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与一个高分学生相处的点滴

与一个高分学生相处的点滴



作者:余凯    转贴自:松江一中


 
【摘要】
  健康个性是智力与能力、认知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自觉、美感与美的表现等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个性。个性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体的自我教育来实现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提出了班主任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塑造学生健康个性,即“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问题,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有效的方法与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被爱,并将这种爱传递给他人,在爱的感召下去爱他人,爱集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善自己的言行与思想,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实现质的飞跃。
 
【正文】
他,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但讲话的语气,做事的态度,哪怕是走路的姿势无不表现得过于老成,整个一个“小大人”。给我的印象是善于思考,有创新意识,分析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富有个性。同时,他也有令同学难以接受的一面: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于他人利益,喜欢在课堂上别人思考的时候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对这位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的。从那时起,这位学生就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语、数、英、物、化、历、政、生八科总分和语、数、英三科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我始料未及的一系列突发事件。
某日,班级日记本上学生反映一连几天男生公寓寝室均被扣分,我找到该寝室室长调查情况,不料室长的一番话让我觉得蹊跷:“这周是某某(他)同学值日,他值日不扣分才‘怪’。”当我找到该同学问及是否做了值日工作时,他肯定地说“做了”,但卫生检查时还是被扣了分。我推测问题在于做得不到位,于是我给他耐心的讲解了寝室值日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如何作好。
    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班级教室讲台上多了一张扣分反馈表,上面记载着:“教室地面不清洁”。班会课上,我问:“昨天哪几位同学‘晚扫’?”只见他和另三位同学站了起来。但他们四个都说自己扫了地,就在他们四个刚坐下那一刻,一个男生补充到:“某某(他)没扫。”接着他争执“我扫了”。“扫了?毫不夸张地说,你拿起扫把没有五秒钟就放下了。”那位男生愤愤道。他们的争执在我的劝阻下“停火”。接下来我对事情做了如下处理:经过询问其他三位“晚扫”的同学,证实了他的确只是象征性地“扫”了一下。我表扬了那位说出实情的学生,而后将他叫到走廊,悉心与他交谈:“能知道自己的职责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职责,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每位成员都应对这个大家庭尽一份义务,这其中就包括打扫卫生。”他也觉得有道理,但思想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彻底转变的。
    一次,在批改班级周记过程中,我在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班干部的周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老师,我认为某某同学(他)作为值日班干,工作极其不负责任。昨天,他值日, 教室一角有个纸团,我以为他没看见,于是我提醒他。谁知他看了一眼,扭头就走,明明看到了却装作没看见。”
从这位学生的周记中,我意识到他的行为绝非偶然,于是开始注意他的行动,以求追根溯源,继而找到一个最佳时期与他进行深层沟通。
    但紧接着几件事更让我瞠目结舌。
    一天中午,他的同桌来到我办公室:“老师,我有点事情想跟你说。”我拉了把椅子让他坐下:“什么事?” “能不能给我换个座位,我实在不想跟他坐了,哪怕让我坐最后一排也行……”当问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时,他补充:“他总是只顾自己,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别人从不考虑。”
   有一次班会课,校长就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了一番饱含深情的电视讲话,继而我因势利导:“同学们,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校长,你是老师,在你给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千百遍地讲过,不要做违反校纪校规的事之后,仍有学生不听劝阻,以身试法,你是何种感受?有时在万般无奈之下真想说,还是不做老师的好。”“不做老师,做校长,校长比老师钱多。”那位学生嬉皮着脸,接茬说。一听这话,我先是一惊,马上怒火中烧,这样的学生还了得,校长在此苦口婆心地教导了一个多小时,他的嘴里却蹦出这样的话,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此时班级所有学生已将目光投向他,有不屑,有不满,还有惊异。我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怒火,语重心长地答到:“金钱固然重要,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比金钱重要得多。”
    按照常规,这起风波之后,我应该马上找他谈话;但我没有,直觉告诉我,面对这样一个思想执拗的学生,如果不能击中要害,他非但不能对我心悦诚服,而且很可能会有抵触情绪。           
我开始在班级学生中深入了解他的情况。
    他的寝室室友告诉我,他们觉得该同学在寝室里,一向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为别人考虑,所以,室友和他的关系大多不好。班级几位平时和我接触较多的女生跟我说,大家都认为该同学很“另类”。看来,他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很紧张。此时已是暑假到来之际,按照学校的惯例,班主任要对每位学生家访。于是,我试图借此良机,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到他家家访是个骄阳似火的下午,踏进家门我已经对他的行为与举动有了三分的理解。这个家是上海最老式建筑里的二楼,进门便是一个不到半米的走道,兼做厨房;里面是两个小房间,里间是孩子父母的,外间是孩子的卧室兼书房。家里的陈设极其简单。知道我来家访,孩子给我倒了杯水,父亲不在,母亲坐在一个小凳上,织着毛衣。我们简要地聊着孩子在校的表现和成绩,看得出来,他的母亲很冷漠。直到我走出他的家门,他的母亲自始至终都没起身。
    走在路上,我回想刚才的一幕幕,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孩子会有这样的思想与举动。看来,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他的母亲是一家小厂的临时工,文化层次浅,孩子从小在应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失;父亲在超市工作,平时忙而很少有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如释重负,接下去我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决定两方面着手,其一,多跟家长沟通,尤其是父亲,要让家长明白孩子面临的问题,让家长知道这种问题给孩子的现在和将来势必构成各方面的恶性影响,让他们平时多给他讲述做人的道理,争取家庭教育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两者形成一种合力,试图改变他的做法。其二,从孩子着手,让他知道应该懂得去爱,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体会到生活在校园和家庭中的幸福。
于是,在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我和他还有他的父亲相约在办公室内,看得出他对于这种家长和老师均在场的谈话感觉很意外,所以一开始还感觉有点拘谨,随着我们话题的深入,他也渐渐敞开了心扉,“妈妈给我讲述的最多的是‘别管别人,自己学习成绩一定要好,这是最重要的。’”我给他讲述了我看到的一些故事和我的亲身生活体验:“……爱自己,这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得以生存的前提。然而每一个体都不能独立存在,个体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群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体自爱时不仅要考虑本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还要意识到自己从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所应承担的家庭职责和社会职责。因此我们在班级生活中既要自爱,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懂得学会做人从关心、尊重别人开始,做到自爱而又不自私……”谈毕,他父亲紧紧握着我的手,感触颇深地说:“老师,真是惭愧呀,我们平时对这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实在是太少了,真是太感谢你今天给孩子讲的这番话,对我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通过这次交流,他开始逐渐纠正以前的一些错误看法,对班级、对同学、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谈话后他非常高兴,说与我交流很开心,思想上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此时我也很有感触,一直以来,我认为像他这样成绩好的同学,不用多少注意,可我恰恰错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最后我叮嘱他: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学会与人交往,能设身处地为他人,为集体着想,还要多才多艺,爱好广泛,这样才能被别人接纳,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未来的需要。他表示同意,并反复地说一定记住我的话。后来我要求他,每周要定期和我交谈一次,交流思想和感受,他非常高兴,欣然接受。
   此后,我欣喜的欣赏着他的转变:课余时间他愿意为同学讲解问题,而不是敷衍塞责;路过班级走廊,他会不声不响地将班级挂在阳台上的抹布收回教室;他会主动地为班级的一些活动出谋献策,一改往日的不闻不问,有更多的同学愿意与他亲近了……
 
反思: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常会碰到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但是只要我们班主任处处留心,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寻找问题的根源,并不失时机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让他感受到被爱,并将这种爱传递给他人,在爱的感召下去爱他人,爱集体;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并感到惭愧,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实现质的飞跃。
教育过程是对人性自由张扬的一种修剪过程,不加教育的个性,就像不修剪的树木一样没有章法。
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为学生点燃道德之灯的事业,教育更是一种隐形的、综合渗透思想甘露的艺术。
应该说,每位另类的学生背后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关注学生的心理、考虑学生的感受、抓住难得的契机,那么,我们就能让思想的甘露渗进学生的心田,让道德的明灯照彻蒙昧的荒漠。
教育可以成为学生灵魂的净化剂,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才能化解同学之间的积怨、猜疑,从而使整个班级走向和谐、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对学生的精神生命的浇灌。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生命不通过教育,也能生存和发展。但是,学生的精神生命,只有通过老师的浇灌,才能根深叶茂,长成绿荫,汇成森林,从而改变气候,造福社会。
 
此文获上海市郊区德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作者: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