本人在东北搞兵工厂,装备是非常先进的,相比较一下,我们只有在太行山上有一个小规模的兵工厂。所以,我们当时用的装备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投降后留下的。那时还有人就坚持说:“我们没枪,就从日本人手里抢过来!”
呵!这是何等的豪情壮语!从庄爷爷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誓死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
“爷爷,上海不是离苏州很近吗?苏州解放了,那上海的局势是不是也应该有所缓和呢?”
“并没有,当时美军还不愿意放手上海。”庄爷爷娓娓道来:“4月21日,我们军团和第二野战军到达上海。5月12日的时候,我们军团的九、十兵团向吴淞守敌发起了进攻。敌人在舰炮和飞机的支援下,实行反扑,我们的伤亡很大。到了15日,当时的指挥官粟裕指示部队改进战术,采用锥形队形,先打开几个缺口,再趁机向敌人的阵地插入。敌人被迫从市区调来3个军来增援,市区就空虚了。18日的时候,粟裕根据敌情变化,向中央建议 ‘从四面八方向市区发起攻击。’得到批准后,粟裕加快了向上海市区攻击的部署。然后到了23日的晚上,我们军团的各部从四面八方向上海守敌发起了总攻。经过一日两夜激战,攻入上海市区的部队已经占领了苏州河以南地区。这时,国民党靠着北岸高大建筑物还在作挣扎,严密封锁了苏州河面,进攻部队纷纷要求解除不准使用重炮轰击的禁令。粟裕再次下令部队严守纪律,强调这些财产是属于人民的,决不能因为一时感情冲动而毁于一旦。进攻部队为此还专门召开党委紧急会议统一认识。随后,各部队一方面改变战术手段,利用夜晚从西郊涉水过河,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另一方面与上海地下党配合,加强政治攻势。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敌人刘昌义部下的4万人投诚,苏州河防线也终于突破了……”
“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庄爷爷感叹道:“那时候的我还懵懵懂懂,都是跟着大部队走,在抵达上海之前,心想要是我们军团能到大上海兜一圈,看看上海是怎样的,就心满意足了,可惜,后来我们师就撤出了上海,之后回到上海,已经是战后几年的事了。”
我见到庄爷爷的眼角湿润润的,他顿了顿,若有所思的样子:“解放上海之战是胜利了,但我们还是有17000名同志伤亡,9800名同志阵亡,那时国民党许多人都躲在房子里,朝我们的同志放冷枪,我亲眼看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同志倒下……”
庄爷爷拭了拭眼角。我们顿时肃然起敬,应该为那些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深深地鞠一躬。
为了使庄爷爷不那么感伤,我便转移了话题,问道:“那时在部队的生活应该很艰辛吧?”
庄爷爷笑了:“当时的生活跟现在是没法比的,在渡江前,部队的补贴才2分钱,相当于现在的200元,在渡江后才增至3分钱。而且在解放上海过程中,我们所在的团从苏州出发,每人带上8双鞋,两个半月步行到了福建,鞋子都磨烂了,也许穿坏的鞋子不止8双吧。”
庄爷爷说的是如此的云淡风轻,但其中的艰辛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我们不禁为他们坚定的毅力所折服。
“爷爷,您在战后还去大学学习啊?”
“是啊,三年时间学了三、四十门课程呢,也算是个大学生啦!当初进部队的时候,我才念到小学五年级。没有知识,是跟不上时代的呀。”
我突然瞥见庄爷爷身边随身带的袋子,里面似乎是厚厚的一沓报纸,一问才知道,这是庄爷爷每天必看的7份报纸,我们都十分吃惊。
爷爷爽朗地说:“活到老学到老嘛。以前没机会学习,现在当然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我很关心现在的台湾问题,也很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所以我也希望你们现在年轻人能好好学习,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为我们美好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
我想,我们会好好努力的。相比庄爷爷孜孜以求地学习,我们对于学习上的一些小小困难就喊苦喊累,真的是惭愧啊。我们是中国的未来,我们承载着希望,未来的世界是大家的,更是我们的,我们肩负着让祖国更加富强的使命。就如庄爷爷所说,我们要快点成长起来,用心去容纳这个世界,并且去发展它!
 
 
光荣与梦想
                   —一位革命战士的峥嵘岁月
                         高二(5)班团支部
清明节在春的怀抱中,悄悄地走来,而我有幸在4.3日与一位老革命战士见面,78岁的许金湘老人在一个多小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的革命经历,那是一段关于光荣与梦想的往事。我沉浸在那个动乱时代的烽火连天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许金湘老人于1931年出生,1946年年底,年仅15岁的他便作为山东省最小的战士参军,但是稚气的脸庞却有着最伟大的梦想,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也要保家卫国。随后经历了多场战役,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凇沪战役。
当时许金湘所在部队是33军99师296团一营二连。根据上级命令,他们团于5月16日接替了29军在月浦东南二一·七高地、包家宅、牛角尖的阵地。他们所属的阵地是二一·七高地,作为营的预备队。敌人为确保海上退路,配置了战斗力较强的52军,采取了攻势防御,以死守吴淞、宝山要地。这意味着凇沪战役是一常激烈而残酷的战斗。
5月18日,敌一个连的兵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首先向二一·七高地扑来,在副连长、排长的带领下经过扑杀,英勇地将敌人打了回去。
5月21日早晨,敌人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四辆坦克、五架飞机的掩护下,先用炮火猛烈轰击前沿阵地,然后分兵三路向阵地实施反扑,妄图夺取二一·七高地,并突破一连、三连枪连的防御阵地,从而深入到营队的防御纵深。战情非常紧急。一连、三连,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发扬了顽强坚守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拼杀争夺,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在战壕里和敌人拼刺刀。但是阵地还是被突破了,并被占领了40多米的战壕。眼看情形十分危急,团长命令二连连长“夺回阵地”!连长接到命令后,指挥四个班迅速冲上了阵地,甩完一排手榴弹后又与敌人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拼死搏杀。经过半小时的激战肉搏,我方四个班以伤亡过半的惨重代价又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那几天的天气十分恶劣,连着下雨,战壕里全是烂泥。战士们的脚,由于在泥水里浸泡过久都开始腐烂了。但为了解放上海,歼灭敌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咬紧牙关坚持着,忍受着,打退敌人后,团首长根据伤亡情况重新编了一个营并加修公事,以备敌人的再次攻击。大约过了2小时,大约有3000敌人以坦克为掩护又向阵地发起了攻击。战斗打的十分残酷,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在最危急的时刻,火箭筒手在连长的指挥下,将最后一发炮弹射了出去。正是这最后一发炮弹集中了敌军最前面的一辆坦克。随后的敌军坦克见状赶紧掉头逃跑了。紧接着敌军又组织了一次反扑,但很快被打得抱头鼠窜,丢下了100多具尸体逃了回去。
之后的几次反击战虽然都伤亡惨重,但在战士们的顽强作战下,5月26日,终于全歼敌人夺取了最后的胜利,和兄弟部队一起打到了宝山城。
此时老人的脸上显露出了一种苦尽甘来的骄傲。
然而老人后来的叙述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士们在宝山地区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程度罕见的攻坚战和争夺战。在天气恶劣,供应不足的时候,他们只能喝雨,然而雨水和泥土混在一起,尽管恶心,但只能决绝地往肚子里吞。说到这里时老人告诉我们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那是他一生的经验。的确,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好穿好,但各种各样的病却侵蚀着人们的健康。反观过去,老人过着贫瘠的生活,吃的是生地瓜,但今年78,身体却依然硬朗,声音依然洪亮。这才是发扬艰苦朴素的真谛。
值得一题的是,谈话中,老人说到的都是某某战士如何英勇,某某战士如何无私,但我们知道老人腐烂的脚至今还没有治好,脑门上被弹片擦过的痕迹至今还在,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永远无法消退,而那些印记却是一个战士最光荣的勋章。
而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老人在最后与我们讨论了当前的国家大事,当谈到藏独,疆独,台独等尖锐的问题时,老人说尽管中国现在内忧外患,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第四代领导人,在年初雪灾严重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下在灾区就应该让我们深深感动。我们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只要党和人民一条心,没有什么可以打倒我们。老人字字珠玑,深深地敲打进我们的心里。
战争的年代虽已过去,但是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在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的今天,我们虽然不可能上战场,杀敌人,但是我们起码应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相信我们的民族和领导人,以慰那长眠在红色土地下的战士们!
 
 
永不消逝的红色情
              ——讲述老革命的故事
                         高二(6)班团支部  周智珏
    盛彦荣,1933年出生。14岁离家来到上海,1949年加入解放军,参加了解放乘泗列岛战役。
    一走进门,一位端坐着的老人,虽已年过古稀,却透露着无尽的光芒。岁月的痕迹悄悄爬在他的脸上,显得有些单薄。谁也无法想象,多少年前,瘦小的他的身上,发生着这样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
    1950年七月的一天,上海淞沪警备区民运部办公室传来了清脆右带点稚嫩的声音:“报告首长:100师政治部民运员盛彦荣前来报到....。”李部长注视前来报到的小鬼,只见身子骨单薄,脸上还流露着孩子气。禁不住问:“小盛几岁了?参加革命多长时间了?”“十七了,参加革命马上就满一年。”“恩,不错。有志气,好好干。”说着就让警卫员带着去宿舍休息。
    年幼的他根本就不知这一去意味着什么,战斗意味着什么,抱着参加革命的血气方刚,抱着心中坚定的信念,他毫不畏惧。
     一到宿舍,碰到几名100师的老同志,他顿时来了劲,想这次又可以一起工作了宿舍里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议论着。在这些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第二天晚上8时,在司令部会议室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作战参谋长宣布了三条纪律:①所有同志出入机关要请假,不可单独出行。②会议内容绝密,凡参加者一律不准透露会议内容。③会议内容不可以作记录。这时他感到肩上的任务如此沉重。会议还介绍了乘泗列岛上的大致情况:岛上大约有三,四百杂牌军武器,装备一般,不过每个岛上都有国民党组织的民防保安护队。他们都有长短武器,并且还有许多组织,这意味着他们的任务十分繁重。岛上的渔民过着悲惨的生活,鱼船常遭土匪抢劫。他们身上肩负着多少人的殷切希望,可是再艰难的任务也丝毫打动不了他的信心。“有信心!”清脆而嘹亮的声音从他口中奔发出来,带着巨大的穿透力,响彻云霄。
     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大部队从上海浦东的东昌码头出发,驶入东海洋面。一百多艘船只井然有序地排成五路纵队,浩浩荡荡,冲破层层波涛,向乘泗列岛方向疾驶而去。船队一进入洋面,只见白茫茫一片,滔滔波浪似乌云滚滚压来,之间海浪越掀越高,大船完全像一个醉汉似地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地颠簸着。这时船上地不少战士开始呕吐起来,大家在艰难地环境中坚持着,伴着晨露,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于是大家的精神又振作起来,老天爷也往开一面,风小了,浪也平静了。海上一片寂静,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凝望着前方,即时,船舰上发出红,黄二弹,顷刻间枪声大作,火炮轰鸣。这样下来一整天,大部分岛屿都解放了,而盘踞在乘山的大洋山,小洋山岛上的国民党顽固份子,他们像凭借前沿的沙滩暗堡以及山顶上的专防火炮的威力来负偶顽抗。敌人的火力确实很猛烈,一时难以从正面登陆,就这样一直僵持到黑夜。
     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得动动脑筋。于是解放军从刚解放小岛上得渔民那儿了解到可以用小山板船,把一部分战士从暗礁悬壁处登陆了解这一情况后,心得作战方案马上制订出来,凭借夜幕之机把大部队分三路。一路与海军军舰从正面攻击;二路在渔民帮助下,用小山板船从东面爬上山顶;三路派上二个排得战士从沙滩两侧,抢得沙滩阵地,构筑好攻势,作好火力交战配合点。就这样,在敌人还蒙在鼓里得情况下,解放军作好了充分得准备。
     黑夜里,海战激烈地进行着,火光映红了乘山海岛,也映红了洋面,浪声伴着炮声,奏出了一曲曲人民地凯歌。
     解放军不断攻击,一发发炮弹,划破长空。敌人拼命的还击,顽抗。解放军的指挥舰中了敌军的一颗炮弹,几位战士壮烈牺牲了,可战士们毫不畏惧,猛烈地攻击着。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大洋山岛上解放军在迎风飘扬。敌人不知所措,纷纷打出白旗投降,连续三天三夜地战斗终于获得了胜利,连续三天三夜他的肚子里只填了一个馒头......
     1950年7月8日乘泗列岛解放了。这次战斗都俘了虏敌人35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16连,专防炮一门及长短武器,军用物资一大批。
     这样一段刻骨铭心地故事,至今盛老爷爷给我们讲起还记忆犹新。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地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地贝壳,从盛老爷爷眼中流露地拾过去地铭记,历史地铭记。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艰辛地年代,看到一段段感人地故事,看到一名名解放军用自己的鲜血打下的康庄大道。
     老伴时这样评价盛老爷爷的:直率,认真,我想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是对老革命们高度提炼。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采集不同的样本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更应该怀着感恩去铭记这一段段的历史,铭记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漫山遍野的鲜花,我要采一束最美的,不管有多艰难,在采集的路上我们历经坎坷,淙淙流过的河水,我要掬一捧最清的,无论源头有多远,在寻求的路上,我们风雨兼程,回首过去,我们看到艰辛,我们铭记历史珍藏在心,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我想,这将是一份永不消逝的红色情!   
 
 
那一段——红色印痕
高二(8)班团支部
在2008年3.29号早晨时分,空气中还略带夹杂着些许小雨的气息,我们班团支部组织了4人前往人乐一村去看望曲里征奶奶。这是一个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当奶奶开门的那瞬间,我们看到了她,身着一身素色的衣服,脸色虽有些憔悴却不失精神,第一眼就给了我们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无可否认,奶奶的确老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沧桑流逝,已然没有了当年的英姿飒爽和容光焕发,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一生,确定的是,她依然把持着自己对党的热切衷心和殷切关注。
看着她忙碌地为我们倒水的背影,为我们拿巧克力,拿零食,拼命给我们吃时的可爱表情,真的顿时有种温暖在传递,蔓延在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我们开始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真是个平凡的人,像一拨水珠漂浮在绿叶边际一般,滴下来也够柔和。
坐下后,开始了一段漫长的革命长征,从奶奶口中述说,在我们笔下转述。
我们的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曲奶奶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战争年代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亦是如此,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奶奶出生在山东荣成,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日寇侵占了她的家乡——胶东半岛。她家的村子周围“炮楼林立”,近的距村子五华里,远的离村子十公里。敌人设有四个据点,他们经常出没乡间,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奶奶区里有四名领导干部被鬼子打死,她的叔父是除奸委员,被鬼子抓住后也用刺刀活活刺死。当事环境非常险恶,但我们的党始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开展抗日斗争。
1930年那年,曲奶奶才十七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是党把她引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了驻在她村的曲如禄(中学教师)等地下党员举办的妇女识字班,听老师讲课,使奶奶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当年九月,奶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后补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那时,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同志,入党前严格考察,入党时手续简便,只发给一小张黄表纸,写上入党誓词。因为她们处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宣誓的时候,只能秘密地进行。有天晚上,党支部的领导用红纸糊了一面党旗,贴在小草屋里,点上小油灯,举行宣誓仪式。宣誓结束后,赶紧把旗帜和黄表纸烧掉,以防泄密。
 
雄风
高二(9)班 陆佳萍  宋雅雯
3月30日,我等三人去往老革命——陈雄家里进行采访,老爷爷很热情,85岁的身子依然有着那一份昔日的刚强。
直奔主题,老爷爷给我们讲述了我们都不曾知道的故事。
陈雄原名陈晓楼,号霞阁,生于黄海之滨,黑泥洼小村,位于江苏滨海县八巨镇南二公里处。
从小陈雄便受尽地主的欺压,三种残酷的欺压方式仍令他记忆犹新。首先,实行“三七”制,即租土农民需把收成的“七”交给地主,只有“三”留给自己。其次,实行高利贷,每当家里有老人去世,那么作为子女的就必须给已故老人安顿,但是平日里受地主剥削的农民那里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像地主借贷,也形成了“利滚利”的形式,结果,钱这么也还不清。第三,便是受贿。要地主帮忙,那么就一定要给于一定的金钱及物资,反正声明都收,就是地里的老母鸡有时也不放过。但留给他的阴暗的回忆便是母亲的早年离开,那是地主保长抓壮丁的时候,陈雄的大姑姑被抓走,害得母亲第二年怨死,1使得他们家像一盘散沙……说到这里时,85岁的老爷爷竟泣不成声。深深感受到他老人家至今对母亲的崇敬与怀念。
接着,便是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故事,在战争年代,什么都可能发生。
41年10月15日,陈雄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到盐阜区行政学院培训后回到阜东县,参加革命相关事项。当时正有一伙土匪在猖獗,他奉命带5名区队队员押送11名犯人隐蔽在高粱地里;区长带领其他人员到于塘围子里,利用那里的地主炮楼坚守待援。不料,隐蔽在高粱地里的犯人趁不注意之时,群起骚动,挣脱了绳索。因为不能暴露目标,只好让11人全部逃跑。事已至此,只好带着5名队员也撤到塘子里,和区长会合一同坚守。土匪凶狠异常,向于围子发动了3次攻击,均被打退,一直坚守到第二天早上,县大队赶到,打垮了土匪,陈雄等人才解了围。
由于股匪没有被消灭,所以县里又派援军来加强区里的力量,区里领导决定:一定要消灭土匪,解除新政权的后顾之忧!经过周密的布置,一天夜里,区队加援军共300多人,长途奔袭股匪巢穴,攻打土匪,土匪猝不及防,当即被打垮,俘虏了一部分,消灭了一部分,另一些则向外逃,有的企图乘船逃亡,但是由于退潮,他们的船搁浅了没有跑掉,结果又一部分被俘虏,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粮食。但是任有一些顽固的土匪没有抓获。接下来就是更加惊心动魄的“鸣锣催粮,活捉大土匪”。陈雄当时是后勤的战士,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征粮征款,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工作非常繁重。不久,有个海匪头目,叫朱贯通,此人的特点是不吃“窝边草”,前时在合德抢过日本鬼子的仓库,在本乡声名不坏,他回来后得知弟媳饿死了,便大办丧事,考虑到他抢过日本鬼子,也算是爱国行动,所以也去吊唁,顺便也宣传点抗日思想,同时也好了解点情况。于是他就带了6个民兵去朱家。朱很感动,
第二天,陈雄在朱住的房门逢里发现一张《大联珠》的香烟盒子,上面写着:“我在合德旅店里看见冯广文把一支盒子枪放在咸菜篮子里,冯说是缴的新四军的。”下面没有落款。当即,我向上级做了汇报。在进行详细的讨论之后决定“鸣锣开道,抓捕冯广文”。陈雄等一行十几人便出发了,由于陈雄经常下乡催粮,所以便不会引起冯的注意。到了冯的姘头家门口,一看没有冯,但麻将还在,我们进门后冯姘头的丈夫叫她烧水给我们喝,陈雄四下观察,只见内房门锁着,变起疑心,经一翻威逼,她不得不打开,只见冯躲在帐后,手持一支盒子枪,见几支抢对着他便只好缴枪。
他的青春充满了挑战与坎坷,有护送邹韬奋的艰辛,有反“扫荡”斗争,有活捉大土匪冯广文的扑朔迷离,迂回曲折,有组织运粮队的团结奋斗等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战斗在淮南敌战区三进三出的殊死斗争。第一次进山--陈雄主要是征集粮油的任务,并用牵“牛鼻子”的方法将敌人引进山区,当时他受命组织担架,当时国民党有“三杀”政策,而且风雨交加在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破棚暂避,阴湿暗地,心情相当紧张,思想混乱。我们想当时陈雄老爷爷他们需要多大的思想准备与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第二次进山—化整为零,分散游击。夜袭张屯区公所,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斗争,并且获胜。说到这里,陈雄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皱纹布满的脸一点也不衰老。他还说了句“人民是革命的再生父母”。的确,途中,人民对他们的帮助相当大,不仅掩护了伤员而且供吃供睡,心甘情愿。第三次进山—迎来新的曙光。他们横扫地方“土顽”,却遭敌袭击,但是积极的斗志使得他们冲破敌人围歼,跑步连翻6座山,终于走上了武装游击战斗的道路。总之,这是一段非常错综复杂的故事。
3个小时很快过去,陈雄老爷爷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后辈的成就,很大的一个家庭,陈爷爷说,为了后辈的幸福才会战斗。
 
历史的尘埃
                                  ——一个老兵的自白
高二(10)班 邱嘉伟
    明净的天空,早已没有过往的硝烟。没有战争的恐惧,没有面目的狰狞,没有热血的挥洒。曾经的战斗英雄,曾经发生的一切,都渐渐随风化为历史的尘埃。
我们生在和平的当今,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动荡,无法体会战争所给人带来的绝望。我们有幸来到老兵杨菊明家中,随着他一同翻开那段封存已久的光辉岁月:
也许是对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感慨,老人长舒一口气。一番调整之后,老人娓娓道来那段过往。年仅三岁的他,就不幸失去了父亲,孤儿寡母艰难地生活。没过几年,12岁的他在日本人的侵略下流离失所,辗转到在上海英租界由国母宋庆龄开办的难民收容所中。说到这,杨老略显兴奋,正是在那他经历了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在那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身处绝境,虽然只能勉强维持基本温饱,但还是有快乐的事,用杨老的话说,就是有精神上的快乐。老人显然已经完全沉浸于回忆里,连我的插嘴也被拒绝了。在那也开设了小学给孩子上课,利用闲暇时间可以卖报挣少许钱。参加学生会,组织抗日宣传,生活虽简陋却能享受政治思想的自由,也让人稍有欣慰。
可好景不长,不久日本人就打到了英租界,彻底改变了那的生活。逼迫孩子们学习日语,掘弃汉语,焚毁抗日书籍,妄图用文字灭绝中华民族。可以感觉到那已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说到这,杨老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慨,大声斥责日本人卑劣的丑恶行径。从他的语气中我真实地感受到当时老人所过的非人生活,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尽管日本人用尽手段,但还是无法囚禁杨老对思想自由的坚定意志,最终老人选择了离开。
为了民族复兴,赶走外敌的理想,老人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江南游击队,自此开始了属于他的一段峥嵘岁月。他反复挂在嘴边的,始终是百姓给予他们的帮助与关怀。老人记忆最深刻的不是他有如何辉煌的战绩,而是艰苦的生存环境。也许你听说过吃树皮,煮皮带,可绝对没听说过吃树叶吧,甚至采摘树叶都得经过首长批准。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军队还得勉强行军数十里。我无法想象是何等的意志于毅力支撑着他们疲乏的身躯,也许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吧。正是军民一心,齐心协力,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正是战士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才打下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与四万万同胞并肩作战。
说到这,老人激动了起来。他给予共产党最高的褒奖,为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也许正是几十年前血与泪的付出,老人才更觉如今幸福生活的不易,他反复教诫我们为了祖国好好学习。我顿觉沉重,从未经历过的事却如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幸福惯了的我仿佛经历了一此洗礼。老一辈们,你们走好,你们完成了解放祖国的大业,未来的由我们来续写,祖国的大梁我们抗起。
岁月催人老,我们留不住一个个逝去的战斗英魂,也留不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尘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接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走下去。
 
那些故事
高二(10)班团支部
在细雨蒙蒙中,两位老者真诚的挥舞着他们的手,以示告别.我们微笑着向他们示意,目光交接,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那段峥嵘岁月,无疑是他们永远无法抹去的回忆,也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经过一段搜索,我们来到了杨菊明老爷爷家中.那个戴着帽子和眼镜的老者微笑着引我们进门.爽朗的要求我们每个人记下名字,做个”忘年交”.他的老伴不像他那么健谈,默默的拿出糖果,慈祥的笑着让我们不要拘束.2个八旬老人让我们在笑声中忘记了年龄的界限.
    经过一段寒暄,老人开始讲他的故事……
    3岁时的他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日本侵华,炸毁了他们家的房子,他便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于是他来到上海英租界中,国母宋庆龄所开的难民收容所.当时那里收容了上海地区几万人,可见战争让多少人家支离破碎.但是陈老再将那一段经历的时候并不显得十分沉重,相反,有些小喜悦,如数家珍般地说着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难民收容所的生活并不是只求果腹,虽算不上佳肴,但总算还是让人满意的.哪里还有一所”男童小学”,专门聘请老师来上课.这让我感慨颇深,那那个战乱的年代,人人只求自保,哪里会顾得上提高自身的涵养呢?但是,真是在那里,陈老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接受知识.因为当时的人们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孩子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即使社会动荡,也不能放弃培养他们的希望.
那里俨然是一个小社会了,孩子们可以去报社批报,可以把走街串巷叫卖报纸的钱留在自己身边,作为生活费.有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和学生自治会”.那时的他们是享有绝对的政治自由的,没有人会干涉你的思想,你的信仰.那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即使是在支离破碎的社会中生存,也让他们找到了一丝丝的安慰.
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只维持了两三年,当时日本军进攻英租界,把那里的共产党全部轰走了,只留下了那些难民们.日本人开始不准他们学习汉语,只学习日语.让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没收`焚毁抗日书籍,禁止唱抗日歌曲.陈老讲到这里开始激动起来,声音也开始颤抖,他眉头紧皱,严厉的指责日本人的这种行径,以极其卑劣的方法禁锢了他们的思想.记得以前在学”最后一堂课”时,我听到了这样的话:要摧毁一个民族,就要摧毁他们的语言!这是多么残忍!他们可以限制人们的行为,但是,他们的灵魂是自由的,他们的思想绝对不会被禁锢,所以,他们绝不会得逞!
于是在1940年8月,陈老离开了收容所.也许那里已经没有什么是值得他留恋的了.他参与了游击队,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日子.那是一段辛苦而又难忘的岁月,陈老没有讲战场上的腥风血雨的故事,没有历数他所杀过的敌人,没有讲到他的赫赫战功,而是说了他们行军打仗中的衣食住行.期间她一直挂在嘴边的是老百姓,没有来百姓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根本寸步难行.每到一处,他们就会住在老百姓家中,即使睡的是地铺,喝的是稀粥,那也是老百姓倾尽全力做的.为了掩护他们,有些老百姓失去了生命,但是他们没有怨言.因为个人的生死在国家兴亡面前是显得微不足道的.有了他们座位前大的后盾,他们才可以捷报连连,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着仿佛让我们看见了战争的另一面,前方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后方是充满了温暖的鼓励与支持.这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不仅仅是战士们在血路中开辟了中国,也少不了最朴实的百姓,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上下合一的团结,我们才可以杀出一条属于我们的血路.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我们才可以在风雨摇曳的年代开创出我们自己的世界!
陈老的话语中无不透露出他对百姓的感谢,对共产党的拥戴,对如今幸福生活的珍惜.”中国共产党伟大!”这是陈老在整个对话中用最高亢的语言说的,洪亮的声音着实让我吓了一跳.但是,那是一个老战士最中肯的语言啊.他让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那些幸福是建立在无数为中华民族的建立而牺牲的人们之上的啊.有的人哭了,有的人沉默了.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总以为现在的幸福是理所应当的,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今天,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时空之旅,从和平的年代看见了在风雨中飘摇的我们的民族,那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体验,我们只知道,它净化了我们被幸福充斥的心灵..
那些老故事,那段被历史尘封的往事,历史的尘埃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它始终熠熠生辉,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震颤.足以让每一个人知道珍惜的重量.,
 
 
忆往昔峥嵘岁月 展今朝亮丽风采
高二(11)班团支部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 八十五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作为松江一中的学生,我们有幸拜访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革命同志孙根宝爷爷,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从事地下党工作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带领我们再次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
历经坎坷终成才
孙爷爷出生在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是英美烟厂的工人,工厂就在陆家嘴,母亲是日本纱厂的工人,家住在工厂边的小屋里.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人逃往老家奉贤金汇镇,不久父亲因贫困交迫去世,母亲带着兄弟二人和两个姐妹艰难度日,实在过不下去,只好忍痛将两个妹妹送了人,小小的根宝也只好放弃了学业,到上海城里当学徒维持生计.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小根宝始终不忘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还参加了地下党.上海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了松江县团委书记,江苏省和上海市团委委员,共青团"九大"代表,松江县农校校长等职务.可以说孙爷爷自抗日战争中逃难到松江后,松江成了他真正的故乡,在松江谋生,在松江成长,他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松江大地.
尽管年事已高,孙爷爷仍在各类讲座和会议上发表了不少讲话和文章,交流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编著了一部上海农村党的组织发展史料<淞沪大地风云录>.我们党几十年从动乱到安定,资料保存不完整,基础薄弱杂乱,但孙爷爷知难而上花费了很大精力将上海农村党的组织发展史料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说到孙爷爷如何加入地下党,他满怀敬佩地提到了韩鸣皋先生——一位身份不凡的特殊校长,利用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来到家乡开展地下活动,开设“求知书室”,组织“求知读书会”,吸收会员,创办《求知半月刊》,并组织了打击日寇的沪杭铁路江家桥检问所”的暴力行动。当时,孙爷爷经常去“求知书室”看书看报,他的好学精神被韩先生发现后,就经常给他讲授抗日爱国的道理,并介绍他参加了地下党.尽管这是一份危险的工作,但孙爷爷作为一名地下党员仍旧怀着坚定信念奔走在浦江两岸.说起自己这些坎坷的童年经历时孙爷爷始终保持着爽朗的笑声而没有一丝一毫对生活的埋怨,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在困境中自强不息,执着追求的品质才使得一位革命老前辈度过了如此艰难的岁月.
抗日烽火初点燃
上海郊区的历史是与伟大领袖毛泽东紧密相关的.毛泽东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主要发动者和倡导者,在从事农民运动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26年报11月,毛泽东由广州来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工作,主持制定了<目前农运计划>,规定了农运发展重点,原则,方法,以及与国民党左派的配合关系等问题,成为北伐战争时期中共具体指导农民运动的明确主张.在毛泽东农运思想的指引下,,经过上海党组织的领导,浦江两岸广大乡村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有力地支援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上海市民临时政府的成立,革命形势一度达到高潮.实践证明: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从事的农民运动对于促进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推进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愧是我党农民运动正确路线的代表.
枫泾是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闻名古镇.1926年,枫泾镇已建中共党支部,后改为中共枫泾区委。这是金山最早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江苏省委派巡视员陈云领导松、金、青三县农民运动,并建立了农民革命军武装队伍,由青浦县委常委吴志喜任松江区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区委委员陆龙飞任枫泾区农民军指挥.1月10日,吴志喜、袁世钊、顾桂龙、陆龙飞等农民军领导人制定了暴动计划,决定先镇压附近几个地主土豪,以煞敌人气焰,然后攻打枫泾镇。枫泾暴动自1月9日至1月18日历时10天,共杀8个地主土豪,没收了3个地主资本家的500元大洋和近10石大米,收缴了几处反动武装的枪械.1月18日晚上,分水陆两路包围大方庵、土地堂、蒋家浜、钱家草、厍浪等农民军驻地.凌晨,大雾弥漫,哨兵姚金山发现国民党军警,即刻向住蒋家浜的吴志喜、陆龙飞报警,吴志喜、陆龙飞率农民军抗击。枪声惊动住在厍浪的袁世钊、顾桂龙等,即率领部分农民军突围,转入青浦县境。而吴志喜、陆龙飞等寡不敌众、不幸被捕.1月26日,吴志喜和陆龙飞分别在松江小校场和枫泾文昌阁英勇就义.枫泾暴动是土地革命时期在江南和上海地区较早爆发的农民武装暴动之一,在当时影响很大.土地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中国共产党人播下的革命火种,始终燃烧在松江,青浦,金山广大农民心中.
胜利曙光终迎来
1941年五月日伪成立"清乡"委员会,1942年7月"清乡"范围扩大到上海郊区.1943年冬到1944年春,莘七区委成功组织过几次大规模的抗粮斗争.当时农民生活困苦,收成不好,日军却规定每亩土地交纳一石大米的军粮,广大农民叫苦连天,不堪承受.终于,在新桥地区发动了八百多农民抗记交军米的示威游行,并捣毁了日军收购军米的民生米厂.通过这一斗争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树立了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之后逐渐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的影响,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最终胜利.
1944年,正是抗战胜利的前夕,浙东区党委决定浦东地委改为淞沪地委,浦东游击队正式命名为"新四军浙东淞沪支队",有兵力五百多人.4月中旬淞沪支队即衡山大队120多人挺进松江地区开展地下工作.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提出了"战略大反攻"的号召.4月底衡山大队到达泖西练塘附近,得知当地驻有日军一个小队,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百姓恨之入骨,便决定主动出击,一举将其歼灭.
黑夜无论多么漫长,黎明总会到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我们就要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进,振兴中华,全面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工作方针,以实现四化,增强综合国力,使国家长治久安,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近几年,中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神五,神六相继上天,青藏铁路通车,三峡大坝一期完工,申奥成功等,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但在一片大好形势下仍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近期我国西藏发生的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甚至有人把它和即将到来的奥运会联系在一起,但我相信
奥运圣火象征着人类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同时也映照出国际上有些人阴暗和卑劣的心理,使世人看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历炼,也绝不会在这次考验面前胆怯,让我们用行动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永不掉队
高二(12)班团支部
倾听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当陆奶奶谈起已时隔将近六十年前的抗战事迹,脸上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往事深刻的追忆,这似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感,但更多的是激动。毕竟是他们枪林弹雨的作战才有了今天全中国的解放,才会有如今这个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何等来之不易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真正的领悟。
六十多年前,也就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势力以近乎被中国人名解放军瓦解,蒋介石妄图阻止人名解放军渡江南下并在1948年底前实行全江封锁。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当时20岁不到的陆奶奶受到当时形势的鼓舞,尽管对政治斗争,或是政治形势之类的所知甚少,,却还是义无反顾得进入了共产党为培养有进步思想的知识青年而创办的中大学。不久之后,人民解放军就准备渡江南下,在动员大会上,陆奶奶上台发表了决心“打过长江,去解放中国”的讲话。
1949年4月32日,奉命渡江,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只有船橹摇动的吱吱声和江水拍打船沿的啪啪声,江上风平浪静,周围是一片漆黑。而当时,陆奶奶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激动,肩负着党的嘱托和新区人民的期望,热血沸腾,思绪万千。行军的过程是艰苦的,国民党垂死挣扎,派飞机不断地向行军队伍扫射,这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时代。
有一次,陆奶奶迷迷糊糊的走离了队伍,不幸花了一跤,左手腕脱臼,痛得冷汗淋漓,但还是拒绝了领导要讲来担架的想法,强忍着疼痛,一步步坚持到了宿营地,对于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5月16日夜晚,经过长时间的行军,部队总算到达了目的地……
新中国解放后,陆奶奶从事卫生工作,而如今,年逾古稀的陆奶奶正安享晚年,总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知足常乐,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可以说,60多年的工作经历带给陆奶奶的实在太多,是她老人家受益匪浅,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愈加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安逸生活。
陆奶奶的故事震撼我们的心灵。或许,我们很难想象60多年前的事情,但是从她的故事中,我明白了许多,我想,今后我会愈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聆听那嘹亮的号角声,踏上那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我们缅怀先烈,用心倾听他们讲述那一段烽火岁月中一个个英雄的英勇无畏,大公无私。
在那段岁月中,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打败日寇,解放全中国。为了解放,他们放弃了家庭,他们不畏艰辛,饥饿打不倒他们,严寒也不倒他们。历经八年的欲血、愤战,光明终于冲破了黑暗,照亮了全中国。
如今我们祖国科技发展迅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而在60年前,我国十分落后,连像样的枪、中炮都没有,就是在这个时代,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枪,没有炮,鬼子给我们造。”他们用智慧换来真枪、刺刀,每次看到他们总以一敌众,似乎让人感觉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还没开时就让敌人吓得三魂没了七魄。每次当我们的战士们吹起胜利的号角声后,日本的军官们会气得“吹胡子瞪眼”,又拍桌子、又跺脚,嘴里还叽噜地说些什么。每当我看到这一幕,我会为前辈而自豪,如果日本人想占领中国,那简直真是痴心妄想。
六十年前,抗战胜利了,举国欢腾,胜利是全国人民的努力凝结成的,那段血的经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不仅不会忘记,而更会铭记在心。我们不会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和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一定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要做新一代的接班人。
 
 
路漫漫
高二(13)班 魏丽
我躲在高粱秸垛里,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抗日书本。高粱外的鬼子们发出一声声刺耳的尖叫,雪亮的刺刀好几次从我的身边擦过。我紧张地闭起双眼,空气里开始留有紧绷的气味,一望无际的黑暗一股脑地涌上脑海。那是漫长的几秒钟,却似过了几个小时一样。时间一点一点地耗尽着我的神志与鬼子们的耐心,最后他们屈服了,百般无赖地向回走去。
我猛地“呼”了一口气,眼前的那一抹黑暗正渐渐地消退,光明的前景欢腾着、雀跃着,在我的脑海里高歌!我知道,我保住了抗日书本,也保住了全村人民的命。
那兵荒马乱的1940年,是我一生中都无法忘记的。一抹抹平民的鲜血在突兀着我的神经。奸笑的鬼子汉奸扭曲着他们丑陋的脸,一路捕抓老百姓,将他们可悲幼稚的快乐建立在折磨中国人的过程上。
年仅十四岁的我从高粱秸垛中重新站立起来的那一刻,前所未有地在脑海中充斥了对他们的憎恨。那一抹光芒也不再变得遥不可及,它在我的头脑中跳跃着,领导着我走向更坚定的目标————拿起武器,狠狠打击日本鬼子!
回到家后的几个月内,城外连连传来捷报:共产党八路军痛打鬼子汉奸,几次大胜仗啊!在兴奋不已的人潮中,我沉没着、深思着:多好的一组织啊!我为什么不能加入呢?!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疾恶如仇,将日本鬼子打回去!
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眷顾吧,在1942年的秋天,我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外抗日多年的二哥回到家中,我死缠烂打地让他带上我一齐去抗日,他说:“要走,今夜就要动身。”
在那个夜深人静的地方,我们一口气走了十八里,来到了掖南十里铺。鬼子们的据点就在眼前,探照灯发出刺眼的光,却将我的信心照射地更加“刻骨铭心”————冲过去!
碉堡里的机枪即刻扫射过来,打在身边叭叭乱响。我纹丝不动地开始等待,心情却始终无法平静。在那一刻,我向导的不是“生与死”那个最简单的选择题,而是“我能否跨过去,能否跟上部队加入八路军”!
四周开始平静下来,我与二哥立冲了出去,越过危险区。在那一刻,那黑夜的深邃透明无不感染着我!自身的快乐与这平静的黑夜融合在了一起。性光夹杂在里面,眨着通透的大眼睛,带领着我勇敢地走下去……
来到了解放区后,任务开始变得繁重起来。由于反动势力猖狂,对民众进行多次“反共宣言”,我们得不到民众的信任。于是只能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来到村庄中心,靠着喇叭大声向他们诉说我们的政策,解释清流传的谣言,消除他们的疑虑。
通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终于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建立了当地的政权机构。
夜晚时分,正当群众与小分队欢庆时,突然风雨大作,一百多名敌人三路逼近,将政府驻扎地包围地水泄不通。我们将手榴弹集中投掷,一面迎击,一面冲出去。子弹在耳边呼呼作响,生与死的考验又一次地摆在了我的面前。不少同志在作战时倒下了,他们殷红的鲜血在雨水的冲刷中渐渐化成血诃,映入我的眼帘,冲击着我的内心。原来人真的可以很脆弱。
在那以后,我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我要做什么?我要代替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士门,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使命!不让他们那珍贵的血液白白流尽!
1946年9月,我所在的小分队接到命令,渡过淮河打击国民党军队。
那波涛汹涌的河边,天上有敌人的飞机盘旋,后面有敌人追兵。我们无可退路,在敌人的飞弹中抓着男战士的枪托过河。子弹在水面上呼啸而过,有的战士中弹后沉落在水中,被浩荡的洪流卷去。
我一面心痛地目睹这一切,一面更坚定了自己勇敢走下去的勇气。毕竟,路,还有很长,很长……
 

作者:高二(1)班团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