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上海市松江一中发展纲要

上海市松江一中发展纲要



作者:校长室    转贴自:松江一中


 
 
 
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
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努力创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性示范性现代普通高中
 
 

上海市松江一中发展纲要

(2007•92010•7)
 
 
 
 
 
 
上海市松江一中
 
二00七年九月
 
[NextPage]
一、继往开来,努力创建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现代普通高中
(一)认真总结我校绚烂多彩的百年发展历程,弘扬我校的优良文化传统
松江一中创办于1904年。清末,松江府领“兴新学”风气之先,以“维新”、“图强”为宗旨,在云间书院的基础上,改设了一所新式学校——松江府中学堂。其后历经嬗变,发展成今天的松江一中。1960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改为区重点高中。
在百余年绚丽和光荣的历史中,学校形成了“谨慎养德,刻苦治学”的文化底蕴,成为“成才于斯”的育人摇篮。从这座校园里不仅走出了在各个领域发挥骨干作用的数以万计的人材,而且走出了包括共和国部长在内的高级干部和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深受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成就突出的全国劳动模范。
改革开放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形成了“求实、守信、合作、创新”的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和“好学深思,勇于进取,不断超越”的学风。学校初步形成了“德美一体(即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特色;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既继承了我校文科见长的优势,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勇于开拓,颇有成效;教师队伍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良好、业务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管理规范、民主,形成了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获得了市文明单位、市普教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花园单位等荣誉称号。更重要的,学校获得了社会、家长普遍的高度认同和赞誉。
我们要在“创建”过程中,认真总结我校绚烂多彩的百年发展历程,弘扬我校的优良文化传统。
 
(二)我校的“创建”工作要深刻领会、牢牢抓住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充分认识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迎接挑战,承担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学校管理创新的历史使命
1.深刻领会、牢牢抓住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
1.1党中央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国务院规定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国务院在2007年5月批转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规定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发展思路中还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和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国务院主要领导在2007年9月视察北京示范性高中时,鼓励优质普通高中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中学,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尽可能多的杰出人才打好基础。
2. 充分认识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
2.1《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促进上海教育优质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相适应,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比较合理的布局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好地为全国和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服务。
2.2《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还提出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本市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之一就是要“培育高中阶段教育特色,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大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实验的力度,加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内涵建设,培育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提供优质、特色、适应学生多元发展要求的高中阶段教育”。
2.3《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学校在工作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
3.正确认识学校“创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3.1外部环境方面,社会上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对素质教育不理解、缺少认同,普遍用高考升学率以及重点大学录取率作为最重要的标准来评价学校工作;人们对学生意外事故的非理性态度给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施加了过度的压力;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尚未充分转换,方式不尽科学、合理,使得学校疲于应付许多部门布置的任务和接受名目极其繁多而内容重复交叉甚至矛盾的检查和评比;要实现创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性示范性现代普通高中的目标,还需要加快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3.2学校内部方面,与国家和上海市提出的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少缺陷和困难:
一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关于学生培养目标的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和完整;在生源原有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对如何实现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与促进更多学生获得更大发展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如何更好地处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重点大学录取率之间的关系还缺少更多有效的科学思路。
二是在学校课程建设和创新、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如何在改进德育中加强德育等方面尚未形成更加清晰、系统和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目标引导,因而在如何将学校课程建设、教学制度改革和改进德育等各项工作更有机、有效地结合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和探索。
三是在对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以及如何处理它们与“学会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还缺乏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方法的解析,在如何指导教师通过将教育教学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发展进而形成教师职业幸福感方面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全面的制度创新,从而发挥教育科研在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中的作用。
四是在学校管理改革中,在如何建设能够更加充分激励教师创新、学生发展和家长、社区参与的有关管理机制,如何根据和谐、民主、效率和法治的原则改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稳妥的探索;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实质性、多元化联系,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学校向社区开放、形成社区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地等方面,还需要形成良性工作机制。此外,学校还需进一步改造校舍,改善设施,为师生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
 
(三)我校的发展定位是分三步走,首先要创建上海市郊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其次是努力创建全国城市郊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继而进一步建设全国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
1.学校地处上海市城郊。松江区是本市重点建设的9大卫星城镇之一,具有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首先,居住人群既包括了新型农业的人口,又包括了伴随新型工业化而快速增多的技术工人;既有本区原住民,又有来自市区和全国的逐步增加的新市民。这就带来了生源的多样性和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其次,本区域既具有松江大学城现代大学文化的辐射,又是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复杂融合。这使得学校外部的文化环境既具有现代文化的绚丽多彩,又具有数千年历史积淀和不断嬗变的区域文化传统。因此,本校的创建工作既具有市区学校的共性,又具有城市郊区的特性。
2. 努力创建上海市郊区和全国城市郊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就是要突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要从城市郊区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郊区所具有的城乡结合的优势,又要敢于面对城市郊区生源多样性及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第二,要努力反映上海作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尤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先行区域所应当具备的主要特征,勇于探索本市郊区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第三,既要与本市郊区普通高中又要与全国其他城市郊区普通高中加强交流,努力探索反映城市郊区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规律。
3. 进一步建设全国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就是要从本校目前是郊区优质普通高中的实际出发,既要充分认识我校与市级优质普通高中之间存在的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差距,又要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不断进取,敢于超越,努力探索反映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共同规律。
[NextPage]
二、我校的办学理念是:
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创建”工作是学校争取发展的一种机制和过程,而不是学校发展的目的。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党“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帮助教师实现发展,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在教师身上的落实。
因此,我校在创建工作中将坚持“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和“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
 
(一)关于“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
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和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学校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这对于我校而言具有以下重要含义:其一,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权利,学校应当尊重并维护他们发展的权利,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其二,报考并能够进入我校的学生,都是对学校充满了信任和期待的较为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学校应当努力让他们的期待成为现实,从而赢得更多初中学生的信任。其三,每一个家庭都有让自己的子女获得更好发展的愿望,学校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尽最大努力切实帮助他们获得更好发展,这样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四,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材依靠每一所学校的培养,只有当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时,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材。
2. 优质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
2.1 成材,是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期待与要求。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其一,它是指学生应当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那样,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发展是全面的。这是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和重要标准之一。其二,它应当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反映不同层次人才应当达到的不同标准,反映学生个体原有的基础,反映学生个体的潜能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发展客观上是分层的。这也是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和重要标准之一。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特点分层发展,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最大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标准。
2.2 普通高中仍然是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体现它的基础性特点,即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因此,学校的目标定位不是超越它的基础教育性质而直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而是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它具有以下重要内涵:其一,它要求学校注意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打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基础,达到优质普通高中学生应当达到的各科目学习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上应当是较高起点的。其二,它要求学校根据分层发展的原则帮助和引导每一个学生打好各自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标准的基础,根据发展良好个性的原则(即分类发展的原则)帮助和引导每一个学生打好各自有所侧重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在面向学生个体方面的发展标准上,学生是可以有选择性的。
 
(二)关于“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
我们对本校教师的发展,根本的认识是:教师的发展,是实现本校学生发展目标的最重要的外因条件;而且,当外因可以诱导学生发展的内因发生改变时,教师的发展就是实现本校学生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促进教师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发展。在此前提下,我们还认识到:教师自身也有发展的需要。教师既在帮助学生发展中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产生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驱动教师产生新的发展需要,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教师的奉献精神与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二者是统一的。教师的奉献精神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教师在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1. “为了每一位教师”,是“以人为本”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
“为了每一位教师”, 这对于我校而言具有以下重要含义与意义:其一,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发展,需要所有的教师共同努力。仅仅依靠少数教师,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目标。只有促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才能得以实践。其二,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当帮助他们并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各自的发展需要;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权利,学校应当尊重并维护他们发展的权利。这是教育公平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其三,我们尊重每一位选择了我校的教师,无论他们是年轻或年长,也无论他们是来自上海本地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也是“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2. “教师发展”,以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实现“德、知、技、能”的统一
我校教师的发展,要落实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要求,要反映社会对教师的期待,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2.1 以提高教师师德发展水平为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校在促进教师发展中,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希望那样,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2.2 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希望那样,引导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
2.3 教师之间在原有的发展基础、各自的发展愿望和潜能等方面由于各种原因而客观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上也会产生差异。但是,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而且能够达到优质普通高中所要求的教师发展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我校教师发展的基本标准是较高起点的。在此前提下,学校鼓励并保障教师争取达到发展的更高水平,成为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
3. “搭建平台”,以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提供平等的教师发展机会,鼓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发展、自主发展
3.1 学校认为,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的教师政策,离不开同事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更离不开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扶持与培养。但是,与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学校环境相比,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只有极大地激发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才能促使教师自觉发展和自主发展。教师期待发展并能够自觉发展、自主发展时,就会将发展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3.2 学校“搭建平台”,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激发和引导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环境;就是要尊重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每一位教师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自身发展的权利,提供平等的机会。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发展机会是平等的,但不是平均的,更不是“赠送的”。那些期待发展、谋求发展并为之做好应有的准备和乐意付出自身努力的人,应当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3.3当教师们意识到自身应当达到优质普通高中所要求的教师发展的基本标准时,当每一位教师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时,他们应当有公平感。而教师的幸福感建立在获得发展机会并实现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学校要努力达到的教师工作目标。
[NextPage]
三、学校“创建”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学生具备成材的良好基础,教师自觉、自主发展,学校创新形成制度
 
(一)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创建”工作的总目标是:学生具备成材的良好基础,教师自觉、自主发展,学校创新形成制度。它由以下五大目标构成:
 
1. 全体毕业生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和学会创新方面具备良好基础
选择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希望达到的直接目标不仅是顺利通过高考,而且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他们及其家庭所向往的较好的大学乃至重点大学。学校尊重他们的愿望,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这是学校的责任。同时,学校认为,学生应当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与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不能通过机械学习而达到,而需要学会学习。学校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和学会创新(简称“四个学会”)方面具备良好基础,这样才不仅能够使我校的毕业生实现他们升学的愿望,而且能够在大学里继续获得更大的发展,在今后成材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发展。这是学校更重要的责任。
2.在德育、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创新制度与实施架构
学校确定,主要将德育、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等4个方面作为促进学生打好成材基础的基本途径。在上述方面,一方面要认真总结以往有益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创新。学生的“四个学会”,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相对完整的结构。因此,学校既要分别认真设计和实施各个方面的创新项目,更要从整体上认真设计和运行能够使各个创新项目相互关联和彼此促进的制度体系。学校的目标是,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将那些经实践检验是科学的(即反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本规律)和可行的(即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项目及制度体系,逐步稳定下来,成为学校日常性运行模式,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其中,创新制度的相对稳定,又能够使学校和教师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使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始终处于相对领先的状态,保持先进性。
3. 全体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能够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标准,部分教师能够初步形成各自的特色
学校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号召,而且是国家的法律规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执行国家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律规定,都应当履行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律责任。学校将通过民主程序,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采颉优秀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制定和实行本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准。同时,各个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学生工作等有所不同,面对的学生存在年龄、发展水平等差别,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研究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既具有共性标准,也需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定策略与方法。学校的目标是: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全体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能够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标准,部分教师能够初步形成各自的特色。
4. 学校初步建成能够促进全体教师自觉发展、自主发展和探索创新的教师管理制度
学校认为,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服从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应当以“和”为核心内涵。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有序,为了确保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本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准,学校需要制定并实行“刚性”的教师管理制度。但是,即使是“刚性”的教师管理制度,也应当通过民主程序产生和执行,应当引导教师们在内心里共同认同和接受制度的“刚性”。这是“刚性”中的“和”。教师不是被迫接受,而是自觉接受。同时,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体现“和而不同”,尊重并鼓励教师的良好个性,引导和支持教师自主发展,探索创新,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学校的目标是: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成能够促进全体教师自觉发展、自主发展和探索创新的教师管理制度。
5.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最终需要得到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认同与赞同。学校认为,学生家庭和社会既高度关注一所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也同时关心自己的孩子或下一代在做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方面的发展。即使一些家庭对实施素质教育存有误解,对其子女的成长存有片面认识,但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将子女误导到片面的发展方向;即使社会一些舆论存在误导,但它们也不是要将教育误导到错误的方向。因此,学校需要主动而有效地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需要主动而有效地加强对社会宣传本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实践,实行开放的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家庭和社会能积极参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增加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使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获得学生家庭的正确评价,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二)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创建”工作的具体目标是:
 
1. 学生发展目标
1.1 学生发展总目标
1.1.1 定性总目标:全体学生的素质结构合理,素质的各项要素达到良好水平,在四个“学会”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学生个体的素质要素优势明显,为造就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家庭和社区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赞誉度较高。
1.1.2 定量总目标:毕业考试(含品德测评和体育科目考试等由教育行政机关设定的考试科目)合格率和高考上线率保持在接近100%,重点大学录取率逐步提高并稳定在50%以上;“社会实践”合格率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保持在接近100%;家庭和社区的抽样评价结果良好率在80%以上。
1.2 学生发展具体目标
1.2.1. 品德、人品与社会活动能力目标
1.2.1.1 帮助学生打好“学会做人”的以下基础
1.2.1.1.1 能正确认识对自身、家庭、班集体和民族的责任,基本形成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
1.2.1.1.2 能清晰地认识学习中的“做人”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1.1.3 能自觉地设计、实践自身的“文明形象”
1.2.1.1.4 能主动关心父母及家中长辈,学会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帮助家务
1.2.1.1.5 能主动关心和参与班级建设,学会有效地与同学沟通、合作
1.2.1.1.6 能主动关心和参与学校建设,学会有效地与教师、领导沟通
1.2.1.2 帮助学生打好“学会发展”的以下基础
1.2.1.2.1 能自觉地提出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要求并加以实践
1.2.1.2.2 能主动帮助家庭设计家庭发展计划并努力参与家庭发展
1.2.1.2.3 能学会宽容同学、赞扬同学和为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1.2.1.2.4 能学会独立地组织同学完成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1.2.1.2.5 能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1.2.1.2.6 能正确认识“民主”的本质,学会参与民主、实践民主
1.2.1.2.7 能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1.3 帮助学生打好“学会创新”的以下基础
1.2.1.3.1 能自觉地锻炼自身意志力,具备较为稳定的进取精神
1.2.1.3.2 能学会对新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1.2.1.3.3 能学会敢于批判和如何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1.2.2 知识目标
1.2.2.1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1.2.2.1.1 能学会如何有效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清晰的知识记忆分类
1.2.2.1.2 能学会如何有效地将书本、理性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实验知识(社会实践)结合
1.2.2.1.3 能学会如何适当地将理科的各学科知识相互联系
1.2.2.1.4 能学会如何适当地将文科的各学科知识相互联系
1.2.2.1.5 能学会如何适当地将文科、理科的知识相互联系
1.2.2.1.6 能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运动类知识
1.2.2.2 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科技新动态、新发展
 
1.2.3 技能目标
1.2.3.1. 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学习技能
1.2.3.1.1 提高学生书面书写速度和计算机文字输入速度
1.2.3.1.2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
1.2.3.1.3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信息查阅技能
1.2.3.2. 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理科实验技能
1.2.3.2.1 熟练掌握教材规定实验技能
1.2.3.2.2 能自己设计理科实验题目
1.2.3.2.3 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科技小作品制作技能
1.2.3.3 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艺术、体育技能
1.2.3.3.1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艺术技能
1.2.3.3.2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技能
1.2.3.4. 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家庭生活技能
 
1.2.4 能力目标(社会活动能力安排在前面)
1.2.4.1.  学习能力
1.2.4.1.1 学习的自我计划能力
1.2.4.1.2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1.2.4.1.3 学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1.2.4.1.4 分析和解决知识学习中问题的能力
1.2.4.1.5 学习效果的反思能力
1.2.4.2艺术、体育欣赏能力
1.2.4.3. 个人理财能力
 
1.2.5 健康目标
1.2.5.1 体质健康 体能增强
1.2.5.2 心理健康 人格健全
 
2. 教师发展目标
2.1 教师发展总目标: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促进每一位教师具备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合理的专业素质结构,知识不断更新,实现传统师德与现代师德相结合,传统技能与现代技能相结合,具有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教学创新意识与教学能力、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在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形成各自的特色。
2.2 教师发展具体目标
2.2.1 教师知识发展目标
2.2.1.1 在任教的必修科目方面,专业知识注意定期更新并熟悉相应的生活和实践知识
2.2.1.2 在任教的选修科目方面,注意学习选修科目知识
2.2.1.3 了解德育、课程和教学理论,并能了解新进展
2.2.1.4 熟悉必修科目的相关学科知识
2.2.2 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目标
2.2.2.1 共性的传统职业技能
2.2.2.1.1 掌握板书技能:书写规范、熟练
2.2.2.1.2 掌握语言技能:使用普通话;语速适当;口语清晰;表述准确、连贯
2.2.2.1.3 掌握各科目特殊的传统职业技能
2.2.2.2  共性的现代职业技能
2.2.2.2.1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使用
2.2.2.2.2 能够指导学生所需要的现代生活技能
2.2.3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目标
2.2.3.1 具有较强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
2.2.3.2具有教学创新意识与教学创新能力
2.2.3.3 具有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
2.2.4 教师职业情感发展目标
2.2.4.1 工作情绪稳定
2.2.4.2 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快乐感
2.2.4.3 教学思想自由和开放
2.2.5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目标
2.2.5.1 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师德标准
2.2.5.2 具备现代师德
2.2.5.2.1 勤奋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2.2.5.2.2 具有并实践教学民主、学生工作民主的意识
2.2.5.2.3 形成并实践教师职业的服务意识
[NextPage]
四、德育工作的创新:
建立“打好学生成材的品德基础”的德育工作新体系
 
学校将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确立“育人以立德为要,学业以人品为基”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形成“时时有德育、事事可德育;以班级建设为重点,教师人人承担德育责任”的德育工作体系;鼓励德育工作中的创造性。
学校将德育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整合起来,形成在“大德育观”统领下的包括学科教学、班级建设、学生社团及校园生活、社区活动、家庭文化等内在协调一致的德育工作体系。
 
(一)学校德育创新的指导性原则
1. 德育在目标上要打好学生成材的品德基础
学校德育应从三个层次注重打好学生成材的品德基础:第一层次是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和实践基本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待人礼仪;第二层次是打好学生将来形成高尚人品的基础;第三层次是打好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德特征的基础。
2.德育在对象上必须面向全体,坚持分层分类
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和目标就象其知识、智力水平和目标一样也是有差别的。不仅知识的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因而需要分层分类,德育也需要面向全体因而需要分层分类:首先,从品德的基础性发展起步,激励学生逐步提高品德发展目标;其次,根据学生各自的品德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品德发展阶段性目标;再次,根据学生各自应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突破重点问题。
3. 德育在内容上应面向未来,坚持与时俱进
时代在变迁,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在重组过程之中,传统美德被不断赋予时代精神。学校要引导教师辩证分析“听话”与“挑刺”、“从众”与“独立”、“一致”与“求异”、“谦虚”与“自信”等关系,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创新人才的品德特征。
4. 德育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学校认为,不仅要在知识的教学中而且要在德育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甚至内心的冲突,在各种正面事实的影响下,体验并将国家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逐步转化为自身的自觉的需求,也就是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由“要我为”提升为“我要为”。
5. 德育在形式上需要精心设计必要的仪式,又要细微入心的思想工作
学校认为,德育需要精心设计仪式,通过庄重的、使学生心灵得到触动的仪式感染学生,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和耐心,这样可以渗透学生的心灵。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学校既要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又要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平淡中领悟、激动、接受和实践。
 
(二)学校德育创新的指导性策略
1. 由训话转变为对话
学校认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德育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在德育中进行对话,有助于学生提出各自所关切的问题与疑惑,有助于他们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观点,有助于他们进行价值思考。学校鼓励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家庭之间、学生与社会有关方面等多种形式的有益对话。
2. 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
在德育中运用对话策略,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学校提倡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益友”,首先应成为朋友,然后才能以自身的高尚师德成为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好朋友。师生成为朋友,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师生之间的对话才可能是真诚的、坦率的。
3. 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德育是学生学习国家和社会所提倡的价值准则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如何要求自己的过程,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时,他们才能从心里认同、接受、实践正确的价值准则。学校鼓励教师在德育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实施“反思性德育”、“自我设计式德育”、“自主参与式德育”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4. 由重说教转变为重实践
学校认为,检验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是实践。学生通过德育实践认知和认同价值准则,在实践中展现自身的品德发展。学校提倡精心组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在班级里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在校园里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学校的关系,在家庭里如何承担家庭责任、如何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在社区里实践良好的公民行为。
 
(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德育和班级、年级工作相结合的计划
1. 关于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的新观点是: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品德问题;教学活动,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师德最主要的展示过程之一。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困”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品质和解决品德问题。
教学与德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即教学中原本就包含德育,不存在所谓的“渗透关系”,因此,教学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努力实践“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的统一”,“学会发展与提高自身品德发展水平的统一”,“学会创新与培养自身创新人才品德特征的统一”(即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三个统一”)。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是:
2. 教研组和任课教师在本科目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任务与制度
2.1 发动本教研组所有教师对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三个统一”进行思考和排列:学生的学习品质要求和在学习中涉及到的品德问题;学习品质与品德发展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与影响;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品质和解决相关的品德问题。每人递交各自的研究报告。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形成本教研组的基本意见,并将此基本意见交学校教导处。
2.2 教导处与政教处协作,将各教研组的基本意见归纳形成两份草案:一份是各年级学生共性的学习品质要求和在学习中涉及到的品德问题,另一份是分年级的学生独有的学习品质要求和在学习中涉及到的品德问题。然后将草案发各教研组讨论,进行补充或修改。在此基础上,教导处与政教处合作,以教导处为主制定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实施要求与相应的制度。
2.3 各教研组每月应当安排至少一次教研活动,专门就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三个统一”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与研究,应当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题总结。
2.4 教导处每学期应当安排至少一次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对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的教师和教研组进行表彰奖励(具体办法另定)。
3. 班主任和年级组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任务与制度
3.1 班级是学校基本教学单位和学生工作单位的统一。班级德育工作应当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
3.2 班主任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任课教师及教研组,制定改善本班学生学习品质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品德问题的计划,建立与任课教师的沟通渠道,建立专项工作记录,及时了解和记载学生的学习品质状态,每月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自身学习品质和学习中的品德问题的反思或进行相互评价,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品质和解决学习中的品德问题。
3.3 年级组应当对班主任进行指导并提供协助,每月应当安排至少一次班主任之间在此项工作方面的交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年级学生大会,组织班级之间学生的交流,表彰本年级学习品质优秀的学生。
3.4 政教处每学期应当安排至少一次各年级组之间的交流,对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的班主任和年级组进行表彰奖励(具体办法另定),并表彰校级优秀学生(具体办法另定),并将受到表彰的学生载入“学生品德自我提高和成人成材手册”。
 
(四)学生品德自我提高和成人、成材预备计划
1. 学生品德自我提高和成人、成材预备计划的设计思想
落实“德育过程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指导策略。
2. “学生品德自我提高和成人、成材预备计划”的实施
2.1 印制本校“学生品德自我提高和成人、成材手册”,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其中,向学生提供指导性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上海市中学生行为守则;本校学生品德发展目标。此外,留有空白页,供学生在每个学期制定、自我评价和调整自己的“学生品德自我提高和成人、成材预备计划”。
2.2 在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向学生宣传和讲解该计划及其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邀请高三品学兼优的学生典型和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进行介绍并和高一新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在入学伊始便思考和设计自身的品德提高和成人、成材预备计划,然后分别在小组、班级里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上述基础上每位学生在“手册”中拟定各自的计划。进校时尚未实施该计划的高二和高三年级,则补充实施。
2.3 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后,引导每一位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请家长在手册上对照要求和各自孩子的实际情况,写出评价意见和典型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自我陈述,实行小组内互评,以班级为单位民主评选计划执行的好、品德发展有明显进步的学生。
2.4 每学期期末的家长会,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请各位家长介绍自己孩子的品德发展情况和典型事例,交流如何关心孩子品德发展的做法、经验,提出困惑并相互切磋。
2.5 学校每学年结束后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邀请家长参加,对此项计划执行的好并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专项表彰。
 
(五)班级建设“自主管理”计划
1. 班级建设“自主管理”计划的设计思想
落实“德育过程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指导策略;促进班级由“班主任的班级”转变为“我的和我们大家的班级”;努力实现学生在班级里感到安全、温暖和愉快的目标;班级管理转变为“班级建设”,体现了上述思想;学校将以班级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2. 班级建设“自主管理”计划的实施
2.1 班级建设“自主管理”的主要内容
2.1.1 班长采用竞选制: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挑选自己的一位搭档(若竞选成功,担任副班长),通过竞选的基本程序产生班长和副班长。
2.1.2 班级建设实行班长负责制:班长和副班长负责“组阁”,任期一学年;负责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制定和实施班级建设计划;负责与其他班级进行联系和合作等。
2.1.3 班级学生在班长任期内,如对班长履行职责严重不满意,可以联合1/2以上的学生联名向班主任提出改选要求,并实行改选。
2.1.4 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自主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
2.2 班级建设“自主管理”的实施要求
2.2.1 各年级组组织班主任就“班级建设‘自主管理’”讨论:各年级的班级建设目标和基本标准;班长负责制的具体要求;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自主管理’”中的职责、任务和角色等。
2.2.2 政教处汇总后整理制定本校班级建设目标和基本标准,下发各年级组。
2.2.3年级组应当对班主任进行指导并提供协助,每月应当安排至少一次班主任之间在此项工作方面的交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年级学生大会,组织班级之间学生的交流,表彰本年级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干部团队。
2.2.4 政教处每学期应当安排至少一次各年级组之间的交流,对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的班主任和年级组进行表彰奖励(具体办法另定),并表彰校级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干部团队(具体办法另定),并将受到表彰的学生载入学生发展档案。
 
(六)“班级标识”计划与“我的格言”全校评选展示计划
1. “班级标识”计划
1.1 “班级标识”计划的设计思想
1.1.1 “班级标识”计划是在教室门口设置平面“班级标识”。班级标识的主要内容有:本班的格言;本班的图标(即平面图象,可以是选用的动物、植物等图象,也可以是学生自制的图象);本班的名称;本班班主任和班长的姓名。
1.1.2 此计划的设计思想是:落实“德育过程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指导策略;促进班级由“班主任的班级”转变为“我的和我们大家的班级”;班级标识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促进形成班级的集体感和班长的责任感、荣誉感等。
1.2 “班级标识”计划的实施要求
1.2.1 班级格言的产生:全班每一位学生各自写一句或选用一句格言;在班级里就所有的格言进行投票,按照多数原则选出一句格言作为本班的格言;每个学年结束时,由全班投票决定是否更换。
1.2.2 班级图标的产生:全班每一位学生推荐或自制一种图标;在班级里就所有的图标进行投票,按照多数原则选出一种图标作为本班的形象;每个学年结束时,由全班投票决定是否更换。
1.2.3 班级标识由本班学生自己制作完成后,插入到由学校统一制作的插框内。
2. “我的格言”全校评选展示计划
2.1 “我的格言”全校评选展示计划的设计思想
落实“德育过程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指导策略;在撰写自己的格言时,学生是在进行价值思考和选择,是价值内化过程,也是自己良好个性的展示过程;评选过程对学生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格言展示对学生个人是激励又是约束,对其他学生是激励又是教育。
2.2 “我的格言”全校评选展示计划的实施要求
2.2.1 发动全校学生自己独自写一句自己的人生格言。
2.2.2 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投票选出自己最欣赏的2句格言(包括自己的);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对各班选出的格言投票选出自己最欣赏的10句格言;全校学生对合计30句格言投票选出自己最欣赏的10句格言。
2.2.3 将评选出的10句格言展示在学校的重要区域。每个新学年开始时,重新评选。
 
(七)学生“社会义工服务计划”
1. 学生“社会义工服务计划”的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2. 学生“社会义工服务计划”的实施要求
2.1 每个学生在本校的3年中应当完成合计至少18天的社会义工服务;
2.2 学生自行选择社会义工的单位、对象、项目等,自行确定完成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2.3 学生在每次提供社会义工服务后,应填写社会义工记录,并请服务对象署名;
2.4 学生每学年结束前递交本人的社会义工记录(递交时间可自定是否提前),学校抽样进行核实;
2.5 凡完成规定社会义工服务的学生,学校将:发放社会义工服务证书;列入经济困难资助、校级以上优秀学生奖励、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提名标准。
 
(八)校园网开通“贡献我的智慧:帮您解惑”和“校园啄木鸟”等学生互助专栏
1. 校园网“贡献我的智慧:帮您解惑”学生互助专栏计划
1.1 校园网“贡献我的智慧:帮您解惑”学生互助专栏的设计思想
高中学生喜欢网络交流的形式;同伴之间的语言、思维方式等更为接近;学生互助,既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同伴、和睦相处等品质,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学生本身是在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选择;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言,可以及时解决困惑,减少问题加重的可能性。
1.2 校园网“贡献我的智慧:帮您解惑”学生互助专栏的实施要求
1.2.1 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和自我管理。栏目主持人和管理小组在全校学生中招聘。
1.2.2 学生互助专栏的栏目不受限制,主要以学生心理、品德和学习、生活等为主。
1.2.3 学生在互助栏目中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可使用笔名。
2. 校园网“校园啄木鸟”计划
2.1校园网“校园啄木鸟”计划的设计思想
2.1.1 “校园啄木鸟”是指由学生寻找、发现发生在校园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或问题,然后将它们发布在此专栏。
2.1.2 此专栏既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对学校、老师、同学等存在问题的看法的平台,为学校和老师改进工作提供建议,又引导学生学习、接受正确的价值规范。
2.2 校园网“校园啄木鸟”计划的实施要求
2.2.1 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和自我管理。栏目主持人和管理小组在全校学生中招聘。
2.2.2 此栏目涉及的对象不受限制,学生可以向学校、教师或同学提出意见。
2.2.3 学生在此栏目中登记注册时需使用真名,但发表意见时可使用笔名。
 
(九)重要仪式、传统活动实施计划
1. 重要仪式、传统活动实施计划的设计思想
学校将精心设计和举行全校性的重要仪式和传统活动,在仪式和活动中体现各方面的参与,使仪式和活动本身发挥特殊的德育作用,与以班级建设作为学校德育重点的思路互补。
2. 重要仪式的主要项目
2.1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和升旗仪式等。
2.2 社会义工服务证书、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绿卡”等发放仪式。
2.3 “我的格言”评选揭晓和解说仪式,“自我品德发展计划”优秀学生报告等。
3.传统活动的主要项目
3.1红红火火闹元宵
3.2红五月科普·艺术节
3.3暑期读书·行路社会考察
3.4金秋十月祖国颂
3.5“一二·九”火炬长跑
3.6师生同乐迎新春
4. 重要仪式、传统活动的实施要求
4.1应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
4.2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广泛积极参与。
4.3应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触动。
 
(十)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计划
1. 政治类科目教学改进计划
1.1政治类科目教学改进计划的设计思想
学校强调政治类科目的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政治类科目在德育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政治类科目教学的改进,努力使政治类科目的教学紧密结合实践和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打好学生未来成材的政治素质基础,使政治类科目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科目之一。
1.2 政治类科目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要求
1.2.1 政治类科目的教学要结合时事和国内外政治动态,拓展学生的政治视野;
1.2.2 政治类科目的教学要结合我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的政治特征;
1.2.3 政治类科目的教学要结合学生政治认知的实际,科学运用讨论等多种有效方式,努力解决学生在政治认知上的疑惑或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
2. 其他德育课程系列建设计划
2.1其他德育课程系列建设计划的设计思想
德育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的系列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政治认知水平,打好学生成材的道德认知和政治认知基础。
2.2 其他德育课程系列建设计划的实施要求
2.2.1 积极开发学校德育课程系列,如“成长系列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国际大事研究”、“历史问题研究”、“环境问题研究”等。
2.2.2 其他德育课程系列建设要与研究性学习和拓展型课程等结合。
2.2.3 此计划由政教处、教导处和政治、历史等学科教研组合作制定分年级实施方案,共同组织实施。
[NextPage]
五、学校课程建设
构建“打好学生成材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建设就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标准,根据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及学校发展特点形成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也包括学校设置各种特色科目及选用、增加的特色内容。
学校将依据本校学生在品德、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构建学校课程新体系。因为本计划的第四部分,已经研究了德育课程,所以这里侧重制定为打好学生成材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学校课程新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在基础型课程中实行“三个强化”计划
1. 在基础型课程中实行“三个强化”计划的指导思想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基础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是全体学生应当很好地全面掌握的。根据本市高考大纲的精神,基础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也是高考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认为加强基础型课程建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成材必备的知识基础。学校提出“三个强化”的计划。
2. 强化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四大科目
2.1 强化语文科目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认为,语文科目应以工具性为前提,实现语文的工具性、文学素养性和思想政治性的有机统一。语文科目首先要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会表达、学会沟通,并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学素养,从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政治素质。
2.1.1 加强“母语演说和对话”校本教材建设,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是以语文教研组为主,与历史、政治等教研组合作,发动教师和学生精选、编辑古今中外的著名演说辞和对话记录(以本国为主,国外的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其中包含了文学性和思想政治性);语言风格应是多样的(如朴实的,幽默的等)。
二是学生应当朗诵、熟记其中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是根据学校提议的选题,鼓励学生撰写演说辞,在年级和全校举办演说辞写作竞赛和演说比赛,举办学生辩论赛和命题场景对话赛。
2.1.2 加强“母语应用文”校本教材建设,提高学生书面应用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是以语文教研组为主,与历史、政治等教研组合作,发动教师和学生精选、编辑古今中外的著名书信(家书)、说明文、答谢辞、求学信、求职信、产品推介书、手机短语等。
二是学生应当朗诵、熟记其中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理科实验后写实验报告、在文科调查后写调查报告,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并适时举行展览和比赛。
2.1.3 加强名篇、名著校本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2.2 强化数学科目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认为,数学是工具性科目,还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因此,数学科目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应当通过对各种题型的解析,加深学生对各单元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是以数学教研组为主,与物理、化学、生物等教研组合作,发动教师编辑各年级各单元数学应用案例或例题。同时,数学教研组应当编辑各年级各单元的数学题目,提供学生进行解题练习之用。
二是数学教研组应当收集历年高考、学校考试和测验中数学卷中学生的错题,进行错题原因分析,编辑成校本教材,提供学生参考。
2.3 强化英语科目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认为,英语科目应以工具性为前提,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普遍问题和困难,在英语应用中强化词汇理解、记忆和使用,掌握语法,理解文章,学会英文写作。
2.3.1 加强英语词汇理解、记忆和使用方法的研究
一是英语教研组应指导教师在每篇课文的教案中,编写本课文中新词汇的理解、记忆和使用方法,然后集中编辑为校本教材。
二是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与英语词汇理解、记忆和使用方法有关的栏目,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交流词汇理解、记忆和使用方法。然后集中编辑为校本教材。
2.3.2加强“英语演说和会话”校本教材建设,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是英语教研组应发动教师和学生精选、编辑英文原版的著名演说辞和会话记录(其中包含了文学性和思想政治性);语言风格应是多样的(如朴实的,幽默的等)。
二是学生应当朗诵、熟记其中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是根据学校提议的选题,鼓励学生撰写演说辞,在年级和全校举办演说辞写作竞赛和演说比赛,举办学生辩论赛和命题场景对话赛。
2.3.3 加强“英语应用文”校本教材建设,提高学生英语书面应用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是英语教研组应发动教师和学生精选、编辑英文原版的著名书信、说明文、答谢辞、求学信、求职信、产品推介书、手机短语等。
二是学生应当朗诵、熟记其中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
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校园网上进行英文书信沟通,并适时举行展览和比赛。
2.3.4 加强科技英语短文的校本教材建设,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科技创新过程。
2.4 强化体育科目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认为,强身键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与健身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并养成良好的体锻行为习惯,确保学生在校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体锻时间,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终身健康奠定基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2.4.1上好体育与健身课
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接近100%,学生体育成绩合格率不低于95%。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至少培养对某一体育锻炼项目的爱好。
2.4.2开发校本体育活动项目
继续保持学校田径传统特色,同时大力开发新的特色项目。大力扶植既符合时代节奏又在我校有一定基础的韵律操项目,大力引进群众喜爱的民俗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竞赛活动。
2.4.3坚持举办大型体育活动
办好4月份的校园运动会和10月份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两次球类比赛或趣味性体育竞赛。
2.4.4抓好业余训练
认真贯彻“体教结合”精神。办好田径、篮球、足球、乒乓、健身操等项目的运动队,努力提高竞技水平。满足体育特长生的发展需要。
3. 基础型课程中强化“三个联系”的计划
3.1 基础型课程中强化“三个联系”计划的设计思想
所谓“三个联系”,是指将书本知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实验和联系社会实践。在基础型课程中,各科目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书本的、理论的知识。只有将它们有机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与理科的实验相联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才能够有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3.2 基础型课程中强化“三个联系”计划的实施要求
3.2.1 各教研组应指导教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积累日常生活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重视和精心设计实验课;指导教师在备课中,对凡需要和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实验内容的,都应当编写生活案例、社会实践案例和实验案例。在此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编写案例式校本教学参考资料。
3.2.2 各教研组应指导教师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中,凡需要和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实验内容的,都应当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编写学生收集的案例式学习参考材料。
3.2.3 各教研组应根据各自任教科目的需要,列出主题,请电教组、图书馆的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式校本教学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增加社会实践知识为例,可列出如:励志类、探索类、民情类、国情类等。
4. 在基础型课程中强化学生将课程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简称“内化知识结构”)的计划
4.1 基础型课程中强化“内化知识结构”计划的设计思想
学生在跟随教师学习课程内容时,起初都是较为孤立和被动地掌握各部分知识,其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尚未内化形成自己的有效的知识结构。学生在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记忆知识,形成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
4.2 基础型课程中强化“内化知识结构”计划的实施要求
4.2.1 各学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及时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完成作业时所学知识等知识,按照“知识要点、知识重点和难点、例题和注意事项”等栏目进行整理;指导学生每月末将本月学习的知识根据上述建议进行整理。
4.2.2 各教研组应将上述要求列入教研活动计划,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并检查落实情况;表扬在此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组织他们在各班巡回对话,进行成果展示。
4.2.3 学校将定期表彰在此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将他们整理的笔记印制成资料,由图书馆保存并供学生参考。
 
(二)在拓展型课程中实行“限定拓展+自主拓展”和“普及+提高”的计划
1. “限定拓展+自主拓展”和“普及+提高”计划的设计思想
1.1学校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开设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选拓课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既满足基础型学科知识的巩固与拓展的需要,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基础型学科之外的领域;既满足学校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需求进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实行在拓展型课程中实行“限定拓展+自主拓展” 和“普及+提高”的计划。
1.2我校拓展型课程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普及性的(包括知识的普及和学生数量的普及),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现学校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另一类是提高性的,旨在提高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技能水平。
2. “限定拓展+自主拓展”和“普及+提高”计划的实施要求
2.1 拓展型课程设置
2.1.1 基于基础型课程科目,进行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的学科性拓展。
2.1.1.1 基础学科课内拓展。即在基础型课程基础上增加相应课时进行课内学科拓展,完成课本上的一些拓展要求。
2.1.1.2 学科拓展课。在专门开设的拓展课中,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在某一学科方面非教学内容知识的需求而开设相应的课程。如:走近文化名人、天气与预报等。
2.1.1.3 选修学科拓展。从高二年级开始,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自我设计,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选修一门作为高考加一科目进行深入拓展学习,也可把艺术或体育作为自己高考专业发展方向。
2.1.2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学校开设非学科性的拓展型课程。
2.1.2.1专题教育类。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心理辅导、法制教育等。
2.1.2.2社会实践活动类。主要包括综合实践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
2.1.2.3社团活动类。主要包括艺体类、科技类以及学习、生活技能类的学习、训练和活动。
2.2关于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2.2. 1关于限定拓展的实施要求
学校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考虑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选择若干科目,指定所有学生限定拓展,如英语听力、阅读、合唱、生命与健康、陶艺以及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等。
2.2. 2 关于自主拓展的实施要求
2.2. 2.1 普及性的自主拓展
各教研组每学期应当开设出3门以上的普及性拓展课供学生自主选择。由任课教师将课程计划上报教导处审核后,安排学生进行网上报名选课,并安排教学。学期末学校根据学生评价意见等对任教教师进行考核,并适当进行课目调整。
2.2. 2.2 提高性的自主拓展
提高性的自主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信成材;培养优秀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中学生各类竞赛、报考各自理想的高等院校。
各教研组安排教师在高二年级开设学科选修班,深入拓展本学科知识,为高考加一选修打下扎实基础。教导处根据选修学生人数进行教学安排。
各教研组安排教师负责学科竞赛辅导,提交辅导方案上报教导处审核后,在选拓课中安排竞赛班,教导处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安排教学。
 
(三)在研究型课程中实行“以渗透式为主,以课题式为辅”的计划
1. 研究型课程实行“以渗透式为主,以课题式为辅”计划的设计思想
研究型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帮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一些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具体方法。同时,在实施研究型课程中,还应当促进部分学生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参与全国中学生科技小发明竞赛并争取获奖。
2. 研究型课程“以渗透式为主,以课题式为辅”的实施要求
2.1 渗透式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主要是在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具体计划见第六部分的有关内容。
2.2 课题式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2.2.1 在高一年级: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信息的筛选和采集,学会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的研究价值,初步确定研究课题。学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2.2 在高二年级: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主动获取、选择、加工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方案进行研究,重视过程方法的体验,学习撰写论文。
2.2.3 在高三年级:学会成果表述,深化课题研究成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4 课题式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既应当与学生日常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又应当紧密结合本区域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本区域的发展与变迁认识本市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2.2.5 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学校对每一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综合考评,对研究成果进行评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在学生中进行展示交流,部分优秀作品向区教科所、区少科站推荐。
[NextPage]
 
六、学校教学创新
打好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的基础
提高教师教学效能,形成教师教学风格
 
我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创新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还应实现教师的发展。教学创新表现在学生发展上,就是打好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的基础。它是我校学生未来成材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我校近年来推动“以学论教”、“以学施教”教学改革的延续和发展。教学创新表现在教师发展上,就是教师能够探索出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方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
 
(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的计划
1.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计划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学会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二是能够学会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学会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学习中问题;二是能够学会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等;三是能够学会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2.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计划的实施要求
2.1 指导学生自主制定和实施“自我学习计划”
2.1.1 学生“自我学习计划”的设计思想
学校认为,学生自主制定和实施“自我学习计划”,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2.1.2 学生“自我学习计划”的实施要求
2.1.2.1 高一新生进校后,第一步:组织高三学生中和本校优秀毕业生介绍各自在本校学习的经验与得失,进行新生与老生之间的对话,启发新生制定近期和三年“自我学习计划”的愿望与思路;第二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学习计划初稿;第三步: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第四步:学生完成制定学习计划的工作;第五步:以班级为单位,将每个学生的自我学习计划装订成册,一份留在班级,一份交学校图书馆保存并开架阅读;第六步:组织学生定期反思、交流计划执行情况,并适当修订计划。
2.1.2.2 对高三学生,组织高三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介绍各自在高三期间学习和复习的经验与得失,然后制定高三阶段的“自我学习和复习计划”。基本步骤与上述相似。
2.1.2.3 “自我学习计划”的基本内容建议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安排等。
 
2.2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计划
2.2.1 学生学会预习的设计思想
学校认为,学生的预习有助于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假设意识”和“提问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2.2 学生学会预习的实施要求
2.2.2.1 各学科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学前,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各单元、各部分需要预习的,进行预习提纲和要求的设计,构建本教材预习系列。
2.2.2.2 各学科教师应当在讲授新课前,提前一定的时间量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或调整教案。
 
2.3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的计划
2.3.1 学生学会听课的设计思想
学校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当努力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有效时间,努力提高学生听课的效能。
2.3.2 学生学会听课的实施要求
2.3.2.1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交流提高听课效能的经验,引导学生反思各自在听课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各自提高听课效能的策略。
2.3.2.2 学会听课,涉及以下主要标准:一是能够清晰认知并有效摘录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二是能够抓住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三是能够进行联想和思考;四是能够参与课堂讨论;五是遇到疑惑或问题,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及时向教师提出,并能够得到解决;六是能够自己对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2.3.2.3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重点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课效能。
 
2.4 指导学生学会高效完成课后作业的计划
2.4.1 学生学会高效完成课后作业的设计思想
学校认为,课后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当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完成课后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科学设计课后作业的同时,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使课后作业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2.4.2 学生学会高效完成课后作业的实施要求
2.4.2.1 试行多种作业类型,如预习式作业、复习式作业;自学式作业、研究式作业。
2.4.2.2 试行分层作业,如基本作业、兴趣作业(自选作业);低难度作业和高难度作业。
2.4.2.3 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如阅读式作业、书写式作业、操作式作业、听力式作业等。
2.4.2.4 组织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的方式:对作业不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或实行小组作业或安排教师轮流进行课后作业辅导;允许学生在适当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再独立完成作业。
 
(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分层教学”和“绿卡”计划
1. “分层教学”和“绿卡”计划的设计思想
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应当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反映不同层次人才应当达到的不同标准,反映学生个体原有的基础,反映学生个体的潜能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应帮助原先基础略弱的学生,使其基础扎实,还要帮助原先基础较好的学生获得更快和更大发展。
2. “分层教学”和“绿卡”计划的实施要求
2.1 关于“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
2.1.1 学校提出,鉴于学生在外语和数学两个科目上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在上述两个科目上实行“走班式”分层教学。
2.1.2 分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以年级为单位。外语和数学各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A级是基本层次,B级是中等层次,C级是“快进”层次。分层的标准和办法是:考试成绩或测验成绩;学生个人的愿望和选择;教师的推荐。
2.1.3 外语和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任课安排,实行“双向选择”:首先由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能力选择任课层次和教学班级(非年级的班级),并提交自己的工作计划(即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改进学生学习策略等);其次,由教研组根据教师个人的选择,提出教学任务安排方案。
2.1.4 学生在选择层次和教学班级时,教研组应当将任课教师姓名实行挂牌。
2.2 关于“绿卡”计划的实施要求
2.2.1 学校提出,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对各学科学习成绩优异、学力突出的学生发放充分使用学生相应教学资源的“绿卡”。
2.2.2 “绿卡”的种类:各实验室绿卡,以理科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对象;语音室绿卡,以外语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对象;计算机室绿卡,以计算机科目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对象;图书馆绿卡,以文科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对象。具体标准由各教研组会同教务处协商后制定。
2.2.3 “绿卡”的使用:持有“绿卡”的学生,可在自己的空余时间或业余时间(包括双修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使用有关教学资源;“绿卡”的有效时间为一个学年,每学年结束时,重新申请、考核和发放。原持有“绿卡”的学生,可连续申请成功后持续持有。如果在一学年中使用次数少于最低限度(如40课时),未达到持卡标准,或其他特殊原因,则不能持卡。
2.2.4 每5名同一种绿卡的持有学生,各教研组将为他们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2.2.5 各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和图书馆,应当根据上述计划调整工作时间,安排专人提供服务。
2.2.6 学校对担任指导教师的人员,根据其指导情况,考核其工作数量和质量,纳入学校津贴和奖励计划。
2.2.7 “绿卡”的发放:每学年结束时,召开全校学生大会(邀请家长参加),由校长在大会上亲自为获得“绿卡”的学生逐一发放。
 
(三)提高教师教学效能与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计划
1. “提高教师教学效能,形成教师教学风格”计划的设计思想
引导教师消除“课堂教学等于教学”的误解,建立“大教学过程观”;消除“教学就是智育”的误解,建立“教学的全方位服务观”;建立“以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各学科教师创建适合各自学科的独特的教学模式。
2. “提高教师教学效能,形成教师教学风格”计划的实施要求
2.1 围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自主学习”的计划,开展以下工作
2.1.1 各教研组应组织教师就预习的设计进行专项教研活动,检查教师的预习设计,并就“预习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进行专项教学观摩活动。
2.1.2 各教研组应组织教师就学生如何学会听课进行专项教研活动,检查教师的有关教学设计,并就“如何提高学生听课效能”进行专项教学观摩活动。
2.1.3 各教研组应组织教师就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完成课后作业进行专项教研活动,检查教师的课后作业设计,对优秀课后作业设计进行表彰奖励。
 
2.2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学科教师创建适合各自学科的独特教学模式
2.2.1 各学科教师应能够自觉追踪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能够专研教学实践的前沿性课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逐步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2 各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课堂教学的目标管理和效率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2.2.2.1 理科试行“教材讲授—实验---教材归纳”或“实验---教材讲授---验证性实验”等教学模式,强化实验与教材学习的相互联系。
2.2.2.2 文科试行“阅读+讨论+归纳”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学、思考和交流;强化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2.2.3 各学科教师应研究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以有效方式讲解教材,提高学生理解率和掌握率。
2.2.2.4 各学科教师应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应用和解题能力。
2.2.2.5 各学科教师应研究有效和熟练运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
在上述基础上,各学科教师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探索独特的教学风格及其理论依据,努力创建具有示范性的教学模式。
 
(四)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 修订《松江一中教师岗位职责》,《松江一中教研组职责》,《松江一中教学常规实施意见》,《松江一中教师考核和奖励办法》,《松江一中优秀教研组奖励办法》等。
2. 更新教学辅助部门管理制度,鼓励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室、美术室等全天候、全方位地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3. 改革考核方式
3.1 基础性课程的考试,文科要增加开放性命题、开卷答题、撰写小论文等考核能力的比重,理科要增加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小发明,小创造等能力评定的比重,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论文、作品的综合评定,使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3.2 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既评“三好”,又评“单项优秀”。
[NextPage]
 
七、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
 
(一)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指导思想
1. 参见本纲要第二部分关于“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
2. 学校将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梯队建设,重点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在各年龄段分布的相对合理性和延续性。教师的流动是教师的合法权利,也是学校建设可持续发展教师资源的重要机制。因此,学校在坚持以本校教师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将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实行教师资源的流动。同时,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实现“学习型、创新型、民主型和合作型”的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目标
1. 在教师发展上,经过努力拟达到:建立一支适应国家教育发展、本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不断创新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学历,其中的30%达到研究生水平(包括在读),形成一批在区、市和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和班主任。
2. 促成教师队伍实现以下转变:在师德修养上,从“职业需要型”向“享受事业型”转变,从“敬业型”向“敬业型与智慧型相结合”转变;在学历上,从“合格型”向“高层次”转变;在业务能力上,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从“预设型”向“反思型”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从“保守型”向“开拓型”转变;在教育科研上,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3. 实现教师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建设和谐的教师人际关系,使我校的教师具有公平感、快乐感和幸福感,保持身心健康。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计划
1. 师德建设计划
1.1 师德建设计划的设计思想
学校认为,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师德建设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之本。师德高尚的教师,会选择进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教师不仅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师德,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还应当形成和发展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的师德。
我校提倡的新师德是: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教育教学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具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1.2 师德建设计划的实施要求
1.2.1 学校将通过以下途径形成本校教师的师德标准:
1.2.1.1 使用书面问卷调查和校园网调查的方式,组织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就“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发表其个人的意见,整理后参考和吸纳学生对师德的期望。
1.2.1.2 使用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全体学生家长就“您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征求家长的意见,整理后参考和吸纳家长对师德的期望。
1.2.1.3 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对学生和家长就师德提出的建议进行讨论,提出本校师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学校党政扩大会议(有工会、妇联和共青团代表参加)确定本校师德标准。
1.2.1.4 将我校制定的师德标准印发给每位教师、职工和学生家长。
1.2.2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师德先进人物的事迹
1.2.2.1 在每学期开学前夕,邀请师德先进人物或本校师德标兵为本校教师做师德报告。
1.2.2.2 在每学期中,组织教师学习师德先进人物的书面事迹报道。
1.2.3 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师德发展计划
1.2.3.1 本校教师应当结合自身岗位和任务,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个人师德发展计划。
1.2.3.2 每个学期的教师考核,教师应依据学校制定的师德标准并就个人师德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小结。
1.2.4 评选本校师德标兵
1.2.4.1 每学年结束前,学校评选本校师德标兵。评选标准以学校制定的师德标准为依据。评选办法是:教师个人自我推荐;教研组和年级组推荐;学校将名单集中后,向候选教师工作任务所涉及到的学生群体征求意见并向学生家长征求意见。
1.2.4.2 对本校师德标兵实行以下奖励:推荐为本区、全市和国家级师德标兵的候选人选;在全校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大会上进行表彰;向获奖教师的家属发函致谢;在校园和学校网站上进行宣传;在学校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提升中实行加权;发放适量的奖金。
 
2. 教师业务能力发展计划
2.1 教师业务能力发展计划的设计思想
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校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教师的学科教学创新意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与教学创新;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在知识上的不断更新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技能。
2.2 教师业务能力发展计划的实施要求
2.2.1 教师知识更新和学习计划
2.2.1.1建议每位教师制定并实行自己的知识更新和学习计划。
2.2.1.2建议每位教师在以下领域保持自身所学知识的更新并注意学习新知识:担任主修和选修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德育理论、心理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
2.2.1.3 各教研组每学期组织至少1次学科知识、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的沙龙,各年级组每学期组织至少1次德育理论、心理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沙龙。
2.2.1.4 学校为支持教师实施此计划,拟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为教师提供每年5万元的购书、订阅杂志等经费。第二,适时邀请专家进行讲学。第三,组织本校教师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做讲座。
2.2.2 教师技能更新和学习计划
2.2.2.1 坚持每年举行1次教师的“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比赛。
2.2.2.2 各教研组举办以“课堂教学语言技巧”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演示、展示技能教学观摩活动。
2.2.2.3各教研组应当强化教师的“直观性教学”技能训练和检查。
2.2.2.4各教研组举办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并推荐参加全校比赛的人选。
2.2.2.5 学校每年将以上述主题为内容,选择性地举行全校教师技能比赛,对获奖者予以奖励。此外,学校将对教师自制实验仪器、直观性课件等予以奖励。(上述奖励方案另行制定)
2.2.3 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发展计划
2.2.3.1我校将“教师的德育意识”界定为:具有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品德和人格发展的意识;具有在师生交往中关注学生品德和人格发展的意识。学校将“教师的德育能力”界定为:引导学生品德和人格发展的能力;预见学生可能发生品德或人格问题的能力;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2.3.2 计划的主要内容参见本纲要第四部分的第三条。
2.2.3.3 每位教师应在个人自主发展计划中提出自身“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发展计划,并努力实践。
2.2.3.4 各教研组应组织任课教师关于“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经验交流和研究活动;各年级组应组织班主任关于“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经验交流和研究活动。
2.2.3.5 学校就此计划的实施举办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经验交流会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会,表彰和奖励在此方面发展突出的优秀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2.2.4 教师学科教学创新意识和学科教学创新能力发展计划
2.2.4.1 学校将“学科教学创新意识”界定为:具有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能得到最大提高的意识;具有提高教学时间效率和效益的意识;具有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的意识。学校将“学科教学创新能力”界定为:能够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能得到最大提高;能够提高教学时间效率和效益;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
2.2.4.2 主要内容参见本纲要第五和第六部分的有关计划。
2.2.4.3 每位教师应在个人自主发展计划中提出自身“学科教学创新意识和学科教学创新能力”发展计划,并努力实践。
2.2.4.4 各教研组应将此计划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发展计划”结合起来。
2.2.4.5 学校就此计划的实施举办教师的经验交流会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会,表彰和奖励在此方面发展突出的优秀教师。
2.2.5 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发展计划
学校将“研究意识”界定为:具有提出教育和教学实践中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和解决办法的意识;具有对现有教育和教学理论、教育和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并进行验证的意识。学校将“研究能力”界定为:能够有效确定选题和进行课题设计、情报分析、校本研修、成果表达的能力。在上述各部分建议教师进行研究项目和组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学校还将采取以下措施以鼓励和引导教师发展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2.2.5.1 在价值观上,丰富课程教学研究的历练、反思和体验,养成合作、分享与民主和谐的教研品质;提高课程、教学观方面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构建教学研修的学习型组织,实现行动与文化的变革。
2.2.5.2 在课堂教学研究上,从说课到案例到案例教学到撰写教学专题论文,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教研的生长点;提高教师在研究状态中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2.2.5.3 在研究方法上,学校鼓励加强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总结个性化的扎根理论,形成名师的教学特色乃至教学风格、教学品牌。
2.2.5.4 通过新老结对、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专题研究等教学实践活动,促教师“勤反思、善研究”,使教师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研究中,在改革教学和自我发展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2.2.5.5 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体系,把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成为教师研究与开发的“基地”。教研组的研究,侧重于“大教学观”、课程发展、课堂改革、跨学科综合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方面,鼓励跨学科的科研联合攻关和课题协作。年级组的研究,侧重于班级管理、课外活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在规章制度上,把“研究与开发”纳入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机构职能、岗位职责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研组织活动制度、星级教研组评定制度和区先进教研组争创规划,不断提升教研质量。
2.2.5.6 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题管理制度。在广大教师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布《松江一中课题指南》,涉及课题申报、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归档的《松江一中课题管理办法》,对立项课题给予经费资助的《松江一中课题资助管理办法》,对课题成果开展奖励的《松江一中课题成果奖励办法》。建立由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等组成的课题类型结构,凡具前瞻性的、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经学术委员会评审,可以确立为学校重点项目;凡独立主持区级和区级以上课题、或分课题研究任务的,除政府的科研经费资助以外,都可享有校内重点课题的附加经费资助。35岁以下教师可以申报学校青年课题。
2.2.5.7 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全员培训。根据学科教师特点和班主任工作需要,聘请教育科研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辅导和入户培训,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开展个别化指导,开展教育研究方法的普及性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鼓励教师每学年精读一本教育专著、做一个科研课题、开一节高质量的研究课、撰写一篇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在校刊《科研园地》上发表教师论文及国内外教育改革信息,以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及先进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学校拟建立20万元的科研成果奖励基金,主要用于研究成果的获奖、发表和出版的奖励。
 
3. 教师个人自主发展计划与支持体系建设计划
3.1 教师个人自主发展计划与支持体系建设计划的设计思想
3.1.1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国家规定的教师职业标准;选择了本校,就是选择了我校的发展要求,选择了自己必须不断发展。
3.1.2 我校教师的发展,应当反映国家的需要,反映上海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反映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需要,反映本校发展的需要。同时,应当反映自身的特点。
3.1.3 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同事的帮助,更需要自己的进取和努力。
3.2 教师个人自主发展计划与支持体系建设计划的实施要求
3.2.1 指导教师设计、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和行动步骤。鼓励教师个人在该计划中提出希望学校、教研组和年级组予以支持的建议和要求。该计划文本应向学校师资管理处和教师各自所在的教研组、年级组各递交1份,以便有关部门能及时予以协助和支持。
3.2.2 实施“鼓励自主发展”的竞争机制
3.2.2.1 对教师工作任务实行“规定与自报”、“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制度。即,学校在规定适度的教师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在每年的4月份向全校教师公布下一学年的工作类别、数量和质量要求,鼓励教师在5月份申请选择下一学年度自己可以承担的工作,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申请进行审议、批准。
3.2.2.2 实行“公开课”、“示范课”等创新研究课题的招投标与自报相结合的制度。即,学校在征集各年级组、学科组意见的基础上,每年5月份将下一学年度建议开设的“公开课”、“示范课”的项目名称、研究要求等进行招标公示,按照科研课题申报的要求,鼓励教师自行选择申报的项目和数量。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自己提出开设“公开课”、“示范课”的方案。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申请进行审议、批准。
3.2.2.3 实行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招投标与自报相结合的制度。即,学校在征集各年级组、教研组意见的基础上,每年4月份将下一学年度全校研究课题的项目名称、研究要求等进行招标公示,按照科研课题申报的要求,鼓励教师自行选择申报的项目和数量。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及方案。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申请进行审议、批准。
3.2.3 实施教师自主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计划
3.2.3.1为了鼓励教师自主发展,学校继续实施和完善《松江一中“绿叶工程”》,评聘校级名师、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并实行职务津贴。学校将全力支持10名左右的教师努力发展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教学专家”、优秀班主任;学校将全力支持15名左右的教师努力发展成为在本市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教学专家”、优秀班主任;学校将全力支持20名左右的40岁以下青年教师发展成为在本区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教学骨干”。
3.2.3.2 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各自的培养计划,认真落实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和导师制,建立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校内“区首席教师”、“学科名师”的作用,与青年教师结对,对青年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和帮助,使青年教师在三年内“学习有成效,教学有成绩,科研有成果”。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考核,评出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
3.2.3.3 设立“松江一中教师发展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学校党政领导、兼职特级教师和校外知名专家教授参加。主要工作职能是推荐教师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评估学校师资的发展经验和突出问题,审议重大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对学校的师资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对教师自培的实务提供专业指导。常设机构为学校师资管理处。
3.2.3.4 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基本分与加权分相结合”的制度。基本分:教学及其他工作数量分(达到学校规定标准);加权分:创新研究课题分、质量分等。
3.2.3.5 探索实行骨干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大学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有关活动。考虑到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的实际情况,其基本设想是:相应人员一年内有一周左右的学术休假日(工作日内)。由相关处室根据需要拟定计划,经校长室批准后实施。
 
4. 促进教师身心健康计划
4.1 学校继续实行免费为教师体检。
4.2 请职业病防治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分别为教师开设“如何预防、减轻教师职业病”和“如何调节教师的心理压力”等讲座。
4.3 在校园网上开设加密的教师专用网页,便于教师表达自己的烦恼、困难等,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心理互助”和“工作经验互助”等。
4.4 加强教师休闲室的建设,配备预防、减缓教师职业病的运动器械。
[NextPage]
 
八、建立新型的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指导思想
1. 建立新型的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就是要确立学生家庭是学校的主人之一的观点,确立学校是为学生及其家庭服务的意识,切实保障学生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学生家庭切实履行其在学生教育上的法定义务,鼓励学生家庭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2. 建立新型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就是要确立学校应当为社区的发展服务和依靠社区促进学校发展的意识。
(二)建立新型的学校与家庭关系的计划
1. 保障学生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
1.1 学校每学期开学前,提前一周将本校的学期工作计划要点在校园网站上公布,征求学生家庭的意见和建议,并请学生提醒其父母等家人注意查阅。学校每学期结束后,在10天之内将本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达成情况在校园网站上公布,并在全校家长会上做出口头汇报,听取学生家庭的意见和建议。
1.2 各教研组在每学期开学前,应提前一周将各班级本学期任教教师的名单、联系方式在校园网站上公布,为学生家庭进行联系提供方便。
1.3 各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后的一周内,将本班的学期工作计划要点以书面形式发放给本班学生家庭,征求学生家庭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结束后,在10天之内将本班本学期工作目标达成情况以书面形式发放给本班学生家庭,并在本班家长会上做出口头汇报,听取学生家庭的意见和建议。
1.4 学校、年级组和班主任,都在校园网站上开通专门的征求学生家庭意见和建议的通信窗口,欢迎学生家庭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校长办公室设专人负责通过校园网络解答学生家庭提出的咨询意见。年级组和班主任应当及时解答学生家庭提出的咨询意见。
2. 保障学生家庭对学校工作的参与权,鼓励学生家庭为学校提供支持
2.1 本校全体学生、各年级学生和各班级学生分别举行的重要活动,都应提前一周告知学生家庭,欢迎学生父母等参与。
2.2 凡学生所在班级举行的公开教学活动,都应提前3天告知学生家庭,欢迎学生父母等旁听。
2.3 学生父母等如果希望旁听学生所在班级的课堂教学,应提前3天向校长办公室提出要求,然后便可以旁听学生所在班级的课堂教学。
2.4 学校鼓励学生家庭为学校发展提供以下支持:
2.4.1 自我推荐担任学校的义务兼职授课教师、学生社团的义务兼职指导教师;
2.4.2 为本校学生的课余活动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
3. 保障学生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权
3.1 每学期结束前,学校将统一向每位学生家庭发放“班级工作评价表”和“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表”,请学生家庭对班级工作、教学工作和学校整体工作等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3, , .2 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将通过校园网站公布学生家庭的评价结果,向学生家庭报告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结果。
(三)建立新型的学校与社区关系的计划
1. 社区的界定
本纲要所及的社区,是指学生招生范围的松江区和学校所在的岳阳街道。
2. 建立“松江一中社区委员会”
2.1 该委员会由本区的大学、大型企业、工商联、街道等代表参加该委员会,学校党总支书记为该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2 学校每学期开学前,提前一周将本校的学期工作计划以书面形式发送委员会成员,征求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每学期结束后,在10天之内将本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达成情况以书面形式发送委员会成员,征求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2.3 本校全体学生举行的重要活动,应提前一周邀请委员或其代表等参与。
2.4 学校将通过本区域的媒体向社区介绍本校的发展情况。
3. 与社区共享学校教育资源,为社区发展服务
 
(四)设立“松江一中学生、教师发展基金”
1. 学校设立“松江一中学生、教师发展奖励基金”,向社会(以本社区为主)募捐,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奖励优秀教师。
2. 学校鼓励其它社会组织或个人在本校设立学生或教师专项奖励基金,按捐赠者的意愿命名和使用。
[NextPage]
 
九、学校管理的创新
建立民主、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一)学校管理创新的目标
1.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1.1 在我校的校园文化中,蕴涵着“以人为本”与“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体现着竞争与合作的互补以合作为主、个人与团队的各显其能以团队为主、制约与激励有机结合以激励为主、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互统一以柔性管理为主的特色。
1.2 在我校的校园文化中,具有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的精神状态。
2. 管理民主的目标
2.1 学校依法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与管理民主是统一的,它体现为:
2.1.1 对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形成了稳定、科学和合理的民主程序;在有关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中,能反映国家的要求,能通过民主程序充分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反映绝大多数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
2.1.2 对校长及学校各级干部的职权,形成有效和有力的民主监督制度。
3. 管理高效的目标
3.1 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办学目标得到有效分解、落实和实现,各项管理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3.2 学校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明确,职权合理,能够主动创新,相互协调和合作;学校的各项任务能够得到及时执行。
3.3切实加强信息化校园环境建设,提高办公、教学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4.安全管理目标
4.1保证教育教学设施及用品安全。
4.2保证校园内师生员工人身安全。
4.3保证师生员工饮食安全。
(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计划
1.大力宣传倡导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以此凝聚大家的精神和力量。
1.1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呈现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精神面貌。
1.2开展教师读书、休闲等活动,提升文化品位,促进身心健康。
1.3重新设计校徽、校旗,改进校服,办好校刊,规定标准色彩,规定校名的统一字体,确立办公用品、宣传制品、环境装饰、学生校服等的统一标识,以进一步突出学校整体形象,激发师生员工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现“三化”:绿化、净化、美化;突出“三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力求“三致”:局部精致、整体一致、风格雅致。
3.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艺术美感、想象、欣赏及创造能力。
3.1对学生开放艺教楼、演讲厅、小剧场及和育厅等,使其成为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展示艺术才华的广阔舞台。
3.2除了按照规定课时开设“艺术课”之外,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艺术类校本课程。
3.3发展学生艺术类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3.4继续保持“德美一体”的育人特色,努力用艺术化的形式开展德育,在大型的传统特色活动中注入艺术元素。
4.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以语言文字的高水平展现师生员工的良好素养。
4.1大力推广普通话,实现教师普通话达标率100%。
4.2教师积极参加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达标率高。
4.3通过有效训练,使学生养成 “大声地表达,有感情地表达,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的发言习惯。
(三)学校管理民主的推进计划
1. 完善学校行政重大决策的民主制度
1.1 加强学校行政决策的校内咨询制度。学校关于发展战略、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的重大决策,需要听取学校党总支的意见,征求工会、教代会、团委等建议;实行有关方案的预示制度,广泛听取建议;必要时,还应听取家长委员会等方面的建议。
1.2 完善学校管理的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各类专家,为学校发展战略及德育、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咨询;聘请专家就学校发展中的前沿性课题,为全体教师或相关课题组实施辅导,并进行对话,鼓励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咨询。
1.3 学校行政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实行党政联席会议或扩大会议的表决制度,并提交教代会通过。
1.4 学校行政重大决策一经正式通过,各组织、团体必须合力推进决策的实施。
2. 形成学校行政决策执行中的民主氛围
2.1 在执行中,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将有关信息通过校园公共平台公示。
2.2 实行“思想工作制度”,学校党团组织、工会应当对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进行宣传,了解执行中产生的新问题或新矛盾,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2.3 建立行政决策执行中的“电子信息通道”,鼓励并欢迎全体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2.4 建立学校管理中的“金点子”制度。学校将有关学校发展的课题或问题通过网络公共平台征集大家的智慧,鼓励、欢迎每一位教师或学生提供政策建议;对根据学校的要求或教师、学生自己提出的有效建议,学校实行奖励制度。
3. 加强对学校行政管理的监督制度
3.1 进一步完善并公开学校各级干部职责和岗位规范,接受群众监督。
3.2 进一步加强党总支领导下的工会、团委、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对学校行政工作的定期征求意见、民主评议制度。
3.3 完善学校管理的“发展性督导评估”的自我评价制度。
3.3.1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的“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学校结合本《发展纲要》的实施,定期对照评估指标和标准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我评估。
3.3.2 进一步完善相应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四)建立和健全与实施《纲要》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
1.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与实施《纲要》各项计划相配套的、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规章制度体系。按照新的理念,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重点抓好优胜劣汰的全员聘用合同制,精干高效的岗位责任制度,以激励导向为主的分配制度,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制度,注重效益的后勤管理制度等。建立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
2. 调整学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机构职能,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增强“校长—年级组长”的教育行政职能,试行年级教育质量负责制。淡化中层机构的行政职能,强调其专业性、服务性管理职能,教导处应成为课程和教学的专业性管理部门,政教处应成为德育和心理辅导的专业性管理部门,教科研室应成为教师科研的专业服务性管理部门;师资管理处应成为教师培训与职务晋升的专业指导与服务部门;总务处应成为为教育教学提供后勤保障的专业服务部门。对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制度。
(五)安全管理推进计划
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切实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把好设施、用品的建设、添置关,保证其质量、性能可靠。
2.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有效落实防电、防火、防盗、防水、防风、防鼠等措施;有效防范和及时制止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3.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把好餐饮各环节卫生质量关。
4.完善并规范执行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NextPage]
十、学校设施和信息建设
 
学校经整体改造之后,基本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今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开发设施的功能,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开发学校的硬件资源,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高硬件设施的使用率和功能效益;进一步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
(一)进一步开发和加强“五个中心”的功能
1.体育活动中心
1.1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安排学生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发挥其使用价值。
1.2组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适当添置设施;举办以青少年为主的乒乓、篮球、足球等各类体育培训班;协办各类体育竞赛。
1.3 提供教职工体育活动场所,指导教职工科学健身。
1.4场馆对外开放,服务社区。
    2.艺术中心
2.1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艺术专用教室,积极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拓展课,组织学生社团,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展和展示的平台。
2.2筹建陶艺室,引导学生学陶、做陶、赏陶、爱陶。
3.科技中心
3.1探索适应持有“绿卡”学生课余实验需要的运作模式。
3.2重点探索机器人实验室、DIS实验室、分子实验室及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功能开发。
3.3开发头脑奥林匹克等一系列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丰富青少年课外生活。
4.信息中心
4.1 进一步完善信息中心设施建设。
4.2 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为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3图书馆要将藏书与阅览、图书阅览与电子阅览有机结合,合理布局,按不同功能划分区域,适合学生借阅及阅读教学所需。
4.4图书馆与语文教研组密切合作,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效能。
5.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5.1加强设施建设。开设心理咨询室、集体辅导室、情绪宣泄室。
5.2组建以专职教师为主和兼职教师为辅的心理辅导队伍,加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
5.3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中。
(二)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加强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完善校园网的功能。
2.完善使校园网正常运行的一系列操作规范,使各部门人员均能明确本岗位的操作要求和必须进行的基本操作,保证校园网各大系统的正常运转,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3.加快推进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3.1 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
3.2 利用并建设好家校互动平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有效途径。
3.3 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成长电子档案。
3.4 在校园网中增设“贡献我的智慧:帮你解惑”和“校园啄木鸟”等专栏,最大化地发挥校园网管理、服务与育人功能。
4.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5.努力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5.1 开好信息技术基础型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高一就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5.2 现代信息技术教研组应就“个人网页设计”、“编程初步”等开发校本教材。
5.3 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方式。
5.4 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在学生中建立信息员队伍,为他们提供校园网、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等信息操作平台。
6.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用宣传教育、制度管理以及信息科技的手段维护网络道德与文明。教育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抵制反动、暴力、色情等信息,拒绝盗版软件,打击黑客,并树立网络自我保护意识,维护网络安全。

作者: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