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二期课改”和学校争创“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深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青年教师人数增加,如何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学校《争创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加快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科研兴校的工作落到实处,使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校《争创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为指导,以促使全体教师更新现代教育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从而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二、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开展校本研训工作,包括制定校本研训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校本研训的具体工作,建立校本研训的档案。
三、总体目标
1、将校本研训与学校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结合起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2、将校本研训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校本研训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全面提高。
3、将校本研训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举措。
4、将校本研训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结合起来,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将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具体方案
1、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员工增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转变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化水平。
2、坚持两周一次的教研组长例会活动,研究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思路,商讨校本研训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实施校本研训的策略和水平,规范校本研训的测量和评价,总结交流校本研训的成功和经验。
3、坚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二期课改”理念,提高专业化水平;研究课堂教学案例、模式,探讨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积累学科资源,规范学科发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做好组内教师的“教师成长档案夹”(电子文档)工作,发挥骨干教师中坚力量;树立科研兴校意识,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研组重规划和研训,即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专题研究和培训;备课组重操作,即重本年级教学环节、细节的实施,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和学方法的落实,考试命题的范围和作业的选择,教学进度和章节的安排等。
4、不断完善每学年一次的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和“说课”比赛。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一般安排在学年第一学期的第八周,每一个教研组推荐1—3名教师参加,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实施新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全校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提供展示、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再一方面是强化学校教学主题活动,推进学校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通常安排在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期间(第十周),目的是为了加强和促进中青年教师学“课改”理念、说“课改”理念、用“课改”理念,并将促进“课改”理念向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
5、发挥松江一中“绿叶工程”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中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各级骨干教师(具体评选条件、承担职责和相应待遇详见松江一中“绿叶工程”)。
6、进一步规范研究课、示范课和评比课,发挥“三类课”更大的效能。学期初,教研组、备课组有针对性制定好“三类课”的上课计划。上课教师要认真负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备课组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协助,以达到一人上课,全组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上课的教师在确定课题备好课以后,须经过组内“说课”、教案修改、试教、教案再修改或确定、对外或对内公开课、课后组内自评、课后组内他评、书写“教后记”或“教后反思”等系列步骤。每个教研组每一个学期至少有两节以上研究课或示范课,以不断提高组内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和水平。
7、为了进一步激发全校教师和教研组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先后制定了“松江一中教师学期考核方案”和“松江一中教研组学年考核方案”,并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研室、教研组长、校级名师等成员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教师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考核,对教研组每一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教师个人评优、教研组评比结合起来。
8、每学期结束由学校考核小组对全校教师进行教案检查。检查时,0—3岁的新教师必须出具“详案”;教材内容第一次上的教师必须出具完整的学期教案;同一教材第二次上的教师,如果上一次同教材的教案已被考核小组评定为免检教案,本学期只需上缴一份优质教案。校考核小组根据上交教案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比。评比结束,考核小组列出本学期的免检教案,并由学校和教研组同时记录存档。
9、为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特别是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对教师的观摩教学(听课)作如下的规定:(1)0—3岁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5节(2)50岁以上教师每学期至少听5节(3)其他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0节。学期结束,备课组长统计组内教师听课节数并上报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统计、核实后上报教导处。另外,0—3岁新教师至少上交2篇“听XX课有感”或“听XX课对我的启发”等文章,其他教师上交1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
10、“信息技术使用”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使用情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制“课件”(70%以上是自己原创的)的使用;二是他制“课件”的使用;三是自制“课件”在各类评比中获奖的情况。每学期结束,备课组长统计上报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归档(每一位教师自制原创课件放入教研组指定专用文件夹)后上报教导处。考核小组根据上交“课件”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定。
11、为了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学科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四月下旬举行学科专业测试。测试的成绩记录在“教师成长档案夹”中,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12、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面向学生家长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的14、15周。定期召开部分家长或家长委员会与相关学科教师、专家一起参加的“松江一中教学工作座谈会”,请专家、家长提意见和建议,以此来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13、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并胜任松江一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两名指导教师,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另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和新教师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并加强相互听课,指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听新教师5节课,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指导教师10节课,并将每次活动的内容记录在指定的记录本上。学年结束,学校根据汇报课(包括学科教学和主题班会)教学质量、两个学期考核结果以及指导教师反馈意见对新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评出校级“优秀新教师”,并将此评选结果作为学校向区推荐评比“优秀新教师”的依据。
14、每学年结合新课程、新课改,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召开一次校本研训主题活动。校本研训主题从学生中来,从教师中来,从教研组来,从学校发展中来。活动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在教研组范围交流,后每个教研组推荐1—2名教师在全校进行交流。交流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认识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展开,让教师们“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不断完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功能,实现校本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学生多元发展的三位一体。
15、为了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由校长室、教科研室和第一线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教科研室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将教育科研与学校的发展、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发展、教师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研组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与学校争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规划的引领下,做到学校各部门有课题(各部门领导成员负责具体操作)、教研组有课题(教研组长负责具体操作)、每一位教师有课题(教科研室负责具体操作)。在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和实施下,力争各类课题的质量稳步提高。 |